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饵料的选择 南美白对虾对饵料蛋白质含量的需求较低,低于中国对虾(40%~50%)、日本对虾(50%~65%)和斑节对虾(35%~40%)。同时,不同体长的南美白对虾,对饵料中蛋白质含量的要求也不同:体长2.0~4.5厘米的为35%,体长4.5~9.0厘米的为25%,体长9~12厘米的为20%。因此,选用适当的饵料可以在保证对虾生长迅速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2.
渤海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的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绘制的对虾体长和体重的生长和生长速度曲线,描述了对虾体长及体重随时间变化的状况。对虾体长和体重增长的特点略有不同:体长增长在先,体重增长略后,体长增长较体重增长提前结束。7—9月也就是对虾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前后两个月是对虾生长的重要时期,这时对虾生长迅速,体长和体重增长幅度较大。9月底和10月中以后,雄、雌虾先后达性成熟并进行交配,一般不再蜕皮,生长变慢。不同世代和同一世代分布在不同海区的对虾个体大小差异较大,这种差异除了与各年对虾开始产卵的时间不同有关外,还与各年对虾种群的资源量有关。某些年份个体大小与种群资源量之间的负相关表现得比较明显,反映出对虾生长状况与饵料基础之间的铱存关系,同样地对虾个体大小的差异也与其分布海区饵料生物的数量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3.
对采自天津、浙江和山东等养殖场5个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群体的442尾个体进行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的Taq 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并测量各群体每尾对虾的生物学体长和体重。引入医学上的劳累尔(Rohrer)体重指数(Ponderal index,PI,W/L3)关系建立对虾体重(W)和体长(L)关系函数。结果显示,4个凡纳滨对虾的EHP阳性群体[平均体长为(5.37±1.19)cm]的体重指数PI平均值为(5.19±0.26)×10~(–3) g/cm~3,EHP阴性群体的凡纳滨对虾群体[平均体长为(2.49±0.21)cm]为(7.96±0.51)×10~(–3) g/cm~3,根据PI=a·L~((b–3))的函数矫正EHP阴性和阳性群体的体长差异引起的PI差值后,同等体长EHP阳性群体的PI值为阴性群体的(70.5±8.7)%,表明同样大小的个体,EHP阳性群体的平均体重比阴性群体平均体重低30%;EHP阳性群体中凡纳滨对虾体长和体重的变异系数是EHP阴性群体的(2.39±0.93)和(2.05±0.86)倍,表现为对虾EHP阳性群体个体大小不均匀;EHP阳性群体体重偏差率是EHP阴性群体的2.34–3.45倍,体长相同时,EHP阳性的体重波动变大。  相似文献   

4.
在2.5m×4.0m×2.0m的水泥池中,按3.0×106尾/hm2的密度放养体长2~3cm、4~5cm和8~9cm的凡纳滨对虾。每种规格的对虾3口池塘,其中两口池塘在对虾养殖10d后,分别放入5尾体长为12.3~13.6cm和17.6~18.8cm的点带石斑鱼,另一池单独饲养凡纳滨对虾作为对照组。60d的养殖结果显示,单养池中2~3cm、4~5cm的凡纳滨对虾的质量增加显著低于混养(P0.05),但存活率显著高于混养(P0.05);混养时对虾规格越大增长越快,存活率越低,其中凡纳滨对虾2~3cm,点带石斑鱼17.6~18.8cm及凡纳滨对虾4~5cm,点带石班鱼17.6~18.8cm混养组合的质量增加最大(分别为7.88g与7.67g)。单养和混养时,8~9cm的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方差分析显示,对虾规格与养殖模式间的交互作用对对虾质量增加和存活率影响极显著(P0.01);混养时对虾规格对鱼的质量增加影响不显著(P0.05),17.6~18.8cm的点带石斑鱼平均质量增加显著大于12.3~13.6cm(P0.05),对虾规格越大,混养鱼的捕食量越小,凡纳滨对虾8~9cm,点带石班鱼17.6~18.8cm的混养组合对虾存活率高,鱼虾的交互作用对鱼的质量增加和捕食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凡纳滨对虾混养的利润显著大于单养(P0.05),其中凡纳滨对虾4~5cm、点带石斑鱼17.6~18.8cm,凡纳滨对虾4~5cm、点带石斑鱼12.3~13.6cm,凡纳滨对虾2~3cm、点带石斑鱼17.6~18.8cm混养组合的利润显著高于其他混养组合(P0.05),凡纳滨对虾8~9cm的养殖利益显著低于其他规格对虾。建议凡纳滨对虾体长达到4~5cm开始混养点带石斑鱼。  相似文献   

