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履带式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故障发生率最高的部件是转向机构。我国水稻联合收割机转向主要有2种:一种是机械转向,一种是液压转向。1.机械转向机构的调整转向机构的正确调整是实现可靠转向的保证。转向制动的原则是先分离后制动,即先使转向齿轮分离,然后制动器抱死制动。若转向齿轮与中央齿轮分离后制动器制动失灵,将会造成转向拨叉磨损;若转向齿轮与中央齿轮未分离,制动器已抱死制动,则有可能烧损制动蹄片或制动鼓,  相似文献   

2.
差动制动对制动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差动制动的力学特性,并通过ADAMS/CAR建立整车仿真模型,对不同制动初速度下的直线制动及转弯制动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差动制动方式可以减小汽车制动时的侧向位移量;转弯制动时,内轮施加制动力可改善转向不足,外轮施加制动力可改善过度转向;内后轮与外前轮对于制动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从改善农用运输车制动方向稳定性的角度,提出在制动管路中装置感载比例旁通阀,以提高农用运输车的行车安全性,文中导出了制动时前,后轮同时抱死拖滑的理想制动压力和感载比例旁通阀的设计计算表达式。  相似文献   

4.
从改善农用运输车制动方向稳定性的角度,提出在制动管路中装置感载比例旁通阀,以提高农用运输车的行车安全性.文中导出了制动时前、后轮同时抱死拖滑的理想制动压力和感载比例旁通阀的设计计算表达式.  相似文献   

5.
采用线性三轮模型分析了菱形新概念车的转向性能,并推导出转向稳定性因子和横摆角速度增益传递函数.通过8自由度非线性模型的仿真,分析了菱形车的阶跃转向响应特性.仿真结果表明,菱形车在高、低速时具有快速、稳定的转向响应特性.与相关统计数据对比分析表明,采用菱形方式布置车轮除了在低速时具有灵活的转向特性外,高速时具有与传统车轮布置方式相当的动态转向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6.
1.拉紧手制动器后拆卸传动轴 若农用运输车停在斜坡上,拉紧手制动器便拆卸传动轴很不安全。因为农用运输车能在坡上停住,是依靠手制动器和挂挡所产生的制动力来维持的,而这2种力又是通过传动轴传递给后轮。一旦传动轴被拆掉,后轮的制动作用即被解除,农用运输车就会下溜。因此,在拆卸农用运输车传动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2000,(7)
行车中气压制动系制动突然抱死后,应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检修。1.对于气压表不准确的应及时更换或校正(行车中必须保证制动回路中备用储气罐气压在制动后高于O.5兆帕);对于气路问题,应检修空压机,排放污水,堵住漏气,疏通管路。具体措施如下。(1)启动发动机数分钟后,若气压表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1998,(2)
汽车、农用车制动时,自动偏向一方,驾驶员无法控制方向,这是一大隐患。造成制动跑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表现有三种情况:一是有规律地向某一方向跑偏;二是无规律地忽左忽右跑偏;三是突然跑偏。必须根据跑偏的特点,找出原因,予以排除。1.有规律的定向跑偏车辆路试表明,当运行中减速制动时,若车辆行驶方向总是向右偏斜,说明左边车轮制动迟缓或制动力不足;反之向左偏斜,则是右轮制动迟缓或制动力不足。在紧急制动时,观察车轮抱死  相似文献   

9.
在菱形4轮中耕机转向系统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其前、后轮同步对称反向转向的特点,利用正、反平行四边形机构设计出一种全液压转向机构,以现有机架的尺寸以及连杆布置条件为基础,以前、后轮对称反向转动的同步性能为目标,计算各连杆的具体尺寸,并且通过Creo软件的Elements模块仿真试验以及样机试验。验证转向时前、后轮偏转角度的差值。结果表明,菱形4轮中耕机全液压转向系统能够顺利实现前、后车轮反向转向,并且转向过程中基本保持同步,工作顺畅稳定,在平地进行行驶转向过程中,前轮与后轮相差±0.5°,当机架极限偏转时,前、后轮偏转相差±4°。  相似文献   

10.
由于矿用自卸车的悬架结构形式特殊,研究车辆抗制动纵倾性的传统分析方法并不适用于解决其“制动点头”问题.鉴于此,本文以中性面和力矩中心为基点,进行悬架平跳试验仿真和整车直线制动仿真,得到了车轮着地点运动轨迹、悬架纵向角刚度等相关参数,进而得到了整车的纵向稳定性系数.并以其为目标函数,以悬架参数为优化变量,对矿用自卸车纵倾性进行优化.优化后的仿真结果表明,悬架的纵向稳定性系数提高了19.04%,前悬架的点头量和车身俯仰角则分别减小了18.23%和15.25%.该矿用车自卸车的“制动点头”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制动时汽车方向稳定性运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回顾了汽车制动方向稳定性的一般原理和规律,着重分析了在跑偏前提下,汽车前轴两轮先抱死及后轴两轮先抱死两种情况下的汽车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12.
■梁的剪力滞与端横梁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作者在槽型宽梁的剪力滞问题中所构造的翘曲位移函数和推得的控制微分方程,讨论了端横梁的作用。分析表明: 1.剪力滞受约束,对端横梁的受力是重要的。 2.由于剪力滞的翘曲位移受约束,使端部的剪应力为零,而约束正应力是相当大的。 3.端横梁约束翘曲位移只是局部效应,约在端部1/5范围内受影响。 4.若翘曲位移不受约束,则应考虑施加横向预应力,以抑制裂缝发生。  相似文献   

