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废弃的马尾松针为原材料,制备了易回收的成型马尾松针,并用于含铬(Cr)废水的吸附。通过磷酸与羧甲基纤维素钠反应将废弃马尾松针成型化,以重铬酸钾溶液作为模拟含铬废水,研究吸附剂投加量、pH、初始浓度等对成型马尾松针吸附Cr(Ⅵ)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型马尾松针对水中Cr(Ⅵ)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质量浓度为10 mg·L-1的Cr(Ⅵ)溶液,吸附剂投加量为10.0 g·L-1时,Cr(Ⅵ)去除率达到99%;成型马尾松针对Cr(Ⅵ)的吸附是一个先快速吸附、后缓慢达到平衡的过程,对于10 mg·L-1的Cr(Ⅵ)溶液,最终吸附平衡时间为6 h。马尾松针对Cr(Ⅵ)的去除率随着pH的升高而降低,在pH 1~4时,去除率超过90%;成型马尾松针对Cr(Ⅵ)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过程可以由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描述;成型马尾松针去除Cr(Ⅵ)的主要机制是静电吸附、氧化还原和络合作用。研究表明,成型马尾松针在去除Cr(Ⅵ)方面具有良好的潜力,可实现废弃生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水中有毒重金属去除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2.
为原位监测土壤Cr的形态变化,本研究开发了一种以纳米Mg/Al双层氢氧化物(Mg/Al-LDHs)作为结合膜的梯度扩散薄膜(LDHs-DGT)装置,并通过ICP-MS和超痕量六价铬分析仪联用,实现对环境中活性态Cr含量及Cr (Ⅲ)、Cr (Ⅵ)的原位提取、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中LDHs结合膜对Cr(Ⅲ)和Cr(Ⅵ)均有较快的吸附速率,其最大吸附量分别是181.27 μg·cm-2和176.29 μg·cm-2,该装置可在pH为5~8、离子强度小于50 mmol·L-1的环境中对Cr (Ⅲ)和Cr (Ⅵ)实现准确提取,能够有效避免干扰离子对装置的影响,空白背景值为4.9 ng,方法检出限为0.22 ng·mL-1,Cr(Ⅲ)和Cr(Ⅵ)在扩散膜中的扩散系数分别为(3.58±0.02)×10-6 cm2·s-1和(7.03±0.09)×10-6 cm2·s-1。LDHs-DGT可以高效侦测土壤活性态Cr的时空变化态势,并能对Cr (Ⅲ)和Cr (Ⅵ)的价态变化进行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3.
以甘蔗渣为原材料,在限氧条件下经600℃碳化制备生物炭RC,经800℃碳化制备生物炭HC,分别研究两者对Cr (Ⅵ)的吸附-还原反应。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BET)、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拉曼光谱(RS)等对甘蔗渣生物炭表面性质进行表征,从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等角度探讨甘蔗渣生物炭对Cr (Ⅵ)的吸附-还原反应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甘蔗渣生物炭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和表面活性基团,且随着碳化温度升高,甘蔗渣生物炭表面孔隙度和芳香化程度增加,而含氧官能团OH、C O等相对含量则降低。HC对Cr (Ⅵ)的吸附-还原去除效果最好,总去除量高达117.28 mg·g-1,较RC增加了82.42 mg·g-1,其中吸附反应的去除量为76.00 mg·g-1,比RC增加了67.99 mg·g-1。随着碳化温度升高,生物炭缺陷程度降低,电子传递能力增强。HC对Cr (Ⅵ)的还原量为87.40 mg·g-1,较RC增加了57.03 mg·g-1。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拟合结果显示,甘蔗渣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模型适用于HC对Cr(Ⅵ)的吸附,Freundlich模型适用于RC对Cr (Ⅵ)的吸附。