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直接测序法筛选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醛缩酶A 3'-UTR突变位点,发现其转录终止密码子后58 bp处存在17 bp的插入片段。对草鱼养殖群体的插入突变进行分型,检测到该群体有AA、BB、AB三种基因型,等位基因B在群体中的频率为0.723,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多态信息含量是0.32,此突变在所测群体中属于中等遗传变异。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基因型与草鱼群体生长性状(体重、体长、体高、体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醛缩酶A 3'-UTR突变与草鱼体宽和吻长2个生长性状达到显著相关(P<0.05),BB基因型个体比AA基因型个体的体重增加8.37%,在全长、体长、体高、尾柄长等生长性状也表现出比AA和AB基因型个体好。可将醛缩酶A 3'-UTR上的这段插入突变位点作为草鱼生长性状的候选分子标记用于草鱼的选育。  相似文献   

2.
克隆及测序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长江3个群体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Class II B基因编码β1和β2区的第2和第3个外显子及两个外显子之间的内含子,分析了草鱼MHC的进化模式和种群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实验共定义了34个等位基因,每条序列包括长为130~136 bp的第2个外显子,长为218 bp的第3个外显子以及长81~371 bp的内含子。序列分析揭示,第2个外显子有106个核苷酸变异位点(78%)和40个氨基酸变异位点(88%),而第3个外显子有100个核苷酸变异位点(45%)和41个氨基酸变异位点(56%),β1变异要大于β2区。用β1和β2区序列分别构建的邻接(NJ)系统树均显示5个具有高支持率的谱系,结合序列变异特点和内含子长度,推测草鱼至少存在5个MHC Class II座位。分别计算β1的肽结合位点(PBR)、非肽结合位点及β2的非同义替换率(dN)和同义替换率(dS),PBR的dN/dS为2.03(P<0.05),非肽结合位点和β2则小于1,表明草鱼MHC受到歧化选择作用。根据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分布频率作分子方差分析(AMOVA),得出FST为0.37%,提示长江草鱼MHC没有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3.
镁对草鱼生长、形体、肝功能和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的纯化日粮(镁含量76.9 mg/kg)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镁(0、150、300、600、1200和2400 mg/kg),研究镁对体重为(10.68±0.14)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形体、肝功能和糖代谢的影响,时间为10周.结果显示:日粮中适当添加镁显著...  相似文献   

4.
投饲率对草鱼生长、体组成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的精准投喂模型管理系统,研究了不同投喂水平下草鱼的能量收支。实验在水温(27.5±2.0)℃条件下,选用初始体重(71.03±1.13)g的草鱼,共设5个不同投饲水平(饥饿、1%鱼体重(1%BW)、2%BW、4%BW和饱食),研究摄食水平对草鱼生长、鱼体组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显示: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草鱼鱼体水分减少,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和能量增加,灰分含量先减少后增加。特定生长率和热积温生长系数均随投喂水平的增加先增加再降低,在5%鱼体重时达到最大,且高于饱食投喂组。饵料转化率(FE)在投喂水平为体重2%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干物质和能量表观消化率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在投喂水平为体重2%组显著高于其他组。生长能比例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在体重2%组到饱食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代谢能与生长能相反。在最大投喂水平下的能量收支方程为:100 C=21.72 F+4.25 U+45.85R+28.18 G或100 A=61.94R+38.06G。结果表明,5%鱼体重的投喂量为草鱼此阶段的最佳投喂水平。  相似文献   