5.
于1996-1998年采用DNA斑点杂交法,完成了共计836份养殖对虾,213份对虾饵料和环境生物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对虾在每年的4-10月都可检测出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6月出现最高峰,阳性检出率达到42.6%;其次,为7月和5月,分别达31.6%和24.5%。在对虾不同生长阶段(包括亲虾、各期幼体、仔虾、幼虾及成虾)均可检出WSSV,其中以仔虾的带毒率最高,达36.4%,其次为糠虾幼体,达34.6%。体长范围1.1-2.0cm的仔虾阳性率最高,其次体长为5.1-6.0cm的幼虾样品。检测的中国对虾样品(625份)带毒率为16.8%,日本对虾样品(211份)带毒率为45.0%。对虾主要饵料及环境生物类群包括鱼类、虾类、蟹类、桡足类、端足类、沙蚕、卤虫均可检出WSSV,其中小型虾类、端足类、桡足类、蟹类样品的WSSV检出率均高于20%。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哈氏仿对虾人工育苗技术,对从浙江近海捕获的性腺发育成熟的野生哈氏仿对虾进行了人工海水繁育试验。试验期间水温处于自然温度下,盐度控制在21~28,投喂生物饵料,亲本经过驯化和强化培育后顺利产卵,共计获得受精卵约40.88万粒;孵化出无节幼体30.2万尾,孵化率为73.9 %;经过25 d的培育,获得体长1.5 cm的虾苗20.1万尾,苗种培育成活率为66.56 %。  相似文献   

7.
在模拟工厂化养殖环境下开展日本囊对虾不同密度的生长与存活试验,实验设置5个密度水平,50、100、150、200、250尾/m~2,每个试验组设2个重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条件下,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存活率与饵料系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20日龄,不同密度间的生长性状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40日龄,密度组间的生长性状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密度50、100、150尾/m~2显著大于密度250尾/m~2(P0.05);60日龄时,密度100尾/m~2的平均体长、腹长与体质量分别为(7.28±0.74)cm,(4.72±0.43)cm,(3.59±0.98)g,显著大于密度150、200、250(P0.05),为生长最快的密度组。密度对存活率有极显著影响,存活率变化范围为(23.98%±2.25%)~(69.95%±2.38%),密度50和250存活率分别最高和最低,密度50、100的存活率极显著大于密度150、200、250尾/m~2(P0.01)。饵料系数的变化范围为(1.63±0.08)~(3.99±0.31),最低为密度50尾/m~2,饵料系数1.63±0.08。最高为密度250尾/m~2,饵料系数为3.99±0.31。当密度低于100尾/m~2时,日本对虾生长表现最好,该密度下对虾生长速率快、存活率高、饵料系数低。本研究为日本囊对虾的工厂化养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铜含量不同的饵料对中国对虾生长及体内铜、锌和铁含量影响的研究中,发现饵料中铜含量为25.27mg/kg时,可使体长为30~40mm的中国对虾增长最快。饵料中铜含量与对虾头胸部铁含量呈负相关,而与对虾腹部铜锌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去年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与启东县鱼虾场合作进行海水鱼和对虾混合养殖试验成功。每亩收体长12厘米以上的对虾385斤,海水鱼357斤,获纯利1,053元。比该场每亩对虾单养池的盈利高出9倍,饵料系数降低60%以上。他们经过科学试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凡纳滨对虾养殖池的水体、底质空间和饵料资源,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经济效益,进行了凡纳滨对虾与方格星虫的混养试验。试验池塘1口,面积2800 m2,放养体长0.8~1.0 cm的凡纳滨对虾苗22万尾,放养体长2~3 cm、平均体质量0.402 g的方格星虫苗种6万条。经过117~123d养殖,收获凡纳滨对虾2 453 kg,规格66尾/kg,成活率73.6%,产值58 872元;收获方格星虫268 kg,规格159条/kg,成活率71.0%,产值17688元。试验总产值76560元,利润36218元。  相似文献   

