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稻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其成虫和幼虫均为害水稻。以成虫害叶、幼虫害根,尤以幼虫为害最烈。稻象甲过去在宜春市发生很少。易为人们所忽视,稻株受害症状常被误认为是缺肥或赤枯病所致。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稻象甲在我省大部分地区为害逐年加重,早稻不同程度地遭受稻象甲为害,且危害对象田从秧田发展到直播水稻田和抛秧水稻田。  相似文献   

2.
稻象甲俗名水稻象鼻虫,是水稻生长前期的害虫,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农田生态条件的变化,其发生量有所回升。一、发生规律稻象甲在江苏省年发生一代。以幼虫为主在稻桩及其  相似文献   

3.
稻象甲—1越冬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稻象甲—1,是1988年在我国唐海、滦南、滦县、丰南、乐亭、东矿一带首次发现的水稻害虫。成虫啃食叶片,幼虫钻食稻根,造成水稻分蘖减少,植株变矮,根系短。一般减产10-20%,重的达50%以上。各级领导对此非常重视。1988年河北省政府成立了防治领导小组,设立了稻象甲—1防治办公室,进行普查,并划定了疫区,国家拨专款进行防冶。1989年7月,农业部在唐山召开了有关人员参加的现场会,引起了国内植保、植检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科委还设立专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将分期介绍给广大读者。稻象甲—1,在唐山主要是一年1代,以成虫越冬。一代成虫羽化后不久便飞向禾本科杂草地带,随着气温下降逐步进入越冬场所。据调查,在疫区凡是地表土壤松软,有草、根茬、树叶等复盖物,又比较潮的土壤中都有成虫越冬。土壤板结、表面光滑的地表无虫(如表1)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稻象甲在苏北直播稻田危害上升的原因,并提出了综合防治稻象甲危害的控制措施,对指导本区稻象甲的防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稻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俗称稻象鼻虫,主要为害水稻,成虫为害叶片,幼虫为害根部。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发生变化,一季晚稻面积不断增加,稻象甲在安福县部分乡镇的为害逐年加重,早、晚稻不同程度遭到稻象甲的危害,其不仅为害水稻秧苗,而且影响水稻抽穗结实。2009年全县发生面积433.33hm~2,以赤谷乡和泰山乡受害最重,受害面积2.13hm~2,为害率高达80%~90%,一般每蔸有成虫4头~5头,高的达12头,造成禾苗大量叶片穿孔、断叶。为此,我们对稻象甲在安福县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和防治措施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稻水象甲(Lissovhopitrns oryzopnilus Kuschel)、二化螟是我市早稻前期主要害虫。稻水象甲以成虫取食叶片,幼虫藏在土中为害根部,造成早稻分蘖减少、坐苗;二化螟以一代幼虫钻蛀水稻,造成枯梢、枯心。近年来,我市早稻一代二化螟发生和危害呈上升趋势,稻水象甲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严重影响早稻生长和产量,据笔者多年的调查和田间试验,初步摸清了稻水象甲和二化螟在我市的发生特点、危害规律与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7.
介绍稻象甲发生危害特点,针对皖南山区稻象甲回升原因,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饶志松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4):212-212
根据祁门县稻象甲危害新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稻象甲的发生特点及综合治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稻象甲已成为影响六安市金安区水稻生产的主要有害生物。介绍稻象甲的发生及危害特点,分析稻象甲近年来在金安区为害加重的原因,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湘北稻象甲爆发原因调查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防治稻象甲,调查了近年来稻象甲在湘北地区爆发的主要原因,查明了几种药剂对稻象甲的防治效果及其使用技术。调查表明,免耕栽培技术的推广、田间管理粗放等是导致湘北地区稻象甲种群数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氟虫腈、毒死蜱、水胺硫磷等都是防治稻象甲成虫的有效药剂,在成虫高峰期施药,防效在80%以上;在卵孵化高峰期喷施氟虫腈或毒死蜱,防效在95%以上。用毒死蜱防治稻象甲幼虫时,要求排干田间水后施药,防效可达95.3%;田间是否有水对氟虫腈的防效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两年两地对草地螟越冬基数、化蛹羽化进度调查以及对成虫动态的系统观察,结果表明,2008年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部分旗县草地螟越冬幼虫分别范围广、虫茧基数高,其中在杭锦旗越冬虫茧最高密度达240头/㎡;2009年商都县越冬虫茧平均密度达86.8头/㎡,活茧密度为46.8头/㎡,是历年的7.2倍.根据越冬基数、春季降雨量以及蜜源作物推断,2009年草地螟幼虫发生危害严重,但实际结果越冬代成虫蛾量比较大,不同地区蛾峰、蛾量有些差异,幼虫发生危害普遍较轻,因此,需进一步探索影响草地螟预测预报的因子,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稻象甲成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象甲是我区水稻苗期主要害虫.目前对稻象甲的取样调查,尚缺乏较符合实际的方法.为此,我们于2006年7月成虫危害盛期,在粳稻田调查了该虫的空间分布型,且进行了抽样技术及理论抽样数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晚稻施肥上常受早稻影响,不少丘块的晚稻沿袭早稻施肥结构和施肥方法,往往钾素用量少了,氮肥和磷肥用量多了.多了造成浪费并增加了施肥成本;少了满足不了需要,晚稻生长不好,不利于提高施肥效果.因为晚稻多以生育期较长的杂交稻为主,品种特性与早稻不同;晚稻生长期间气温由高到低,与早稻气温由低到高完全不同;前作不同,早稻的前作是空田,绿肥或油菜和大小麦等,而晚稻的前作主要是早稻、西瓜、玉米等.相对早稻施肥而言,晚稻施肥要注意"加减".  相似文献   