5.
博斯腾湖草鱼生长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4年8月采集的33尾标本对博斯腾湖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生长特征进行研究。以鳞片为年龄和生长退算材料,研究结果显示:博斯腾湖草鱼体重与体长表现为异速生长,关系式为W=0.0444SL~(2.8322)。用退算体长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SL_8=103.7664 cm,k=0.1385/y,t_0=-0.0542 y。体重生长参数为:W_8=22.7674 kg,k=0.1385/y,t_0=0.0027 y。生长特征指数为3.16;生长拐点年龄为7.5龄,拐点时体长和体重分别为67.3 cm和6.6 kg。与1979年和2000年种群相比,受饵料供给不足的制约,博斯腾湖草鱼生长速度明显下降。草鱼增殖管理措施的制定应以恢复沉水植物资源为目标,具体措施包括:减少草鱼的投放量,草鱼最小捕捞规格降至3 kg,提高草鱼的捕捞强度和捕捞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PRL(prolactin)基因多态性与草鱼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的关联性,通过测序法从10尾草鱼的PRL基因中筛选到6个突变率高于30%的变异位点,包括5个单核苷酸变异位点和1个插入型突变(–/CACTCACTA),分别命名为2551GA、2639GC、3247AG、5197TG、5897GA和3391–+。利用AS-PCR(allele-specific PCR)和基因分型技术对192尾4月龄草鱼的PRL基因变异位点进行检测;基于一般线性模型对变异位点多态性与草鱼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2639GC、3391–+和5197TG对体长和体重具有显著影响(P0.05),2639GC对肌肉粗蛋白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单个位点基因型比较发现,3391–+的突变型(–+和++)个体的体长和体重均显著高于野生型(––)个体(P0.05);2639GC的GC及5197TG的突变型(TG和GG)个体的体长和体重分别显著低于2639GC的GG和5197TG的TT野生型(P0.05);2639GC突变型(CC)个体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2639GC其他基因型(GG和GC)个体(P0.05)。两位点组合比较发现,含3391–+突变型(–+和++)的组合对应体长和体重普遍高于其他组,含2639GC的CC突变型的组合对应粗脂肪含量和粗蛋白含量普遍较高,其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研究表明,草鱼PRL基因多态性与草鱼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间存在显著关联,推测相关变异位点可作为草鱼生长和肉质改良的候选辅助标记。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草鱼MSTN-1基因多态性及与早期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的相关性,本研究扩增出全长为3824 bp的草鱼MSTN-1基因,用长江选育草鱼群体对MSTN-1基因多态性进行筛选和验证。结果共发现3个多态性位点(Locus 1:C1799T,野生型EE/突变型EF;Locus2:C1842T,野生型HH/突变型HI;Locus 3:TGAAGCGCTGGTTCT/2585-,野生型BB/缺失型BD)。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3个位点及其组合型(剔除个体数少于3的组合)与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的相关性,发现2个位点对幼鱼生长性状表型差异有显著影响,但3个位点对肌肉成分差异均无显著影响。多重比较发现,单倍型HI突变组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高于HH野生组,BD突变组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性低于BB野生组;多倍型中存在HI突变组合的体长、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存在BD突变的组合在体长性状方面显著低于其他组。表明草鱼MSTN-1基因3个SNPs中,HI突变是对草鱼生长性状的有利突变,BD突变是不利突变,而EF突变无显著影响,可将MSTN-1基因作为分子标记辅助草鱼选育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8.
投饲蚕豆对草鱼生长和肉质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别以配合饲料(对照组)、蚕豆(蚕豆组)饲喂平均体重为496.5 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66d,考察蚕豆对草鱼生长和肉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饲料组和蚕豆组增重率为82.76%,36.96%;饵料系数为2.17,4.45;肥满度为13.09,7.72;粗脂肪含量为0.89%,1.43%;肌肉失水率为27.14%,15.87%;肌原纤维长度为28.32μm,33.31μm;羟脯氨酸0.12mg/g,0.16mg/g。在生长方面,与配合饲料组相比,蚕豆组草鱼的增重率、肥满度极显著降低,饲料系数极显著增加(P<0.01);在肌肉品质方面,失水率极显著降低;粗脂肪含量、肌原纤维长度、羟脯氨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结果表明,投喂蚕豆对草鱼肌肉具有特殊的改变作用。  相似文献   

