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家蚕血液酯酶同功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了24个家蚕品种及杂交种从三龄到后蛹不同发育时期的血液酯酶同功酶酶谱.结果表明:家蚕血液中存在着丰富的酯酶同功酶酶带类型,整个试验可观察到22条酶带,根据其迁移率及染色特点可分为A、B、C、D、E五大染色区.在不同发育阶段中共有13条酶带经常显现,后蛹期主要同功酶酶带活性降低,但非主带A-1区酶带却清楚地显示出来.在幼虫阶段,酶带的数目及活性防着食下量的增多而增人.并观察到A-2-b带与B-2带的表现最为突出,推测A-2-b带可能是家蚕血液部酶同功酶的基本酶带.进一步分析表明,A-2-b带活性与大多数经济性状间呈高度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家蚕血液酯酶同工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一些家蚕血液酯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的不连续电泳图谱。酯酶同工酶可显出三个区带,分别为A、B_1、B_2。蛹期与幼虫期的酶谱一致,但蛹期各酶带的活性强,使幼虫期显色较浅的带能清晰的显出,发现东34品种主要酶带—A缺失,推想这是由于控制该带的基因突变所致,提出控制家蚕血液酯酶的基因有两个不同座位的基因,分别控制A带和B_1、B_2带的生产。  相似文献   

3.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调查了87个地理品种血液酯酶的类型,遗传和分布获如下结果: 家蚕血液酯酶的基本类型可分为三个特性区,由Bes—1,Bes—2,Bes—3三对基因所控制。第一特性区由Bes—1,Bes—1°两等位酶基因控制,第2特性区由Bes—2F,Bes—2S二对等位酶基因支配,第3活性区为Bes—3F,Bes—3M,Bes—3S三对等位酶基因所支配。家蚕血液酯酶在不同地理品种间的分布有明显差异、中国一化性品种表现出典型的多型性,同时经聚类分析表明各地理品种均在不同水平上与中国一化性品种聚为一类,表明中国一化性品种在家蚕起源分源分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家蚕血液酯酮同功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了24个家蚕品种及杂交种从三龄到后蛹不同发育时期的血液酯酮同功酶酶谱,结果表明:家蚕血液中存在着丰富的酯酮同功酶酶带类型,整个试验可观察到22条酶带,根据其迁移率及染色特点可分为A、B、C、D、E五大染色区,在不同发育阶段中共有13条酶带经常显现,后蛹期主要同功酶酶带活性降低,但非主带A-1区酶带却清楚地显示出来,在幼虫阶段,酶带的数目及活性随着食下量的增多而增大。并观察到A-2-b带和B-2带的表现最为突出,推测A-2-b带可能是家蚕血液酯酶同功酶的基本酶带,进一步分析表明,A-2-b带活性与大多数经济性状间呈高度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家蚕SOD的品种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酶活性染色,分析了115个家蚕品种及遗传系统的血液SOD同工酶的酶谱。结果:不同品种及遗传系统间的酶谱存在着显差异。家蚕血液SOD在大部分供试品种及遗传系统中都能看到5条酶带,少数只能见到2条弱带,酶带最多达8条。品种及遗传系统间酶带的宽度及染色程度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何家禄 《蚕业科学》1991,17(2):95-100
家蚕血液酯酶电泳图谱中A区酯酶缺失型东34,是共显性等位血液酯酶A区酶带不表达基因BesAo的纯合子,基因符号Bes Ao/Ao。东34是其亲本交配后代的分离,选择,固定后的产物。东34缺失的A区酶带属胆碱酯酶类。  相似文献   

7.
家蚕个体发育中酯酶同工酶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尔.  S 克里.  NB 《蚕业科学》1997,23(2):109-113
研究了PM,Dz和KA三个家蚕品种个体发育中α-酯酶和β-酯酶同工酶的电泳图谱类型。综合酶谱揭示了三个品种的α-酯酶同工酶出现在16、21、19区带。三个种在个体发育中的卜酯酶出现在15、19、15区带。一些同工酶在发育阶段出现、消失、再出现。而幼虫期酯酶的异源性最大。  相似文献   

