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2.
3.
4.
采用高脂血症(HLP)大鼠模型研究红、黑米皮对脏器的保护作用.试验56 d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过氧化氢酶(CAT)、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游离脂肪酸(FFA)的浓度,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腹主动脉和心脏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较,红、黑米皮组ALT活性下降了14.73%和64.50%,AST活性下降了16.59%和41.79%,FFA浓度降低了41.54%和31.54%,CAT活性升高了45.09%和101.16%,GSH-Px活性升高了13.02%和36.26%,SOD活性升高了10.28%和28.60%;红、黑米皮减轻大鼠肝脏、主动脉的脂肪性病变程度,而心脏并未有病理改变.可见,红、黑米皮可以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肝脏、主动脉细胞及其他组织的损伤,对HLP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红米的营养价值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红米稻已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中医认为红米能滋阴补肾、健脾开胃,是延缓衰老的保健食品。据检测,红米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和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同时含有许多特殊营养成分,如锌、有机锗、硒等;据有关研究报道,红米中富含的微量元素锌、铜、铁、硒、钼、钙、锰等含量比普通稻(白)米高0.5~3倍;红米还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植物淄醇以及强心甙和β-胡萝卜素等药用成分。 相似文献
6.
中国红米资源的研究与利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概述了中国红米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情况,包括红米资源的分布和收集、创新,品种或组合的选育,生产与加工,价格与市场前景,功能研究等6个方面的进展.结果表明,尽管中国红米资源丰富,功能研究到位,市场前景看好,但资源创新及品种或组合选育成为薄弱环节,制约了红米价值的市场体现. 相似文献
7.
8.
七彩营养米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七彩营养米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开发成功的一项新成果。我场于2001年引进。该产品是由黑、绿、红、紫等有色稻米,经科学配方使得食味比非配方色素米有明显改善,营养价值比普通大米高,属色、香、味俱全的营养保健配方大米。经测试,七彩营养米富含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和维生素B1、B2,微量元素锌、铜、铁、硒、钼、钙、锰等含量也比普通大米高0.5~3倍。 相似文献
9.
10.
色米的营养功能特点及相应加工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概述了色米的营养功能特点及与之相应的加工技术.色米富含黄酮、类黄酮、膳食纤维及多种不饱和脂肪酸,与普通白米相比,蛋白质较丰富,必需氨基酸比例较高,微量元素铁、锌、硒及VB1、VB2和VA、VE含量较高.功能评价试验证明,色米具有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延缓衰老,改善营养性贫血,增强免疫力,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应激反应和镇静作用等保健功能.在其加工利用中,可根据其营养功能特点配套选用发芽技术、挤压膨化技术、酶技术与发酵技术及超微粉碎等其它现代食品加工新技术,以充分保留和提高其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1.
12.
对宁乡县某猪场母猪群皮肤粗糙,结痂、繁殖率降低等进行了调查,发现该县猪肝中锌含量164.57±34.57ppm,低于全省均值;土壤中锌含量7.07±2.11ppm,铜含量4.27±0.47 ppm,均低于国内外背景值;混合料中锌含量(39.70±0.71 ppm)低于需要量;毛锌(99.43±14.30 ppm);低于背景值,治疗试验表明,补充硫酸锌15d后,母猪的皮肤红斑消退,粗皮及痂皮脱落。 相似文献
13.
<正>永定早熟芋六月红属天南星科芋属,多子芋类型,白芽、紫红梗品种,其球茎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营养丰富,可作粮食也可作蔬菜,是永定县主栽高产和出口创汇蔬菜。早熟芋六月红生产发展很快,但存在着对早熟芋六月红的营养 相似文献
14.
15.
野生红蘑的保护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蘑,学名铆钉菌,俗称松树伞蘑,分布于东北山区的油松或赤松下,是一种菌肉肥厚、香气浓郁、风味极佳的食用菌,被视为食用菌珍品。其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相似文献
16.
以功亲1号为母本与云粳9号杂交,再在其杂交后代中,按系谱法经过多年选育成红米新品系功米1号。多点试验表明,其产量可达6508.5~11095.5 kg/hm2,较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营养成分分析表明,其糙米Ca含量达254 mg/kg,是普通米的1.5倍,还富含Fe、Zn和抗性淀粉,既是食用营养保健米,也是加工红色保健食品的理想原料。该品系植株高大,生长势强,在贫瘠土壤也能栽培收获,属大穗型,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000~1850m稻区种植。已向农业部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