9.
饥饿对草鱼血清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文章  文华  马琳 《淡水渔业》2007,37(3):26-29
将池塘捕获的体重(1.70±0.80)k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饲养在室内水族箱内,分别测定了空腹(禁食1 d,26样本)、饥饿15 d(15样本)、饥饿30 d(15样本)的草鱼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草鱼血清游离氨基酸总量基本恒定,空腹、饥饿15 d和饥饿30 d的氨基酸总量无显著差异;处于饥饿状态的草鱼血清游离必需氨基酸总量极显著地高于空腹状态,非必需氨基酸总量极显著地低于空腹状态;血清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胱氨酸含量因饥饿显著升高,而组氨酸、苯丙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和酪氨酸因饥饿显著降低;饥饿15 d和饥饿30 d各氨基酸含量均未见差异。草鱼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在正常摄食情况下主要受饲料蛋白质影响,处于饥饿状态下主要来源于肌体蛋白质的分解,比较正常摄食后和饥饿状态下血清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可评价饲料蛋白质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不同部位肌肉品质的差异,本研究选取体质量为(1 026.10±145.55)g的草鱼,检测了背部、腹上部、腹底部和尾部肌肉的营养成分、肌纤维组织结构特性以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草鱼腹底部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背部、腹上部和尾部肌肉,而水分含量则显著降低;背部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腹上部、腹底部和尾部肌肉。腹上部肌肉的肌纤维直径显著高于背部、腹底部和尾部肌肉,但其肌纤维密度则显著降低,而最高的肌纤维密度出现在腹底部肌肉;草鱼背部和尾部肌肉肌纤维密度无显著差异。草鱼腹底部肌肉的脂蛋白脂肪酶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草鱼背部、腹上部和尾部肌肉。脂肪酸合成酶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α的mRNA表达量在草鱼背部、腹上部、腹底部和尾部肌肉之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草鱼不同部位的肌肉营养特性存在显著性差异,肌肉脂肪含量与肌纤维直径呈负相关,与脂蛋白脂肪酶基因的表达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草鱼生长相关的微卫星标记在选育群体中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长性状是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的重要经济性状,利用与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与育种相结合的手段,可以大大加速育种进程。在对草鱼生长性状的前期研究中,采用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的方法,在1号连锁群中发现了2个与生长相关的QTL。在此基础上,实验利用这2个QTL侧翼的2对微卫星标记(CID3912、CID1512、CID9731和CID2541),对长江草鱼选育群体的480个个体进行分析,以期基于草鱼QTL定位结果,对草鱼生长相关的微卫星标记在选育群体中进行验证。结果显示:(1)4个微卫星标记在该群体中均具有高度多态性,其中各位点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2~23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4~12个,观测杂合度(Ho)为0.607~0.904,期望杂合度(He)为0.751~0.902;(2)利用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对4个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与选育草鱼群体的生长性状(体质量和体长)进行关联分析,发现CID3912在雌性个体...  相似文献   