XPS和FTIR分析结果显示,甘蔗渣生物炭对Cr (Ⅵ)的去除机理为静电吸附、还原和络合作用,其中RC、HC吸附作用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22.98%、64.80%,还原反应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87.12%、74.52%,表明甘蔗渣生物炭对Cr (Ⅵ)的去除过程以还原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膨润土对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方法 采用氢氧化钠和壳聚糖对膨润土进行改性,分别得到碱改性膨润土(B-NaOH)、壳化膨润土(B-CS)和壳化碱改性膨润土(B-NaOH-CS)。以钠基膨润土(B)为对照,利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和比表面积分析仪表征3种改性膨润土的理化性质,研究其对Cr(Ⅵ)的吸附性能。结果 B-NaOH-CS中出现了强N—H吸收峰以及增强的C—H对称弯曲峰,同时B-NaOH-CS表面片状结构卷曲分散,层间孔隙增多,比表面积是其他膨润土的1.2倍以上。当Cr(Ⅵ)质量浓度为50 mg·L-1时,B-NaOH-CS对Cr(Ⅵ)的平衡吸附量为1.03 mg·g-1,分别是B-CS、B-NaOH的1.26、1.84倍。描述膨润土吸附Cr(Ⅵ)的动力学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优于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描述膨润土吸附Cr(Ⅵ)的热力学过程,Langmuir等温模型优于Freundlich等温模型。热力学参数△H>0、△G<0、△S>0,表明膨润土吸附Cr(Ⅵ)为吸热、自发、无序反应。B-NaOH在pH=7.0时对Cr(Ⅵ)的吸附量最大,B-CS、B-NaOH-CS在pH = 3.0时对Cr(Ⅵ)的吸附量最大。结论 B-NaOH-CS对Cr(Ⅵ)的吸附效果最好,改性膨润土对去除Cr(Ⅵ)污染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万俊杰  邓毛程  梁耀开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144-9145,9207
[目的]探索枯草芽孢杆菌产絮凝剂吸附Cr(Ⅵ)的效果。[方法]研究了葡萄糖、谷氨酸浓缩液、KH2PO4、pH和温度对枯草芽孢杆菌产絮凝剂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分析絮凝剂的组成,同时研究了利用固定法吸附Cr(Ⅵ)的效果。[结果]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优化培养条件为葡萄糖添加量20 g/L、谷氨酸浓缩液30 ml/L、KH2PO42.0 g/L、pH值7、温度32℃。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絮凝剂主要由γ-PGA和多糖组成。固定后的絮凝剂最大Cr(Ⅵ)吸附容量为4.2 mg/g,最佳Cr(Ⅵ)吸附pH值为4。[结论]利用谷氨酸废水培养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出有效吸附(Cr(Ⅵ))的絮凝剂。  相似文献   

6.
从山西某铬渣堆场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能还原Cr(Ⅵ)的细菌C2L,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菌株为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hormaechei).该菌株能在较宽的pH 值(5~9)和温度(25~45 ℃)范围内还原Cr(Ⅵ),最佳反应条件为pH8和30 ℃.在Cr(Ⅵ)初始浓度为50、100、200、400、800 mg·L-1时,C2L菌株对Cr(Ⅵ)的还原效率分别为99.3%、94.2%、85.6%、82.1%、58.2%.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在高Cr(Ⅵ)浓度下仍可表现出良好的还原能力,具有独特的还原Cr(Ⅵ)性能,在处理Cr(Ⅵ)污染土壤中存在极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了解菌株还原Cr (Ⅵ)的机理,从矿区周边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对Cr耐受的菌株Bacillus sp.T124,对该菌株去除Cr (Ⅵ)的效率和Cr (Ⅵ)的还原产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acillus sp.T124可以有效去除Cr (Ⅵ),在Cr (Ⅵ)初始浓度为100 mg·L-1的LB培养基中48 h还原率达到43.2%。