11.
对采自天津、浙江和山东等养殖场5个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群体的442尾个体进行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的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并测量各群体每尾对虾的生物学体长和体重.引入医学上的劳累尔(Rohrer)体重指数(Ponderal index,PI,W/L3)关系建立对虾体重(W)和体长(L)关系函数.结果显示,4个凡纳滨对虾的EHP阳性群体[平均体长为(5.37±1.19) cm]的体重指数PI平均值为(5.19±0.26)×10-3 g/cm3,EHP阴性群体的凡纳滨对虾群体[平均体长为(2.49±0.21)cm]为(7.96±0.51)×10-3 g/cm3,根据PI=a·L(b-3)的函数矫正EHP阴性和阳性群体的体长差异引起的PI差值后,同等体长EHP阳性群体的PI值为阴性群体的(70.5±8.7)%,表明同样大小的个体,EHP阳性群体的平均体重比阴性群体平均体重低30%;EHP阳性群体中凡纳滨对虾体长和体重的变异系数是EHP阴性群体的(2.39±0.93)和(2.05±0.86)倍,表现为对虾EHP阳性群体个体大小不均匀;EHP阳性群体体重偏差率是EHP阴性群体的2.34-3.45倍,体长相同时,EHP阳性的体重波动变大.  相似文献   

12.
2013年,河北、天津等地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期出现死苗、出苗率低的情况,生产上,仔虾个体大小差异较大,造成了严重损失。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Real-time PCR)对天津大港地区采集的108尾凡纳滨对虾仔虾样品进行单尾病原检测。结果显示,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和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均有检出。IHHNV阳性检出率100%,每微克对虾组织DNA的病毒拷贝数为10~3–10~7,且个体较大的样品(1.2–2.0 cm)携带病毒拷贝数偏高;EHP阳性检出率为49.1%,每微克对虾组织DNA的拷贝数为10~3–10~5,且集中于个体较小样品(0.7–1.1 cm)。对IHHNV和EHP阳性凡纳滨对虾样品进行生物学体长与病毒载量指数相关性分析,显示IHHNV载量指数与对虾生长速率呈正相关,虾组织IHHNV平均载量达8.51×10~4 copies/μg DNA,为较高的感染水平;EHP的载量与对虾生长速率呈负相关关系,与较大个体阳性检出率较低相对应,虾组织EHP平均载量达到2.19×10~4 copies/μg DNA,为较高的感染水平。由此,该批凡纳滨对虾仔虾患病为IHHNV和EHP的混合感染所致,本研究数据为IHHNV和EHP病原混合感染流行情况及其对养殖育苗期仔虾生长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69为什么要设饵料台?饵料台如何投放饵料?为了避免饵料投喂量过多,败坏水质,增加生产成本,或因饵料投喂不足,影响生长,因此应在池塘内设置饵料台,便于观察对虾的摄食情况,及时调整饵料的投喂量,同时可掌握对虾的生长情况。饵料台上饵料的放置量按照整个池塘每次投饵量的1%~2%放置到各饵料台上。一般养虾池的饵料台设置不得少于3个。70为什么投喂后1~1.5h一定要检查饵料台上的残饵量?这主要是为了掌握饵料的投喂量,若在1h内检查饵料台无残饵,即可酌情增加饵料的投喂量,若有少量残饵,则说明投饵量适中。若在投喂后2h检查仍见饵料台上残饵较多,则应该酌情减少投喂量。若饵料在投喂后未见明显减少或有大量剩余,则必须分析原因:是否是对虾蜕壳、对虾发病、饵料质量问题、水质变坏等。投喂量的确定是养成中的关键技术,也是决定养虾成败、经济效益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检查残饵量不单是为了调整投喂量,保证对虾有充足的饵料,防止过剩饵料污染水质,而且也是估计池塘中存虾数量、对虾生长健康情况的一种途径。71暴雨后对对虾有什么影响?应采取什么措施?暴雨可造成虾池盐度大幅下降,从而引起池水上下分层,使池水不能充分对流,造成下层水与空气隔绝,引起底层水...  相似文献   