8.
<正> 蚕体内的同工酶,至今了解不多。其中血液酯酶同工酶研究得还比较清楚。六十年代日本吉武成美用琼脂电泳法分离血液酯酶,只观察到一条染色带。近年来国内何家禄等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能将血液酯酶分出A、B、C三个染色区带。同工酶的深入研究,有可能为家蚕育种工作探出一条新路子。为此,本试验对家蚕血液酯酶同工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观察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结缕草属14个杂交组合的亲本与后代的过氧化物酶与酯酶酶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结缕草属植物在后营养期有20条迁移率不同的过氧化物酶酶带与19条迁移率不同的酯酶酶带,据酶带的相对迁移率及其分布特点将过氧化物酶酶谱分为A、B、C三个区,酯酶酶谱分为A、B、C、D四个区;2)结缕草的杂交后代在酶带数目以及酶带活性强弱方面与双亲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还出现了数量不等的双亲所没有的“特征酶带”;3)在所鉴定的44个后代中,有25个后代具有父本的特征带,2个后代具有其他任何材料均没有的一条特征带,这27个后代可以初步鉴定为真杂种。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家蚕线粒体基因组A+T丰富区的结构和家蚕品种的进化,用PCR方法扩增了12个家蚕(Bombyxmori)地方品种线粒体基因组A+T丰富区及其侧翼序列,分离纯化后克隆到pMD18-T载体进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克隆片段长度约1.1 kb,基因排列顺序与C108线粒体相同,依次为12S rRNA基因3′端、A+T丰富区、tRNAMet、tRNAIle、tRNAGln和ND2基因5′端,在tRNAGln和ND2基因之间有47 bp的非编码区。以日本野桑蚕(Bombyxmandarina)为外群,用Phylip软件包构建了基于12个家蚕品种线粒体基因组A+T丰富区序列的NJ进化树。结果显示,甘肃种单独聚为一群,其进化早于其它11个品种聚成的类群,说明甘肃种是供试家蚕品种中进化最早的品种。这一结果在分子水平上为黄河流域是家蚕品种的发祥地之一提供了证据,也进一步支持了家蚕品种的中国起源说。对A+T丰富区及其侧翼基因的结构分析表明,家蚕线粒体12S rRNA和ND2基因都十分保守,14个品种统计只分别发生1个和2个碱基转换;A+T丰富区中(A+T)比例高达94.9%以上,第27 nt开始有1个T-串结构,长度为16~19 bp不等;同时还根据3个tRN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推定了其二级结构。  相似文献   

