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烯与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乙烯与光敏核不育水稻(PGMR)农垦58S育性转换的关系。发现幼穗的乙烯释放速率在育性转换的适宜温度中长日照处理明显比短日照处理高, 但在低温长日照下大为降低而在高温短日照下又可雏持高水平的乙烯释放, 幼穗乙烯释放速率与花粉可育度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在不育条件下用乙烯代谢抑制剂氨基乙氧基乙烯基甘氟酸(AVG)处理,可诱导花粉可育性的明显表达, 由此初步证明农垦58S幼穗的乙烯释放速率受到光周期和温度的共同调节,井与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极为吻合;乙烯参与育性转换的调节,可能在花粉败育中起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分成光敏型与温敏型两个基本类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普遍存在育性表达不稳定的现象。不育基因背景来源不同,其光温敏起点指标有差异。不育性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经多代繁殖后育性转换起点温度发生"漂变",表现不育性不稳定性,不育系在起点温度上的遗传基础不纯则是导致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内在原因。严格采用原种生产程序,可保持不育系群体育性转换起点温度的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波动及其自身繁殖特性在品系之间是不同的.7001S,1541s、5088S、31111S、M901S、培矮64S、农垦58S,89065和HN5-2S的不育下限温度低,不育性对低温反应较稳定;双光S、农垦58S、5088S、31301S、31111S、8902S和7001S的上限可育温度较高,短日下不育系繁殖容易。7001S和5088S是在长江流域稻区既能安全制种,又能稳定繁殖的优良光温敏不育系。  相似文献   

4.
将新选育的水稻核不育材料19份加上对照安湘S在沙县,海拔为120m,320m和520m三个试验点插植,观察花粉育性变化,大而选育出较优于对照安湘S或跟安湘S相近的核不育材料。以便为在福建地区推广应用提供部分依据。  相似文献   

5.
陈秒  尹超  刘烨  肖层林 《作物研究》2013,27(2):164-168
综述了对水稻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相关研究成果:光温条件、生长发育阶段、遗传背景是水稻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内外因素,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变化是育性转换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表现。水稻实用型温敏核不育系不仅要求育性转换临界温度较低,同时要求具有适宜繁殖的可育温度范围,选育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和生理不育温度均较低,即"双低"不育系,是降低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和不育系繁殖风险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根据农垦58S及其衍生系和近年来发现的其他不同质源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关系的多样性,本文提出光敏核不育水稻可能存在多种光、温作用模式。并根据作者新近发现的可能属长日不育型光敏核不育材料的育性转换特性给出一具体模式。同时对如何获得新的不育类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湖南新选育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材料的育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陈良碧  周广洽 《杂交水稻》1994,(5):23-26,30
对湖南省近期内新选育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材料的育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恒温24℃条件下,有7个材料的花粉可染率和结实率均为零;4个材料有极少量可染花粉,结实率为零。在模拟1989年盛夏低温条件下,有6个材料的花粉可染率和结实率均为零;有6个材料有极少量可染花粉,结实率为零。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介绍了诱导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的内容和意义,认为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周期诱导,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存在。讨论了诱导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周期敏感期、光照长度、光照强度及曙暮光影响、光期暗期与光质的影响,分析了温度的作用、温度影响的敏感期与温度分解因子的影响;并对现有不育系的生态类型和适应性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选择与鉴定的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光敏不育系的育性转换是光温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以高温临界温度高、低温临界温度低、光敏温度范围宽、光温互补作用强的不育类型最为适用。低温临界温度低的选择关键是在长日低温条件下选不育株;高温临界温度高的选择关键是在短日高温条件下选可育株。在进行人控低温临界温度指标的鉴定时,应尽量模拟盛夏低温的光温条件。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2016,(3):23-26
利用水稻温敏核不育系核心单株筛选时的花粉镜检结果,分段统计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群体染色花粉率的分布,设计了染色花粉率变幅、平均染色花粉率、染色花粉率为0的株率、株率峰值及其染色花粉率区段5个指标来分析判断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和群体育性稳定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更深入了解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的群体育性表现。  相似文献   

11.
水稻新资源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雷开荣 《杂交水稻》1997,12(5):7-9,22
在籼型后代渝85-1A-4/IR8 F3代中发现光温敏雄性核不育新-CQPGMS,经定向选择,育出101S,3001S,7646S等3个两用核不育系。它们的不育临界起点温度低,在重庆有40d以上稳定完全不育期,制种安全可靠。3001S,101S有较好的光敏性,在重庆自然条件下,9月初能转为可育,易于繁殖。  相似文献   

12.
以具有"低温不育、高温可育"育性转换特性的反温敏核不育水稻go543S为材料,对其育性转换光温特性和敏感期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go543S的感光级别为Ⅱ级,感光性弱;而感温级别为Ⅲ级,感温性中等。自然条件和人工气候箱鉴定的结果均表明,go543S的育性转换主要受温度的控制,与光照长短无关,其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值为29.5℃。温度诱导go543S育性转换的敏感期在雌雄蕊形成期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其中花粉母细胞形成期是最敏感时期。  相似文献   

