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基于地面高空观测资料、欧洲数值预报中心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117”本溪地区强降雪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受东北冷涡、北上温带气旋以及回流暴雪的综合影响,初期暖湿空气沿冷垫缓慢上滑,辽中地区存在明显的“冷-暖-冷”温度垂直结构,存在明显的逆温层和融化层,导致降水开始时以雨雪混合为主,由于强冷平流的降温作用,导致雨雪转换时间与预报出现1到2小时的偏差,是此次雪量预报偏小的原因之一;增暖、增湿与北方气旋冷锋后部冷空气作用导致能量锋区和水汽辐合增强,在强动力抬升、水汽辐合作用下,出现了此次本溪地区的强降雪过程;在极暖与极冷气团碰撞下,局地出现弱对流,出现弱雷电,更有利于短时强降雪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寇思聪  曹雯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605-6607
[目的]探讨本溪地区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方法]利用常规资料,从天气形势演变、物理量场特点着手,对2009年12月4~5日本溪地区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此次大雪到暴雪天气过程是由高空槽和华北气旋共同影响产生。此次过程中,本溪地区上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低层暖、高层冷;低层西南急流将渤海水汽向本溪所处的辽东地区输送,为降雪提供了很好的水汽条件,但由于上升动力不足,过程雪量未达到暴雪。乌拉尔山高脊的发展在这次降雪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高脊加强北抬时有利于冷空气的南下和高空槽的加深。物理量场的分析对此次过程的起止时间和强度预报起了很好的参考作用。[结论]该研究为以后此类天气的预报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浩  王焕毅  齐杰  孙莹  白华  杨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611-6613
[目的]分析本溪地区一次灾害性暴雪过程。[方法]利用天气常规资料,从天气形势和数值预报产品方面,对2009年12月4日08:00~5日08:00发生在本溪地区的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华北气旋在渤海黄海加强形成的低空急流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对流层中低层辐合和高空辐散导致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此次暴雪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强降雪出现在850hPa涡度和200 hPa散度大值区内。[结论]850 hPa涡度、200 hPa散度、温度平流的强弱和冷暖过渡带位置对降水的强度和落区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2013年2月16-18日山南地区南部出现强降雪过程,利用此强降雪过程的Micaps高度场、物理场、FY—2E卫星云图和TBB资料、地面观测常规资料,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环流背景、动力抬升、大气层结不稳定等方面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山南南部出现强降雪主要原因之一是巴尔喀什湖及其西北侧地区的冷槽底部不断分裂冷空气南下,在高原的地形作用下,在高原西南侧形成南支槽,槽前暖平流不断向山南地区南部一带输送强暖湿空气;在500 hPa涡度场上降水时段内整个山南地区为正的涡度区,而且中心值与前期相比明显加强,这种分布特征引发低层气旋性环流的生成和发展;散度场的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对强降水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相对湿度高值中心移至高原南部一带,且接近饱和度,为强降雪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高原西南侧的强云系不断东移北上;同时,云团厚度不断加强造成本次强降雪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鄂伦春旗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高空环流形势、地面气旋演变和物理量配置等方面,分析内蒙古鄂伦春旗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形成原因,此次强降雪出现在500 h Pa西南气流中,850 h Pa低涡中心附近、低层切变线附近靠近暖区一侧以及两支低空急流的左侧交互区,降雪最强时处在地面气旋顶后部。降雪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整层为正涡度区,高低层一致的上升气流有利于强降雪的产生和维持。下暖上冷的温度平流差异,使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在动力抬升的触发下,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此次强降雪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南来气旋产生暴雪的物理机制。[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资料以及MM5模式输出资料,对2007年3月4~6日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暴雪天气进行分析,探讨南来气旋产生暴雪的物理机制。[结果]江淮气旋北上产生暴雪,在中高纬必须有较好的冷空气与之配合,同时南来的气旋为暴雪产生提供很好的高温条件和丰富的水汽条件;暴雪的产生,必须有高低空气流密切配合,产生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垂直运动使大气中的能量得以转换,此次暴雪的产生高空存在较为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暴雪落区位于大值区北侧。