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各级农机部门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引进和推广了一批玉米秸秆收获青贮、小麦秸秆打捆机械,为有效防止对农业生产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严禁秸秆焚烧,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玉米及其秸秆肥育肉牛效果与经济效益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玉米及其秸秆采用 3种收获处理方式 :全株收获并青贮、基本成熟时收获子实后鲜秸秆及时青贮和完成成熟后收获子实干秸秆作为饲料。根据饲养标准 ,用玉米、鲜酒糟、豆粕等将玉米全株青贮饲料、鲜秆青贮饲料和干玉米秸秆分别配制成标准日粮 ,肥育架子牛 90d。试验结果表明 :日粮消化率、试牛日增重、产肉率及牛肉品质均以全株青贮日粮组为最好 ;养牛效益和每公顷耕地效益也以全株收获方式最好 ,鲜秆青贮次之 ,玉米完全成熟后收获子实干秸秆饲用方式最差。  相似文献   

3.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为实现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耿庄镇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开发,全镇玉米播种面积12.6万亩,我们采用联合收获、秸秆还田、青贮氨化、秸秆加工颗粒饲料、秸秆养殖蚯蚓等秸秆加工利用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通过实施秸秆还田与禁止焚烧,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有所提高。目前真正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不多,大部分农作物秸秆尚未得到合理利用,因此农作物秸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林建华 《山东农业》2002,(10):16-17
山东省的玉米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总面积的l/9。在全省小麦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后,玉米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经过近几年的工作和发展,特别是随着山东省七大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的实施,玉米收获和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玉米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得到了迅速推广,为下一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可以说,加快发展玉米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条件已经具备。要及时总结全省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玉米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创新工作的经验,采取有力措施,力争使山东省的玉米收获和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水平在“十五”期间有大的突破。 一、玉米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创新示范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1年,我们按照山东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通知》要求和农业部“兴机富民”行动计划的部署,同山东省财政厅联  相似文献   

5.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环保可再生资源,随着资源短缺的加剧,秸秆综合利用必将是一个具有潜力的行业。我县物产丰富,秸秆很多,但由于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缺乏,加之配套机械发展迟缓,导致秸秆利用率很低,仅为30%左右。本文通过对当地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现状进行调查,重点介绍玉米机械化收获、玉米秸秆挤丝揉搓加工和袋装微贮饲草、秸秆机械化青贮、小麦秸秆检拾打捆、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灭茬覆盖施耕播种六项秸秆机械化利用技术,并分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以及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我国目前玉米秸秆收获方式与国内外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了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与现状,从技术与装备方面提出解决玉米秸秆收获难、整地难、运输难、贮藏难与禁烧难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农民对玉米秸秆青贮养畜的认识,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山东省畜牧兽医局于9月12日召开了以“抓好秸秆青贮养畜,加快现代化畜牧发展”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副产品,也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本文介绍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概况,论述了当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方法,提出了农作物秸秆未来综合开发利用的基本途径。近几年来,为实现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联合收获、秸秆还田、青贮氨化、秸秆加工颗粒饲料、秸  相似文献   

9.
《农村科学实验》2007,(2):43-44
山东年产各种农作物秸秆总量达7000多万吨.其中玉米秸秆3200万吨。为了省事,过去农民对秸秆大多一烧了之。如今.山东把秸秆综合利用当作一个大产业来抓.已探索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免耕、秸秆收获还田、秸秆青贮、秸秆颗粒饲料加工、秸秆气化、秸秆栽培食用菌、秸秆有机肥加工、秸秆工艺品加工8种综合利用模式。在山东的一些奶牛养殖区、蘑菇种植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在甜高粱种植区分别采集拔节期、成熟期和青贮的样品10个,在玉米种植区分别采集成熟期玉米秸秆和青贮玉米秸秆样品10个,应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中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的分类方法,测定粗饲料营养成分,计算其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组分,并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表明,甜高粱、玉米秸秆的可溶性粗蛋白质主要是非蛋白氮,真蛋白质含量相对较少。从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可利用性方面比较,青贮玉米秸秆质量最好,青贮甜高粱秸秆次之,成熟期甜高粱秸秆、拔节期甜高粱秸秆稍差,成熟期玉米秸秆质量最差。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比较,成熟期甜高粱秸秆质量最好,青贮甜高粱秸秆、成熟期玉米秸秆次之,拔节期甜高粱秸秆稍差,青贮玉米秸秆最差。从真蛋白质含量及其可利用性方面比较,拔节期甜高粱秸秆质量最好,青贮玉米秸秆次之,青贮甜高粱稍差,成熟期甜高粱秸秆和成熟期玉米秸秆质量最差。甜高粱的收割时间以拔节期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正>一般把青绿多汁的玉米秸秆,在适当含水量和含糖量条件下密封于容器中,利用乳酸发酵,抑制杂菌繁殖,长期保存大部分营养成分而制成的饲料,叫玉米秸秆青贮料。青贮玉米,一种是在籽实达到腊熟期,全株青刈青贮的玉米,叶全株青贮;一种是收获玉米籽实后的玉米秸秆的青贮,应在玉米棒掰过后,立即刈割青贮。一、青贮设施目前,采用的青贮设施主要有青贮窖、青贮塔、塑料袋青贮、地面堆贮。青贮建筑物的地址应选择地势高、干燥、排水  相似文献   

