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应用蜜蜂营养杂交技术培育抗螨蜂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大蜂螨是中国饲养的西方蜜蜂最重要病虫害之一,多年来药物防治蜂螨,一方面蜜蜂对药物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另一方面治螨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会污染蜂产品。本研究通过蜜蜂营养杂交,探讨培育抗螨蜂种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中华蜜蜂的蜂王浆饲喂意大利蜜蜂工蜂小幼虫,然后测定营养杂交后代工蜂形态指标、苹果酸脱氢酶Ⅱ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蜂群遗传相似系数以及抗螨力。【结果】营养杂交子后代工蜂的吻长、右前翅面积、腹部第3+4背板总长、第4背板突间距、第6腹节面积、蜡镜面积6个指标与亲本工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肘脉指数、跗节指数和翅钩数与亲本差异不显著;营养杂交子后代工蜂的苹果酸脱氢酶Ⅱ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存在一定的变异;营养杂交子后代之间遗传相似系数明显高于亲本意大利蜜蜂;营养杂交子后代的工蜂抗螨力显著高于亲本意大利蜜蜂。【结论】通过蜜蜂营养杂交,可以改变营养杂交后代工蜂形态、生理生化、分子遗传相似性及抗螨力等特性。蜜蜂营养杂交可成为蜜蜂育种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抗中囊病选育研究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江西省高安、上饶、靖安、遂川、南昌定地饲养的中蜂为素材,人工饲喂感染中蜂囊状幼虫病毒.从受试蜂群中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群,培育蜂王和雄蜂,作为中蜂子1代.然后用同样方法进行人工饲喂感染,培育中蜂子2代和子3代.再用中蜂与意蜂营养杂交方法来培育中蜂子4代、子5代和子6代,并测定了其感染发病率、产育力及7个工蜂形态指标;利用14条随机引物检测了其DNA多态性,并计算了遗传距离和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选育的中蜂子3代感染发病率显著低于普通中蜂,中蜂子6代感染发病率显著低于中蜂子3代;中蜂子6代蜂群的产育力比子3代和普通中蜂分别提高6.56%和10.22%,都达到显著差异;子4代、子5代、子6代工蜂的吻长、右前翅长度、右前翅宽度、第3腹节背板长度、初生重与亲本工蜂、子1代、子2代、子3代工蜂之间差异显著;所有子代工蜂的肘脉指数和右后翅的翅钩数与亲本工蜂之间差异不显著;RAPD标记显示中蜂子6代与亲本中蜂之间的遗传距离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江西省高安、上饶、靖安、遂川、南昌定地饲养的中蜂为素材,人工饲喂感染中蜂囊状幼虫病毒。从受试蜂群中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群,培育蜂王和雄蜂,作为中蜂子1代。然后用同样方法进行人工饲喂感染,培育中蜂子2代和子3代。再用中蜂与意蜂营养杂交方法来培育中蜂子4代、子5代和子6代,并测定了其感染发病率、产育力及7个工蜂形态指标;利用14条随机引物检测了其DNA多态性,并计算了遗传距离和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选育的中蜂子3代感染发病率显著低于普通中蜂,中蜂子6代感染发病率显著低于中蜂子3代;中蜂子6代蜂群的产育力比子3代和普通中蜂分别提高6.56%和10.22%,都达到显著差异;子4代、子5代、子6代工蜂的吻长、右前翅长度、右前翅宽度、第3腹节背板长度、初生重与亲本工蜂、子1代、子2代、子3代工蜂之间差异显著;所有子代工蜂的肘脉指数和右后翅的翅钩数与亲本工蜂之间差异不显著;RAPD标记显示中蜂子6代与亲本中蜂之间的遗传距离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广西中华蜜蜂的形态特征以及分类地位,探究与云南中华蜜蜂杂交后代的形态差异及杂交优势。采集6群广西中华蜜蜂、6群蒙自中华蜜蜂及2群杂交子代,每群测定分析15只工蜂,每只工蜂总共有40个测定的形态特征。测定的性状特征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因素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广西中蜂个体偏小,第3、4背板较小,翅型偏小,蜡镜和毒囊较小,吻长也短;体色较浅,第2、3、4背板和喙、小盾片的颜色较浅;与蒙自蜜蜂进行对比,浦北县中蜂的个体稍小,体色较浅;子代具有良好的杂交优势,个体比2个亲本较大,颜色居于两者亲本之间;与省内几个地区相比,广西浦北县的中华蜜蜂单独分为一个类群。  相似文献   

5.
通过人工添加中华蜜蜂王浆来培育江山2号意蜂与法国意蜂的杂交蜂王,并检测了敌敌畏对江山2号意蜂、高加索蜜蜂、营养杂交子一代(F1)和子四代(F4)群势的影响,同时检测了江山2号意蜂、中华蜜蜂、F1代和F4代工蜂对敌百虫、啶虫脒和桃病康的抗性.结果表明:营养杂交意蜂敌敌畏中毒后群势削减率显著低于江山2号意蜂与高加索蜜蜂;营...  相似文献   