此外,在作为菌体电子供体的6种碳源(葡萄糖、果糖、蔗糖、乳糖、乙酸钠和甘露醇)中,果糖对Cr (Ⅵ)的还原效果最好,在不同共存离子存在条件下,HCO3-的添加对Cr (Ⅵ)的生物还原抑制作用最明显。扫描电镜(SEM)的结果显示,经Cr (Ⅵ)处理后的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X射线衍射(XRD)和拉曼图谱的分析表明菌株对Cr (Ⅵ)的还原产物为Cr2O3;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的结果表明还原过程有烷基和羧基以及多糖的参与,并且通过X射线电子能谱(XPS)的分析确定了去除Cr (Ⅵ)的途径为生物还原而非生物吸附。研究表明,生物还原是Bacillus sp.T124去除Cr (Ⅵ)的主要途径,碳源和共存离子是Bacillus sp.T124对Cr (Ⅵ)还原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植物内生菌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提取物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碧护(0.136%芸苔·吲乙·赤霉酸)、腐植酸钠、海藻酸为对照,通过对樱桃萝卜(Raphanus sativus L.var.radculus pers)浸种及灌根的基质栽培试验,探讨宛氏拟青霉提取物对萝卜块根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根冠比,以及可溶性蛋白、过氧化物酶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处理相比,2.50μg·L-1的宛氏拟青霉提取物和2.00×105 μg·L-1的腐植酸钠处理的萝卜块根产量分别显著提高64.2%和25.7%;1.00×105 μg·L-1的碧护与1.00×106 μg·L-1的海藻酸处理的萝卜块根产量分别显著降低45.8%和30.3%,其他浓度各处理的块根产量差异不显著。2.50 μg·L-1的宛氏拟青霉提取物处理的萝卜块根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67.7%;2.50 μg·L-1的宛氏拟青霉提取物和2.00×105 μg·L-1的腐植酸钠处理的萝卜根冠比分别显著提高87.1%、60.9%。2.50 μg·L-1的宛氏拟青霉提取物处理的萝卜可溶性蛋白总量显著提高50.1%;2.00×105 μg·L-1碧护处理的萝卜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了31.3%。本试验条件下,2.50 μg·L-1的宛氏拟青霉提取物可显著提高樱桃萝卜块根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根冠比和品质,其有效浓度仅为碧护和腐植酸钠浓度的约1/30 000,海藻酸浓度的约1/300 000,表明宛氏拟青霉提取物具有极高的生物活性和较低的应用成本。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蘑菇渣的资源化利用,采用7种常见腐熟微生物菌株,研究了不同微生物复配对蘑菇渣腐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组T14(蜡状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多黏类芽孢杆菌、绿色木霉和黑曲霉)与其他处理组相比具有更好的腐熟效果,发酵堆体温度最高达到63℃,≥ 55℃持续时间长达12 d,有效活菌数达0.26亿cfu·g-1,均优于其他处理,pH值和色泽也达要求;腐熟后氮、磷、钾总养分均有显著提高,其中全氮含量提高了36%,达到21.1 g·kg-1;全磷(P2O5)含量提高了66%,达到10.1 g·kg-1;全钾(K2O)含量提高了38%,达到25.9 g·kg-1;有机质降解后含量降至585.4 g·kg-1。植物种子萌发与生长试验表明,高羊茅和黑麦草的种子发芽指数(GI)均大于0.85,分别为1.21、1.14,高羊茅的茎长和地上鲜质量分别增加了24.4%和29.3%,黑麦草的茎长和地上鲜质量分别增加了33.3%和36.8%。