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1 毫秒
1.
银耳是我国珍贵的食用菌,具有很大的营养作用和药用功效,市场前景广阔。该研究初次系统地概述了银耳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阐述了银耳的生物学分类,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分子标记、基因组学等方面在银耳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以期为进一步开展银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安平县食用菌厂,与中国人民解放军252医院药械科合作,进行银耳系列保健食品开发研究,研制成功银耳什锦酱和银耳汽水。银耳什锦酱酸甜适口,有银耳的特有气味、滋味和口感;银耳汽水香气纯正,滋味和顺,风味独特。这个项目,最近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通过了省级鉴定。  相似文献   

3.
银耳能够增加免疫力,防止老年痴呆,延缓衰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干燥加工是银耳产业精深加工主要方式之一。主要介绍了银耳干燥技术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银耳干燥产业的发展趋势,旨在为银耳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银耳是中国的特产,野生银耳数量稀少,一般采用人工栽培。银耳的人工栽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该文综述了我国银耳的研究历史,并对栽培、加工、药用、育种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推荐性国家标准《银耳生产技术规范》,对银耳栽培房的建设场地、规格及其附属设施做了详细规范。从此,银耳栽培房建设技术指标有了国家标准(以此标准建造的栽培房下称银耳标准栽培房)。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银耳的栽培场所,从最初的房前屋后的空地开始,到住房内,再到专用栽培房,现在终于有了标准栽培房。银耳标准栽培房的各项指标,是古田县银耳产业界长期以来对银耳栽培技术不断研究、探索、创新的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银耳产  相似文献   

6.
针对银耳属普遍存在的伴生现象,对银耳属各种菌与其伴生菌的关系,及在人工栽培中菌种制备的应用研究进行介绍。对照已研究较清楚的银耳,对银耳属中可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在基础研究及栽培技术研究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银耳工厂化栽培中关键技术的研究,并对银耳工厂化栽培与传统栽培模式进行对比分析,集成银耳工厂化栽培的关键技术,为银耳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银耳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耳是我国著名的食用真菌和滋补药品,国内虽然早已进行人工栽培(黄年来,1982;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1975),不少学者也曾先后研究过银耳生活史(陈炳照和候信雄,1979;徐碧如,1980),以及银耳的细胞学(Whelden,1934;Olive,1948;Kobayasi and Tubaki,1965)。但是,银耳的生活史尚未有全面而确切的论述。本文根据三明真菌研究所银耳生产的长期实践和纯培养菌种的观察研究,并应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研讨了银耳的生活史。  相似文献   

9.
目前,研究银耳菌丝的生理特性,大多是用银耳和香灰菌的混合菌丝,很少用单一的纯银耳菌丝。1980~1981年,我们用露地银耳组织分离菌丝体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材料和方法 (一)种耳来源:菌种于1979年从上海农科院食菌所引进,次年4月接种在段木上,取采收的银耳做种耳,进行无菌处理后分离。 (二)培养基:①分离培养基,松针汁800  相似文献   

10.
王毅  蒲文 《食用菌》2013,(6):1-3
“通江银耳”因其生长的独特地理环境、特殊的培养材料和传统的栽培工艺造就了其卓越品质,在众多的银耳中一枝独秀,独领风骚两百余年。但是.随着近年来福建古田等地大量栽培银耳,全国银耳市场产销量急剧增长,“通江银耳”受到巨大冲击,一时风光难再。开展“通江银耳”调查研究,对于推动其产业化发展意义重大。在准确把握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制约其快速发展症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银耳为原料,采用胶体磨辅助热水浸提工艺提取银耳多糖。以多糖提取率作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银耳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进一步测定了银耳多糖分子量及其对SDS诱导HaCaT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银耳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55,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2 h,提取2次。在此条件下,银耳多糖的提取率可以达到(23.04±0.18)%,明显高于常规工业生产工艺。此外,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得主要为100 k Da以下的小分子量银耳多糖,对经由SDS诱导的HaCaT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用孢子分离,基内分离的方法获得纤细的银耳次生菌丝、节饱子和原基银耳次生菌丝还以白毛团,白色谷粒、基内菌丝和绒毛的形成存在。银耳菌丝体的形态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纤维的银耳次生菌丝、基内菌丝、菌龄短的原基组织和绒毛都能与伴生菌混合培养,配制成银耳母种。其中三种形态与伴生菌配制母种未见,只要正确辩识银耳菌丝体的不同形态和菌龄,掌握适宜的条件和技术,不仅简化了银耳的分离方法,而且提高了制作母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其他真菌α–微管蛋白基因序列中的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扩增出银耳α–微管蛋白基因的cDNA部分序列。分别利用SEFA-PCR方法和RACE技术,克隆了银耳α–微管蛋白基因的DNA和cDNA全长序列。银耳α–微管蛋白基因DNA全长1 962 bp,含有9个内含子,cDNA全长1 347 bp,编码448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银耳α–微管蛋白基因的cDNA序列与新型隐球酵母有80%相似性,编码的蛋白质属于Tubulin_FtsZ超家族中的α–微管蛋白亚家族,氨基酸序列中存在保守的GTP结合区域GGGTGSG,系统发育树显示银耳与新型隐球酵母距离最近。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由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子实体、菌丝体胶质化产生的双核酵母状孢子(FBMds)的萌发条件,研究比较了不同来源和不同浓度的香灰菌(Annuloypoxylon stygium)浸提液及不同来源银耳孢子发酵液对银耳Tr21 FBMds萌发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香灰菌浸提液和银耳孢子发酵液均有...  相似文献   

