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们常用"才比子健,貌比潘安"的说法来称赞某男子才貌双全.这句话里的"子健"是指三国时的曹植,其字子健,晋代文人谢灵运称道:"天下才共有十斗,子健独占八斗,我占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此后,"才高八斗"的子健就成为"才子"的代名词了;"潘安"指的是西晋文人潘岳(247-300),其字安仁,是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大潘庄)人,因其字安仁,所以人称其潘安.其实潘安除了貌美之外,其文采在文学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尤其是他所开创的"悼亡诗",一派,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潘安仁却如一道美丽的彩虹,飘落在封建社会的尘埃里.  相似文献   

2.
潘岳赋现存二十四篇,其中半数已残。除《射雉赋》、《藉田赋》、《西征赋》三篇大赋体制的赋外,大致可以分二类。一为抒情赋,为《秋兴赋》、《寡妇赋》、《怀旧赋》、《哀永逝文》、《悼亡赋》、《闲居赋》等六篇;一为咏物赋,其中《萤火赋》颇为后世称道。《藉田赋》、《西征赋》也为六朝名作。在今天看来,潘岳赋中成就最高的,还是他的抒情赋。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资》2008,(10):7-7
近日,在“环境政策与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绿色中国论坛”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表示,环保部正在联合其他综合经济部门制定环境税收的相关政策,并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开征环境税的工作,包括制定具体的环境税实施方案。环境税开征已经箭在弦上,将有3套方案备选。  相似文献   

4.
西晋文学家潘岳,不仅有"潘才如江"的文才,更有着"貌比潘安"的貌才;不仅有"河阳一县花"的政声,更有着"辞职侍母"的孝名;不仅对妻子用情专一,而且对亲朋感情真挚.  相似文献   

5.
“文人无行”说由来已久,其前提为儒家品文模式“文如其人”。潘岳成为“文人无行”代表人物纯属偶然。“文人无行”现象揭示了封建社会文人人格被肆意扭曲和无情蹂躏的悲剧,文与人的矛盾普遍存在。而透视潘岳人格系统自身的矛盾,则发现文与人又存在某种一致性。因此,肯定“无行”文人情辞俱佳的成功之作,既是对文学创作规律的尊重,也是对人类向善之心的褒扬。  相似文献   

6.
中原文化名人西晋文学家潘岳出身儒学士家,才情过人,饱读儒家经典,积极治学入仕,以期报效国家;他身处乱世,依然积极进取,勤政恤民;他辞官奉母之事迹广为流传,被列为我国最早版本的二十四孝之一。他的诗赋哀诔等文学作品,更是从不同角度体现其忠孝情怀。自古忠孝难双全,但潘岳却完美地将二者融合为一,这也是成就他中华第一美男的主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变迁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潘岳文化中的忠孝文化意蕴在中华文化史上彰显出历久弥新的魅力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江户时代由町人(生活于城堡附近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兴起的主流文化思潮对日本《诗经》学有重大影响。江户前期的《诗》学独尊“朱传”,理论创新的源动力严重乏力。町人文化崛起之后,情势大变,新见迭出。以人情《诗》学为契机,不仅涌现出大量新《诗》著、新观点、新派别,而且促成了日本《诗》学自觉时代的全面到来,开辟出一个崭新的《诗》学时代。  相似文献   

8.
宣炳善 《农业考古》2002,(3):134-137
唐代李绅的《悯农》诗,由于收入了全国小学语文教材,因此凡是读过书的人,对《悯农》诗都十分熟悉。诗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文字十分浅显,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深入分析,但正是因为这首诗浅显易懂,大家都不予深究。一般人都以为李绅的《悯农》诗只有一首,其实,李绅的《悯农》诗有两首,而且是连在一起的一个整体,这在本文后面还要谈到。收入全国小学教材的只是其第二首。……  相似文献   

9.
唐以后,有许多异族皇帝热衷写诗。清乾隆帝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数量多,却无甚可观,反而不人的诗有亮点。  相似文献   

10.
茶歌探源     
李沁遥  廖婷 《农业考古》2004,(2):228-230
我国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茶诗、茶歌、茶文化渊远流长。“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唐陆羽《茶经》)至三国、西晋,茶人茶事多有所见,茶诗、茶歌始有载记。西晋左思《娇女》诗中有记:“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钅历)”,写的是左恩的两位娇女心急品茗,对“鼎”吹气的娇态可掬。从现存茶史资料来看,茶叶成为  相似文献   

