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为筛选出寄生玉米螟卵的优势赤眼蜂种类,科学评估优势赤眼蜂的田间防效,应用绿色防治技术替代传统化学防治,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实验室内采用6种赤眼蜂寄生玉米螟的新鲜卵块,初步筛选出3种优势赤眼蜂,田间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进行防效测评,并结合产量、挽回产量损失率和增产率确定优势蜂种。结果表明:寄生率最高的是玉米螟赤眼蜂,卵块寄生率为74.0%,卵粒寄生率为65.4%;其次是松毛虫赤眼蜂,卵块寄生率为62.0%,卵粒寄生率为59.5%,螟黄赤眼蜂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58.0%和47.1%,此3种赤眼蜂是寄生玉米螟卵的优势蜂种。玉米螟赤眼蜂的田间平均防治效果73.86%;松毛虫赤眼蜂平均防治效果为68.47%,螟黄赤眼蜂平均防治效果为47.97%,挽回产量损失率分别为9.58%、7.02%和4.02%;增产率分别为9.65%、7.47%和4.52%。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成本控制,实际生产中应当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相似文献   

2.
新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应用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0,自引:12,他引:8  
根据1999~2000年在新疆北部玉米产区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田间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结果表明,在新疆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防效好于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玉米螟虫口减退率为44.9;,能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发生与为害,且可降低玉米螟越冬基数.防治二代玉米螟,玉米螟卵块最高寄生率达81.6;, 卵粒寄生率最高达53.0;,虫口减退率最高达65.4;,其防效较显著,经测产,放蜂田的平均单产较对照田增加9.4;.  相似文献   

3.
《吉林农业科学》2015,(4):48-50
采用室内和网罩试验,对7个不同品系赤眼蜂寄生玉米螟的卵块寄生率、卵粒寄生率及单雌产卵粒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系赤眼蜂寄生玉米螟的效果不同,在同一基质玉米螟卵块上寄生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同一品系赤眼蜂在不同基质玉米螟卵块上寄生也不同,蜡纸玉米螟卵块和鲜玉米叶子玉米螟卵块相比,多数赤眼蜂更趋向在鲜玉米叶子卵块上产卵;网罩下赤眼蜂寄生玉米苗上的玉米螟卵块效果更好,卵粒寄生率可达39.45%~70.48%;筛选出寄生玉米螟效果好的品系为:S-AC品系和M-TC品系,可应用于二代玉米螟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类赤眼蜂对田间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对北方玉米螟防治效果较好的赤眼蜂种类,于2013-2014年,对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进行田间试验,调查3个种类的赤眼蜂对玉米螟卵块的寄生率及对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13年,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对玉米螟卵块的寄生率分别为97.35%、71.06%、39.48%;2014年,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对玉米螟卵块的寄生率分别为98.79%、76.83%、42.66%,综合田间试验结果,2a使用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均达到最佳防治效果,平均防效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5.
通过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进行玉米螟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在甜玉米大喇叭口期放蜂1次均能以一定的比例寄生,其中以玉米螟、赤眼蜂效果最好,寄生的卵块数可达90%以上,寄生卵粒数在45%以上;放蜂后,放蜂区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区。通过放蜂可减少亚洲玉米螟对华南地区甜玉米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吉林农业科学》2016,(4):75-78
采用硫酸纸、塑料布、鲜玉米叶、蜡纸作为玉米螟成虫的产卵基质,得到4种不同的玉米螟卵块。在气候箱内对大、小卵繁殖的4个品系赤眼蜂进行寄生玉米螟卵块测试。结果表明:4个品系赤眼蜂对4种不同基质玉米螟卵的寄生具有选择性,不同品系赤眼蜂对同一种玉米螟卵的寄生特性存在差异,小卵赤眼蜂的寄生特性优于大卵赤眼蜂,当蜂种同为"大卵"或同为"小卵"时,螟黄赤眼蜂的卵块寄生率优于松毛虫赤眼蜂,而松毛虫赤眼蜂的单雌寄生卵粒数优于螟黄赤眼蜂;研究还发现同一赤眼蜂品系在玉米叶卵上的寄生效果最好,其次是塑料布卵,很少在蜡纸卵上寄生,这一结果为今后更好地选育、应用,以及效果评价赤眼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08-2009年,在山西忻州市糯玉米田进行了玉米螟卵赤眼蜂消长动态、玉米螟卵优势种寄生蜂以及释放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调查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代玉米螟卵期没有采集到赤眼蜂寄生的玉米螟卵块,二代玉米螟卵初期始见赤眼蜂寄生的玉米螟卵块,田间赤眼蜂寄生率的时间变化具有典型的害虫-天敌跟随现象,后期田间赤眼蜂自然寄生率很高;玉米螟赤眼蜂为当地糯玉米田玉米螟卵中的优势种寄生蜂;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可有效控制糯玉米田二代玉米螟的危害,玉米螟卵块校正寄生率达79.73%~96.71%,雌穗被害率被控制在5%以下。  相似文献   

