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盆景艺术在中国,经历了古代的滥觞、形成、发展、兴盛诸阶段,但也经历了近代的一度衰落,今天才进入了复兴时期。盆景艺术自古代传至日本后,很长时期并无突破。但从近代开始.却发展迅猛,风靡朝野,并融合了日本的民族风采。本世纪以来,又以“日本盆栽”的新面貌向西方传播,并很快地成为世界性的  相似文献   

2.
盆景是我国首创的活艺术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从隋唐到现在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对世界颇有影响。在日本,盆景称为“盆栽”,二十世纪初又由日本传至欧美,西方人根据日本的盆栽而音译为“Bonsai”。盆景以植物为主要素材,配以石块,经过人工的精心培养和艺术加工,将大自然风光神采,缩到小  相似文献   

3.
源于中国的盆景艺术已在世界各国发扬光大。目前,世界盆景发展的情况究竟如何?中国盆景在国际上处于什么地位?前景又是怎样?正是我国广大盆景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所关注的。笔者曾应邀二次参加北美国际盆景大会,与日本、美国、西德、加拿大、英国、印度、香港等国家  相似文献   

4.
《中国花卉盆景》2005,(8):40-41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树木园,有一座收藏盆景艺术珍品的园中国,这就是著名的美国国家盆景博物馆。盆景博物馆又包括日本园、中国国和美国园三个部分,风格各异,分别用以陈列这三个国家的盆景作品。日本园中陈列的作品,系1976年美国独立200周年时日本盆栽协会赠送的53件树木盆景。这些盆景以松柏类为主,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件350年的五针松和另一件来自日本皇室的180年的赤松。1986年,香港永隆银行伍宜孙先生赠送了31件树木盆景给美国国家盆景博物馆,树龄从15年至200年不等,以杂木类为主。后来伍宜孙先生又出资在盆景博物馆内建造了中国园——文农学圃。近些年来,中一国园又陆续增加了一些收藏。笔者数年前在美国中大西洋盆景大会示范表演的作品三角枫水旱盆景,也陈放在中国园中。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中国盆景的发展,在艺术的造型、风格方面有优势。但在技术尤其在树木盆景的培育上也存在许多不足,与日本、美国等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韩国盆景艺术家范成永在参观我国几个主要盆景园后,向赵庆泉先生恳切建议:中国盆景在用土、施肥、栽种方面必须进行改革,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方法。盆景权威论培育先辈耐翁在23年前所著的《盆景技艺》  相似文献   

6.
进行国际性的盆景艺术交流活动,在中国还是第一次。因此,这次会议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以及文化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现在让我代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对首届中国国际盆景会议的胜利举行致以热烈的祝贺。盆景源于中国,发展扩大到日本及整个亚洲,流传到欧美各国,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一门高级艺术。中国盆景至少已有1300年的发展史,日本也有800多年的发展史。目前世界喜爱和栽培盆景的国家除中国和日本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盆景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广大盆景爱好者对树桩造型方法日渐重视。综观各地盆景流派,在树桩造型方面,都有自己的传绩手法和独到之处,很值得人们学习借鉴。但是,正象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需要不断革新、创造和发展。我们“陋园”盆景小组,在这方面  相似文献   

8.
盆景(Penjillg),在国外称为盆栽(Bonsai),起源于我国,发展于亚洲(主要是日本),流传于欧美,现已成为世界性的一门艺术。虽然盆景历史悠久,但二次大战前,世界上只有中国、日本及其它个别国家的少数人培育与玩赏盆景,造诣深的专家也很少。二次大战后,随着各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交通的便利、生活水平的提高,以  相似文献   

9.
盆景出口当务之急必须采用无污染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中华文明古国历经数千年,创造了具有民族独特风格的盆景艺术。植物盆景不同于书画、雕刻、陶瓷等艺术品,而是具有生命的活体。目前,我国盆景栽培技术十分落后,影响该项艺术向世界传播和开拓国际市场。近代,日本以其科技优势,将大批植物盆景输入欧美等发达国家,曾使相当多的欧美人士,误认为益景技艺来源于日本。近二十多年来,通过盆景界的努力,在世界各地积极进行宣传展览,才使国外开始了解盆景的真正发源地是在中国。  相似文献   

