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通过几年来建水地区干热气候条件下紫花苜蓿种植过程中整地、播种、施肥、灌溉、刈割等各个生产环节的归纳总结,逐步摸索出适宜于干热气候条件下紫花苜蓿的种植技术,同时介绍了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紫花苜蓿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
陇东地区紫花苜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年生产实践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从气候、土壤条件、生产区划、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利用等方面,提出了陇东地区紫花苜蓿生产栽培技术,对当地苜蓿产业化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陇东黄土高原春播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及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根据对春播二年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长状况和平行气候条件观测资料分析,探讨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春播紫花苜蓿的生态气候特征、生长发育和耗水规律;指出开发利用气候资源途径和生产紫花苜蓿的对策,为陇东地区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草产畜牧业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盆栽方法,将8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播种在智能温室内,保持一致的适宜温度、光照和水肥环境,探讨其各茬产量、叶绿素和光合速率的变化规律.为验证第1年得到的试验结果,第2年另选4个紫花苜蓿品种在相同生长条件下重复本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光、温、水肥条件下,紫花苜蓿播种后第1~3茬产量逐渐升高,之后基本保持稳定.第1~6茬初花期收获时株高、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变化不大,大部分茬次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株高、单叶重与产量成正相关.综合分析认为,紫花苜蓿各茬产量主要受环境的影响,温室栽培下生长至一定时间时,产量可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5.
1 紫花苜蓿的播种 播种是紫花苜蓿生产中的关键一环,受季节、天气、土壤等条件的影响很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决策。在播种的各项环节中,播种技术成为决定种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针对川东北丘陵区产业结构从传统农业向农牧结合种植制度调整,畜牧业由耗粮型养猪向草食牛羊业转移的实际问题,依据该区气候特点和草坡开发利用现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品种选择、播种方式、生产技术及利用途径等角度,对紫花苜蓿在草坡改良中的应用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丘陵区植被恢复、草坡生态治理及草食畜牧业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土壤盐浓度条件下播种深度对亮苜二号紫花苜蓿植物学特征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深度通过影响亮苜二号的出苗率、存活率和越冬率来影响其植物学特征和生产性能,而土壤盐浓度则通过影响种子渗透和根系吸收能力影响其植物学特征和生产性能。紫花苜蓿越冬率、地上生物量、根系体积、根系生物量和茎叶比均随土壤盐浓度增加而逐渐降低,随播种深度增加,紫花苜蓿的地上生物量逐渐降低,根系体积和根系生物量逐渐增大,茎叶比先降低后升高。不同土壤盐浓度条件下紫花苜蓿适宜播种深度不同,土壤盐浓度小于0.5%,播种深度为2cm的紫花苜蓿根系体积、根系生物量、越冬率和地上生物量最大,而茎叶比最低;土壤盐浓度大于0.7%,播种深度为2.5cm的紫花苜蓿根系体积、根系生物量、越冬率和地上生物量最大,而茎叶比最低;当土壤盐浓度为0.9%时,各种播种深度下紫花苜蓿越冬率均小于50%,产量均小于3500kg/hm2,已经不适合建植高产紫花苜蓿栽培草地。  相似文献   

8.
陇东南牧草生长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陇东南天水市境内7个气象站1960-2005年逐年、逐月降水、气温及日照时间资料、1980-2005年土壤湿度资料及1985-1987、2002-2004年在陇东、陇中、陇东南3地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等4种人工牧草的种植试验资料、天水市畜牧局调查资料,分析牧草的生长特性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结果显示:陇东南地区最适宜人工牧草播种的时间为早秋的9月,人工牧草枝叶生长最盛时段为分枝-开花期,整株物质累计最盛的时段为结荚-收刈期.在退耕种草的过程中,应根据生产实际结合气候条件,合理安排播种时间,降低牧草种植风险,争取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紫花苜蓿在北疆旱作条件下播种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探索了紫花苜蓿在北疆地区旱作条件下种子出苗和幼苗成活的最佳播种期.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在北疆缺水农牧区旱作条件下可以栽培成功,旱作最佳播种期为早春(4月)和秋季(9月),其他时期播种均失败.该试验结果只能应用在北疆冬季积雪而不浇水的旱地.  相似文献   

