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杉木毛竹混交林土壤理化性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尤溪县梧园村毛竹纯林改造成毛竹混交林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中,杉竹混交林土壤的容重低于毛竹纯林,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通气度、孔隙度比都比毛竹纯林增加,杉竹混交林土壤的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强;杉竹混交林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比毛竹纯林增加,土壤的酸性得到改善。说明混交有利于改善土壤的通气透水能力,发挥林分水源涵养功能,有利于增加土壤养分及养分的有效化,从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沂蒙山林区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颗粒分形与孔隙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人为活动干扰下植物群落变化对土壤物理结构特征的影响,运用土壤分形学和水文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沂蒙山林区7种植物群落下的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土壤孔隙度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长期农业耕作等人为干扰下,玉米作物、板栗经济林和灌草丛群落下的土壤颗粒呈粗粒化特征,分形维数显著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下降,非毛管孔隙度增加,土壤物理结构呈现退化状态;而处于长期封禁保护下的森林群落,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较大,粉黏粒等细粒物质的含量较高,孔隙结构状况较好。研究区土壤颗粒组成具有石质山地典型的粗骨土结构特征,森林群落能显著增加土壤中粉黏粒等细粒物质的含量和对土壤空隙的填充能力,是其改善土壤物理结构的分形学机制。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粉黏粒含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正相关,而与土壤砂粒含量和非毛管孔隙度具有线性负相关关系,它能较好表征植物群落变化对土壤颗粒组成和孔隙状况的影响,因而可作为评价土壤物理结构质量的一项综合性指标。  相似文献   

3.
2005年6-10月,在宁夏六盘山北侧叠叠沟小流域的不同坡面设置了93个调查样点,研究了土壤物理性质随土层深度、坡向、坡位及植被类型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土深增加,土壤密度和石砾含量逐渐增大,而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却逐渐减小,但非毛管孔隙度在100 cm以下土层时因石砾含量加大却随土深增加而增大;(2)各项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基本上均是阴坡优于半阴半阳坡和阳坡,半阴半阳坡与阳坡差别不大;(3)随着坡位下降,土壤厚度、土壤密度、石砾含量、非毛管孔隙度逐渐增大,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逐渐减小,各种持水量指标基本上也是程度不同地减小,但上坡的持水量指标大于阴坡坡顶;(4)4种植被类型0~30 cm土层的土壤密度为天然灌丛<天然草地<乔木林地<退耕地;石砾含量为退耕地最低,其它3种植被类型差别不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是天然灌丛>天然草地>乔木林地>退耕地;非毛管孔隙度则是退耕地>乔木林地>天然灌丛>天然草地.其次,还建立了土壤物理性质与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土壤深度、地表植被覆盖度等之间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4.
施肥种类对毛竹林地土壤性质及出笋成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有机肥有利于增加土壤的速效性养分,增强土壤的供肥能力;同一土层毛竹林地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以及通气度等土壤孔隙组成指标呈现出有机肥对照复合肥。毛竹林施肥后,其出笋数、成竹数及成竹胸径显著或极显著大于对照。  相似文献   

5.
林地土壤压实对土壤呼吸影响的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土壤呼吸对于林地树木生长的重要性。分析人工干扰等外力作用导致土壤压实,使土壤容重增加,改变土壤孔隙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通过对影响因素和机理的分析,从微观角度利用微分原理,推导出土壤压实对土壤呼吸影响的数学模型,并就各主要影响因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毛竹林竹蔸腐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分析了竹蔸腐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竹蔸腐烂对0~20 cm土壤的孔隙度影响不明显,对20~40 cm土壤的孔隙度影响较大;竹蔸腐烂可增加土壤的全氮、碱解氮及速效钾的含量,但却减少了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以辽西阜新的山杏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的玉米秸秆覆盖厚度处理来探讨对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孔隙度和硬度的影响。结果有明:3个秸秆厚度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较对照处理都有显著增加,其中10cm和20cm厚度秸秆处理增加较多,并且差异不大;土壤容重、孔隙度和硬度3个物理指标中,都以20cm厚度秸秆处理最好。秸秆厚度在10~20cm厚度之间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8.
主伐方式对马尾松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建钢 《林业科技》1998,23(3):16-19
择伐使土壤容积质量略有增加,而皆伐却有明显增加;土壤毛管孔隙度变化不大,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明显下降;土壤持水能力也明显降低。皆伐后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性氮损失严重。因此,在坡度较大的南方山地,主伐方式选择不当,会引起土壤肥力的严重衰退,影响幼林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火干扰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马尾松人工林在强度、中度、轻度和无火干扰情况下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结果表明:轻度火干扰林地土壤中大团聚体数量增加,小团聚体和原生土粒减少,表层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上升,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水含量增加,其保水能力增强;随着火干扰强度(中度、强度火干扰)的增大,土壤中细土减少,质地变粗,土壤中大团聚体数量减少,小团聚体和原生土粒增加,表层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下降,大孔隙对火干扰更为敏感,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自然含水量和有效水含量减少,其中,中度、强度火干扰林地表层土壤有效水含量较无火干扰林地土壤分别低32.4%和36.3%,其保水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0.
对小兴安岭林区森林采伐后土训理化性质变化及土壤侵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采伐后土壤容量增大,孔隙度减小,土壤养分初期增加,随之迅速减少,产生土壤侵蚀现象。进一步研究表明,皆伐比择伐对土壤影响大,集材道土壤的破坏最大。  相似文献   

