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农业》2009,(4):22-22
<正>我们日常吃的米,主要有两种:籼米和粳米。籼米和粳米分别由籼稻谷和粳稻谷脱壳而成。籼米通常中长粒型(粒长5.8~7.3毫米),南方米大多为籼米。粳米通常短圆粒型(粒长4.6~5.5毫米),北方米通常都是。长江流域籼粳稻都有栽培。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稻米贮藏后品质性状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籼稻、粳稻、长粒粳稻3种类型6个品种进行自然陈化和人工加速陈化17 d,比较其品质指标及 RVA 谱的试验。结果表明,陈化指标中,各类型品种脂肪酸含量均明显升高,但长粒粳米上升幅度明显大于籼米与粳米,说明长粒粳米更易酸败。表明水稻育种中选育耐储藏品种应以籼/粳稻为材料,而长粒粳型水稻需在储藏基因上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3.
<正> 时下正是新米上市的季节,大米按其粘性不同,主要分为三种:籼米、粳米和糯米等。籼米粒瘦而长,膨胀性大,饭粒松散;粳米粒大而白,粘性适中,饭粒柔软香滑,可口耐饥;糯米粒圆而亮,粘性强。时值新米上市时节,有的商贩乘机以次充好。到底怎样鉴别大米质量,选购好大米呢?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识别。  相似文献   

4.
正9月19日,《农垦粳稻谷》《农垦粳米》以及配套的《农垦稻谷储运技术规范》《农垦稻米加工技术规范》等系列团体标准正式发布。此系列团体标准的特点有三。一是质量指标要求更高。《农垦粳稻谷》团体标准中的杂质含量、黄粒米含量等指标要求比《优质稻谷》国家标准的要求更高。《农垦粳米》团体标准中的不完善粒、黄粒米、杂质含量、互混率等指标比《大米》国家标准和《绿色食品稻米》行业标准中相应指标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5.
籼稻和粳稻是两类不同的水稻生态类型,籼粳杂交稻发扬了籼稻与粳稻的优势基因,具有长势繁茂、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抗倒伏、丰产性好等特点。籼粳杂交稻米不仅有籼米的蓬松清香,又有粳米的柔滑微甘,具有米质优、口感好、整精米率高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倾粳型亲籼恢复系J142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美国长粒粳稻与桂99杂交,再与广亲和系275复交选育而成的倾粳型恢复系J142,对两系和三系都具有恢复力强、配合力高、株叶型好、抗性好、米质优、花粉量大等特点。用其与香125S和IR58025A所配组合米质、产量都优于对照特优63,分别增产5.33%和9.1%。  相似文献   

7.
针对云南高原粳稻区优质米育种面临海拔高、夏季雨水多、气温低,特别是灌浆期气温不足等难点,开展了特色粳型软米(香软米)育种.文章对云南近年选育的粳型软米(香软米)品种进行了产量和品质特性分析.软米和粳米在碾磨品质指标上没有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理化指标上,软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极显著低于粳米,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极显著高于粳米,碱消值差异不显著.软米味度值显著高于粳米.软米的RVA淀粉谱特性优于粳米,表现出最高黏度较高,最低黏度较低,崩解值较高,最终黏度较低,消减值较低,到达最高黏度时间较短,两者存在显著和极显著差异.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分析表明,产量与高产对照品种比还有一定差距,影响产量提高的因子是分蘖弱、穗总粒数少和千粒重偏低.针对试验结果,对改良云南粳型软米品质和产量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云南地方稻资源的籼粳属性及籼粳基因频率与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为有效利用云南地方稻资源改良水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39对InDel籼粳特异性标记对来自云南12个地州69个县区的406份云南地方稻资源进行籼粳属性分析,通过计算云南地方稻资源在39个InDel位点上的籼粳基因频率,确定其籼粳类型;并对倒伏性、芒长、颖尖色、谷粒形状、株高、穗颈长、穗长、有效穗数、剑叶长、剑叶宽、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千粒重、结实率、谷粒长和谷粒宽等18个表型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籼粳基因频率与表型性状的相关性.[结果]406份云南地方稻资源中有303份籼型稻(典型籼稻、籼稻和偏籼),占74.63%,其中典型籼稻77份、籼稻214份、偏籼12份;中间型资源11份,占2.71%;粳型稻(典型粳稻、粳稻和偏粳)有92份,占22.66%,其中典型粳稻36份、粳稻54份、偏粳2份.籼粳基因频率与表型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粳型基因频率与穗颈长、谷粒宽、芒长、穎尖色、穗长、剑叶长、每穗总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谷粒长和谷粒形状等11个表型性状呈极显著相关(P<0.01,下同),其中与谷粒宽(r=0.374)的正相关性最高,与谷粒形状(r=-0.429)的负相关性最高.[结论]云南地方稻资源存在明显的籼粳分化,InDel分子指数法所划分的7种籼粳类型在406份资源中均有出现,且其籼粳属性的分化与多个表型性状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尤其与谷粒宽(极显著正相关)和谷粒形状(极显著负相关)的相关性最高.因此,利用云南地方稻资源进行籼、粳稻定向改良及选育时应综合考虑谷粒宽和谷粒形状2个表型性状.  相似文献   