10.
我国陆地面积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由于纬度、地形、海拔高度不同,形成不同生态区域,根据这些生态区域地理气候差异和农业经营状况,分为牧区、半农半牧区(农牧交错带)和农区。本文就不同生态区域养羊生产方向谈一些看法,供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坝上地区紫花苜蓿的需水量、需水强度和作物系数(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法,研究了河北省坝上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需水量和需水强度。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照作物蒸散量,利用需水量测定值和同期参照作物蒸散量计算了紫花苜蓿的作物系数。结果表明:坝上地区2008年紫花苜蓿第1、2、3茬和全生长季(1-3茬)需水量分别为157.8、192.0、199.5和549.3 mm,第1茬显著低于第2和3茬(P<0.05),第2和3茬差异不显著。需水强度分别为2.6、6.2、4.2 和3.9 mm/d,第2茬显著高于第1和3茬(P<0.05),第3茬显著高于第1茬(P<0.05)。作物系数分别为0.61、1.34、1.30和0.99,第2和3茬作物系数明显高于第1茬,超过其2倍。  相似文献   

12.
2013-2016年通过田间试验,在中国农业大学涿州教学实验场对2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产量性能进行比较分析,以期筛选出适宜河北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结果表明,不同年份的苜蓿年干草产量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建植当年各苜蓿品种平均年产量最低,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产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中苜5号’的4年总干草产量最高,‘SR4030’等6个品种的总产量低于对照品种‘中苜1号’,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第1茬产量最高,随着茬次的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第1茬与年产量之间的关联度最高;秋眠性3~6级的品种丰产性和产量稳定性综合评价较高。综合4年试验结果,‘中苜5号’、‘中苜1号’、‘SR4030’、‘巨能551’、‘BR4010’、‘MF4020’、‘SK3010’和‘WL363HQ’产草量高,具有潜在的推广价值,适宜在河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苜蓿种子丰产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从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丰产产量构成因素和影响因子(气候条件、地形、密度、灌溉、肥料、授粉、生长调节剂、杂草、收获时间等)方面论述了我国苜蓿种子丰产研究现状,并对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寒冷干旱地区苜蓿栽培技术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苜蓿是内蒙古寒冷干旱地区重要的牧草之一,在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治理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缺乏规范的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本文阐述的苜蓿栽培技术模式,是在林西县多年苜蓿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而后又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后形成的。该技术模式着重介绍了在内蒙古寒冷干旱地区建植苜蓿人工草地时需着重考虑的四个方面,即苜蓿品种的选择原则、播种要点、田间管理及收获技术。  相似文献   

