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表型鉴定与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从患病草鱼体内分离的病原菌株16-1进行分类鉴定,综合该菌株的表型特征与16S rRNA基因序列,确定其为维氏气单胞菌。随后,对该菌株的细胞黏附特性及其携带的黏附素基因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能以聚集性方式黏附于鲤鱼上皮瘤细胞(EPC)周围,平均黏附菌数随共孵育时间延长而增加,90 min达到峰值,说明该分离株具有良好的细胞黏附性。黏附因子检测表明,该菌株同时携带ompAI、ompAII和ahl13种黏附素基因,这些黏附素基因在分离菌株与不同来源参考株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介于95.8%~99.5%和95.0%~100%(ompAI),96.3%~99.1%和97.9%~100.0%(ompAII),78.6%~99.6%和75.5%~99.4% (aha1),说明所携带的ompAI和ompAII黏附素基因在不同来源的维氏气单胞菌之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出对马铃薯晚疫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从马铃薯种植地的土壤中分离细菌,并通过平板对峙法,测定分离细菌对马铃薯晚疫疫霉菌的拮抗作用。经大量拮抗实验,筛选出一株细菌HC5,经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抑菌试验结果表明,HC5菌株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黄瓜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马铃薯晚疫疫霉菌、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对马铃薯晚疫疫霉菌的抑菌效果显著,抑菌率达89%。采用PCR方法对菌株HC5进行多种抗生素合成基因的检测,扩增到786 bp的硝吡咯菌素片段和587 bp的氢氰酸片段,表明菌株HC5能够代谢产生这两种抗生素,单一或协同发挥拮抗作用。研究表明,菌株HC5是一株具有开发潜力的生防细菌。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陕西省关中猪源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及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的流行性与多样性,于2017年4月-2018年11月从陕西关中地区数个养猪场分离获得470株大肠埃希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包括3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内的6类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PCR扩增检测其携带的PMQR基因,并分析PMQR基因阳性菌株gyrAparC基因的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的突变情况。结果显示,陕西猪源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和土霉素的耐药率高达100%和98.51%,对阿米卡星、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和头孢噻呋的耐药率分别为60.64%、52.98%、50.85%和44.47%,且  89.58%为多重耐药菌株。对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恩诺沙星、普多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9.58%、  57.66%和56.80%。对美罗培南最为敏感,未发现耐药菌株,但有9株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的敏感性为中介。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菌株中,PMQR基因qnrS aac(6′)-Ib-crqnrBqnrAqnrDqepA的检出率分别为  36.52%、30.14%、17.38%、11.45%和2.49%,且55.30%的菌株携带1种PMQR基因,37.90%携带2种PMQR基因,6.40%携带3种PMQR基因,0.35%携带4种PMQR基因。在282株携带PMQR基因的菌株中,279株发生QRDR突变,其中以gyrA基因的Ser83Leu突变为主。132株PMQR基因阳性菌株parC基因发生Ser80Ile或Ser80Ile+Glu84Val突变。随着菌株所携带PMQR基因的增多,gyrAparC基因的突变位点也相应增加,细菌的耐药水平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4.
旨在了解新疆地区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流行株的特性。通过病原的分离纯化、PCR扩增及测序,分析8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16S rDNA基因、ompH基因和ompA基因的差异。结果表明,3株羊源、2株牛源和1株禽源分离株为荚膜A型,1株牦牛源分离株为荚膜B型,1株标准株为荚膜E型,均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分离株与GenBank公布的代表株的16S rDNA基因、ompHompA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3%~100%、93%~100%、98%~100%。ompH基因的ORF氨基酸C端最后10个氨基酸变化较大,分离到5株ompA基因的ORF氨基酸序列N端多出6个氨基酸(M-K-R-I-I-Q)替代原先的起始位置。可见:新疆主要流行株为强致病性的荚膜A型,且有出现变异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引起西藏牦牛常发多发肺炎的细菌病原体,采集145份西藏牦牛鼻腔粘液,通过病原分离培养、菌落形态观察、生化试验和PCR鉴定等方法进行细菌检测;通过OD630和pH变化对分离株进行生长曲线测定;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从145份牦牛鼻腔粘液中分离得到10株牛支原体;分离株菌落形态和生化试验结果均符合牛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通过PCR分别扩增得到238 bp的uvrC特异性基因与1 500 bp 16S rRNA基因。10株分离株间的uvrC特异性基因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较高,均与国际标准株PG45有高度同源性,uvrC特异性基因序列和16S rRNA基因序列与国际标准株PG45的同源性分别为98.4%~100%和99.1%~99.9%。生长曲线测定表明,分离株在PPLO培养基中培养24 h内为迟缓期,培养42 h后开始进入稳定期,78 h后开始进入衰亡期;3个分离株培养物的平均pH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不断降低,其中24~42 h期间pH下降最快,随后下降速度减慢,至78 h后几乎不再变化。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分离株对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和林可胺类等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但对强力霉素和卡那霉素敏感或中度敏感。  相似文献   

6.
