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实地调研了宁波市机动车一系列参数的基础上,应用IVE模型计算获得了当地机动车CO、HC、NOx和PM10的排放因子,计算了基于行驶里程的机动车4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并分析了不同车型对于污染物排放的分担率。结果表明:宁波市2008年机动车CO、HC、NOx和PM10 4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分别为125467.4t、8736.9t、22393.0t和487.0t,乘用车对CO和HC排放量的贡献最大,分别占57%和48%,大型车辆(包括公交车和重型货车)对NOx和PM10的贡献率较大,占约70%~80%。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研国内外文献资料和收集相关活动水平数据,结合排放因子法,建立了邢台市2018年工业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2018年邢台市工业燃烧源SO2、NOx、CO、VOCs、PM10、PM2.5、BC、OC的排放量分别为2426.94、13784.76、31554.21、2433.85、977.36、395.47、9.72、18.92 t。行业分析表明: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对SO2、NOx、CO、VOCs、PM10和PM2.5的排放贡献率最高,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是BC和OC的主要贡献源。能源结构分析表明:煤炭燃烧是SO2、NOx、CO、PM10、PM2.5的主要来源,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是VOCs、OC的主要贡献源,其他液体燃料燃烧是BC的主要来源。空间分布结果显示:SO2、NOx  相似文献   

3.
经过1996年和2000年两次排污申报登记,收集了大理州127家排污单位的排污资料。1994年废水达标率为9.46%,1999年为29.78%,2000年上升到47.04%,仍处于低水平阶段。其污染物以CODcr为主,全州排放总量,1996年40952t,1999年为11032t,2000年为8.053t,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废水排放主要集中在大理市以及云龙、洱源、鹤庆3县。废水排放的大户为: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食品制造业、有色金属采矿业、纺织业等。并提出了今后水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福建四种乔木树种燃烧释放污染物排放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其林火发生频率高且强度低;导致大量污染物释放,对大气环境和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通过自主设计的室内模拟实验,实测福建省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桉树(Eucalyptus robusta)和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四种主要乔木树种不同器官(叶和枝)燃烧时CO、CO_2、NO_x、C_xH_y和PM2.5等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并分析不同树种及不同器官之间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乔木树种的不同器官在燃烧时释放各污染物的平均排放因子范围分别为:CO为102.88~116.10 g/kg;CO_2为814.50~1 212.57 g/kg;NO_x为0.52~3.47 g/kg;C_xH_y为20.84~61.87 g/kg;PM2.5为5.34~14.61g/kg。此外,不同树种枝的排放因子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桉树枝燃烧释放的含碳气体排放因子显著高于其它树种,而马尾松枝燃烧时释放的氮氧化物和PM2.5排放因子最高。阔叶树的枝和叶燃烧时释放的CO显著高于针叶树,而PM2.5的排放则显著低于针叶树。研究揭示了福建主要乔木树种不同器官的燃烧释放污染物特性,为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杉木人工林枯落物在不同燃烧状态时的气态及颗粒态污染物排放特征,并提取、测定细颗粒物(PM 2.5 )污染物的化学成分,揭示林火及林地清理等对杉木枯落物分解、养分循环和大气环境的影响。【方法】分别以杉木人工林枯落物中的叶、枝、皮、干4种主要组分为研究对象,运用自主设计的生物质模拟燃烧系统,采用室内模拟燃烧试验,分析阴燃和明燃2种不同燃烧状态不同枯落物组分释放的气态污染物和PM 2.5 特征及差异。采用德国Elementar元素分析仪,测定PM 2.5 中的碳质成分;采用超声提取-离子色谱和ICP/MS技术,测定PM 2.5 中的水溶性离子和水溶性无机元素。【结果】基于杉木枯落物燃烧时的实时测定,CO 2、CO、NO x 、C x H y 、PM 2.5 的排放因子(EF,单位质量燃料在燃烧后产生的污染物质量)变化范围在阴燃条件下分别是1 001.4~1 364.5、202.3~358.8、0.53~3.09、23.17~53.07、5.11~38.37 g ·kg -1 ,而明燃时分别为1 092.4~1 520.7、115.1~242.6、0.16~1.96、1.21~41.50、2.58~21.07 g ·kg -1 。此外,提取测定PM 2.5 成分的结果表明,颗粒物主要由碳质组分、水溶性离子及少量水溶性无机元素等组成。其中碳质组分含量最大,占50%以上,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43.29%和12.91%;PM 2.5 中测定出6种阳离子(Li +、Na +、NH + 4、K +、Mg 2+、Ca 2+)和5种阴离子(F -、Cl -、NO 2 -、SO 4 2-、NO - 3),总水溶性离子占10%~33%,阴燃以Cl -、K +、Ca 2+、SO 4 2-为主要组分,明燃以K +、Cl -、SO 4 2-、Na +为主;PM 2.5 中提取测定出16种无机元素,分别为K、Ca、Na、Mg、P、Zn、Al、Cu、As、Ba、Cr、Fe、Mn、Cd、Li、Pb,含量极少,仅占PM 2.5 的0.04%~0.58%,其中K、Ca、Na、Mg、P、Zn为主要元素成分,占总无机元素的96.8%~98.8%。【结论】在不同燃烧状态下,杉木枯落物释放各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存在显著差异,除CO 2外的其他污染物排放因子在阴燃时显著高于明燃;在同一燃烧状态时,杉木枯落物不同组分的CO、CO 2、NO x 、C x H y 和PM 2.5 等污染物的排放因子也存在显著差异。杉木枯落物燃烧排放的PM 2.5 主要由碳质组分、水溶性离子及少量无机元素等成分组成,阴燃时的各成分排放因子整体表现为高于明燃时。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PM2.5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生活,通过分析PM2.5的成因,分析森林在防治PM2.5中的拦截吸附、吸收消除和能源替代等重要作用,建议防治PM2.5要从源头控制,较少PM2.5的排放,要从治理入手,发挥森林的调控作用,从而降低PM2.5对人类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兰州市秋季PM2.5污染特征,利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开展在线PM2.5化学组分观测,结合气象数据,定量评估了不同污染源对PM2.5的贡献,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兰州市PM2.5的颗粒类型主要由有机碳颗粒、元素碳颗粒、左旋葡聚糖颗粒组成,其中,有机碳颗粒(34.53%)占比最高,随PM2.5浓度上升,元素碳、重金属、混合碳等有不同幅度上升;PM2.5污染主要贡献源为机动车尾气26.31%、燃煤19.05%、生物质燃烧11.32%,特别在PM2.5污染时段,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贡献较大,燃煤源比例上升最为明显,占比从17.0%上升至25.7%,其次为生物质燃烧、二次无机源,分别增加6.7%、2.2%。因此兰州市秋季PM2.5污染治理应以燃煤机和动车尾气管控为主。  相似文献   