11.
EM有机生物肥对毛竹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EM有机生物肥有利于提高土壤的速效性养分,增强土壤的供肥能力,特别是速效养分含量;同一土层毛竹林地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以及通气度等土壤孔隙组成指标呈现出EM有机生物肥>鲜鸡粪>对照>复合肥;施EM有机生物肥能明显地增加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别是对照区的3.45倍和3.53倍,但对土壤放线菌数量无明显影响;施EM有机生物肥极显著增加了毛竹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依次是对照区的6.19倍、4.04倍、3.69倍和2.44倍,但对土壤蔗糖酶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广东省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的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针阔混交林等五种典型林分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五种林分类型土壤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的排序为毛竹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阔叶混交林;非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持水量的排序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毛竹林。(2)五种林分的非毛管孔隙度;阔叶混交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的总孔隙度;阔叶混交林的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针阔混交林的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都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阔叶混交林、毛竹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是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同一土层不同林分间的容重、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都没有显著差异,而同一林分的物理性质和持水特性在不同土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珠防工程监测样地调查、测定的基础上,对工程二期幼林地近三年的土壤理化性状及保土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3~4年生的珠防工程幼林地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比荒山高0.25%~1.41%、1.82%~3.15%和2.07%~4.56%;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分别在68.25g/kg~83.12g/kg和21.85cmol(+)/kg~30.60cmol(+)/kg之间,分别比荒山高25.0%~52.3%和15.6%~61.9%;珠防林幼林地的土壤侵蚀面积在1334~1538.4m^2之间,比荒山少45.2%~52.2%。通过估算,从2004年-2005年珠防二期工程共减少土壤侵蚀量5.03×10^4T。  相似文献   

14.
黎祖尧  方力 《竹子研究汇刊》1998,17(3):62-65,69
本文研究了石灰岩发育土壤的孔隙状况及与淡竹林分胸径和高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指出:石灰岩发育的土壤其孔隙状况差异较大,淡竹林分平均胸径,优势胸径,平均高和优势高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之产存在着明显的二次回归曲线关系,与毛管孔隙度间的相关性不明显;3个土壤孔隙因子对淡竹生长的综合影响非常显著,其中非毛菅孔隙度的影响最大,总孔隙度次之,毛菅孔隙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以成都市退耕还巨桉和麻竹林地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能力等方面比较研究了这两种退耕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改善效应。结果表明:用巨桉和麻竹作退耕还林树种明显降低了退耕地土壤容重,增加了退耕地土壤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巨桉和麻竹之间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改良效应差异不显著。因此,就改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效果而言,巨桉和麻竹均是较好的退耕还林树(竹)种,明显改善了退耕地的渗透性和透气性,提高了土壤保持水分与涵养水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笔者基于三分式径流增肥整地的方式,分析了山西省黄土丘陵区相同林龄(8 a)4种不同营林模式下林地土壤孔隙和养分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孔隙状况总体表现为水平沟整地优于鱼鳞坑整地;土壤养分改善状况总体表现为水平沟整地优于鱼鳞坑整地;总体来看,营林模式一[水平沟(A/B)整地+针阔块状混交+壮苗+抚育]造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海拔对毛竹林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毛竹分布南缘的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气候过渡区,选择土壤类型、坡度、坡向、经营水平等一致的3个海拔梯度毛竹林,对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分特性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相同海拔梯度毛竹林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粘粒和砂粒含量增大,而毛管孔隙度和粉粒含量减小;海拔对毛竹林30cm土层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影响不显著,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大;不同海拔梯度毛竹林30cm土层的土壤微结构颗粒组成为砂粒〉粉粒〉粘粒,粘粒、粉粒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小,砂粒含量趋于增大;试验区随海拔的升高,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分特性趋于有利于毛竹林生长变化。  相似文献   

18.
生态公益林改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广东省中山市五桂山、仙逸水库、板芙镇3个林地进行土壤状况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内种一植阔叶树种对林分改造后,第3年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不大,第5年通气性好,土壤毛管孔隙多有利于水分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是对照地的2.23、1.82倍,全N则为2.05、1.95倍.在经过针阔混交改造后土壤的化学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尾叶桉林地不同时期土壤物理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引种尾叶桉 6a中 ,对林地土壤某些物理性状进行连续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在引种尾叶桉第一轮 (即 6a)后 ,林地土壤容重值波动很小 ,土壤孔隙状况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