为查明南京市某赛鸽公棚赛鸽出现腹泻、死亡的致病病原,本研究对采集的病料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分析致病菌的血清型、生物被膜表型、毒力基因、耐药菌谱,并对分离菌株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研究表明:1)从患病鸽组织、拭子和粪便中分离出的细菌初步诊断为大肠杆菌O157;分离菌株在NA平板上长出白色、光滑的圆形菌落,在CT-SMAC平板上长出紫红色菌落。2)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大肠杆菌的相似性达98%~99%,命名为E.c.86246。3)血清学试验表明分离菌株为大肠杆菌O157:非H7菌株,动力试验进一步证实其为动力株。4)分离菌株携带tccp1014eaeAhly毒力基因,可导致雏鸡胃肠道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损伤,甚至导致死亡;其半数致死量为2.0×105 CFU/mL,具有较强的致病性。5)分离菌株携带tetAtetMsul2、aadA1blaTEM 5种耐药基因,具有较弱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对四环素、氨基糖苷类等抗菌药物严重耐药,对阿莫西林、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敏感。综上,本研究分离的鸽源大肠杆菌O157:非H7菌株,具有动力性,有较强的致病性和一定的耐药性,为大肠杆菌O157的流行病学调查、致病机理分析和抗菌药物的精准施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四川省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mcr-1耐药基因流行情况,及其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ESBLs)共存和共转移的特征,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检测菌株mcr-1,以及mcr-1阳性菌株中ESBLs基因类型;采用质粒接合转移试验分析了mcr-1ESBLs基因共转移的耐药机制。结果显示:190株大肠杆菌的mcr-1检出率为36.84%,75.71% mcr-1阳性菌株中同时检出ESBLs基因,主要以blaTEM-1、blaCTX-M-55和blaCTX-M-14为优势基因;mcr-1阳性菌对氨曲南(ATM)、头孢噻肟(CTX)和多黏菌素E(COL)耐药率极显著高于mcr-1阴性菌(P<0.01);质粒转移率为47.14%,其中获得mcr-1ESBLs基因共转移的接合子表现出与供体菌相同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综上,在四川省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中,mcr-1ESBLs基因共存现象广泛存在,且耐药基因易发生水平传播,对菌株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福建省猪源mcr-1基因阳性细菌的流行性、耐药特性及分布特征。【方法】从福建省7个地市的21个猪场采集313份粪便样本,应用PCR方法筛选、分离和鉴定mcr-1基因阳性细菌;采用K-B琼脂扩散试验进行药敏检测,分析mcr-1基因阳性细菌的耐药性,并使用PCR方法分析其耐药表型;进一步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鉴定mcr-1基因阳性大肠杆菌的类型,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方法对mcr-1阳性大肠杆菌进行聚类分析,探明其分布特征和亲缘关系。【结果】从313份猪粪便中共分离获得43株mcr-1基因阳性细菌,其中大肠杆菌39株。耐药性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磺胺甲基异恶唑、氟苯尼考、链霉素、强力霉素、恩诺沙星、新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肟、林可-壮观、亚胺培南、呋喃妥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0.1%,83.7%,74.4%,67.4%,67.4%,58.1%,53.5%,39.5%,34.9%,11.6%,4.6%,0和0。磺胺类耐药基因中的sul1、sul2sul3基因检出率较高,分别达到81.4%,90.7%和74.4%;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中仅有qnrSaac(6′)-Ib-cr被检出,其检出率分别为51.2%和30.2%;氯霉素类耐药基因中Cat2cmlA基因的检出率较高,分别达到86.0%和74.4%;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的检出率为83.7%;金属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NDM-1)的检出率为23.2%;多药耐药基因(cfr)的检出率为7.0%;而替加环素耐药基因(tet(X))未被检出。39株mcr-1基因阳性大肠杆菌除了4株不能分型外,其他35株共分为19个ST型,具有高度多样性,其中ST10为优势型,共有9株菌株。PFGE图谱显示,39株mcr-1基因阳性大肠杆菌共获得30种PFGE谱型,具有多态性特征,分为6组克隆群。【结论】福建猪源mcr-1基因阳性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少部分为肠杆菌科其他菌株,且分离菌株具有明显的多重耐药性;mcr-1基因阳性大肠杆菌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多态性和高度多样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锦鲤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症及其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报道锦鲤的发病情况及其病原的主要生物学性状。[方法]对5尾发病及新鲜病死的锦鲤病变组织进行细菌检查及分离,对分离菌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同时择代表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健康锦鲤的人工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根据2株分离菌的形态特征及理化特性,结合16S rRNA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判定其为气单胞菌属的维氏气单胞菌,其代表菌株HC050630A-1的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457bp。