蘑菇渣堆肥产品养分含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能显著促进植物生长,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新兴有机肥产品,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在全氟丁烷磺酸(PFBS)胁迫下两种耐受菌胞外聚合物(EPS)的组分变化特征,从阜新某氟化工污水处理厂污泥中分离出两种PFBS耐受菌株,通过生长量(OD600)和代谢活性(ETSA)测定、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树分析、总有机碳测定、PFBS去除率测定、三维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100 μg·L-1 PFBS胁迫下两菌株的生长量与代谢活性,EPS产量、组成特征、官能团的变化及其对PFBS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这两种耐受菌被鉴定为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和Serratia(沙雷氏菌属),它们能在100 μg·L-1 PFBS胁迫下正常生长,且对PFBS均有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33.18%和19.95%,在100 μg·L-1 PFBS胁迫下,两种耐受菌的EPS产量、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均降低,而蛋白质/多糖比值增加,EPS的蛋白峰(色氨酸和酪氨酸)、腐植酸和富里酸强度均降低,C-O、O-H和N-H等官能团峰强度降低。研究表明100 μg·L-1 PFBS对两种耐受菌株的EPS组分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Cr(Ⅵ)还原菌Exiguobacterium sp.EH5(简称菌株E)对Cr(Ⅵ)胁迫下四季青小白菜幼苗的植物毒性及植物有效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水培盆栽试验,向等体积、含有不同Cr(Ⅵ)质量浓度(0、1、2、3、4、5 mg/L)的水培营养液中按体积比1%添加菌悬液(菌悬液OD_(600nm)≈4),考察菌株E对Cr(Ⅵ)胁迫下小白菜幼苗的生长量、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及铬含量的影响。【结果】(1)Cr(Ⅵ)质量浓度越高,Cr(Ⅵ)毒性抑制小白菜幼苗生长及其蛋白质、叶绿素合成的效果越显著。加入菌株E后,在相同最高Cr(Ⅵ)质量浓度(5 mg/L)对比下,小白菜幼苗茎长、根长、鲜重、叶绿素总量及蛋白质含量比不加菌E对照分别增加98.10%、5.32%、90.49%、10.07%、11.11%。(2)随着Cr(Ⅵ)胁迫质量浓度升高,小白菜幼苗叶片中MDA含量增加,SOD活性随着Cr(Ⅵ)质量浓度升高呈先增后降趋势。加入菌株E后,在相同质量浓度1~5 mg/L下,小白菜幼苗叶片中MDA含量比不加菌对照分别降低19.60%、17.05%、58.85%、28.19%、11.66%。在Cr(Ⅵ)胁迫质量浓度≤4 mg/L时,加菌株E的SOD活性比不加菌对照有所降低,随着Cr(Ⅵ)质量浓度升高(4 mg/L),加菌株E的SOD活性比不加菌对照提高11.51%。(3)Cr(Ⅵ)胁迫质量浓度越高,小白菜幼苗体内(根、茎叶)Cr含量越高。加入菌株E后,小白菜幼苗根、茎叶部分的Cr含量比不加菌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添加菌株E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Cr(Ⅵ)对小白菜幼苗的生长毒性以及Cr(Ⅵ)诱导的氧化胁迫,并降低小白菜幼苗对Cr(Ⅵ)的可利用度。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番茄和土壤中咯菌腈残留的检测方法。用乙腈水溶液提取样品中的咯菌腈,经PSA(N-丙基乙二胺)和硅镁型吸附剂净化后,以C18柱为分析柱、乙腈-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电喷雾负离子源,外标法定量。咯菌腈在0.01~2.00 mg·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3 412.6x+163.95,r2=0.999 5。向对照番茄果实和对照土壤中分别添加咯菌腈标样,添加水平分别为0.01、0.10、2.00 mg·kg-1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96%~103.17%和88.21%~106.88%,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8%~4.6%和1.1%~6.2%。番茄和土壤中咯菌腈的检出限均为0.4 μg·kg-1,定量限分别为1.4 μg·kg-1和1.3 μg·kg-1。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度和灵敏度都较高,适用于番茄和土壤中咯菌腈的残留分析。  相似文献   

13.