8.
对赤眼蜂(Trichogramma)和白僵菌(Beauvenia bassiana)防治黏虫的效果做了初步探索。研究结果显示,螟黄赤眼蜂(T.chilonis)的卵块寄生率在55.56%~77.78%之间,卵粒寄生率在14.24%~27.69%之间。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的卵块寄生率在66.67%~88.89%之间,卵粒寄生率在14.63~30.54之间。白僵菌的校正防效在20.75%~54.72%之间。  相似文献   

9.
为推广以虫治虫绿色防控技术,减少水稻田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赤眼蜂释放效率,降低防治成本。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和二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完成了不同放蜂量、放蜂器投放数量、放蜂量和放蜂器投放数量组合3个试验,调查卵块寄生率、校正寄生率、相对防效和产量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应用植保无人机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释放量45万头/hm2,放蜂器投放数量90个/hm2,分3次平均释放,每次释放间隔5 d,卵块寄生率62.8%,校正寄生率60.0%,防治效果67.7%,产量和挽回产量损失率分别为11 186.4 kg/hm2和6.0%。  相似文献   

10.
兰西县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兰西县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显著.卵寄生率为74.2%,平均防效为59.2%,玉米增产率为8.13%,产投比为40:1.  相似文献   

11.
赤眼蜂载菌方式筛选及田间防治玉米螟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室内试验筛选出有效的玉米螟致病菌及赤眼蜂载菌的最佳方式,并对栽菌赤眼蜂进行了田间防治玉米螟的效果评价。通过对卵寄生率及百株遗留虫量的调查,赤眼蜂携带病原菌对赤眼蜂的寄生能力没有影响,释放载菌赤眼蜂比单独释放赤眼蜂提高防效11.59%~15.21%。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防治二代玉米螟幼虫的新技术,在田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后,应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防治玉米螟.结果表明,此综合技术防治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达64.22%,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11.20%,而仅用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为56.95%,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9.25%.因此,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对玉米螟二代幼虫有控制效果.松毛虫赤眼蜂结合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的综合防治技术能够减少田间玉米螟一代和二代幼虫数量,在玉米螟多代发生区可根据玉米螟发生情况和粮食生产的需要进行选用.  相似文献   