9.
阮刘青 《世界农业》2003,(11):23-25
籼稻和粳稻是世界上两个主要的栽培稻亚种,也是中国两个主要的栽培稻亚种。籼米与粳米无论是外观还是内在品质都有明显的差别。蒸煮后籼米饭表现为干、散,而粳米饭则表现出湿润、有黏性。世界上,籼稻的种植面积比粳稻的种植面积大,但不同的消费者对这两种稻米有不同的偏好,相互间替代率较小。中国粳稻主要在长江以北地区种植,粳米消费也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而籼稻、杂交稻主要在南方地区种植,其稻米消费也集中在南方。2002年,在全国水稻总产量17759万t中,籼稻、杂交稻占59%,粳稻占30%,其他一些特殊品种则占11%。一、中国粳稻生产状况1.中国…  相似文献   

10.
强耐冷性籼粳亚种间杂种后代孕穗期的耐冷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云南稻种资源昆明小白谷与大理早籼配制的杂种F2 、F3、F4 、F5和F6等为材料 ,分别在高原粳稻区、籼粳交错区和冬季籼稻区进行强耐冷性籼粳亚种间杂种后代孕穗期的耐冷性研究。结果表明 :(1)昆明小白谷×大理早籼F3、F4 分离群体在不同稻作区每穗实粒数、总粒数与结实率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尤其是昆明点高达 0 .5 86 ~ 0 .776 。 (2 )遗传研究表明 ,可能有 1~ 2对基因影响着籼粳杂种结实率 ,其中有 1对主效基因控制着耐冷基因的表达。利用该群体已选育出了稳定的耐冷性籼粳重组近交系。 (3)不同稻作区不同世代育性分布规律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即随着世代的增加耐冷主效基因有累加趋势 ;不同之处在于不同世代的耐冷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表达上有差异。 (4 )同世代昆明小白谷×大理早籼杂种后代结实率分布规律为籼粳交错区与冬季籼稻区相似但与与高原粳稻区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以籼稻不育系培矮64S为测验种,对美法澳长粒形粳稻与桂99等的杂交后代38份F4材料进行亲籼性鉴定。结果表明:全部材料都属于可育组,并具有较好的一般亲籼性,它们与籼测验种的大部分杂交F1表现出远远超过一般籼粳杂种一代的结实率,单株颖花数和产量优势明显,显示出在生产应用上较大的潜在利用价值。认为以长粒形粳稻或长粒形热带粳稻为亲本培育偏粳型强优亲籼系,应该是南亚热带气候区选育符合生产和消费要求的细长粒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亚洲栽培稻的分类上,许多作者都提出过中间型的问题。我们则提出应只分籼粳两亚种,在亚种之下设生态群——生态型的建议。我们就形态特征对南亚和西亚稻种的分类与 Glaszmann 依据同工酶的分类取得基本一致的结果。其中分布在尼泊尔以西的巴基斯坦、伊朗和阿富汗的细长粒粳稻,我们称之为镰刀谷是一种特殊生态型,曾被误分为籼稻,而分布在尼泊尔以东从阿萨姆直到云南的镰刀谷也多为粳稻,但无稃毛,可能为另一粳稻系统。镰刀谷中不少优质米和香米品种。本研究揭示了在南亚和西亚地带也存在着不少有用的粳稻资源,并确有一些偏籼、偏粳但不是真正中间型的品种,这无疑将在扩大粳稻育种的种质来源和进一步研究稻种的起源和分化展开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针对云南高原粳稻区优质米育种面临海拔高、夏季雨水多、气温低,特别是灌浆期气温不足等难点,开展了特色粳型软米(香软米)育种。文章对云南近年选育的粳型软米(香软米)品种进行了产量和品质特性分析。软米和粳米在碾磨品质指标上没有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理化指标上,软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极显著低于粳米,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极显著高于粳米,碱消值差异不显著。软米味度值显著高于粳米。软米的RVA淀粉谱特性优于粳米,表现出最高黏度较高,最低黏度较低,崩解值较高,最终黏度较低,消减值较低,到达最高黏度时间较短,两者存在显著和极显著差异。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分析表明,产量与高产对照品种比还有一定差距,影响产量提高的因子是分蘖弱、穗总粒数少和千粒重偏低。针对试验结果,对改良云南粳型软米品质和产量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育种理论指导下,亚种间杂交为中国北方粳型超级稻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中国北方栽培粳稻品种为试材,利用籼粳特异性标记Indel与SSILP分析了不同年代与地区北方粳稻品种的籼型血缘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育成品种籼型基因型频率显著增加.相关分析表明,籼稻血缘含量与每穗粒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有效穗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进一步对籼粳杂交育成品种的8个产量与品质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发现,育种家通过“选择”将控制穗粒数与粒重的籼稻增产基因GN1a、GS3部分固定于北方粳稻基因组中,淘汰了适口性差的籼稻高直链淀粉基因Waxy以及不符合北方农民收获习惯的籼稻落粒基因qSH1,同时保留了北方粳稻原有的理想株型基因DEP1,宽粒基因qSW5.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籼粳杂交优势利用理论”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5.
针对云南高原粳稻区优质米育种面临海拔高、夏季雨水多、气温低,特别是灌浆期气温不足等难点,开展了特色粳型软米(香软米)育种。文章对云南近年选育的粳型软米(香软米)品种进行了产量和品质特性分析。软米和粳米在碾磨品质指标上没有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理化指标上,软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极显著低于粳米,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极显著高于粳米,碱消值差异不显著。软米味度值显著高于粳米。软米的RVA淀粉谱特性优于粳米,表现出最高黏度较高,最低黏度较低,崩解值较高,最终黏度较低,消减值较低,到达最高黏度时间较短,两者存在显著和极显著差异。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分析表明,产量与高产对照品种比还有一定差距,影响产量提高的因子是分蘖弱、穗总粒数少和千粒重偏低。针对试验结果,对改良云南粳型软米品质和产量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以240个株系组成的TD70(粳稻)/Kasalath(籼稻)F7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对其千粒重按≤25.0g、25.1~30.0 g、30.1~35.0 g、35.1~40.0 g、≥40.1 g进行分组,并对各组进行粒型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整个RIL群体中,粒长、粒宽、粒厚和千粒重4个性状之间都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在不同的千粒重范围内,粒型性状对千粒重作用的大小顺序不同。当千粒重≤25.0 g时,粒重的增加主要是靠增加粒长和粒厚,随着粒重的增加,粒长对粒重的作用逐渐变小,而粒宽和粒厚的作用逐渐增大,尤其当千粒重在35.1 g以上时,粒重的增加主要依靠粒宽和粒厚的增大。  相似文献   