12.
草鱼EST-SSRs标记的筛选及其与生长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s)数据库开发的18个EST-SSR标记,对草鱼群体进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关联分析得到6个微卫星位点(13118、13305、24017、25085、35939和40698)与体重,体长和体高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对其进行多重比较获得有利基因型分别为13118位点的BB、13305位点的AD、24017位点的AC、25085位点的BE、35939位点的BB和40698位点的BB。将6个微卫星位点上的EST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其中24017序列与鲤鱼自然杀伤细胞增强因子(NCEF)同源性水平高达86%,25085序列与草鱼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基因同源性水平达到80%。应用这18个微卫星位点对草鱼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82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4.556个,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9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52 9,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457 1和0.401 7,表明该群体遗传多样性处于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
草鱼幼鱼肌醇营养需要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酪蛋白、明胶和鱼粉为蛋白源,配制含肌醇水平分别为0、50 mg/kg、100 mg/kg、200 mg/kg、400 mg/kg8、00 mg/kg、1 600 mg/kg的7组实验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连续投喂体质量(4.78±0.18)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幼鱼9周,通过测定生长指标、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和全鱼营养成分来评价饲料肌醇添加水平对草鱼幼鱼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肌醇添加水平≥200 mg/kg使草鱼幼鱼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提高(P<0.05),而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比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0.05);200 mg/kg和400 mg/kg肌醇添加组草鱼幼鱼饲料系数(FCR)比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肌醇对草鱼幼鱼存活率、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全鱼营养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对WGR、FCR、TC、TG和LDL-C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得出饲料中肌醇添加水平为166~214 mg/kg对草鱼幼鱼的生长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4.
草鱼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DNAExtractionKit提取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a)肝脏的总DNA,合成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电泳检测、纯化后克隆到pGEM Teasyvectorsystem的T载体上,筛选转化子,提取质粒,酶切鉴定。重组质粒序列测定的结果显示克隆了草鱼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1140个碱基及两侧部分序列共1254bp。用DNA分析软件VectorNTI6.0比较草鱼与GenBank中18种鱼类cytb的序列,显示草鱼与它们的cytb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根据草鱼与这18种鱼的cytb基因序列同源性所建立的进化树,与传统的分类地位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5.
To determine dietary magnesium (Mg) requirements of juvenile grass carp,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magnesium sulphate was added to the basal diet at 0, 150, 300, 600, 1200, 2400 mg Mg kg−1 diet. Each diet was fed to three replicate groups of juvenile grass carp (initial weight: 7.69 ± 0.13 g) in a closed, recirculating rearing system for 76 days. No mortality or nutritional deficiency signs were observed except the growth depression in fish fed the Mg‐deficient diet. Growth performance and activities of serum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 and lysozyme (LSZ) were highest (P <0.05) in fish fed the diet supplemented with 600 mg Mg kg−1. The serum malondialdehyde (MDA) content was higher (P <0.05) in fish fed the diets supplemented with 0 and 150 mg Mg kg−1 than that in fish fed the diets with ≥300 mg Mg kg−1. Mg concentrations both in whole‐body and vertebra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dietary Mg level up to 300 mg kg−1, whereupon the response reached a plateau. Analysis by second‐order polynomial regression of weight gain, by broken‐line regression of vertebrae Mg concentration and by linear regression of whole‐body Mg retention of fish indicated that the adequate dietary Mg concentration for juvenile grass carp was 713.5, 627.7 and 469.8 mg kg−1 diet,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6.
选用初始体质量约8.50 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在56 d的饲养期中分别投喂添加5种不同剂量谷胱甘肽(GSH)(添加量分别为0 mg/kg、100 mg/kg、200 mg/kg、300 mg/kg和400 mg/kg)的试验饲料,观察GSH对草鱼生长、生理指标和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GSH能够提高草鱼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饲料效率。其中,300 mg/kg GSH组草鱼的特定生长率和400 mg/kg GSH组草鱼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添加GSH各组草鱼的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当添加量为200 mg/kg时草鱼饲料效率达到最高。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GSH的各组草鱼肝胰指数明显升高,其中200 mg/kg组达到显著水平。饲料中添加GSH能够提高血清IGF-1水平,其中300 mg/kg和400 mg/k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草鱼血液白细胞数目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300 mg/kg和400 mg/kg组均达到显著水平。饲料中添加GSH可以提高草鱼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能力,其中200 mg/kg GSH组草鱼攻毒后存活率达到最高。以特定生长率为判定指标,GSH在草鱼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350 mg/kg。  相似文献   

17.
恩诺沙星控制草鱼维氏气单胞菌的用药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四川成都一养殖场大规模发病死亡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病灶处分离一株病原菌CiAV01,结合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回归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感染草鱼致死率为100%,出现了局部出血、腹腔积水等症状。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研究了16种抗生素对分离菌株CiAV01的体外抑菌作用,在供试的抗生素中,恩诺沙星对该分离菌株CiAV01最为敏感。选择恩诺沙星对分离菌株进行体外药效学研究表明,恩诺沙星对分离菌株CiAV0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25μ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0.50μg/mL,MBC/MIC为2。结合其药物动力学参数和MIC、MBC、防突变浓度(MPC)、突变选择窗(MSW)和抗菌后效应(PAE)制定防突变给药方案为:剂量20 mg/kg、每日一次给药、连续给药3~5 d。  相似文献   

18.
冯健 《水产学报》2004,28(5):505-509
为了研究草鱼肠道完整吸收小肽与肠道中小肽的关系,用6.25%酶解酪蛋白、酸解酪蛋白、酪蛋白溶液和生理盐水进行草鱼肠道灌注试验(1mL·100g-1体重)。20min后尾静脉采血制备血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灌注酶解酪蛋白溶液的草鱼血液循环中总肽量和某些肽量显著(P<0.05)高于灌注生理盐水、酸解酪蛋白、酪蛋白溶液;较灌注生理盐水草鱼血液循环中总肽量提高18.73%。肠道灌注酸解酪蛋白、酪蛋白溶液对血液循环中总肽量影响不大,无显著性差异(P>0.05)。草鱼血浆中肽量的增加与肠道提供的肽种类和数量有关。实验结果表明,草鱼肠道能够完整地吸收某些小肽进入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