11.
钱起诗有“大历十才子”的普遍通病,如气骨不足、常有佳句而无佳篇,其十首涉病诗亦是如此。受中唐诗歌创作风气的影响,钱起涉病诗格局较小。不同的仕途心态、往来友人的病中探访、因病得闲的闲适风味,是钱起涉病诗的主要内容,这些诗往往结合病痛谈自身经历,透露出因病自怜、卧疾避世的悠然心境。钱起涉病诗没有像杜甫涉病诗那样上升到更深沉的疾病叙事来抒发国殇民痛,可视为自得闲适、清空自然的平淡之作。  相似文献   

12.
如诗如画的晓起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爱中 《农业考古》2004,(4):257-261
清代婺源人齐彦槐有一首描写村居的诗,诗中云:“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到过晓起村的人都说,齐氏的诗与下晓起的村落环境,竟“绝妙何图诚若是”。  相似文献   

13.
刘德清 《农业考古》2007,(2):114-117
咏茶诗是中国诗坛的一朵奇葩,它题咏茶事,抒写茶趣茶兴,是茶文化与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茶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兴于唐而盛于宋。宋朝素来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龙凤盛世”,反映文人幽情雅致的咏茶诗,勃然盛行于宋代诗坛。一代文宗欧阳修,生活在茶文化兴盛的北宋中期,在他的传世作品中,就有一些咏茶诗。  相似文献   

14.
中国茶诗,源远流长,不但写茶诗的作者多,茶诗的数量多,而且茶诗的体裁,也是形形式式,五花八门,今综述如下:一、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和近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通称“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从茶诗中可以看到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四言《嘲茶山》宋代葛胜仲作吴兴紫笋,实产顾渚。唐昔*#贡,阚山芽吐。隼砨出临,虎岩亲驻。邻邦刺史,金匏相遇。木瓜堂前,穿云氵邑露。烹蒸包发,及春未暮。…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几首茶诗浙江湖州罗家庆有篇文章说:“苏轼不爱饮茶,唯饭后以茶漱口而已。”这似乎是偏见。我认为苏轼爱茶,而且对茶有一定研究,有他的诗为证。移植野茶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茨荆尚未容,蒙翳争交构。天公所遗弃,百岁仍幼稚,紫芽虽不长,孤根乃独寿。移植...  相似文献   

16.
《明诗话》传本罕见,甚为宝贵。辑本采辑诗家130余条。所录诗作有的是苏之琨在游历探访中随手采集而得的,为诗人遗落乡间郊野之作,所以苏氏有拾遗补缺之功。苏氏录诗崇尚高格,钟爱淡雅,倡导“性情”,重视“意似”,对“雅”、“郑”诗风演变也有自己的见解。但《明诗话》也有明显缺陷,诗歌理论探究不深,所录诗歌涉及面比较窄,还有徇私之嫌。  相似文献   

17.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8,(1):120-12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孔子曾对它进行过整理。西汉武帝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诗”被尊为经典,定名为《诗经》。  相似文献   

18.
苏辙的农事诗主要是其从政期间和闲居颍昌府十二载所作。农村基层实践活动是苏辙农事诗的创作来源,民本思想是其农事诗的思想基础。苏辙农事诗可分为三类:一是悯农诗,关心农事,关注阴晴雨旱,同情民生疾苦;二是劝农诗,劝民勤俭务农,摒弃懒惰、祀鬼陋习;三是以农讽政诗,劝导官吏同僚关心民生,揭露时政弊端。苏辙农事诗体裁多样,感情真挚,内容丰富;语言清新自然,善于用俗事、俗语、方言、口语入诗,诗中多用比喻、典故、对比、双关等艺术手法,使得其诗歌语言平淡自然却不失风趣幽默,体现出以俗为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薛涛,唐代著名女诗人,以其独特的性别身份和政治身份活跃于当时的文人政坛之中,也因此获得后世乃至现当代学者的关注。 总结新世纪以来的薛涛研究,是在上世纪既有的研究成果上的突围,既有对人物身份与籍贯、交游与爱情、诗歌思想与内容等既有问题的继续深入探讨,又有对其诗的男性化风格、将其诗进行平行比较研究、其诗的接受研究等方面的开创性的成果。纵观新世纪以来的薛涛研究,成果与问题并存,可以尝试回归文本,挖掘薛诗的艺术张力,把薛涛研究放到地域(巴蜀)文学、唐女冠文化、女性文学等大文化体系中,使薛涛研究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20.
在《新序》、《说苑》中,有引《诗》者一百零二章,其中有近五十处据《韩诗外传》而引。文章通过把这近五十处引《诗》与《韩诗外传》的原文进行比对,分析了刘向《新序》、《说苑》材料加工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