人工感染试验表明,HC050630A-1株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药敏试验结果显示,HC050630A-1菌株对供试37种抗菌药物中的头孢拉定等16种高度敏感,对头孢唑啉等13种敏感,对青霉素G等8种药物耐药。[结论]该研究为对该病的有效检验与防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某动物园西部白眉长臂猿死亡的可能原因,无菌采集病死白眉长臂猿肺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鉴定。通过分离纯化、培养特性观察、革兰染色镜检、生化试验以及16S rDNA克隆测定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研究分离株的致病性、耐药性,并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检测及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1株革兰阴性小杆菌,命名为J181121,该分离菌的培养及生化特性符合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其16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登录号:CP018761.1)的同源性为99%,对小鼠致病力强。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PCR检测到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bla-SHV。  相似文献   

11.
Streptococcus equi subsp. equi (S. equi ssp. equi) causes equine strangles, a highly contagious and widespread purulent lymphadenitis of the head and neck. We have identified MacSe, a novel protein of S. equi, by screening a phage library of 3–8 kb random DNA fragments of S. equi CF32. MacSe shares 62% and 67.5% amino acid homology with Mac5005 and Mac8345 of S. pyogenes respectively. Expression during infection was shown by strong reactivity of the protein with convalescent sera and mucosal wash IgA of ponies infected by commingling exposure. Release into the culture medium was detected during the log phase of growth. Dose dependent anti-phagocytic activity for equine neutrophils involved interaction of MacSe with C3 and neutrophils.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克隆马泰勒虫新疆株棒状体颈部蛋白4基因(RON4)并原核表达RON4蛋白。【方法】参考美国马泰勒虫WA株基因组数据及其他顶复门原虫RON4基因信息,设计特异性引物,以马泰勒虫新疆株DNA为模板克隆RON4基因片段,构建pET-32a-RON4原核表达载体后进行原核表达与鉴定,并对RON4基因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获得马泰勒虫新疆株RON4基因(NCBI登录号为:ON254212)。马泰勒虫新疆株与马泰勒虫WA株亲缘关系最近,RON4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 99.4%和 99.0%;RON4基因在种间高度保守,其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顶复门原虫具有高度相似的保守区域。成功构建了RON4蛋白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获得分子质量为50 ku的重组包涵体蛋白;重组蛋白可与马泰勒虫阳性马血清特异性反应。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马泰勒虫新疆株RON4蛋白的亲水性、柔韧性以及表面可及性较弱,B细胞表面抗原表位区域较少,形成表面抗原表位的结构基础条件不足。【结论】克隆获得了马泰勒虫新疆株RON4基因,并完成了原核表达及鉴定,该基因高度保守,在不同物种间可能具有相似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马链球菌马亚种新疆株SeM基因的分子特征,分析新疆地区马链球菌马亚种的分子流行特征以及为马腺疫的防治提供依据,对分离并鉴定的5株马链球菌马亚种提取基因组、扩增并克隆其SeM基因(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J486792、KJ486793、KJ486794、KJ486795、KJ486796),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进行疏水性、抗原性及三级结构分析,并与Genbank登录菌株的SeM基因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和比较。克隆获得的SeM基因长度为1 530bp,包含1个1 527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09个氨基酸;新疆分离株SeM基因与Genbank登录分离株SeM基因同源性为98.0%~99.4%。结果表明,新疆分离株KJ486793、KJ486796与美国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属同一个进化分支,另外3株新疆分离株KJ486792、KJ486795、KJ486794构成一个独立分支。  相似文献   

14.
