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述了植物微生态学的概念与形成过程,以益微为例阐述了微生态制剂的筛选、作用机理及性能特点,并介绍了益微在农作物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植物微生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7年德国沃尔克·鲁斯(Volker Rush)博士首次明确提出微生态学(microecology)这个词,1985年又重下了定义:“微生态学是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中国康白教授于1988年在《微生态学》一书中提出“微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 生物体内微生物“有益”与“有害”的概念是按人类自身利益和认识所决定的。据初步研究植物体内真菌类微生物,对人有益的约占15%,有害的约占15%,表现中性的占70%,“益”与“害”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界限。因此,植物微  相似文献   

3.
植物微生态学研究是生物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分支,专注于探索和理解植物微生物类群的组成、功能、分布演替以及与宿主之间的关系。该领域的学者通过运用计算机分析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能够从微观层面了解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动可以是互利共生的,例如植物依赖根际菌根真菌来吸收养分,而真菌则从植物中获取碳源。微生物还可以通过抗病性和促生长特性来提高植物的耐逆性和生长表现。最近的研究表明,植物微生态系统在植物生长、健康和适应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微生物群落的改变也被认为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抵御病害的能力有关。鉴于此,本文立足于植物微生态制剂的定义及分类,对植物微生态制剂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展开探讨,以便为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草莓育苗和定植后施用植物微生态制剂,与常规施肥进行对比,比较不同处理对草莓育苗情况、灰霉病及草莓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草莓苗期,增施植物微生态制剂能够显著提高叶面积、茎粗、定植成活率,降低发病率。草莓整个生长期增施植物微生态制剂,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68.37%,增产16.28%,且能够显著提高草莓的甜度。由此可知,植物微生态制剂能够有效控制草莓灰霉病,同时起到提质增效的效果,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研制出来的微生态制剂——益微(有益的微生态制剂及某些二代增产菌)制剂,它是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是农业研究的新领域,是农业增产的新途径。益微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植物微生态学的确立和完善,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截至现在,已在全国31个省、市、10亿多亩耕地,50余种作物上,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一般增产10%以上,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增产15%以上,投入产出比在1:30以上,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的农业生产新技术。  相似文献   

6.
<正> 本所研制的微生态制剂——益微(有益的微生态制剂及某些二代增产菌)制剂,是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益微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植物微生态学的日趋完善,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截至1994年,已在全国30个省、市,7亿多亩(相当14亿亩次)耕地,50余种作物上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该项是投入少,见效快  相似文献   

7.
植物微生态制剂作为防治设施蔬菜连做障碍的一种有效手段,以效益高、作用广泛、无残留污染等特点而受到世界各国广泛的重视,成为当前研究与开发的热点。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发酵工艺水平落后,市场监管制度不健全,导致我国植物微生态制剂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该文从植物微生态制剂发酵工艺和产品质量控制出发,简述了现阶段我国植物微生态制剂工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 益微(有益的微生态制剂及某些二代增产菌)制剂是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研制出来的一种微生态制剂,它是农业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是农业增产的新途径。益微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植物微生态学的确立和完善,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截至现在,已在全国31个省、市,6.67千万公顷耕地,50余种作物上进行了试验示范和推广应  相似文献   

9.
中药植物和微生态制剂对鸡舍环境优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鸡饲料中加入中药植物和微生态制剂,采用不同的添加水平饲喂15日龄从肉鸡,连喂4周,采用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鸡舍内氨气浓度。设对照组1个组,试验组为8个组:1组为对照组,2—5组分别添加中药粉末为添加150,220mg/kg中药粉末,330mg/kg中药粉末,400mg/kg中药粉末,6~8组分别添加微生态制剂0.5,1.0,3.0g/kg,9组为添加300mg/kg中药粉末和3.0g/kg微生态制剂,利用生物统计学方差分析比较鸡舍内的氨气浓度。结果表明,2、3、4、5、8、9组较1组差异显著(P〈0.01),但4、5、8、9组效果更好。总之,中药植物和微生态制剂均能使鸡舍内氨气浓度降低,使鸡舍环境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动物微生态制剂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长期使用 ,其弊端也日益明显 ,如引起内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 ,耐药菌的产生 ,动物机体免疫力下降以及药物的残留等。于是动物微生态学和动物微生态制剂的飞速发展成为必然 ,在一二十年的时间里动物微生态学理论及基于该理论的微生态制剂得到空前发展。动物微生态制剂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1动物微生态制剂1 1定义动物微生态制剂 (AnimalMicroecologial geent,AMEA)是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 ,将从动物体内分离到的有益微生物 ,经特殊工艺制成的只含活菌或者包含细菌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研究根际微生态。[方法]采取土壤分离培养分析了施用木霉菌制剂后甜瓜根际土壤中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在甜瓜生长不同时期的数量变化。[结果]接种木霉菌制剂后,甜瓜根际不同生长时期的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明显增多。[结论]施用木霉菌制剂,能提高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性,提高甜瓜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2.
果树根际微生态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果树根际微生态系统是以果树-土壤-微生物及其环境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微生态系统。从系统角度概括了果树根际营养、土壤酶、土壤微生物、根际线虫及根系分泌物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并指明果树根际微生态应在样品采集、土壤养分调控、根系分泌物作用机制和线虫病害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通过合理栽培管理措施改善根际环境,为果树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在红松育苗地施用生物有机肥料,研究其对土壤微生态环境以及对红松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料可以提高红松育苗地的微生物数量、改善pH值、有机质及速效N、P、K等微生态指标,促进红松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功能微生物菌剂对小麦生长和土壤质量等作用,为微生物菌剂复配和小麦土壤改良、病害防治和高产优产等提供参考.[方法]分别设置无菌水(CK)、抗倒伏(A)、促早熟(B)、防病促生功能菌剂(C)4个处理,通过田间浸种试验,采用测定小麦的生长、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和Biolog微平板法,研究不同功能微生物菌剂对小麦...  相似文献   

