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对临盘油田盘二联“三高”(密度高、粘度高、含腊高)原油进行了破乳脱水效果影响因素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国产破乳剂适应常规稠油破乳的较少,且适应性差;②盘二联油水系统中采油化学助剂(降粘剂、清防蜡剂及缓蚀剂)对目前使用的破乳剂PR-4031的破乳效果有一定影响,而实验用破乳剂TA1031与化学助剂具有较好的配伍性;③破乳温度是影响油水体系破乳效果的重要因素,在45℃条件下破乳剂的分段脱水率相差很小,而降到35℃时破乳剂的脱水率大幅度下降;④原油粘度对破乳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在试验条件下,原油粘度降低,油水体系破乳难度减小,破乳效果变好,反之破乳难度增加;⑤油水体系的乳化程度对破乳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乳化强度越高,乳状液越稳定,破乳难度也就越大。  相似文献   

2.
三塘湖油田来液工况复杂,乳状液的性质差异较大,现场用破乳剂适应性不足,造成原油脱水效果波动的问题。通过评价破乳单剂和复配破乳剂对三塘湖原油的脱水效果,确定用酚胺类非离子破乳剂(P4)和聚氧丙烯聚氧乙烯烷基酚醛聚醚型破乳剂(P6)按5∶5的比例复配作为破乳剂。在温度为50℃条件下,使用加量为150mg/L的复配破乳剂对三塘湖原油进行脱水后,外输原油含水平均为0.37%,可以满足三塘湖油田原油处理要求。  相似文献   

3.
针对陕北长4 + 5 层原油黏度大、胶质含量高、破乳难度大的难题,本文从9 种有机硅类破乳剂中筛选出了针对性强的原油高效破乳剂WD-56,考察了破乳剂加量和破乳温度对破乳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显微观察分析了破乳过程中原油乳状液液滴的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有机硅类破乳剂WD-56在45℃ 、加量100 mg/L下,2 h 后的原油脱水率可达94.26% ,破乳效果明显优于长庆油田目前普遍使用的聚醚型破乳剂Y。通过界面性质测定和化学结构分析,探讨了破乳机理,指出两种破乳剂的油溶性是造成破乳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含水稠油添加破乳剂后形成油水悬浮液,常规同轴圆筒旋转粘度计不能准确测试其粘度。为了研究破乳剂对含水稠油流变性的影响,利用可测试扭矩的搅拌器,测量了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破乳剂、不同温度条件下油水悬浮液的扭矩,计算了其对应的粘度。研究认为:低温下破乳剂可明显降低含水稠油的粘度,改善稠油的流动特性;但高温下破乳剂对含水稠油的粘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采用嵌段聚合的方法,向3种支状起始剂上引入不同配比的环氧丙烷(PO)和环氧乙烷(EO),合成了一系列的非离子型聚醚原油破乳剂,测定了合成产品的表面张力、浊点与水数,计算了HLB值。采用瓶试法对所合成的聚醚破乳性能进行了筛选与评价,得出起始剂的最佳加量,并优选出S05P3E1、R05P2E1、T05P3E1这3类破乳剂,分别考察了破乳剂加量、破乳温度以及破乳时间对其破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产品的浊点、水数及HLB值均随PO/EO比的增加而减小;起始剂的最佳加量为0.5%;3类破乳剂破乳规律基本一致,支链较少的破乳剂在开始时脱水速率较快,而支链数最多的破乳剂最终脱水率达到83.3%。  相似文献   

6.
胡万鹏  万新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114-11116
[目的]探索地沟油炼制过程中油水渣的液一固相物质的分离方法,提高油脂的产出率。[方法]分别采用过滤式离心机和螺旋压榨机分离地沟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油水渣,以木屑作为过滤介质进行油水渣的液固分离试验。[结果]试验发现,油水渣中的固渣在离心机转鼓上形成致密层,而混有木屑的油水渣在螺旋压榨机中可以连续分离成固渣和油水相。[结论]试验有助于油水渣分离工艺的设备选型,采用螺旋压榨技术可成功分离油水渣。木屑可循环套用6~10次,减少了木屑的消耗,降低了因木屑夹带而造成的油脂流失。  相似文献   