13.
1.忌拉紧手制动器拆卸传动轴有的机手将农用运输车停在斜坡上,靠拉紧手制动器拆卸传动轴,这是很不安全的。因为农用运输车能在坡上停住,是依靠手制动器和挂挡所产生的制动力来维持的,而这两种力又是通过传动轴传递给后轮的。一旦传动轴被拆掉,后轮的制动作用即被解除,农用运输车就会下滑。因此,在拆卸农用运输车传动轴时,除了要拉紧手制动器外,还必须用三角木等物体将车轮塞稳。2.忌在底盘出现故障后盲目下车检查农用运输车上坡时,若听到底盘发出“当”的响声,随之不能前进时,机手千万不要认为已经拉紧手制动和挂了低速挡就可下车检查了。因…  相似文献   

14.
针对客车侧倾稳定性问题,建立了基于横向载荷转移七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并根据所获得实车试验数据验证了所构建模型的合理性.根据所构建的具有横向载荷转移七自由度动力学模型进行了不同车速下转向盘转角阶跃仿真,分析客车结构参数和车速对其侧翻稳定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客车后轮驱动轴为侧倾稳定性的危险车轴,当车速过高或前轮转角过大时,后轴首先离地.增大各轴轮距、降低簧上质量质心高度、提高客车悬架侧倾刚度,能够有效的提高客车的侧倾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以汽车气压ABS为研究对象,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两通道三传感器气BiABS的仿真模型。设计了针对气压ABS的自适应模糊控制器.通过横拟仿真,证实了自适应模糊控制气压ABS在壤小汽车制动距离、防止车轮抱死方面有明显的教果,分析了滞后时间、汽车总质量、汽车质心位置、路面附着系数和制动初始速度辱因素对气压ABS效果的影响.提出了“采用电-气制动方式减少滞后时间,取消传统制动总阀,增大前轮制动器因数和加装减速度传感器”等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拖拉机转向跟踪控制进行研究,寻求提高转向跟踪控制精度的方法。【方法】以福田欧豹4040型拖拉机为研究对象,以车辆航向角偏差和前轮转角为输入变量,转向驱动电机转速为输出变量,设计车辆转向控制模糊控制器,并用于拖拉机航向角的控制。【结果】拖拉机以0.53 m/s的速度行驶时,航向角偏差可控制在1°以内;拖拉机在50 m行驶距离内,最大横向偏差为0.16 m。【结论】所设计的控制器能够满足拖拉机转向跟踪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考虑在船舶航向控制系统模型中存在的非线性,并假设模型参数和外界干扰有界的情况下,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提出了一种鲁棒控制新算法。以一艘5000t级杂货船为例,进行了鲁棒控制自动舵设计,并利用Matlab工具箱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证明该算法完全正确。  相似文献   

18.
基于RTK-GNSS和MEMS陀螺仪的车辆航向角测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更好地满足车辆自动驾驶时航向角测量的精度要求。【方法】提出卡尔曼滤波算法,把实时动态–全球导航卫星系统(RTK-GNSS)测量出来的经纬度和高程经过高斯投影转换为高斯平面坐标,和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陀螺仪测得的累积航向角进行融合处理,最终得到车辆更为精准的航向角。【结果】融合后的航向角度曲线既保持了GNSS航向的整体变化趋势,也保持了陀螺仪航向的细部变化趋势,且较GNSS和陀螺仪所得曲线更为平滑,可以跟踪车辆180°调头的转弯动作。【结论】卡尔曼滤波算法可以实时在线且精准地测得车辆航向角数据,精度较GNSS测量结果提高80%以上。  相似文献   

19.
ABS汽车制动距离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运用功能概念,对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作用及ABS汽车的紧急制动过程进行了分析,根据功能原理。提出了.ABS汽车在平路、上坡、下坡3种不同道路上制动距离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分析表明:ABS能防止车轮被制动抱死。提高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和转向操纵能力;ABS汽车在滑动率为15%~20%时获得最大制动力系数。制动距离最短.汽车总质量与制动距离无直接关系。计算方法和结果适合各种ABS汽车。在汽车制动性能分析和公路交通安全分析方面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应用ADAMS软件对小麦免耕播种机悬挂机构提升过程进行了动态仿真,得到了工作部件的位置高度、工作部件与拖拉机后轮之间的间距、路面通过角以及悬挂点的受力等参数,找到了悬挂机构的关键参数,通过优化仿真,得到了悬挂机构的最佳工作参数,仿真结果表明,设计变量DV_2、DV_3在结构受限范围内分别取其最大值和最小值,悬挂机构悬挂点受力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