改性花生壳吸附废水中Cr(Ⅵ)条件的优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智峰  李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498-16500
[目的]研究改性花生壳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方法]用磷酸溶液对花生壳进行改性处理,制备不同浓度的Cr(Ⅵ)溶液,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Cr(Ⅵ)初始浓度、改性花生壳投加量、pH值、反应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改性花生壳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条件。[结果]极差分析可知,在影响吸附效果的因素中,pH值的影响最大,投加量和反应时间次之,Cr(Ⅵ)初始浓度的影响最小。最佳吸附条件为:pH值为2.0,Cr(Ⅵ)浓度为40mg/L,花生壳粉末投加量为30g/L,反应时间为100min,对Cr(Ⅵ)的吸附率可达96.81%。改性花生壳对含Cr(Ⅵ)废水的吸附性能明显高于未改性花生壳。[结论]该研究为花生壳的综合利用和含Cr(Ⅵ)废水的处理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金属添加剂对牛粪厌氧发酵产甲烷过程的影响,提升牛粪厌氧发酵效率,本研究以纳米铁氧化物(Iron oxide nanoparticle,INP)为典型金属添加剂,比较了添加INP的反应器和从未添加INP的对照反应器中日产甲烷量、总挥发性酸、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的变化,并进一步探究INP添加对微生物群落和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INP添加促进纤维素水解并有利于挥发性脂肪酸的降解,从而促进产甲烷过程。连续反应器每日添加625 mg∙L-1 INP时日甲烷产量达到173.4 mL∙g-1∙d-1,比对照组提高了38.3%;即使反应器停止添加INP,与对照组相比日产甲烷量依然显著提高(P<0.05)。16S rRNA分析表明,INP添加富集了乙酸氧化菌Mesotoga和嗜氢产甲烷菌Methanoculleus这一对协同互营菌。宏基因组分析表明,INP添加显著促进嗜乙酸产甲烷途径和嗜氢产甲烷途径相关酶的活性,尤其提高了甲烷合成关键酶-甲基辅酶M还原酶(EC 2.8.4.1)的活性(P<0.05),这是产甲烷效能提升的主要原因。综上,INP添加剂的施用有利于牛粪厌氧发酵产甲烷,从而提升畜禽粪污能源化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供制备过程环境友好、性能良好的催化剂,采用反硝化菌Thauera humireducensT.humireducens)合成钯纳米颗粒(Pd-NPs),并评价其催化去除地下水中Cr(Ⅵ)的性能。结果表明:利用T.humireducens能够在24 h内制得尺寸集中分布在2~6nm、分散良好的Pd-NPs。提高初始Pd(Ⅱ)和HCOONa浓度、增大微生物接种量及营造弱酸性环境,均能加快T.humireducens合成Pd-NPs的速率。相比于化学方法制备的Pd-NPs,T.humireducens合成的Pd-NPs能够更高效地将Cr(Ⅵ)催化还原为不溶的Cr(Ⅲ),1.5 h内Cr(Ⅵ)的还原效率达95%。循环使用3个周期后,T.humireducens合成的Pd-NPs的催化活性仅下降13%。本研究首次证明反硝化菌T.humireducens可快速合成Pd-NPs,且合成的Pd-NPs可用于地下水的铬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16.
耐镉阿氏芽孢杆菌缓解水稻受镉胁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阿氏芽孢杆菌T61缓解水稻受镉胁迫的效应,运用96孔板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比色法测定菌株T61的镉耐受性、镉去除率和植物促生性;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T61,观察菌株在水稻上的定殖;利用蘸根法施加T61菌剂,观察其降低水稻籽粒镉积累的效应。结果表明:菌株T61对Cd2+的最大耐受浓度达到500 μmol·L-1;在含镉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4 h后,菌株T61对Cd2+的去除率超过50%。菌株T61可以合成植物促生性物质吲哚乙酸(6.2 μg·mL-1)和铁载体(46.6 μmol·L-1),并具有溶磷能力(37.1 μg·mL-1)。菌株T61可以在水稻根和茎上定殖。大田条件下,T61菌剂可以降低营养期水稻茎叶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并使水稻728B和NX1B籽粒中的镉含量分别降低13.5%和11.2%。研究表明,阿氏芽孢杆菌T61是一株具有植物促生性的耐镉细菌,可以缓解某些水稻品种遭受的镉胁迫,在镉污染稻田的微生物修复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夏红霞  朱启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264-18266
[目的]探索麦冬对废水中重金属的净化效果。[方法]采用水培法,研究麦冬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能力。[结果]低浓度Cr(Ⅵ)能增强麦冬光合作用,促进其生长;在培养液pH值为4时,麦冬对水中Cr(Ⅵ)的去除率在第7天达到最大值;被麦冬吸附的Cr(Ⅵ)主要富集在麦冬根系。[结论]麦冬在地表水污染治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初沉单元中净化材料的筛选及运行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对养殖尾水处理系统中沉淀单元净化能力进行优化,以净化前后养殖尾水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钾指数(CODMn)为检测指标,对除磷型改性凹凸棒土(Al@TCAP-P)、除氮型改性凹凸棒土(Al@TCAP-N)、陶粒砂、细菌屋、火山石、吸氨石和活性炭等7种净化材料进行筛选,以研究其最佳添加量和最佳分布方式。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Al@TCAP-N对TN去除,火山石对TP、CODMn去除效果较好。Al@TCAP-N可在正常沉淀基础上提升36% TN去除率,平铺时去除效果最佳;火山石可提升34%的TP去除率和15%的CODMn去除率,堆积时净化效果最佳。Al@TCAP-N和火山石有利于提升沉淀单元净化效能,最佳添加量分别为5.24 g·L-1和5.02 g·L-1。  相似文献   

19.