11.
栗蚕是珍稀的野蚕资源。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栗蚕幼虫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器官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并依据酯酶同工酶酶谱的多态性分析纯黑、纯绿2个品种的亲缘关系。检测结果表明:栗蚕幼虫中肠的酯酶同工酶活性和酶带数随龄期而增加,且同一龄期以盛食期的酶表达量最高;幼虫中肠及脂肪体中的酯酶同工酶活性较强,并且酶带数较多;2个供试品种间的酯酶同工酶酶谱明显不同。根据酶谱差异分析2个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6,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提示:栗蚕幼虫酯酶同工酶的酶活性和酶带数与生长发育和组织功能有关,幼虫酯酶同工酶酶谱可以作为分析品种间亲缘关系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家蚕夏芳、长灰A和大造各品种血液、消化液中酸性核糖核酸酶及家蚕秋白、夏芳、长灰A和大造各品种天冬酰胺酶性变化。结果表明:各品种血液、消化液中酸性核糖核酸酶、天冬酰胺酶活性变化随发育呈现较强的规律性,血液中,4龄第3d、5龄第3d这两种酶均出现峰值,4龄眠前活性较低,消化液中,5龄第3d这两种酶活性均较高,不同品种这两种酶活性峰值出现时间有差异;各品种血液中酸性核糖核酸酶、天冬酰胺酶性均明显高于相应品种消化液中这两种酶活性;各品种之间血液、消化液中这两种酶活性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对新品系Dy-2006、龙牧801、中苜1号和肇东苜蓿的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OD)酶谱表征进行了分析.酯酶分析共检测到9条酶带,新品系Dy-2006检测到4条酶带,2条特征谱带,其它3个苜蓿品种分别检测到6条、5条和4条酶带,特征谱带依次为1条、1条和0条;过氧化物酶分析共检测到13条酶带,Dy-2006共检测到6条酶带, 3条特征谱带,其余3个苜蓿品种检测到的酶带依次为7条、4条和4条,特征谱带均为 1条.新品系Dy-2006与其它3个苜蓿品种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4.
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测定了京海鸡、虎皮鹦鹉和扬州鹅三个不同禽类群体的酯酶(Es)多态性。结果显示,这三个群体的Es具有一定的差异:京海鸡有Es-3、Es-2和Es-1三个着色区,Es-1位点由基因Es-1^A、Es-1^B和Es-1^C控制(Es-1^B频率为0.6328),有AA、AB、BB和O四种表现型(BB频率为0.5000);鹦鹉只有Es-3、Es-1区,Es-1位点由Es-1^A、Es-1^B和Es-1^C。基因控制,Es-1^A频率高达0.8238,有AA、AB、AC、BB、BC和CC六种表现型,以AA频率最高(0.7714);扬州鹅未见Es-3和Es-2区,Es-1区较复杂,共出现7个条带,其中1条带出现于部分个体,2~4条带出现于所有个体,5-7带为弱信号带,具有个体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5个苏丹草品种酯酶同工酶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韩天文  张建全 《草业科学》2009,26(10):97-102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我国审定登记的5个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品种进行了幼苗叶片和根酯酶同工酶研究.结果表明,5个品种幼苗叶片酯酶同工酶谱带较少,介于28~46条,宁农与乌拉特1号苏丹草谱带特征较相似,在Rf为0.84处酶带呈红褐色,而在该位点其他2个品种酶带呈棕色,奇台苏丹草该位点酶带缺失;新苏2号与盐池苏丹草无论谱带数量还是谱带颜色均很相似,很难区分;根酯酶同工酶谱带较多,介于35~49条,谱带特征为宁农、乌拉特1号一类,在Rf为0.84处酶带呈红褐色;新苏2号与盐池一类,在Rf为0.84处酶带棕褐色;而奇台苏丹草在Rf为0.84位点红褐色谱带消失呈特异性.利用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能够快速而有效地区分5个苏丹草品种,为苏丹草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快速的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6.
家蚕多化性抗病品种白皮淡蚕卵基因克隆于大肠杆菌获得 pSO_(1~13)个克隆株,将它们的重组质粒 DNA 注射于家蚕二化性品种东34的生殖腺内,获得血淋巴酯酶同工酶谱产生倾向于供体的变异。东34血淋巴酯酶同工酶 Est—O 缺失,而变异的个体具有 Est—4~(0.7)的等位基因。变异系的第2代出现分离,其比率为3:1。第4代与亲本回交,子代的酯酶同工酶谱均具有 Est—4~(0.7)型,因此属于显性因子。经连续5代的筛选,得到新的品系,定名东基1号。对高温多湿的环境有一定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聚丙烯酰胺双面垂直板不连续电泳法对298头牦牛(其中大通牛场家牦牛133头,半血野牦牛131头,野牦牛2头,山丹军马场牦犊牛30头)的血清白蛋白,运铁蛋白,血红蛋白,α-淀粉酶、酯酶及碱性磷酸酶等6个血液蛋白多态性位点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各类型牦牛血清白蛋白、运铁蛋白、血红蛋白、α-淀粉酶成年个体之间无差异,故为单态.②犊牦牛血红蛋白和成年牦牛之间差异较大,反映了个体发育过程中基因的表达与调控.1~3月龄犊牛有4种类型Hb,较成年牦牛多了2条泳动快的带,分别为HbF1和HbF2.牦牛出生后,HbF2先消失F1后消失,表明个体发育过程中,HbF1、HbF2基因的表达先后被抑制,HbF2被完全抑制,HbF1基因仍有部分表达,表现在成年牛Hb电泳谱型上HBF1位置仍有一条浅带,而HbF2则完全消失.③酯酶和碱性磷酸酶位点存在多态现象,碱性磷酸酶依其电泳图谱上有无A带分为A型和O型2种,在60头牛中,A型有3头,O型57头,分别占5%和95%.由于酯酶是催化酯类化合物水解的酶系而非单一的一种酶,依其电泳行为和染色行为在电泳图谱上可分3个区域,1区(阴极)由3~5条带组成,Rf值在0.3~0.45之间,染色呈紫黑色,2、3两带为强带,但少数牛6、7、8三条带为强带,各带的泳动率也和正常牛不同,为稀有类型.3区(阳极区)1~2条细带组成,Rf值在0.45~0.55之间,染色为红色,出现在少数牛中.根据带数和谱型可将牦牛划分为11种类型,家牦牛和半血野牦牛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分析家蚕的变种与标准品系的α与β酯酶个体发育的差异性,以决定两者间遗传的差异。标准品系所显示的α与β酯酶具有12和11同工酶带,而变种的酶仅各有8和10环带。在发育历程中,酶带的变异表现显示了不同基因的行为从标准品系与变异品系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区别上来讨论两者间酶的活性的显著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Ⅰ研究目的从下面的知见想来野桑蚕(Bombyxmandarina)是家蚕(B.mori)的直接祖先。 1)分类上和家蚕同属。 2)形态和生态与家蚕类似。” 3)酯酶等同功酶与家蚕具有相同的成份。 4)能和家蚕交配。一般栖息在中国或台湾的野桑蚕和家蚕同样,具有28对染色  相似文献   

2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对179只欧拉羊的血清淀粉酶(AMY)同工酶酶谱进行了研究,同时比较了不同AMY2表型欧拉羊的15项血液指标。结果发现:①欧拉羊的AMY有AMY1,AMY2和AMY3三种同工酶;②AMY2同工酶有显现酶活性的AMY2 A和不显现酶活性的AMY2 0两种酶谱而呈现多态性,以AMY2 0型为优势表型(73.8%)。AMY2A和AMY20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1283和0.8717;③不同AMY2表型欧拉羊的15项血液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