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乡村治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更是维持农村秩序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抓手。乡村治理人才是关键,要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新乡贤的内部协调和外部衔接功能,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地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本研究结合河北省L县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基于案例分析法和嵌入性理论,从政治嵌入、经济嵌入、文化嵌入和社会治理嵌入四个维度,分析了L县新乡贤嵌入乡村振兴的方式和途径,发现新乡贤群体可以有效嵌入村庄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层面,通过贯彻政府政策参与的行政导向、完善城乡治理体系的组织架构、促进乡贤文化的情感培育、发挥乡贤个人典型带动四个层面论述了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模式和作用,旨在为促进农村善治和乡村振兴提供示范样本。  相似文献   

2.
新乡贤"离散化现象"是从向心关系变成离心关系的一个中间动态发展阶段,如果任其发展,就会严重影响和谐乡村建设,动摇党的执政基础。近年来,如何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特殊作用成了研究热点。文章重点剖析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由于"双重脱嵌"遇到的"离散现象",并力图打通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立体化通道,提高"自组织管理"能力,提升组织凝聚力、向心力,实现农村基层有效治理,发挥乡贤文化的传播力,和谐党群关系,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人,"新乡贤"是乡村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突破口。以江苏省150余个"新乡贤"案例和政策条款为基础,梳理总结现有的"新乡贤"选人机制、用人方式以及激励措施,分析在人才来源、用人管理以及持续激励中的困境,建议统筹政府、社会组织、乡民等多方力量,多渠道广泛发掘乡贤资源,开发适用性强的乡村人才服务模式,建立起多维度、可持续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新乡贤"的治理、助推作用等。  相似文献   

4.
将新乡贤按照不同的工作领域分类,探讨了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动态过程及不足之处,提出了新乡贤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建议,以完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振兴农村经济需要人才的支持。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乡贤资源成为乡村发展重要的促进力量,探究新乡贤对乡村发展的积极作用,能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就新乡贤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进行阐述,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措施。  相似文献   

6.
路驰驰 《南方农机》2024,(2):98-102
乡村整体空心化、乡村文化边缘化、乡土人情冷漠化使得乡土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难以有效发挥本位功能,正面审视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对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作用。基于此,笔者从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入手,详细分析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发现乡村文化面临着价值观被迫解构、文化资源浪费、文化组织纰漏浮现、文化生活活力减弱等问题。并针对乡村文化困境,提出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规范乡村政府治理、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农民的主体性等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破解之法。研究结果表明,探寻乡村文化振兴新思路,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凝聚乡村精神文明共识、激发乡村振兴内在驱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化自信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支柱,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滋养。通过论述文化自信视域下历史名人家风家训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分析培育文明乡风的困境及其成因,通过融入地方名人家风家训文化、树立新乡贤等措施不断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水平,助推乡村振兴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樊蕾 《南方农机》2024,(4):112-115+143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家强。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建设工作的价值引领和动力源泉,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和重要抓手,实施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搞懂什么是乡村文化,振兴怎样的乡村文化,以及如何振兴乡村文化。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应以农民为本,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精神动力。为此,应做好乡村文化振兴的顶层设计,从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乡村文化建设保障机制、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发力,做好引才、留才、用才、育才工作,同时加大文化宣传、文化资源挖掘以及人才引进的力度,使得乡村文化可以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发挥出自身主导作用,更好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向前发展,进而为美丽乡村建设赋能。  相似文献   