8.
在全国各工业行业中,废水排放量居前5位的行业为造纸业、化工制造业、电力业、黑色金属冶炼业和纺织印染业,其中纺织印染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统计排放量的7.5%,其废水排放总量居全国工业行业第五位,总量为每年14.13亿吨,其中印染废水约为11.3亿吨(占纺织印染业废水的80%),约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6%,每天排放量在300至400万吨。  相似文献   

9.
对2013年白龙岗站点自动监测数据和手工采集的 PM 2.5中水溶性阴离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宜昌市城区灰霾发生频率较高,PM2.5为首要污染物,冬季灰霾天数和PM2.5月均值最高,夏季最低;在典型灰霾日,PM2.5、PM10、SO2和NO2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改变的情况下,短暂降雨难以从本质上改变灰霾状态;NO3-和SO2-4是PM2.5中的主要水溶性离子,其灰霾日的质量浓度高于非灰霾日,工业区高于商业区;灰霾日NO3-/SO2-4的比值大于非灰霾日,机动车尾气对灰霾的形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船舶柴油机尾气中 PM 颗粒的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郑琴飞 《绿色科技》2014,(11):250-252
根据研究前期内容系统介绍了减少柴油机颗粒物(PM ,particulate matter)排放的后处理技术,从实船应用等方面分析了各处理技术的优缺点,结合研究内容对PM 及其他有害物质的综合处理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蒋涛  白慧莉  陈超 《绿色科技》2013,(5):179-182
指出了燃煤烟气对PM2.5的影响很大,对空气和人体造成污染和伤害,控制其排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详细介绍了目前几种最具主流前景的PM2.5脱出设备。  相似文献   