15.
Three types of molecular markers (SRAP, ISSR and RAPD) were used to identify four Tremella fuciformis strains, T6 (white), T7 (white), T8 (yellow) and T9 (light yellow). Twelve SRAP primer pairs, ten ISSR primers and eight RAPD primers were screened, and identification data obtained using the three molecular markers were consistent in that the four T. fuciformis strain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with T7 and T9 clustered together in a single group. Each RAPD primer generated a higher average number of polymorphic bands than either the SRAP or ISSR primers, and the averag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four strains was 81.34%. SRAP markers reflected more genetic information compared with the two other markers, and the average similarity was 68.98%. Genetic information reflected by ISSR markers was intermediate between SRAP and RAPD, and the average similarity was 77.48%.  相似文献   

16.
银耳镰孢穗螨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镰孢穗螨取食银耳菌丝、白毛团和子实体,并传播霉菌,导致银耳产量、质量显著下降。除精氨酸外,被螨危害银耳的16种氨基酸含量均比未受害银耳的明显减少。用塔式分离器从野外收集的银耳栽培袋、棉籽壳和银耳种中分离出腐食酪螨。弗比无爪螨、鳞翅触足螨、唯一跗线螨、镰孢穗螨等8种螨。镰孢穗螨是银耳的主要害螨,来自限耳菌种。  相似文献   

17.
用单孢分离、基本分离和组织分离获得银耳菌,银耳菌的纯培养与伴生菌长在一起成为银耳母种。在三种方法中,以单孢分离获得的银耳原基、基内菌丝与伴生菌配制的母种质量好,成功率亦高。基内分离纯培养的方法不如单孢分离的方法好,基内分离银耳菌丝和伴生菌的混合物,得到的母种质量不稳定。组织分离的方法不能采用。  相似文献   

18.
崔东波 《北方园艺》2011,(11):142-145
以山楂、银耳为原料,通过对比试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不同浸提方法、浸提软化温度对浸提效果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复合饮料的配方。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是采用一次浸提法,软化温度85~95℃,浸提30min,楂汁添加量60%,银耳添加量10%,糖度12%,复合稳定剂为琼脂0.2%和黄原胶0.15%。此产品具有原山楂汁色泽,有山楂香气,没有银耳异味,口感柔和协调,银耳悬浮在山楂汁中不分层、无沉淀。  相似文献   

19.
人胰岛素基因的人工合成及转化银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PCR法合成人胰岛素基因,克隆到pUC18载体上,经测序证实其碱基序列与人胰岛素基因的序列完全一致。本实验还构建了银耳表达载体,由限制性内切酶介导(Restriction enzy me-mediated DNA Integration,REMI)转化银耳芽孢。随机挑取21个抗性菌落,转管繁殖2代后检测其GUS活性,实验结果:18个菌株阳性,3个菌株阴性。从这21个菌株中选取10个菌株,提取染色体DNA,用人胰岛素基因、GUS基因和Tnos序列的特异引物进行PCR,结果表明,这10菌株都能扩增出相应长度的特异片段,证明了它们是人胰岛素基因转化子。  相似文献   

20.
银耳菌丝体生长营养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耳纯菌丝生长的营养试验表明,香灰菌浸出液对银耳菌丝体稳定生长、延缓其胶质化具有较好作用;添加了香灰菌浸出液的培养基较适于银耳菌丝体的稳定生长,但以香灰菌浸出液加入量为500ml的AL5培养基效果最好;而香灰菌菌龄及不同培养方式对这种促进作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