14.
对虾弧菌病发生时临界菌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3000多公顷虾池检测496份病虾及水体,均证明致使对虾发生弧菌病、气单胞菌病时的临界菌量值为10~(4.5)~10~5个/ml,当虾池中弧菌数达到10~(4.5)个/ml时,对虾就可能发病,此时就需用药物预防或换水,并证明弧菌菌量与水温、饵料、对虾密度的关系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北方地区内陆平原盐碱地兑水养殖东方对虾试验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利用面积为2000m^2的盐碱地池塘,以地下机井卤水为主要水源,通过向卤水内补充kcl和添加内陆鱼池淡水作为养殖用水进行东方对虾(Penaeus chinensis)养殖。投放体长0.8cm仔虾8万尾,40尾/m^2,养殖160d,至起捕时共产对虾517.5kg,平均体长14.1cm,纯收益36690元,平均收益为18.35元/m^2,饵料系数1.88。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对虾湿性颗粒饵料的配方、生产工艺及养殖效果。湿性颗粒饵料在适口性、引诱性、摄食率、蛋白的消化吸收率等方面都比干性颗粒饵料有所提高。摄食率提高5~15%,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提高10%以上,亩产增加10~20kg,饵料系数平均为1.9,下降0.10~0.23。虾个体平均体长增加0.6~1.0cm,亩经济效益增加285~538元。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体长为4~7em的凡纳滨对虾对体长为2~17mm的藻钩虾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捕食藻钩虾的能力随着对虾体长的增长而增加。体长4cm的凡纳滨对虾不能捕食13—17mm的藻钩虾,而主要捕食2~7mm的藻钩虾,其在凡纳滨对虾日摄食量(干重)中所占比例达80%以上。5~7cm的凡纳滨对虾可捕食2~17mm的藻钩虾。随凡纳滨对虾体长增加,捕食大规格藻钩虾的比例也增加。  相似文献   

18.
正养殖对虾池塘内培养繁殖饵料生物,是解决虾苗适口饵料,加快对虾生长的一项有效措施,是充分利用虾塘的自然生产力,降低养殖对虾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基础饵料具有繁殖快、培养方法简易可行和营养效果明显的优点,因而成为养殖对虾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生产环节,实践证明,如果基础饵料丰富,虾苗入池一个月便可生长到8cm左右。防城港市气候温暖,饵料生物繁殖迅速,经过7d左右,饵料生物可以达到相当密度。旋肥后饵料生物的浓度多数用透明度表示,一般透明度控制在20~30cm为宜。考  相似文献   

19.
在饵料构成完全相同,培育水温在适宜范围,日常管理方法完全一致的前提下,不同温度变化和密度对细鳞鲑苗种培育成活率存在差异。结果显示:在水温每天趋于恒定,放养密度为上浮仔鱼至体长2~2.5cm鱼苗,密度3万尾/m~3水体,鱼苗体长2.5~3.5cm,密度1.5万尾/m~3水体,3.5cm以上移入水泥池进行培养,密度1 000尾/m~2时,苗种培育成活率最高可达80%。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为实验材料,分别投喂配合饲料、蚯蚓、蛤蜊、蝇蛆等四种饵料,利用生长和抗病性指标综合评价蚯蚓和蝇蛆作为中国对虾饵料的可行性。生长实验前测定每个实验组的初始体长和体重,养殖40d后再次测定生长指标,之后,分别投喂不同毒饵量进行人工感染实验。方差分析表明:投喂四种饵料后,蛤蜊组生长最快,其次是蚯蚓,再次是蝇蛆,最后是配合饲料,各组之间对虾体长增长差异显著(P<0.05),体重增长差异极显著(P<0.01) 。利用线性固定模型分析不同饵料及不同病毒量感染下对中国对虾存活率的影响,其中蚯蚓组存活率最高,配合饲料组存活率最低,并且蚯蚓组存活率显著高于蛤蜊组和配合饲料组(P<0.05),蝇蛆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蚯蚓和蝇蛆可显著提高中国对虾的生长速度,明显提高中国对虾的抗病性,是很好的对虾饵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