10.
当代盆景艺术的理论研究显然落后于盆景艺术实践。尤其要挑明白的是,对盆景艺术发展方向、盆景艺术美学、盆景发展战略等理论性的宏观研究,落后于对盆景艺术流派、盆景艺术风格等理论性的研究,更落后于对盆景造型技艺、盆景艺术批评、盆景作品评介等理论性的微观研究。针对当代盆景艺术理论研究中宏观研究薄弱的现实,我们也就顾不得自己的学识浅薄,而抛出粗鄙的一管之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1.
盆景是我国造园艺术中的珍宝。目前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品。如果说我国的盆景艺术在过去主要是通过日本才在世界上得以流传的话,那么今天则对许多国家都发生了直接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正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2.
据日本加藤、照吉先生介绍:目前盆栽(盆景)艺术风靡欧洲。日本销往德国、荷兰、法国、英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卢森堡等国的盆栽金额每年高达10亿日元至15亿日元。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盆景的继承与发展问题,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科学的、艺术的、美学的研究,继承发展其精华,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下面,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探讨。一、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民族风格是中国盆景得以生存的灵魂。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国盆景的发展导向,赋予了中国盆景特有的文化、精神内涵和纯朴自然的风貌。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美学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盆景的发展。中国盆景正是借鉴了这些传统的理论,形成并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语言。盆景艺术创作基于中国绘画,自宋代绘画艺术空前发展至现代,画理、画论中描绘了许多关于盆景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4.
<正>第十一届中国花卉产业论坛为全国的花卉苗木企业如何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促进现代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在此,我从商品盆景出口问题,谈一下个人对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商品盆景外向型发展的见解。商品盆景国际市场的发展概况商品盆景的出口贸易最早始于日本。日本古代从中国引入盆景后,逐步发扬光大,并一度盛行成为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首届花博会于2002年9月28日至10月13日在南昌举办,展示出近20年来革命老区在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花卉产业的发展、文化艺术的普及、城市园林绿化等方面所取得的可喜成就。展地共分室外园林人文景观和室内花卉、盆景、根艺、赏石、科技等两大展区。为了给首届花博会增添光彩和展示江西盆景艺术发展水平,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江西籍会员,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参展人数与作品均居省级历届展会之首。作品亮丽多彩,风格各异,品位较高,表现出赣鄱大地的盆景艺术特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多数作品均以园培树材和中、小型为主,表达出协会会员在新时代的创作理念和对中国盆景艺术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以实实在在的范典,表达出他们对“老、大、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为推动花都区盆景赏石艺术发展,引导群众崇尚自然、绿色艺术,于9月28日至10月9日,中国观赏石协会、广东省盆景协会、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九届粤、港、澳、台盆景艺术博览会暨广州市花都第五届赏石展在广州市花都区广州花卉之都园区举行。博览会展销内容有精品盆景、奇石、根雕、工艺品、矿物晶体、水晶玉器、珠宝、字画艺术品、紫砂工艺品等。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国内盆景事业正在飞跃发展,除成立了各级协会,还举行了大小各种形式的展览,有些地方还成立盆景园地。我国盆景曾多次在国外展出,得到普遍的赞赏。江苏省曾去港、澳两地多次举行了盆景展销会,各国盆景爱好者和专业者闻讯后,不远万里前去观光。从目前看来,日本盆栽虽说是由我国传去,但近代发展迅速,无论技术和艺术各方面均有很大发展;长期以来,几乎垄断了国际盆景市场。在日本国内成  相似文献   

18.
盆景起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再由日本推广到欧美,现风靡世界。中国盆景是以树木、山石等为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养,在盆中集中典型地再现大自然神貌的艺术品。盆景——盆中的风景,不仅欣赏形象美(源于自然),同时欣赏意境美(高于自然),达到艺术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9.
含蓄美,是我国盆景的民族特色之一。就当前世界盆景的现状看。日本盆景主要追求丰满、豪华、崇高、威严的美。苍古的主干,繁茂的枝叶,三角形的稳健构图,形成了其明显的民族特色。欧、美诸国的盆景,基本上处于幼年时期,尚未形成自己明显的民族色调。由于他们受日本盆景的影响较大,所以多与日本盆景大同小异。只有中国盆景,以其简洁、典雅、古朴、清奇的形式,去追求含蓄美、意境美,在世界盆景艺术之林中独树一  相似文献   

20.
岭南盆景始于何时,现仍未有确凿的资料可证。而真正被称之为岭南派盆景的,则是近数十年之事情。大约在本世纪初期,中国和日本的盆景艺术都已发展到高度兴盛时期。审美观随着时代的改变,日本提出创作自然型盆景而称过去的为“美术盆栽”。与此同时,广东的盆景爱好者也相继提出要参考画法、画理使盆景形态自然,从而使之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并能抒情寄兴,借物喻人,以表现作者的情怀。在长期实践中共同创造了蓄枝截干法。在造型上,使远观的“枝片”成为近观的“枝法”,故称枝片为“枝托”。值得一提的是,任何艺术都会在发展过程中从千变万化的形式中形成自己独有的规律宋,将不定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