12.
1900年全球天然胶产量为45720t,而到2000年预计将达684万t。世界天然橡胶业在20世纪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就。本文概略回顾了本世纪天然橡胶业的发展过程、重大事件及主要问题,并展望其前景。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燃煤烟气对PM2.5的影响很大,对空气和人体造成污染和伤害,控制其排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详细介绍了目前几种最具主流前景的PM2.5脱出设备。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工业的能源消费,研究城市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以合肥市为例,首先从能源消费量、CO_2排放量、能源结构及能源强度等指标分析了2000~2014年合肥市工业碳排放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LMDI方法构建了合肥市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合肥市工业33个行业的经济发展、能源效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因素对合肥工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合肥市工业CO_2排放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能源效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变动都不同程度地抑制了CO_2排放量增加。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工业循环水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阻垢分散剂,主要目的是阻止结垢.目前,工业上主要使用有机酸聚合物(聚丙烯酸、聚马来酸、二元或三元共聚物等).实践证明,现在使用的有机酸聚合物的降解率很低,这些化合物最终将作为废物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16.
环境中重金属水平是环境质量评价和管理的重要环节。文章对森林生态系统中重金属富集和污染的主要途径如污水灌溉、施用污水处理废渣、钢铁和冶炼等工业企业的运营、交通车辆尾气排放等进行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7.
张壹  刘彬 《绿色科技》2023,(4):151-157
为研究唐山市大气污染源排放特征,通过“自上而下”结合“自下而上”的方式充分获取了该市活动水平数据,使用排放因子计算法,结合卫星遥感监测,形成了2020年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20年唐山市SO2、NOX、CO、VOCs、NH3、PM10、PM2.5的排放量分别是8.64万t、17.97万t、747.29万t、12.08万t、7.75万t、18.76万t和9.00万t;工艺过程源是多种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其中SO2、NOX、CO、VOCs、PM10、PM2.5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占全社会排放量的77.07%、48.99%、95.86%、77.48%、44.60%、65.04%;扬尘源对PM10污染物排放量贡献最大(贡献率48.46%);农业源对NH3污染物排放量贡献最大(贡献率92.26%);排放量较大的区域集中在迁安市、滦州市、丰南区一带。  相似文献   

18.
以湖南省7种常见经济林树种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单位叶面积上对空气中PM2.5等颗粒物的滞留量,为揭示湖南省主要经济林树种降低空气中PM2.5等颗粒污染物能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吸附PM2.5的量各不相同,主要受其叶表微结构、枝叶密集度、叶质地、叶面倾角等因素的影响。各树种单位叶面积吸附PM2.5量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板栗(0.144μg/cm~2)、柑橘(0.038μg/cm~2)、油茶(0.034μg/cm~2)、花椒(0.03μg/cm~2)、枣(0.029μg/cm~2)、杜仲(0.023μg/cm~2)、光皮树(0.019μg/cm~2)。各树种单位叶面积吸附TSP、PM1、PM10量大小排序规律基本相同。板栗单位叶面积吸附TSP、PM1、PM10量最大,分别达到1.088、0.04、0.47μg/cm~2,光皮树单位叶面积吸附的TSP、PM1、PM10量最小,分别为0.119、0.006、0.048μg/cm~2。就叶习性而言,单位叶面积吸附的TSP、PM1、PM10、PM2.5量表现为常绿树种大于落叶树种。  相似文献   

19.
就能源结构和各部门的能源消费进行研究,推算了辽宁省2000~2005年各种能源消费量及其引起的CO2排放量。辽宁省的主要的能源消费类型是煤炭和石油,在2005年,煤炭和石油的消费量都最多,分别为2 470.16×104t.a-1标准煤和2 932.18×104t.a-1标准煤,也是主要的CO2排放源。以煤炭为原料生产的焦炭的CO2排放量由于技术的提高而减少。从消费部门看,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量最多,从2000年的431.55×104t.a-1标准煤增加到2005年的1 096.1×104t.a-1标准煤。交通部门的消费比例从2000年的9%增加到2005年的20%,未来还有增加的趋势。不同部门排放的CO2量也不同,工业部门每年排放的CO2最多,都在2 500×104t.a-1以上,2005年达到了3 020.48×104t.a-1,农林渔牧业部门由于机械化的操作使得CO2排放量增加。  相似文献   

20.
天津市植被异戊二烯排放量及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本地化改进的GLOBEIS模型,运用遥感图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以及实际观测的小时气象数据,对天津市2013年植被异戊二烯排放总量进行估算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表明,2013年天津市植被异戊二烯排放总量达到693.43 t(以C计,下同),排放强度为0.06 t·km~(-2)·a~(-1)。植被异戊二烯的排放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中午高,夜间低;8月最高,1月最低;夏季排放量最大,冬季排放量最小。其空间特征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植被异戊二烯的排放主要集中在林区较为密集的区域,并且在市内6区和滨海新区排放量较小。最后,对植被异戊二烯排放估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来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