6.
中蜂与意蜂营养杂交对意蜂抗螨性及卫生行为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人工添加中华蜜蜂王浆来培育江山2号与法国意蜂的杂交蜂王,并测定江山2号、中华蜜蜂、营养杂交子一代及子四代抗螨性能和卫生行为能力指标.结果表明:营养杂交蜂群抗螨性均显著高于亲本江山2号,工蜂卫生行为能力也显著高于江山2号,且随营养杂交代数的增加,蜂群的抗螨性也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7.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方法研究中蜂和意蜂的工蜂不同发育时期的抗氧化同工酶,检测其活性,发现中蜂和意蜂的工蜂在不同发育阶段抗氧化同工酶有着较大差异,同工酶的活性变化也较大;中蜂、意蜂的工蜂的抗氧化同工酶极相似,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探讨了蜜蜂在抗氧化酶类同工酶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集区域产卵和自然产卵2种不同人工育王方式培育下的蜜蜂(Apis L.)群各3群。参照Ruttner提出的38个蜜蜂形态指标进行测定,每群测定15只工蜂,每只测定40个指标。结果显示,18个跟蜜蜂体型大小相关的指标中,有15个指标试验组大于对照组,其中跗节长、第三腹板长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吻长、胫节长、跗节宽、第三腹板蜡镜长、第三腹板蜡镜斜长、第三腹板蜡镜间距、第六腹板长、第六腹板宽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控制蜂王在特定区域产卵的方法能使其后代工蜂的体型增大;而试验组的肘脉a和肘脉b都减小,11个翅脉角中有7个减小,后翅翅够数也减小,说明不同的育王方式能引起蜜蜂翅型和翅脉的变化,但多数差异不显著。在8个跟蜜蜂体色相关的指标中,试验组的小盾片颜色K、颜色B和喙的颜色Lab1均大于对照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试验组第四背板颜色小于对照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不同的育王方式能引起蜜蜂体色不同程度的变化。由此表明,不同的人工育王方式能使后代工蜂的形态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为培育优质蜂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两个意蜂品种及其杂交子代间的形态特征差异和杂种优势情况,为进一步探究两个意蜂品系杂交子代的生产性能和杂种优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意大利蜜蜂王浆高产蜂种、美意蜂种及其正交、反交子代4个类型共12群蜜蜂样本,每群测定分析15只,共测定40个形态指标,计算杂种优势率,同时进行相关的因素分析、区辨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在20个与意蜂体型大小相关的形态特征指标中,王浆高产蜂种有15个指标高于美意蜂种,反交子代中有17个指标高于正交子代;在8个与意蜂体色相关的形态特征指标中,王浆高产蜂种的色度平均值比美意蜂种的高,而反交子代的色度平均值比正交子代的低;在9个与生产力相关的形态特征指标方面,反交子代较正交子代更具杂种优势。4个类型意蜂品种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3个主因素的总变异系数为53.291%,主要是与体型大小有关的特征指标;区辨分析结果表明,正交子代、反交子代与王浆高产蜂种基本聚在一起,美意蜂种则相对分开;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反交子代与王浆高产蜂种、美意蜂种聚为一个分支,而正交子代单独为一个分支。【结论】蜜蜂亲本相同,但杂交组配方法不同,其后代的形态特征指标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意蜂来源的微孢子虫感染对中蜂工蜂血淋巴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微孢子虫交叉感染对中蜂工蜂血淋巴蛋白的影响,用意蜂来源的微孢子虫经口侵染不同日龄的中蜂和意蜂工蜂,在(30±0.5)℃、60%-80%RH的温箱内,用蔗糖液隔离饲养8 d后,提取工蜂血淋巴,测量其蛋白含量,并对其进行了SDS-PAGE.结果表明:(1)感染微孢子虫的8日龄中蜂及意蜂工蜂的血淋巴蛋白含量均比对照组高;而11、14日龄中蜂工蜂血淋巴蛋白含量均比对照组低.(2)无论感染与否,8日龄中蜂工蜂血淋巴蛋白含量均比同龄意蜂工蜂的高.(3)SDS-PAGE图谱显示,微孢子虫感染主要造成一些蛋白量上的差异.其中47、38、35 ku蛋白可能是8日龄意蜂工蜂感染微孢子虫后出现的特征条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small RNA-seq(sRNA-seq)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幼虫肠道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进行全转录组鉴定和分析,旨在丰富中蜂的miRNA信息,并为深入研究miRNA调控中蜂幼虫肠道发育的分子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s...  相似文献   

12.
中意蜂混合饲养对意蜂蜂螨寄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选取4群群势相当的意大利蜂群(Apis mellifera ligustica),测定其蜂螨寄生率.然后在其中两群蜂中各加入一块带封盖子脾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巢脾,使中意蜂合群饲养,30 d后再次测定4群蜂的蜂螨寄生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加入中蜂子脾的两群蜂的蜂螨寄生率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下降.这说明往意蜂群中加入中蜂封盖子脾,可以提高意蜂蜂群的抗螨力.  相似文献   