15.
辣椒疫病病株与健株根区土壤微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辣椒健株与病株根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及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进行比较,探索辣椒疫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养分,稀释涂平板法测定辣椒病、健株根区土细菌(B)、真菌(F)及放线菌(A)的数量,并对分离得到的细菌和放线菌进行16SrRNA序列分析,对真菌进行ITS序列分析,研究连作辣椒疫病病株与健株根区土微生态差异。结果显示,辣椒病株根区土中速效K、速效P、全N和有机质均高于健株;辣椒病株根区土中的微生物数量较健株发生较大变化,其中真菌数量增加388.9%。对从根区土中分离得到的可培养微生物进行分子鉴定,得到20株细菌,5株真菌和20株放线菌。16SrRNA序列分析表明,病株与健株根区土壤中共同存在的细菌只占总数的17.4%,放线菌占总数的16.7%,病株和健株根区土壤中优势细菌菌属和优势放线菌菌属都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病株根区土壤分离得到致病真菌尖刀廉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辣椒病株与健株根区土中微生物数量异常,种类变化是辣椒疫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17.
论述了煤炭开采导致的矿区植被破坏现状、土壤污染现状,以及植物修复技术在矿区生态恢复和建设中的作用,为矿区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98-2007年逐旬的SPOT-VEGETATION NDVI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MVC(Maximum Value Composites)技术生成了每年的最大化NDVI(MNDVI)影像,结合均值法、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像差异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海南岛植被变化情况,得出岛内近10 a植被变化总体趋势及时空分布.结果显示,近10 a来海南岛植被生长状况呈下降趋势,且从东部到西部呈现明显的衰退趋势.
Abstract:
Based on the ten-day interval SPOT-VEGETATION NDVI data from 1998 to 2007 of Hainan Island, MNDVI (maximum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images were obtained for each year. The vegetation temporal-spatial variability of Hainan Island was analyzed using Maximum Value Composites (MVC), mean value analysis, linear regression, and image differencing. The results indicated a pronounced trend of degradation across the island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 during the last decade.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棉秆炭配施生物有机肥对棉花连作障碍的防控效果,采用盆栽试验,以连作棉田土壤为试验材料,设计连作土壤(CK)、连作土壤+棉秆炭(T1)、连作土壤+生物有机肥(T2)、连作土壤+棉秆炭+生物有机肥(T3)共4个处理。采用常规方法、Biolog微平板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处理对连作棉花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功能多样性和病原真菌数量、棉花长势和与抗病性相关的叶片防御性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秆炭、生物有机肥以及二者配施可显著提高连作棉花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以二者配施(T3处理)的提升效果最好。与CK处理相比,T3处理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6.09%、19.71%和144.75%;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分别显著提高62.32%、63.46%和11.74%。Biolog微生物碳源利用试验表明,T3处理并没有显著增加Biolog微平板上碳源的利用,但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且不同处理间有较明显差异,糖类和氨基酸类是决定主成分分异的主要碳源。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T3处理显著降低了Fusarium病原真菌的数量。棉秆炭、生物有机肥以及二者配施对棉花生长均起促进作用,以T3处理的效果最好,棉花的株高、茎粗、根长分别比CK处理显著增加18.24%、13.89%和14.53%,叶片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活性分别显著提高116.28%和182.55%。综上,与对照、单施棉秆炭或生物有机肥相比,棉秆炭与生物有机肥配合施用改善了连作棉花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促进棉花生长,同时提高棉花的防御酶活性,能更好防控棉花连作障碍。结果为棉秆科学高效利用和棉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