14.
1 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历史变化 据上海农业志记载,20世纪50~60年代,稻纵卷叶螟在金山、松江等县偶有发生,危害不重.70年代后则成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以第二代幼虫对穗期早稻危害最重,损失较大.从80年代起,几乎年年达到大发生程度.2007年更是达到二、三、四代连续大发生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1998年白湖圩区稻象甲暴发成灾,对白湖滨西农场7697.13m2耕地进行普查,结果表明,造成稻象甲暴发的主要原因是耕作制度的改变、栽培技术的更新和农药品种的换代,致使本地虫源积累成灾。因此,控制稻象甲危害的对策应为:合理耕作,草把诱杀,治成控幼。防治的关键是压低虫源。  相似文献   

16.
一、发生规律桃小食心虫在我国各地发生代数不同。在河南和山东每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僵果、玉米秸秆内等处结茧越冬。在黄河流域越冬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中下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成虫白天静伏在叶片背面或树冠内膛的叶片上,以双果、三果或贴叶果着卵较多。卵散产。6月上旬为幼虫孵化期。幼虫孵化后,在果实上爬行很短时间即蛀入果内。幼虫有转果危害的习性。幼虫老熟后在被害果外或果内吐丝结茧化蛹,个别幼虫爬到树皮裂缝处化蛹。第一代成虫发生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虫仍产卵于桃果上。7月下旬为幼虫孵化期,幼虫蛀果危害。第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因冬季气温偏高,象甲虫对油菜苗期生长危害极大.已上升为油菜生产的主要害虫,严重时造成苗缺断垄,甚至幼苗全无. 我县发生的象甲虫主要有稻象甲和大灰象甲2种.两虫均以成虫危害油菜幼苗.稻象甲以管状喙咬食幼苗基部,形成小孔或缺刻,造成幼苗死亡,严重时整田倒伏.该虫一般1年发生一代,成虫5月上中旬开始进入水稻秧田危害,5月下旬越冬幼苗化蛹、羽化,进入水稻秧田、本田危害,8月下旬开始化蛹,9月中旬至10月中旬羽化,进入越冬.这期间正值油菜幼苗期,加之气候温暖,对油菜育苗和大田出苗产生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18.
《农技服务》2001,(11):24-24
<正> 二化螟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具有钻蛀危害的特性。除主要危害水稻外,还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棉花、荸荠、席草、稗草、李氏禾、芦苇等作物和杂草。因此其越冬寄主广泛而复杂;同时其末代幼虫由于秋后短日照、周光期现象的诱导,  相似文献   

19.
生物学特性 白蛾在山东省平度市1年3代,以蛹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6月上旬至7月中旬为第一代幼虫危害盛期(今年足6月20目进入危害盛期)。6月末至7月初幼虫开始化蛹。8月份是第二代幼虫危害盛期。  相似文献   

20.
黄山 《农家致富》2014,(15):33-33
苹小卷叶蛾,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又称小黄卷叶蛾、苹卷蛾、棉卷蛾、舔皮虫。近几年在桃、苹果及大樱桃产区发生日趋严重,成为果树生产主要防治对象。一、危害特点苹小卷叶蛾一般每年发生3~4代,以低龄幼虫在树皮缝、剪锯口等处结白色小茧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果树发芽时,越冬幼虫开始出蛰,危害幼芽、嫩叶和幼果。5月上中旬出现越冬代成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