17.
以自育两系和三系杂交粳稻组合为材料,对植株的农艺和经济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系和三系杂交粳稻组合中株高与穗长、穗总粒数与穗实粒数、单株穗数与单株谷质量均表现极显著正相关,穗实粒数与单株谷质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每个性状与单株谷质量均表现为正相关;两系杂交粳稻组合的穗长与穗总粒数、千粒质量等表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两系和三系杂交粳稻组合中单株穗数与单株产量、穗总粒数与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4个主要经济性状对产量直接贡献的大小依次为单株穗数、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两系组合和三系组合表现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籼型血缘渗入对粳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优化籼型血缘利用的北方粳稻育种方案提供理论基础和基因组资源。【方法】以籼粳交重组自交系(RIL)及从黑龙江省、辽宁省、山东省和江苏省收集的74份不同年代粳稻主栽品种为试材,结合基于Illumina HiSeq2500平台的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和多地表型调查,分析籼型血缘对北方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籼型血缘渗入所引入的不利基因进行基因敲除。【结果】分析RIL发现籼型血缘与穗长、粒长呈显著正相关,与碾磨品质呈负相关,其中,与整精米率达到显著水平。籼型血缘在江苏省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籼型频率与粒形的相关性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强,而与穗长和整精米率的相关性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弱。通过调查粳稻主要稻区不同年代主栽品种,发现籼型血缘渗入位置和比例并不是均匀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在第1、10、11和12染色体上,籼型血缘分布较多。江苏省和辽宁省主栽品种的籼型血缘显著高于黑龙江省和山东省,而且2000年后育成的品种籼型血缘显著高于2000年之前的品种。各粳稻区不同年代主栽品种籼型...  相似文献   

19.
粳稻粒型与稻米品质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粳稻粒型与水稻稻米品质的相关关系。[方法]选用目前江苏省粳稻主推新品种(系)和现有亲本圃等30个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粳稻粒型与稻米品质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稻米粒长与粒宽、粒厚分别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糙米率与粒宽、粒厚分别呈0.05水平显著正相关和0.01水平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粒宽、粒厚呈0.05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粒长呈0.01水平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粒宽、粒厚分别呈0.05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和0.01水平显著负相关,与粒长呈0.01水平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稻粒型与稻米品质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粳稻粒型与粒重相关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粳稻粒型与千粒重的相关关系。[方法]选用江苏省粳稻主推新品种(系)和现有亲本圃等60个种质资源为材料,对粳稻粒型与千粒重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供试品种谷粒型状(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与千粒重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性大小为粒长〉粒厚〉长宽比〉粒宽,从偏相关分析来看,粒长和粒厚与千粒重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稻超高产育种中提高粒重的方法是在稳定粒宽和长宽比的基础上,主攻粒长和粒厚,协调优化四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