土壤和沉积物有氧-无氧界面黏土矿物结构Fe(Ⅱ)氧化产生的羟自由基(·OH)在有机物质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和沉积物黏土矿物结构Fe(Ⅲ)的还原程度会随环境条件变化而不同,然而,关于含铁黏土矿物还原程度[Fe(Ⅱ)/Fe]对氧化过程中·OH的形成及有机质矿化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以富铁绿脱石为黏土矿代表,研究了不同还原程度绿脱石[Fe(Ⅱ)/Fe:15%、22%、39%和56%]有氧氧化产生·OH的机制及该过程对溶解性有机质(DOM)转化的差异。结果表明,当不同还原程度绿脱石的悬浊液体系中结构Fe(Ⅱ)浓度为2.2 mmol·L-1时,随着还原程度从15%增加到56%,其氧化120 min后·OH的累积浓度从13.6 μmol·L-1增加到27.1 μmol·L-1,单位O2转化为·OH的效率从3.3%提高到5.9%。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氮蓝四唑(NBT)猝灭实验和2,2''-联吡啶(BPY)钝化边缘反应位点的结果证明了还原程度为15%的绿脱石主要存在二八面体Fe(Ⅱ)[Al-Fe(Ⅱ)],并在边缘位点活化O2产生·OH;而还原程度为56%的绿脱石除二八面体Fe(Ⅱ)外,还存在高活性三八面体[Fe(Ⅱ)-Fe(Ⅱ)-Fe(Ⅱ)],底面位点和边缘位点均可活化O2产生·OH,并且O2在底面位点还原形成·OH效率更高。氧化过程中·OH矿化溶解性有机质(DOM)形成CO2的含量随绿脱石的还原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与低还原程度绿脱石(15%)相比,高还原程度的绿脱石(56%)存在高活性三八面体并能从底面位点形成·OH从而提高了·OH生成的效率并进一步促进了DOM的矿化。  相似文献   

20.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300、450℃和600℃下裂解得到3种生物炭,通过批处理实验讨论了溶液初始pH值和裂解温度对玉米秸秆及其生物炭吸附Cr(Ⅵ)的影响,并用吸附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对于同种吸附材料而言,溶液初始pH值越低,玉米秸秆及其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量越大;当溶液初始pH值为3或5时,对Cr(Ⅵ)的吸附性能大小顺序为:玉米秸秆 > 生物炭300℃ > 生物炭450℃ > 生物炭600℃;当溶液初始pH=1时,对Cr(Ⅵ)的吸附性能大小顺序为:生物炭300℃ > 玉米秸秆 > 生物炭450℃ > 生物炭600℃,且生物炭300℃对Cr(Ⅵ)的最大吸附量约为141.24 mg·g-1。可见,溶液初始pH值越低,生物炭的裂解温度越低,越有利于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