13.
于2007年6月和9月对秦皇岛亚洲玉米螟在春玉米田间落卵量和亚洲玉米螟为害春玉米的严重程度及7月29日分别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第二代亚洲玉米螟效果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该地区全年共发生两代,产卵高峰期分别发生在6月中旬和8月上旬,高峰期卵粒数分别达到了800粒和748粒;田间花叶率、百株蛀茎孔数、蛀茎株率和百株蛀穗孔数、蛀穗株率分别达到了78%、340个、96%和102个、74%;松毛虫赤眼蜂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卵块寄生率分别达到了80.00%和81.44%,在夏玉米地,放蜂区和对照区相比,蛀茎虫孔减退率为53.05%,蛀穗虫孔减退率为69.63%。通过本文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在秦皇岛地区发生及危害严重,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广西不同生态蔗区甘蔗条螟卵优势寄生蜂种类及寄生情况,为保护本地优势自然天敌及人工释放控制蔗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采样调查及室内饲养观察,对广西3个代表性蔗区南宁市吴圩镇、崇左市濑湍镇和来宾市武宣县甘蔗条螟卵寄生蜂种类及优势种进行调查.[结果]3个蔗区条螟卵寄生蜂主要有螟黄赤眼蜂和黑卵蜂两种,其中,崇左市濑湍镇蔗区黑卵蜂对条螟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52.11%和45.32%,螟黄赤眼蜂分别为19.72%和17.04%;南宁市吴圩镇蔗区黑卵蜂对条螟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1.79%和2.40%,螟黄赤眼蜂分别为8.93%和6.29%;来宾市武宣县蔗区黑卵蜂对条螟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5.13%和6.36%,螟黄赤眼蜂分别为43.59%和41.75%.[结论]黑卵蜂是崇左市濑湍镇甘蔗条螟卵寄生性优势天敌,螟黄赤眼蜂是来宾市武宣县和南宁市吴圩镇甘蔗条螟卵寄生性优势天敌.  相似文献   

15.
试验苏云金杆菌、苦参碱、赤眼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苏云金杆菌整体防效较好,虫口减退率3次调查平均为78.2%,产量与效益最高,为6769元/hm2;苦参碱前期防效好,但药效持续时间短;赤眼蜂防效一般,但持续时间长,鲜食玉米口感品质好。  相似文献   

16.
1.赤眼蜂生物防螟技术赤眼蜂生物防螟技术省时、省工、省钱、无污染、易操作、防效好。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赤眼蜂田间平均防效达65%以上,挽回粮食损失率6%以上。平均每亩挽回玉米损失30kg,亩增加效益30元左右。投入产出比为1:22.5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最佳蜂种,提高赤眼蜂的防治效果,采用玉米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在玉米田放蜂4次,并通过玉米螟的卵块寄生率、玉米植株各个部位危害程度和产量损失评估指标进行比较,来研究不同种类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率最高达92.1%,松毛虫赤眼蜂为65.2%,螟黄赤眼蜂为56.3%。综合各项指标得出最佳防治蜂种为松毛虫赤眼蜂,4次放蜂可有效提高赤眼蜂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亚洲玉米螟卵对3种赤眼蜂的适合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观察研究了以米蛾卵和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等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及羽化情况,结果发现:以米蛾卵为寄主时,3种赤眼蜂最高,达10.42%,且死于预蛹期以前的蜂所占比例显高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以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和寄生卵粒数显高于其它两种蜂,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显低于其它两种蜂。可以为,亚洲玉米螟卵是玉米螟赤眼蜂的适宜寄主,是拟澳洲赤眼蜂的次适寄主,是松毛虫赤眼蜂的不适寄主。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本研究分别在哈尔滨市双城区和肇东市黎明镇两个试验点玉米田,设置7个不同释放赤眼蜂次数和放蜂时间处理,分析赤眼蜂不同释放次数和时间对亚洲玉米螟的寄生率、田间防效和田间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释放1次、2次和3次赤眼蜂都对田间玉米螟有显著的防控作用,其中释放3次赤眼蜂的防效最好,两试...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山西省螟黄赤眼蜂对向日葵螟的防治效果、有效控制向日葵螟为害,在满足向日葵螟绿色防控需求方法的同时,针对已有的试验设计方案探讨其合理性、科学性。在山西省闻喜县、曲沃县、夏县开展了螟黄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试验,螟黄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卵粒寄生率达到81.9%,卵粒校正寄生率达到80.5%,平均防效为70.26%,向日葵平均增产率为22.17%。结果表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利用螟黄赤眼蜂生物控制向日葵螟为害,在山西省生态环境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