7.
1.我厂重油罐区现状 (1)操作工艺现状 重油罐区共有油罐11座:501~503、505~507罐储存减压渣油;504、508、509罐储存催化裂化装置分馏塔底油浆;601、602罐储存减压塔顶瓦斯油和污水处理场来的污油。储存减压渣油罐的操作温度大于80℃,最高达95℃。催化油浆的油罐操作温度大于90℃,最高达103℃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万州区农机研究所生产的GGF-300柑桔(瓜果)核渣汁分离机,是产量高、出汁率高、维修清洗方便的新型有核瓜果加工设备。能一次实现核、渣、汁三分离,广泛适用于各种有核瓜果深加工。专利号:ZL200420060814.6。主要性能参数:产量:3000kg/h;出汁率:大于65%,破核率:小于1%,去核率:大于99%;功率:4kW。  相似文献   

9.
目前,原油或重质油品油罐的清扫方法是人工清扫。这不仅浪费了大量油品,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既污染环境又不安全。为此,我们试验总结了溢流漂油法来清扫油罐,它不仅克服了人工清罐的缺点,还回收了罐底油,提高了清洗质量和经济效益。 1.溢流漂油法清罐步骤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集输管道和设备腐蚀产物对原油脱水的影响,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模拟铁腐蚀产物FeS、FeCO_3及其后续氧化产物Fe(OH)_3,研究其对模拟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基于此分析超声辅助破乳技术的脱水效果。研究表明:FeS和Fe(OH)_3由于Zeta电位高(绝对值在30 mV左右),对水/原油乳状液稳定性有极强的促进作用;FeCO_3导致原油在高温下脱水困难;采用超声配合破乳剂,在适当的条件下可显著提高脱水率。通过实验证实了腐蚀产物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作用,并建议加强集输管道及设备的防腐,从而有效提高原油加工效果。(图9,表1,参16)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典型油样进行组分分析,找出原油中影响黏度的主要因素。采用A型水溶性降黏剂进行乳化降黏实验,通过静态评价试验,研究了水溶性A型降黏剂与原油之间形成乳状液的稳定性和粒径分布、油水界面张力、降黏率及洗油率,考察了该降黏剂降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原油中蜡含量达14.7%,高含蜡是影响原油黏度的主要因素;降黏剂浓度越大,乳状液分水率越低,乳状液粒径分布越集中,油水界面张力越低,乳状液越稳定;油水比越大,分水率随降黏剂浓度变化越显著;随降黏剂浓度增大和油水比降低,降黏率逐渐升高,降黏率最高可达91.5%;该降黏剂有较好的洗油效果,洗油率为61.1%。  相似文献   

12.
以含蜡原油-水两相为代表的混输是油田集输生产中普遍采用的储运工艺,在油田地面工艺优化及节能增效开发的背景下,混输过程中面临的流动保障问题因油水乳化机制的影响而更为复杂、严峻。集偏光显微观察实验与普通光显微观察实验于一体,通过建立油水乳化体系中蜡晶形态及聚集行为的表征方法,实现了乳化水存在下蜡晶微观形态及聚集结构特征的直观再现,并定量化构建了乳化机制影响下蜡晶特征参数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乳化剪切作用增强,蜡晶形态、结构趋向规则化,且其聚集行为受到抑制;含水体积分数对油水乳化体系中蜡晶形态及其聚集行为的影响则表现出在转相点附近发生特征转变。对乳化环境下蜡晶形态及其聚集行为的定量表征和分析,为深化理解管输剪切流场中油水两相蜡沉积过程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必要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剩余污泥超声破解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超声波技术破解人工配水条件下培养的污泥,研究了超声破解含固率为0.5%与1%污泥的性能,并比较了超声破解2种含固率污泥的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声能密度下,SCOD增加值随时间延长线性增长。即在一定试验时间范围内,污泥破解反应相对于时间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但是,在较高声能密度与较低污泥浓度下,SCOD增加值随时间延长不再呈线性增长趋势,而是随超声作用时间的延长,增长速度减缓。在相同比能耗下,破解含固率为1%污泥的SCOD增加值明显大于含固率为0.5%污泥值。若后续污泥处理工艺采用厌氧消化技术,则推荐破解含固率为1%的污泥。超声破解污泥后,污泥温度会升高,相同声能密度下,破解两种不同含固率污泥的温度升高值相近。  相似文献   

