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正> 大小麦基部茎节上长出的分枝叫分蘖。由主茎叶腋里长出的分蘖为一级分蘖,由一级分蘖上长出的分蘖为二级分蘖,依此类推。分蘖在主茎或母蘖上所处的位置称为蘖位,分蘖发生位置低的称为低位分蘖或早生分蘖,反之则称为高位分蘖或晚生分蘖。大小麦主茎叶片的出伸和各级分蘖叶片的出伸之间有着一定的同伸关系,当主茎第4叶出现时,主茎第1叶腋芽长出主茎第一分蘖,随着主茎叶片不断增加,新的分蘖呈n-3的关系不断发生。但受品种特性、密度、播种深浅、肥水条件、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实际单株茎  相似文献   

2.
<正>小麦叶龄不但与分蘖的生出有明显的同伸关系,与茎的伸长与次生根的发生也有明显的关系。例如当主茎第四叶的叶片伸长时,第三片叶的叶鞘,第二片叶着生的节间以及第一片叶叶鞘茎部的分蘖和节根也都同时伸长,这就是同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春性小麦扬麦16号分蘖、成穗特性与基本苗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的总叶片数随基本苗减少而增多。在45~135万株/hm2基本苗范围内,主茎的出叶速度不受基本苗多少影响,基本苗大于135万株/hm2,主茎的出叶速度加快。基本苗越少,分蘖期持续时间越长,分蘖率越高,且滞增叶龄期推迟,超同伸现象越明显。群体穗群组成中,分蘖穗所占的比例随基本苗增多而减少,基本苗越少,单株成穗率越高,低级蘖位分蘖的成穗率增高。基本苗还对穗部性状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 经我们多年观察、摸索得出,小麦弱苗常因多种因素引起,可根据生长发育状况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1 缺氮弱苗 根据小麦叶、蘖同伸关系,第四叶与第一分蘖应同时出现。若第四叶很长,而第一分蘖长度只有第四叶的一半时,即为缺氮弱苗。用同样方法,可依次观察第五、六叶与第二、三分蘖长势情况。其次看小麦生长是否缺位。若叶、蘖不能同伸,主要是氮素营养不良所致,每667m~2应立即补施碳铵15-  相似文献   

5.
水稻主茎叶龄与分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水稻分蘖发生的基本规律 ,利用主茎叶龄归纳推导出计算该主茎叶龄下的总茎蘖数、总分蘖数、最高分蘖级数和各级分蘖叶龄、分蘖数、分蘖最低主茎同伸叶、最高主茎同伸叶 ,以及≥i叶龄的总分蘖数与各级分蘖数的理论公式  相似文献   

6.
研究小麦分蘖模型y=c ae~b(p m∑T~n),分析了有效积温与小麦叶蘖同伸的关系,为确定最佳播期,越冬苗情诊断及有效分蘖终止期时的叶龄指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1.缺氮弱苗。根据叶蘖同伸的关系,小麦第4片叶应该和第1分蘖同时出现。若第4叶很长,而第1叶分蘖长度只有第4叶的一半,即为缺氮弱苗。  相似文献   

8.
水稻分蘖发生及与特定部位叶片叶鞘含氮率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水培的方法,设计不同的供氮水平,研究了水稻分蘖的发生、生长,出叶和干物质生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分蘖发生及新叶的出生与供氮水平及叶片、叶鞘的含氮率关系密切,过高过低的供氮水平均不利,即分蘖发生及新叶的出生要求一个最适的供氮水平,在本试验中是70~50mg/L;过低的氮素供应水平,会使叶蘖同伸的n—3关系打破,出现叶蘖n—4同伸的滞后现象;分蘖的发生与发生分蘖的节位和上一节位的叶片、叶鞘的含氮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此两叶的含氮率高则分蘖发生多,因此,这两叶含氮率的高低可作为分蘖发生与否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了建立基于同伸关系的水稻叶面积模拟模型,为虚拟植物的构建提供支撑,在盆栽条件下,以常规粳稻南粳44和杂交籼稻II优107为材料,设置不同施氮量处理并进行定株测量,分析了分蘖叶片叶长、叶宽与同伸主茎叶片叶长、叶宽的定量关系及其对氮素的响应。结果表明,同龄分蘖的同伸叶片具有相近的叶片大小,叶长宽比主要与叶片在分蘖上的叶位有关,而与分蘖的位置关系不密切;分蘖叶片与主茎同伸叶片的叶长宽比随叶片在分蘖上的叶位的提高而增大,约在叶位达到7时,叶长宽比达到1,这一关系可以用分段函数来描述,氮肥和品种对这一关系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根据春小麦的分蘖消长规律和叶蘖同伸关系,将春小麦不同类型品种(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早熟、特早熟品种(系)分蘖发生早,低位分蘖发生快,分蘖发生经历的时间短,分蘖消亡经历的时间长,主茎3、4、5片叶叶蘖发生符合同伸关系;而中熟、中早熟品种(系)分蘖发生较晚,分蘖消长的时间相当,叶蘖同伸情况与理论值吻合程度较差。这将为今后在农业生产中因春小麦品种类型不同而采取相应栽培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主茎叶龄计算稻麦理论分蘖数的公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稻、麦作物上,由于第n节叶原基和第n-3节分蘖的第1叶原基大体上同期分化,因而第n叶和第n-3节分蘖的第1叶可保持同伸。这种相关生长特征被称为“叶、蘖同伸规则。在叶、蘖同伸规则充分实现时,每一稻(麦)株应有的分蘖数目,我们称为理论分蘖数。理论分蘖数的多少,显然和n对应,并可用一定的数学公式作出准确表达。  相似文献   