13.
“萍乡核不育水稻”已通过鉴定,认为是受核内一个显性雄性不育基因控制,定名为Ms—P。这在水稻中是国内外首次发现。它在遗传理论和育种实践中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试验利用其减数分裂期处在较高温度下(日平均温度30℃以上)有少量自交结实的特点,从另一角度,进一步证实其不育性受一个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4.
籼型两用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过程中氧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籼型两用核不育水稻GD1S 和N19S 及常规水稻粳籼89为材料, 研究了自然条件下不同光温引起两用稻育性转换时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 3月上旬播种在长日高温下发育的两用稻出现败育, 各生育期的剑叶、幼穗,完熟期的颖花和花药中AsA(抗坏血酸)和GzSH(谷胱甘肽)含量均低于同期播种的粳籼89。在7月中旬播种生长发育期遇短日低温的两用稻呈可育态, 这时AsA、GSH含量明显高于粳籼89。抗氧化酶活性在可育状态的两用稻中其活性也均高于同期播种的粳籼89。在两种光温条件下发育的两用稻在各生育期的剑叶中POD(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同期播种的粳籼89, 只是短日低温下发育的两用稻与粳籼89之间POD活性之差更显著。长日高温引起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水稻的败育与剑叶和幼穗中活性氧清除能力的下降、活性氧产生与清除之间的失衡导致氧代谢的失调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稳定性及其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在人工控制气候条件下,通过对大量光温敏不育材料的试验观察,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的现象、本质、控制途径和鉴定技术等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结果认为:(1)就现有资源而言,温度和光照都是引起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因素,不存在纯光敏类型;(2)不同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对温度的最敏感期有差异,存在3种不同的类型;(3)实用不育系最关键的技术指标,就是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要相对地低,具体的安全不育起点温度指标的界定应根据选育地区历年的气候资料进行分析;(4)在常规繁殖条件下,光温敏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存在难以避免的世代间漂移现象,但在已经发生漂移的后代群体中,通过增加低温选择压力,可以遴选到不育起点温度仍保持稳定的典型单株。还对华中稻区适合的不育起点温度参数以及“漂移”控制途径(核心种子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高温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高温雄性不育小麦周13S -1的育性转换特性,2004~2005年在广东湛江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周13S -1育性变化趋势为"部分不育-高度不育-部分不育",不育的时间长,不育期败育程度高.温度是引起周13S -1雄性育性发生转换的主要原因,日长对其雄性育性没有显著影响.抽穗前26~18 d平均日均温与自交结实率的相关达极显著水平.当抽穗前25~21 d平均日均温在20.32℃以上时周13S -1表现完全不育;低于19℃表现部分不育,能够自交结实,且育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说明周13S -1的育性临界温度在20℃左右.在湛江10月15日至11月15日播种表现高度不育,自交结实率在1.5%以下,可以用于生产杂交种;10月15日以前和11月15日以后播种均表现部分不育,可以自交繁殖.育性转换对温度的敏感时期为抽穗前26~18 d,此时生育时期为倒二叶露尖前后,穗分化时期为药隔期.相关分析表明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一、材料与方法观察方法:从见穗开始,每隔3天在刚抽的穗上取3~5朵即将开放的颖花,用I—KI染色镜检花粉。并将花粉的育性分为可育、典败、圆败、染败四级。二、结果与分析 (一)育性观察结果(表2) 1.W6154S 于6月22日始穗。6月27日镜检为不育,7月2号转为可育(可育花粉占5.2%),7月10日到9月下旬,除8/4~  相似文献   

18.
2010年在长沙自然条件下对不育系280S和望S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及育性转换特性进行鉴定,并结合人工控温冷水池处理的方法,分析了其育性稳定性及育性转换起点温度。结果表明,280S农艺性状稳定,株叶形状理想,育性转换起点温度<22.5℃;望S农艺性状较稳定,株叶形状理想,育性转换起点温度<23.5℃。280S和望S具有安全可用性,可以推荐审定。  相似文献   

19.
株龄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州自然条件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受株龄的影响,株龄较长的植株,不育光温临界值较高,不育期较短。不同的不育系,这一特性差异较大。株龄对育性的影响是一个逐步累加的量变过程,株龄相差20 d育性就显出差异,随着株龄差增大,育性差异增加。当株龄的差值达到一定程度后,对育性的影响会趋于稳定或反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20.
光敏核不育水稻在寒冷稻作区的育性转换特性及开花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光敏核不育水稻(PGMR)的发现与深入研究给杂交粳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途径,但易受气候条件影响的特点又制约了其应用的范围。因此,为了采用相应的育种手段在寒冷稻作区利用这种资源,尚需进一步弄清其在本生态区的表现特点。本文的目的是通过观察31116S等代表性的粳型PGMR的育性转换特性和开花习性,为有效地将其应用于寒地杂交粳稻的选育提供参考资料。1 材料与方法1989年自辽宁、武汉等地引入31116S、N5047S、6085S、6283S等4份有代表性的粳型PGMR,并经海南自交繁殖,1990年在吉林省农科院水稻试验田(43°31′N)分期播种(表1)。并以31116S为试材,每隔3~4d播种一批(图1),4叶1心时移栽大田,株行距13.3cm×30cm,3行区,每行20株。以31116S、N5047S、6085S、6283S为材料,设置13.0、13.5、14.0、14.5、15.0h 5种不同光照时间处理。具体做法是每处理用塑料槽种30株,株行距10cm×20cm,同一光长处理的不同材料种植于同一槽内,用3层黑布遮光严密。以上各不同处理在抽穗期用I_2-KI染色观察20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