14.
原油储存沉降规律及罐底油泥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原油沉降的层面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将沉降进程划分为混沌期、暂稳期、聚沉期、稳定期四个特征时段.研究了原油储存过程中以胶粒聚沉、乳状液失稳脱水过程为主的沉降规律,系统地分析了油泥组成、油泥产生量及其与原油组成特性的关系,初步得出了油泥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5.
城市污泥热解液体产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壬峰  李婷  范琳琪  张双全  殷志源  罗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848-4849,4904
利用外热式固定床反应器,在400~700℃温度范围内对城市污泥进行热解试验。结果表明,随热解温度的增加,热解液的产率逐渐升高,在550℃时达到最大值,但热解温度继续升高,热解液产率却不断减小;利用GC/MS联用仪对550℃时的热解油进行成分分析,其主要组分为杂环化合物(呋喃、吡啶等)的衍生物、酮类衍生物、苯酚衍生物、苯衍生物、长链脂肪烃衍生物和甾族化合物,其中胆甾烷和甲苯含量较高,分别达15.9%和11%。总之,利用热解法处理城市污泥是可行的,其热解油通过综合分析和分离提纯,可以作为潜在化工原料,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超声破解处理剩余污泥的效果。[方法]采用间歇反应器和单因子逐一变化法,对影响超声破解处理剩余污泥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和优化。[结果]低频率超声能促进剩余污泥的水解反应,改善超声破解污泥的效果,污泥的SCOD溶出率、VSS的破解率和温度随着声能密度的增大、作用时间的延长和污泥上清液pH的增大而增大。[结论]超声有利于剩余污泥的破解,减少剩余污泥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油罐底泥无害化及资源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油罐底泥的特性出发 ,分析了油罐底泥处理的必要性和经济性 ,介绍了国内外的油泥处理技术 ,以及本课题组在油罐底泥处理方面开发的国产化整套设备、处理流程和工业性处理试验结果。试验处理效果良好 ,碳氢化合物回收率达到 95 %以上 ,处理后废水符合排放污水处理装置的要求 ,残余污泥减量为原来的12 .2 % (质量比 ) ,可送砖瓦厂烧掉 ,为油罐底泥处理的国产化、资源化提供可借鉴范例  相似文献   

18.
粗油水乳状液相对于稳定的油水乳状液而言,其静置会出现两相分离的现象,类似于两相管流的分散程度。针对现有乳状液表观黏度理论不适用于粗油水乳状液的问题,采用Haake RS 6000流变仪对不同含油率下粗乳状液的流变曲线进行测量,同时观察温度变化对粗乳状液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粗乳状液因含油率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类型的非牛顿流体特征,水为连续相时表现为膨胀性流体,油为连续相时表现为假塑性流体。乳状液的黏度随含油率升高逐渐增加,并在60%含油率处达到最大值,当含油率继续升高时,随着含油率升高,其黏度逐渐减小至纯油的黏度值。在不同温度下,相同含油率的乳状液黏度随着温度升高呈指数规律降低。此外,根据实验数据对已有的油水乳状液黏度计算模型进行评估,并对应用于低含油率粗乳状液的黏度模型进行修正,提高了预测精度。对粗油水乳状液流变性的研究成果,将进一步提高原油开采及运输中管道压降预测的精度,为管道运输系统的精确设计提供可靠的物性参数。(图9,表3,参20)  相似文献   

19.
生物强化处理油田含油污泥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油泥、菌剂及其他添加物充分混合后堆放的方法,进行了3种条件下的微生物对含油污泥的强化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在菌剂和锯末的共同作用下,经过45d后,污泥含油量从24%下降到11%,去除率达到54%;而菌剂单独作用下,含油量下降到16%,去除率达为33%;在没有菌剂作用下,含油量仍然保持在20%以上。对处理过程中pH变化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说明,生物强化分解是含油污泥处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乳状液稳定性和流动性是制备牛初乳乳清微胶囊的关键因素.采用Span和Tween 2种非离子型乳化剂,制备了含有5%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的牛初乳乳清W/O乳状液.比较亲水亲油平衡(HLB)值、乳化剂复配、油水比、乳化剂添加量和超声乳化次数等工艺参数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HLB值为4.8,Span - 85和Tween - 60为复配乳化剂,油水比1:1,超声乳化12次(每次超声8 s,间歇5 s).显微镜下观察分散液滴大小均一,乳状液平均粒径约为2μm.流变学分析结果表明,该乳状液具有剪切稀化特征,符合Herschel- Bulkley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