9.
王心乐 《南方农机》2023,(23):102-105+132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对乡村文化的价值作用进行了详细梳理,认为其不仅可以宣扬乡村文明理念、引领乡风文明,还可以构建农民的精神家园、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基于此,进一步分析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和实践路径。结果表明,未来的乡村文化建设应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将文化资源的静态保护与活态利用有机结合,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形态和新的文化自信,让文化因子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以此改变乡村文明的落后面貌,为实现乡村振兴树立深厚的文化自信,满足广大乡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10.
刘宇琦 《南方农机》2023,(3):121-125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振兴对乡村教师有着多重角色要求,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建设的生力军。作为人才支撑者,乡村教师在本土人才培养方面发力;作为乡村教育现代化推动者,乡村教师多方面跟进农民继续教育;作为“乡村”教师,教学活动立足乡土文化,传承乡土情怀。乡村教师自带人才培养功能、乡土文化传承功能、社会治理参与功能,这些功能必将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力。基于此,笔者使用问卷调查法,明确了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乡村教师队伍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教师与乡土文明紧密相连,是后小康社会乡村振兴重要的公共服务人才,外部引进人才和本土培养人才要双管齐下,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乡村教师队伍,可发挥乡村教师在农民的继续教育中“扶智”“扶志”“扶家庭教育”的作用,为未来乡村建设蓄力,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沈一跃 《南方农机》2023,(5):113-115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重要战略,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之笔。地方高校在乡村振兴中应勇立潮头,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紧跟国家政策,成立了湛江乡村振兴学院,全力发挥自身资源、信息、文化、人才等优势,用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学校建立了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培养了一大批乡村振兴的人才,助推了当地客家文化、民宿文化、茶文化的发展,参与打造了吴川“空港特色小镇”,在遂溪县螺岗小镇举办了“献礼百年华诞,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书画展,将艺术创造贯穿美丽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增强了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内生动力和自身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2.
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是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数字下乡政策实施的必然结果。当前,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给予乡村文化新的发展机遇和出路,为了加快以文化带动社会整体发展的步伐,更好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通过解析数字化与乡村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指明当下乡村文化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如短期回报与长期发展失衡、文化自信消解与乡土性弱化、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短板突出等矛盾,还存在探索空间。基于此,研究小组希望借助开发创意产品、优化传播策略、完善公共文化等手段来逐步解决问题,以明确未来文化数字化建设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习总书记曾强调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和文化振兴在内的全面的系统性的振兴,这是我国乡村振兴方向性的重要指引.笔者在总结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取得斐然成绩的基础上,对于新时期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文明 《南方农机》2024,(6):102-105
党建工作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的乡村振兴工作起着引领作用。基于此,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深入分析了农业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发挥职业院校技术支撑作用、推动产学研融合、发挥人才培养优势与文化引领作用等高职院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方法,并介绍了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际案例。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在乡村振兴、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党建工作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尝试充分彰显了党建工作在高职院校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并可为其他院校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有效参考。高职院校通过合理设置专业、明确目标、选择有效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人才培养范式,有助于提升育人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人才,促进乡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吴婕 《南方农机》2022,(10):113-115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新时代下,既要重视传统乡村文化空间,也要注重网络虚拟文化空间的建设与治理,把静态的乡村文化发展成为更生动与立体的文化业态.基于此,笔者解析了数字乡村、乡村文化振兴以及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了当前乡村文化发展总体态势,探讨了如何以数字化技术为着力点带动乡村文化发展,引起乡村文化人文空间、物态空间...  相似文献   

16.
冯燕璐 《南方农机》2023,(8):128-13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优秀传统文化对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具有导向作用,乡村振兴的实践也有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基于此,笔者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为切入点,分析阐述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面临现代化进程冲击传统文化认同感、人口空心化导致转化人才缺位、资金投入不足限制创造性转化项目落地的困境,并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建议: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培养文化认同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加大要素投入力度,发展特色乡村文化产业。实践证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并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达成新目标,开拓新高地。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高效发展与智慧农业加速起步,数字技术融入乡村建设优势明显。数字化为乡村文化振兴赋能,俨然成为挖掘和弘扬农耕文明的一种新趋势。数字资源、数字平台、数字传输等数字化手段,促进我国乡村文化向好发展,为助力文化资源数字化、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打造乡村文化服务数字化提供切实保障。文章从数字技术、数字渠道、数字信息视角出发,对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推动高校深度参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搭建文化艺术服务的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课题组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精准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性,探讨了高职院校科技特派员根据自身专业优势,以文化艺术服务路径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模式和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与价值,探讨高校科技特派文化艺术服务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作用意义重大。通过参与乡村环境的规划设计以及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包装设计、公共艺术服务、传媒策划以及数字营销等具体创作实践,可以培养和发展特派员体验学习的能力。未来,应该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和工匠艺人的实践经验,引导其发挥指导作用,实现村校共同培养的双向互动,进一步深化高校科技特派文化艺术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创新的、可持续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中,国家高度重视乡村经济的发展,适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乡村经济发展有着更好的机遇.乡村民宿经济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经济模式,完全可以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环境,实现快速发展和进步.本文倡导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去审视乡村民宿的经济发展问题,认为可以积极发挥传统文化在乡村民宿经...  相似文献   

20.
孙雯 《贵州农机化》2023,(4):58-60+64
针对乡村振兴路径问题,对“村BA”进行探析,发现其取得的成功源于充分融合了乡村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生动演绎。提出重新定位乡村振兴的主体,转变职能,改变传统视角,实现“末”位主体向“先”位主体的转变,能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新型乡村建设体系,发挥好主体间的作用和各自的优势。同时,指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文化建设和村民思想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美丽乡村的构建离不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构建乡村的文化建设,不仅仅只包含乡村传统文化,还应构建更广阔的乡村文化空间,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抓住“乡愁”优势,让更多的村民既能外在感知文化建设的魅力,也激发内生力量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对文化建设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增强对乡村的归属感,不断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通过路径转换,创新思维助力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