15.
以末茬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套种饲用燕麦(Avena sativa L.)的牧草种植模式为对象,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测定紫花苜蓿行距为30 cm和40 cm、燕麦播种日期为苜蓿第二茬刈割后7天和11天、燕麦播种品种为早熟品种(领袖)和晚熟品种(贝勒)的生长特性和产量,分析0~10 cm,10~20 cm,20~30 cm土壤的常规理化性质和有机碳含量,研究紫花苜蓿套种饲用燕麦的种植模式对植物生长、生产、土壤养分的影响,为选择合理的套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以苜蓿行距40 cm、苜蓿二茬刈割后第7天播种早熟品种燕麦的种植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能够极显著地降低0~10 cm,10~20 cm土层的pH值(P<0.01),极显著地增加各土层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有机碳的含量(P<0.01),而株高、生长速率、存活率、返青率与单作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合理的间套作模式(包括时间和密度),将有利于土壤养分和饲草产量的增加,且有机碳可以作为评价套作系统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饲用黑麦适宜青刈时期及青刈次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贵波  乔仁甫 《草业科学》2005,22(10):47-50
在河北低平原区对饲用黑麦Secale cereale的青刈时期及青刈次数研究表明:饲用黑麦以收获鲜草为目的,进入果园生态系统与果树间作是可行的.随着刈割时期的推迟,鲜干比、茎叶比、粗蛋白含量逐渐下降;在抽穗期结束其生育进程前提下,从鲜草、干草、粗蛋白产量综合比较,青刈次数1次优于2次,1次刈割最佳时间在饲用黑麦的抽穗初期至抽穗期;饲用黑麦春季要进行多次刈割时,每次刈割时株高应在50 cm以下(拔节期以前)进行.到孕穗期则不能再刈割,否则不能再生.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试验园区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以播量(15.0,22.5,30.0kg/hm2)为主区,8个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为副区,研究其对植株数量动态、干物质产量、营养品质的影响,旨在为苜蓿生产确定最佳播量和适宜品种,发展精准苜蓿产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3种播量的越冬率无显著性变化(P0.01);但不同苜蓿品种的越冬率有差异,在85.53%~98.24%之间,其中秋眠和半秋眠苜蓿品种的越冬率都显著高于非秋眠品种,从安全越冬考虑,在河南省宜栽培秋眠和半秋眠品种。(2)播种量对植株数量动态变化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植株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变化趋势在第一生长年非常明显,但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3种播种量的植株数量均呈现出第一生长年急剧下降、第二生长年缓慢下降、第三生长年趋于平稳一致的变化态势;植株数量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尤其是在年际间变化的规律不因品种而改变。(3)播种量对年干物质产量无显著影响(P0.01),但干物质产量有随播种量增加不断提高的趋势;播种量对营养品质有一定影响,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其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和粗脂肪(ether extract,EE)含量、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有上升的趋势,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有下降趋势。(4)不同品种对干物质产量和营养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从高产和品质综合考虑,以先行者最适合在郑州地区种植;播量在22.5~30.0kg/hm2情况下,有利于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综上,在河南以种植半秋眠品种为宜,不同播量的苜蓿品种其植株数都有随生长期的延长而减少最后恒定的趋势,在适宜播量范围内,有利于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生产目的和播种量选择适宜的品种。  相似文献   

18.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徐丽君  陶雅 《草业学报》2018,27(10):204-214
苜蓿被《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群芳谱》和《农政全书》以及明皇帝实录与方志等经典要籍所记载,充分体现了苜蓿在明代的重要性、研究的普遍性和种植的广泛性。本研究以记载明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明代苜蓿种植分布与状况、植物生态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和利用方式等进行尝试性研究考查。结果表明,明代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京、甘肃和宁夏等省均有苜蓿种植,其中以“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在苜蓿植物学、生态生物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对苜蓿植株形态、花色及其着生部位、荚果种子形状的精准描述已达到现代植物学的水准。同时,对苜蓿的轴根性也有一定的认识,记载其根的形态与黄芪的根相类似。在明代出现了紫花和黄花2种苜蓿的记载;主张苜蓿与荞麦混作,并利用苜蓿的肥田能力,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度中;提倡7、8月种苜蓿,一年三刈,种子田一刈;苜蓿3年后生长进入旺盛期,7、8年后衰退垦去。在苜蓿饲用方面明代王象晋提出了最佳利用时期,即“苜蓿花时,刈取喂马牛,易肥健食”。同时,在苜蓿的食用、药用等方面人们利用得更加具体有效。此外,苜蓿还可做贡品。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法,研究了河北坝上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需水量、需水强度和作物系数。结果表明:坝上地区2010年紫花苜蓿第1,2,3茬和全生长季(1~3茬)需水量分别为243.4,134.2,184.0和561.6mm,第1茬显著高于第2和第3茬(P<0.05),第3茬显著高于第2茬(P<0.05);需水强度分别为3.9,4.5,3.5和3.8mm·d-1,第2茬显著高于第1和第3茬(P<0.05),第1茬和第3茬差异不显著;作物系数分别为0.83,0.74,0.75和0.77,第1茬最高,第2和第3茬相近。依据连续4年的测定结果综合分析认为,坝上地区紫花苜蓿全生长季需水量、需水强度和作物系数分别在430~720mm,3.1~4.9mm·d-1和0.77~1.12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