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阐述了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挖掘了农业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为中国农业文化具有思想激励、政治引导、道德约束和教育体验价值,认为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是实现中国农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于一体,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道德机制的创新。学术界对中国梦和道德机制的内涵及内容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然而对中国梦与道德机制结合起来缺乏系统整体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明确提出,从道德层面阐释了"中国梦"蕴含的价值追求,体现"中国梦"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要求。现行道德机制在道德运行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道德评价机制错位、约束机制缺位、激励机制缺乏、实践机制缺失。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提出道德机制创新的理论,为在新时代加强"中国梦"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赵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549-7552,7558
在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以独特的秩序意义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内生于乡村共同体的乡村文化既以生态智慧承担着建设美好家园的"生活秩序",也以道德交往维系着心灵家园的"精神秩序",更用约定俗成的非制度性规范形成人们的自觉秩序。然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解构着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价值,乡村文化失去了认同的基础,传统道德日益碎片化,乡村精英的标杆意义也日渐衰落。走出乡村文化秩序乱象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进行乡村文化价值重建,通过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再认同,建立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哺"机制,最终以先进文化引领乡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中国崛起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并出现了"中国威胁论"。中国外交的取向是和平与合作,融入现行国际政治秩序,在现行国际秩序内参与全球治理。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与历史上其他大国的崛起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国际政治意义,"中国威胁论"缺乏理论与现实依据。中国崛起增加了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相似文献   

5.
吕洪涛  易启洪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801-8802
中国古代土地文化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土地文化具有坚实的生态哲学基础,"天人合一"和"五行说"是古人认识土地重要性的世界观;土地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立国之本、理民之道和国之财富的重要基础。同时,古代的土地保护实践在土地文化中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康德所谓自由,本旨是先天的道德法则,自觉的道德行为.道德的法则和行为都是以自己为根据和原因的,故而自由.自由不仅与自然无涉,而且与自然无法沟通.审美的主要功能在于沟通自由与自然两个世界.自由的美学意义体现在它给审美活动提供一个不受因果律支配,不受功利束缚的维度,使审美判断成为自由的愉快.  相似文献   

7.
杜雪玥 《河南农业》2016,(12):57-58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旁观者"现象凸显出来并成为社会建设中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以转型期不断涌现的"旁观者"现象为观察点,分析指出它已经演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进而从社会、道德、心理三个层面,对其产生的危害以及与社会建设的关联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到目前来说,是最有效的一种经济组织方式。市场经济主体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一切以利益为导向,利益是最根本的目的。市场经济同时也有自己的价值精神,公正、公平、自由等,由于逐利的本性,常常是行为以违背本身的价值悖论的,所以它处处以“性恶论”为前提,制定游戏规则。如何正确地认识这一问题,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秩序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时期的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貓”一词的含义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先秦时期“貓”在不同文献中含义有别,“貍”和其别名“貔”以皮毛为猎取目标的小型野猫。汉代字书中开始收录“貓”“貍”相关的条目。南北朝时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和南朝梁顾野王《玉篇》中都有时人蓄养猫的记载,猫是家猫、狸是野猫的认识形成。这一时期也可成为中国古人普遍驯养家猫的最晚时间。此后对“貓”“貍”词义认识的变化主要是细化其形态特征和分类归属以及出现专门描述猫行为的词等方面。古人对猫的词义认识演变的历史就是一段人与猫从互相试探、互相改变到互利互惠、共同生活的历史。深入考察古人对猫的词义认识的演变,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深厚独特的猫文化、适应现代人对猫的情感诉求和文化心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亨廷顿写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的目的是出于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秩序稳定的关注。他所用的"政治秩序"一词指的是一种目标而非某种现实。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以"兴"论诗的传统始于先秦,"兴"不仅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而且还反映了原始先民"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这种原始的思维对后世的审美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创作论中的"兴",是缘心感物、形诸于文字的过程.而鉴赏论中的"兴",则是缘文探心、披文入情的过程,这是两个不同形式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地球的起源及演化历史过程,着重回顾了大陆漂移、气候、生物的演变过程,并就大陆漂移理论在生物地理方面的应用,以及我国在大陆漂移与生物地理分布和叶蝉地理分布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史》是一门历史较为悠久的课程,但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选课率却有下滑的趋势,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我们的教学内容不适应学生的需求。为了提高学生的选课率,同时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的经典思想,是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增加故为今用的对比,同时发掘中国哲学在文学、幽默等领域的潜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这门古老的课程换发新的青春。  相似文献   

14.
黎文勤  熊建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595-8596,8600
从符号学的视角考察中国古典园林,认为园林景观中小到单体构建、构件上的装饰图案,大到自然山水的营造,都可以视为符号。解析了中国传统元素以及传统图案对现代园林的影响,并从意境、造园手法、景观元素方面,结合留园"小蓬莱"景点、深圳万科"第五园"的实例,总结了中国传统园林对于现代园林设计的借鉴意义。在挖掘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讨现代园林在发生革命性创新的同时,对古典园林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15.
郭灿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676-1679
以杜预的一篇奏疏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对于地域开发进行的有益探索。在上疏中,杜预详细论述了当时淮北平原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指出为了避免连年水害,必须实行大规模的"废陂"方略,改善生态环境,富国富民,为伐吴作积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数字地球"与"数字农业"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数字地球”就是信息化的地球,它包括全部地球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过程在内。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整体性地解决地球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数字农业”是实施“数字地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别论述了“数字地球”、“数字农业”的源起、概念、内涵、特点及中国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论述了形意拳这种传统优秀拳种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渊源关系, 思想中阴阳五行学说、道家思想的深刻联系。  相似文献   

18.
方位词“边”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位词"边"是由国之边(边疆、边境)到一般名称之边(旁边、侧畔)再到方位词之"边"的,方位词"边"始见于西汉,从东汉起开始在口语中迅速发展,在佛教文献中大量出现,作为方位词的各种功能已大体具备,到魏晋南北朝时,在文学语言中大量使用,使方位词"边"趋向成熟,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总体而言,方位词"边"是从名词"边"转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9.
春秋公羊学是一门古老的中国诠释学。在公羊学理论体系中,作为基本诠释法则的"例",与作为基本价值目标的"微言大义",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王运治学崇礼,治经与治礼结合在一起。反映在春秋学上,例以为文,礼以为本质,以例释礼,藉例明礼,例和礼合一,是王氏公羊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中国茶的远航和友谊之船的由来,回顾了"哥德堡"号远洋商船的沉船打捞与古茶展示,认为"哥德堡"号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更具有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瑞典重建"哥德堡"号并重游海上丝绸之路,对瑞典和中国都意义非凡。借鉴"哥德堡"号的成功经验,中国茶与"一带一路"政策的有机契合必将使古今文明、中外文化激情碰撞并和谐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