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把绵羊夏伯特线虫虫卵置于消毒粪便培养基内,于25℃温箱内及及室内进行培养。结果表明:在25℃下经40-44h第一期幼虫逸出卵壳,62-69h完成第一次蜕皮成为第二期幼虫,162-189h完成第二次蜕皮成为第三期幼虫,第三期幼虫肠细胞呈矩 ,共32个,尾鞘长0.175-0.220mm,生殖原基距头端0.345-0.381mm;在室内培养的虫卵发育缓慢,经经10d才发育为第三期幼虫。  相似文献   

2.
1猪蛔虫病 猪蛔虫从分类上属于蛔科、蛔属。虫体色彩呈淡红色或淡黄色,圆柱状。虫卵呈黄色椭圆形,卵壳厚,表面粗糙,高低不平。雌虫产出的卵随宿主粪便排入外界,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成感染性虫卵。被猪食入后,在消化液作用下,卵壳溶解,卵内幼虫,钻入宿主肠壁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在此停留2-3天,发育为第三期幼虫。然后再随血流到达心、肺,在肺部停留5-6天,变成第四期幼虫。然后随着宿主咳嗽,通过支气管、气管进入宿主口腔,咽下后,到达小肠,变成第五期幼虫,最后发育为成虫。虫卵在外界的发育时间为10-30天,幼虫在猪体内移行20天,从虫卵感染猪到成虫成熟需2-2.5个月,寄生寿命为7-10个月。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用人工的方法培养了双管鲍杰线虫(Bourgelatia diducta Railliet,Henry andBauche,1919)的虫卵和幼虫。虫卵在培养液中孵化后,经第一、第二期幼虫,发育成为第三期幼虫,第三期幼虫具有感染性。说明双管鲍杰线虫的早期发育史,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同科其他线虫的早期发育史,有着相似的发育规律。 本实验在显微镜下,全面地观察了双管鲍杰线虫从虫卵至第三期幼虫在培养液中的发育情况,同时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各期虫卵和幼虫的形态特征。 本实验还用人工培养的第三期幼虫经口作动物感染试验。感染后39~42天,幼虫在猪体内发育至性成熟,从而证实了双管鲍杰线虫的发育型为直接发育型。  相似文献   

4.
牛新蛔虫与其它动物的蛔虫生活史比较具有特殊性.它必须经胎盘感染.具体感染方式为:寄生在犊牛小肠中的成虫产卵。并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27℃)和湿度下.经过7—8天发育为幼虫.再经过13-15天在卵壳内进行第一次脱化.变为第二期幼虫.即感染性虫卵。牛吞食感染性虫卵后.幼虫在小肠内逸出.穿透肠壁.移行至肝、肺、肾等器官组织.并在其中进行第二次脱化,变化第三期幼虫.停留在这些组织器官里。当母牛怀孕8.5个月左右.幼虫即移行到子宫.进入胎盘羊膜液中,进行第三次脱化,变为第四期幼虫。由于胎盘的蠕动作用,幼虫被胎儿吞入肠中发育.犊牛出生后.幼虫在小肠内进行第四次脱化、长大.经25—31天变为成虫.成虫在小肠内可生活2—5个月.以后逐渐从宿主体内排出。另外.幼虫也可从胎盘移行到胎儿的肝、肺.以后沿一般蛔虫的移行途径转入小肠,犊牛出生时小肠中已有成虫.所以称之为犊牛新蛔虫病。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将乐县为我国陶氏颚口线虫病典型流行区,野猪是该病的重要传染源,感染率高达59.6%(140/235),强度为1~28条虫。在28℃水温下,成熟虫卵经7~8d发育成为第一期幼虫的虫卵,第一期幼虫有鞘膜;虫体停留于卵内经2d行一次蜕皮,蜕皮后孵出带鞘的第二期幼虫;这种幼虫被剑水蚤吞食后,穿过肠壁进入血腔生长发育,经1...  相似文献   

6.
对分离、培养的毛圆线虫三期幼虫,用0.08%次氯酸钠37℃脱鞘30分钟,幼虫脱鞘率可达95%以上。采用慢速致冷法冷冻后三期幼虫的存活率平均为63.3%,最高可达67%。当加入6%兔血清作为冷冻保护剂时,三期幼虫的存活性不受损害。用正常三期幼虫感染试验羊后第17天即可查到虫卵,剖杀后回收率为1.9%。冷冻保藏后的三期幼虫感染后虫卵出现较晚,成虫回收率为0.64%。尽管冷冻保存后的三期幼虫能感染试验动物,但其在体内的发育受阻,排卵推迟,并且每克粪便中虫卵含量低于正常三期幼虫感染后的粪便虫卵数。  相似文献   

7.
王丹 《养殖技术顾问》2014,(11):186-186
1蛔虫病 蛔虫不需要中间宿主,繁殖力强、产卵多,生活史可分为三个阶段,虫卵在外界发育,幼虫在猪体内移行和发育,成虫在小肠内寄生,温度对虫卵影响很大,生活史有四次蜕化,蜕皮部位依次为体外、肝脏、肺泡和小肠,虫卵对消毒药品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具有粘性,可借助粪甲虫、鞋底等机械性传播。  相似文献   

8.
肖静 《养殖技术顾问》2011,(12):153-153
1蛔虫病 是由禽蛔科、禽蛔属的蛔虫寄生于小肠引起的寄生虫病。虫体为线形,黄白色,雄虫长26~70毫米,雌虫长65~110毫米。蛔虫的发育为直接发育方式。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孵出幼虫但不出卵壳,被食入后在胃内破壳而出,之后进入小肠经4次蜕皮变为第5期幼虫,并直接发育为成虫。  相似文献   

9.
丝状网尾线虫在羔羊体内发育形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人工孵育的丝状网尾线虫侵袭性幼虫,按每只羊500条经口感染6月龄无虫羔羊13只。以3只无虫羔羊同群饲养作为对照。试验组羊于感染后不同天数分别宰杀剖检,以水浴法同收幼虫。并定期俭查粪便幼虫。观察结果:侵袭性幼虫感染羔羊后,17—113小时陆续通过小肠、血液、脾、肝脏、肠系膜淋巴结完成第三次蜕鞘进入肺脏;第7天发育到可辨认性别的第四期后期幼虫,7—10天在肺脏、小支气管内进行第四次蜕鞘发育为第五期前期幼虫。35—108天以上发育到成虫。还描述了三,四、五期幼虫的形态,并列出了感染后32—105天内宿主粪便排出第一期幼虫的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10.
<正>1猪蛔虫病猪蛔虫从分类上属于蛔科、蛔属。虫体色彩呈淡红色或淡黄色,圆柱状。虫卵呈黄色椭圆形,卵壳厚,表面粗糙,高低不平。雌虫产出的卵随宿主粪便排入外界,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成感染性虫卵。被猪食入后,在消化液作用下,卵壳溶解,卵内幼虫,钻入宿主肠壁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在此停留2~3天,发育为第三期幼虫。然后再随血流到达心、肺,在肺部停留5~6天,变成第四期幼虫。然后随着宿主咳嗽,通过支气管、气管进入宿主口腔,咽下后,到达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