12.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栽培根据收获目的不同,分为以收获玉米籽粒为主的常规玉米栽培和以收获青绿玉米秸秆作为畜禽饲料的青贮玉米栽培,现将常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玉米青贮收获机切碎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现有玉米青贮收获机普遍存在秸秆切碎长度合格率低、均匀性差等问题,提高青贮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针对玉米青贮收获机切碎性能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当拨禾轮间高度为25 mm,拨禾圆筒转速为47r·min~(-1),动刀转速为393 r·min~(-1),前进速度为6.5 km·h~(-1)时,收获机切碎长度合格率为97.9%,其他各项作业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满足青贮玉米收获作业要求,可为青贮玉米机械化收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玉米秸秆产量十分巨大。利用农产品废弃玉米秸秆进行简单加工及深加工可以提高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水平,现在这类新技术、新方法较多。作者根据玉米秸秆含水量的不同,将玉米秸秆进行全贮(70%~75%含水量带穗青贮)、青贮(60%~70%的含水量)、黄贮(50%~55%含水量)的窖(池)贮技术和袋贮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5.
以先进技术为载体,通过对玉米收获期的成熟标志、机械收获、青贮收获、秸秆还田等关键环节的研究,为红兴隆地区的春玉米种植提供了有效技术参考,为玉米的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高功 《农家致富》2014,(17):46-47
一、技术优点1.操作简便,时机易抓我国的玉米生产中,一般玉米籽实的收获都要在玉米穗达到乳熟期或蜡熟期进行,这时玉米秸秆仍然保持青绿,适合制作青贮,但制作时间一般为15-20天。而这段时间,正值秋收大忙季节,极易使得青贮时机错过。而“先贮后铡”技术操作简便,占用人工少、不占用铡草机械,缩短了青贮占用的时间,抓住了玉米秸秆的青贮时机。  相似文献   

17.
该文简述了青贮玉米发展现状和清水县青贮玉米发展优势与成果,同时提出了清水县在青贮玉米发展中存在缺少优势品种,收获质量和加工水平有待提高,缺少技术支持等问题,并提出大力宣传粮改饲政策,做好青贮玉米引进推广工作,做好青贮玉米技术服务工作,创新机制,树立典型的发展对策,以期为青贮玉米的综合利用和“粮改饲”项目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青贮玉米是发展农区畜牧业的主要饲源,其特点是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单产量。在玉米乳熟期至蜡熟期收获全株青贮。据测定一般青贮玉米的秸秆比风干玉米秸秆蛋白质高一倍,粗脂肪高四倍,粗纤维低7.5个百分点。近年来,随着呼和浩特市农区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青贮玉米产业进入持续高效快速发展时期,从呼和浩特市目前青贮玉米现状看,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品种优势不强,生产上  相似文献   

19.
1.玉米收获青贮机械目前国内生产此类机械的厂家很多.其中有黑龙江省赵光机械厂与德国合作生产的MB-220型圆盘旋转式青饲收获机,适合饲料玉米和玉米秸秆的青贮收获.该机配套22千瓦~66千瓦拖拉机,一次只能收获一行,且机具价格偏高.  相似文献   

20.
玉米秸秆的"先贮后铡"利用技术,是将收获籽粒后的玉米秸整株装入青贮容器中青贮,用时取出铡短饲喂畜禽的一种省工、省时、简便易行的玉米秸秆贮存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