12.
超高产水稻的分蘖特性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追踪观察了21个水稻超高产品种的分蘖生育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有效分蘖临界期在移栽后20~25d,历4个出叶周期;分蘖高峰期在移栽后35d左右,又历2个出叶周期。说明,本田期有效分蘖的同伸叶为移栽后头4片新生叶,无效分蘖的同伸叶为移栽后第5、6片新生叶。研究结果可作为分蘖调控的叶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小麦分蘖叶、穗的生育特征与成穗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冬小麦品种农林61号的观察结果表明,分蘖能否成穗不仅与相对于母茎的出叶速度、幼穗分化速度有关,还与分蘖本身器官之间的生长关系有关。在拔节开始后不久,无效分蘖的出叶速度和幼穗分化速度就明显落后于有效分蘖。与同叶龄的有效分蘖相比,无效分蘖不仅伸长幼叶的叶片长度小,而且伸长幼叶对展开叶的长度比也小。虽然幼穗分化速度在同叶龄的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在同一幼穗发育阶段的幼穗长度无效分蘖要小于有效分蘖。这些结果说明,无效分蘖不仅生长速度慢,而且有不同于有效分蘖的生长方式。  相似文献   

14.
水稻品种不同生育类型的叶龄模式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水稻的出叶,与分蘖发生、根系生长、节间伸长和充实,以及穗分化发育进程之间,存在有规则的同伸关系。水稻每出一片叶,即生长部位每上升一个节位,都定位地形成和生长着相应的器官。因此,水稻可说是属于“节律型”生长,可根据其叶  相似文献   

15.
根据春小麦的分蘖消长规律和叶蘖同伸关系.将春小麦不同类型品种(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早熟、特早熟品种(系)分蘖发生早.低位分蘖发生快,分蘖发生经历的时间短,分蘖消亡经历的时间长,主茎3、4、5片叶叶蘖发生符合同伴关系;而中熟、中早熟品种(系)分蘖发生较晚.分蘖消长的时间相当,叶蘖同伸情况与理论值吻合程度较差.这将为今后在农业生产中因春小麦品种类型不同而采取相应栽培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 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是中国农科院和北京市农科院研究出的科研成果。它是以小麦主茎上出现的叶片数为指标,以小麦叶龄同各个器官间的同伸关系为依据,看叶龄决定促控措施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不但具体、准确,而且可以预测小麦各个器官的生长发  相似文献   

17.
稻、麦植株第N叶基本与N-3他分蘖同期发出,共它各次分蘖与母茎叶的关系亦然,这一现象被称之为“叶、蘖同伸规律”。在达一规律准确实现时,单株稻麦应有的分蘖数叫理论分蘖数。对于理论分蘖数的计算,莫惠栋在《中囝农业科学》一九八三年第二期上发表了“根据主茎叶龄计算稻麦理论分蘖数的公式”一文,介绍了两套长列公式。科研生产实践中确实需要有一套准确的理论计箅公式。笔者从1977年开始寻找理论公式,经过几年的实际运算和推敲,于一九八一年导出两个组合式的公式,经过两年多实践运用,认为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计算结果与用莫惠栋的公式计算的结果相符。并且这两个公式比较简明、易记,计算起来也较方便。现将达两个公式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8.
滇中高原高产小麦的产量形成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中小麦高产田块的单产达10-12t/hm^2,其产量结构为:公顷穗数525-690万,每穗粒数40-52粒,千粒重40-50g,滇中小麦生长季处于高原干季,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昼温适中,夜温低,日较差大,有利于小麦的光全生产和物质积累,促进产量器官的形成和群体的协调发展。秋冬晴暖,麦苗无越冬过程,苗期的光 铲性高,分蘖早生快发,叶蘖生长出现n-的超同伸现象。分蘖高峰持续期长,分蘖成穗率高。拔节  相似文献   

19.
马同锁  赵士豪  孙春歧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309-2311,2314
试验表明,小麦旗叶距与旗叶伸出长度及幼穗长度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同伸关系。其中旗叶距与旗叶伸出长度之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小麦幼穗长度与旗叶距之间呈极显著指数相关,而小麦幼穗长度与旗叶伸出长度之间亦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时,不同生态类型小麦的这些同伸关系也具有明显的不同。硬质小麦9812-2-1品系,当旗叶距为0时,旗叶伸出长度为28.04 cm,幼穗长度对旗叶距的回归方程为Y9812-2-1=3.943 6 e0.082 2x,-10.2≤x≤7.2;而软质小麦96118-42品系旗叶距为0时,旗叶伸出长度为17.93 cm,幼穗长度对旗叶距的回归方程为Y96118-42=3.111 3 e0.087 5x,-6.43≤x≤8.00。  相似文献   

20.
水稻的分蘖规律与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冀粳14号的主茎和不同蘖位1 ̄4次分蘖为材料,研究了水稻的分蘖规律与分蘖生产力。结果证实,中晚熟水稻品种主茎有2个蘖位转折期,主茎3蘖位为第1蘖位转折点,主茎N蘖位为第2蘖位转换点;在主茎1-N-1蘖位中,在水稻具有n-3的叶、蘖同伸规律的同时,主茎n蘖位上一次分蘖与主茎n-2蘖位下一次分蘖 具有n-2的蘖、蘖同伸规律,即纵向上主茎每长2片叶,横向上分蘖次数增加1次的规律;最优蘖位形成的规律是:在所有同次分蘖中,N-1和N-2蘖位1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N-3和N-4蘖位2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N-5和N-6蘖位3次分蘖生产潜力最大;合理利用强优势中位蘖具有18%左右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