13.
室内人工培育中华蜜蜂幼虫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幼虫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饲粮配方、饲养模式和培养板对中蜂幼虫发育的影响。得出以下结果:幼虫饲粮LD1和LD3对幼虫的饲喂效果显著优于LD2;比较不同移虫模式下幼虫发育成功率:日转移法为61.1%,不转移法为70.8%;其中,在不转移饲喂模式下,使用新培养板培养的发育成功率(69.8%)显著高于重复利用的培养板培养的发育成功率(39.6%)(P〈0.01)。表明室内以LD1或LD3饲喂,采用"不转移法"模式,并使用新培养板,更利于中蜂幼虫的发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中华蜜蜂蜂毒明肽基因的生物信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生理功能及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生产蜂毒明肽产品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技术克隆中华蜜蜂蜂毒明肽基因,并对所获得的基因组序列进行详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从蜜蜂头部和胸部组织中成功扩增获得511bp的蜂毒明肽基因序列,该序列GC碱基含量仅为24%,包含一个141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6个氨基酸残基;该序列与肥大细胞脱颗粒肽的同源性高达58%,存在较明显的信号肽序列和跨膜区结构。【结论】蜂毒明肽是一种小分子抗菌肽,存在较明显的信号肽序列和跨膜区结构,具有生物抗菌肽的典型特性,但需进一步加工切除信号肽序列后才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500只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雄蜂飞行的观察,发现21-30日龄的雄蜂在下午3点左右进行飞行且飞行时间最长.在不考虑雄蜂的日龄和其它因素时,飞行的持续时间平均为35.67±20.12min.雄蜂首次飞行的日龄与其飞行的持续时间有一定的相关(r=0.612).雄蜂两次飞行间在蜂箱内停留的时间与其日龄有关,随每日飞行次数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每日第1-2次飞行在箱内停留的时间显著地长于其它次飞行所停留的时间.雄蜂飞行间在蜂箱内停留的平均时间为21.22+16.53mim.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护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遗传多样性,合理开发利用中华蜜蜂资源,用新法饲养和旧法饲养对安徽皖南山区的中华蜜蜂群体温度变化及调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法和旧法饲养的中华蜜蜂蜂团中心温度分别为:春季(32.57±0.29)℃和(32.78±0.60)℃,夏季(34.03±0.33)℃和(34.26±0.31)℃,秋季(32.19±0.26)℃和(32.39±0.26)℃,冬季(26.14±0.39)℃和(27.47±0.31)℃;边缘温度分别为:春季(22.24±1.77)℃和(22.49±1.78)℃,夏季(33.71±0.64)℃和(34.08±0.66)℃,秋季(19.27±0.54)℃和(19.68±0.52)℃,冬季(14.20±0.09)℃和(14.81±0.07)℃。新法和旧法饲养的蜂团中心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夏季和冬季新法和旧法饲养的蜂团边缘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差异显著(P<0.05),春、秋季差异不显著;冬季旧法蜂团中心与边缘温度均高于新法。在环境温度剧变条件下,通过群体的调节,冷库中繁殖群蜂团中心温度保持30.5~32.6℃;温室中断子群蜂团中心温度保持27.8~31.8℃。  相似文献   

17.
构建中华蜜蜂前溶血肽原基因的重组供体质粒pBacHT—GFPTAccPPM,将其转化进入穿梭栽体Bacmid的受体茵DH10Bac中,得重组穿梭栽体Bacmid-GFPTAccPPM,再用Lipofectin介导其DNA转染粉纹夜蛾细胞系Tn-581-4,最后观察细胞表达时相动态。经ELISA法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证实,胞内表达产物既能发射易于检测的绿色荧光,又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证明重组病毒Bacmid-GFPTAccPPM已在昆虫细胞中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18.
采用线粒体DNA tRNAleu-COII片段的序列分析方法,对海南16个样点的715群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明确了海南中华蜜蜂线粒体DNA tRNAleu-COII片段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及单倍型的分布特点.结果共发现48种单倍型,其中新发现43种单倍型.共检测到38个变异位点,包括12个单一多态位点、23个简约信息位点、1个插入位点和3个缺失位点.海南中华蜜蜂单倍型多样度为0.742±0.017,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1.248,核苷酸多样度为0.00354±0.00013,这表明海南中华蜜蜂线粒体DNA tRNAleu-COII片段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海南中华蜜蜂普遍在117位点发生G→A的转换,发生比例为74.27%.  相似文献   

19.
中华蜜蜂群内工蜂监督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以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为实验材料,对处女蜂王分别进行单雄和双雄人工授精,并以自然交尾作为多雄交配对照。然后用标准的方法检测各蜂群对蜂王产的未受精卵(QUG)和工蜂产的未受精卵(WUG)的监督效果,结果表明:在自然交尾、双雄授精或单雄授精3种蜂群中,都明显存在工蜂监督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