稳定性是一个评价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指标,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依据林分地上部分指标建立稳定体系,对苏州近郊4种人工林分,应用数学生态学方法,分析冬青针阔混交林、栎树针阔叶混交林、湿地松林和木荷林的林分稳定性。结果表明,多样性并不完全能够代表稳定性;4种林分群落稳定性主要因林分密度不同而异;稳定性依次为湿地松林>冬青湿地松林>栎树湿地松林>木荷林。其中湿地松林可能会发展成为针阔混交林;木荷林中在生长过程中会因竞争产生限制,可能演替形成栎树—木荷混交林;2种针阔混交林在未来演替也可能向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发展;该地区木荷林密度过大,稳定性较弱,应采取适当的抚育措施,提高其林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HvnANT1基因在青稞粒色形成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模式,以紫粒青稞‘涅如姆扎’和白粒青稞‘昆仑10号’为试材,利用简化基因组GBS(Genotyping-by-Sequencing)对青稞紫粒进行基因定位,克隆到HvnANT1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1)在7H染色体的84.30—86.00cM获得1个MYB类转录因子,命名为HvnANT1。2)该基因长1 033bp,其完整开放阅读框为762bp,编码253个氨基酸。HvnANT1蛋白分子量为27.14kU,是亲水性的不稳定碱性蛋白且不存在跨膜结构,无信号肽。该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是由无规卷曲、α-螺旋、延伸链和β-转角组成,具有2个SANT结构域(分别位于第13—第63个;第66—第114个氨基酸)。3)同源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青稞HvnANT1蛋白与大麦、乌拉尔图小麦、高梁、玉米、二型花、小米、水稻、土瓶草、车轴草和杨梅10种植物的ANT1蛋白序列相似性分别为100.00%、88.85%、54.64%、60.95%、60.82%、58.46%、57.61%、37.76%、36.05%和36.33%;这些序列都具...  相似文献   

16.
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眼柄粗提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性腺发育相关基因(DMC1、VASA和VTG)表达的影响,探讨性腺抑制激素(GIH)在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DMC1和VASA只在凡纳滨对虾精巢和卵巢中表达;摘除眼柄后,精巢和卵巢中DMC1表达量均显著性降低(P0.05),而注射眼柄粗提物后精巢和卵巢中DMC1表达显著增高(P0.05);相反,摘除眼柄后,精巢和卵巢中VASA以及卵巢中VTG基因表达量显著增高,但注射眼柄粗提物后性腺中的VASA和卵巢中的VTG表达量显著降低。结果表明眼柄粗提物通过影响生殖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凡纳滨对虾的性腺发育。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组织分离法,以PDA培养基为分离培养基,从绣线菊的根、茎和叶中分离获得39株内生真菌。平板对峙结果表明, 21株活性菌株对6种植物病原菌(辣椒疫霉病原菌、番茄枯萎病原菌、苹果腐烂病原菌、苹果炭疽病原菌、葡萄灰霉病原菌、小麦赤霉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株XXT10对苹果腐烂病原菌、苹果炭疽病原菌、番茄枯萎病原菌、小麦赤霉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73.2%、72.5%、39.5%和42.7%。通过测得的ITS rDNA 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序列比对后该菌为链格孢属菌。生物学特性试验表明,该菌株在28~32℃时,选择PDA培养基,分别以乳糖和蛋白胨作为碳、氮源,酸碱度中性的条件下,菌落的生长状况最佳。  相似文献   

18.
LBD(Lateral organ boundaries domain)是植物中特有的基因家族.前期研究发现灰霉菌处理小立碗藓导致配子体中的PpLBD20上调表达,但PpLBD20的功能尚不明确.因此提取小立碗藓DNA,PCR扩增PpLBD20基因的上下游片段,依次插入PTN182载体,利用同源重组原理构建敲除表达载体,酶切和测序验证插入序列的正确性.通过工作浓度为20%的PGE 6000介导小立碗藓原生质体转化,筛选鉴定得到敲除PpLBD20后的突变体植株,观察到敲除后小立碗藓不形成茎叶体结构且配子体成丝状.结果为深入探究PpLBD20在小立碗藓的形态建成调控病原菌侵染的抗性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对干旱胁迫下脂质转移蛋白基因(TaLTP1)、膨胀素基因(TaEXPB23)、水通道蛋白基因(TaAQP7)和果聚糖6-果糖基转移酶基因(Ta6-SFT)在4种小麦叶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测定相对水分质量分数和果聚糖质量分数来判断小麦生长发育状况。结果显示:干旱胁迫48h内,4种基因在不同抗旱性小麦叶片中的表达模式不同,干旱敏感型小麦中4种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干旱耐受型小麦中4种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但仍维持较高表达水平;干旱耐受型小麦具有较高的相对水分质量分数和果聚糖累积量。以上结果表明,4种基因参与小麦干旱胁迫应答,4种基因的表达模式可以作为鉴定小麦抗旱的分子指标。本研究可为准确快速地鉴定小麦品种抗旱性提供重要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