TBB云顶温度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对于预报强降雪的开始时间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中心、925hPa层温度露点差≤4℃区域与暴雪落区及降雪强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为预报暴雪的落区及强中心提供很好的参考指标。在湿位涡守恒的制约下,由于θe面的倾斜,大气水平风垂直或湿斜压性的增加能够导致垂直涡度的显著发展,θe面倾斜越大,气旋性涡度越强,越容易造成强降水天气。当高空干冷空气侵入并沿θe脊面下滑时,引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为暴雪产生提供所需能量,干侵入过程也是强降雪产生的过程,暴雪落区产生在θe陡峭密集区内。[结论]该研究为暴雨天气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MICAPS高低空形势场和涡度等物理量资料,分析了2017年1月26—27日发生在辽宁东部地区的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过程主要受低空切变线和西南急流共同影响;强降雪中心位于辽宁东南部,大致有2个中心,分别位于本溪和丹东;此次降雪过程属水汽东北上型强降雪,低空急流明显,850 hPa风速和比湿均达到强降雪指标,比湿大值中心与强降雪中心落区较为一致;强降雪过程发生之前,辽宁上空500 hPa涡度场出现较为明显的涡度中心,可作为强降雪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春季两次强降雪天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世友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210-212,287
利用NECP 1°×1°再分析资料,针对2006年3月10日和2011年3月13日黑龙江省2次强降雪天气,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和影响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次强降雪天气具有相似的特征,均是在高空槽配合地面蒙古气旋的有利环境条件发生的,低涡切变和辐合区的持续存在提供了动力条件,低空西南急流带来了充沛的水汽输送。物理量分布及冷槽、暖脊等的位置使得2次强降雪落区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一次暴雪天气过程检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267-26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2月4—7日河南省一次大范围暴雪过程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形势有利于冷暖气团交锋,从而产生次级环流和锋生强迫,由于锋后的冷空气垫阻挡,导致来自低纬的暖湿气流北上爬升,在锋区上界形成很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促进暖湿空气的抬升和凝结,是河南省大范围暴雪天气持续的主要原因;豫北地区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产生的"抽吸"机制,有利于次级环流的形成,加强了强降雪产生的动力作用。冷锋在河南的合并、锢囚,黄河以北700 h Pa切变线的存在,为豫北暴雪天气提供了良好的辐合抬升动力条件。前期边界层925 h Pa的水汽辐合是豫北超历史极值的降雪的一个有利条件;大气中的可降水量与降雪的量级有很好的对应关系。850 h Pa温度的-4℃线对预报降水相态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在春运尾声营口地区迎来一次大风大雪强降温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分析资料,从物理量场入手,对此次暴雪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冷暖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影响系统是江淮气旋;此次降水过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表明对流发展旺盛;充沛的水汽输送是强降水发生的必要条件,此次过程江淮气旋北上为大雪提供充足水汽。  相似文献   

11.
利用高空、地面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2016年5月2—4日本溪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受高空槽低涡和黄淮气旋的共同影响,具有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分布不均等特点。高空强辐散的抽吸作用促进低层辐合上升运动的维持和加强,稳定的水汽源地和强低空急流的引导作用为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大气的不稳定能量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和新一代雷达产品对2009年11月10-11日发生在济源地区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得知:中低层急流的形成和维持为这次强降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切变和强风速辐合的存在造成本地强烈的上升运动,是降雪增大的关键;强降雪的新一代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回波强度维持在20dBZ以上、回波顶高在3km以上;速度场上,降雪前期环境风场为暖平流特征,后为冷平流特征,风切变、风速辐合以及低层急流的存在和维持,是造成暴雪持续的关键; VWP风廓线场上,前期中低层有明显的南风急流和风垂直切变,冷空气影响时,东南风逆转为东北风,有利的水汽辐合,促使了上升运动的再次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15年1月5日青海省南部地区出现了大到暴雪天气,降雪过程范围广、强度大造成青海南部地区不同程度的雪灾。在此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青海南部大到暴雪过程的环流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大到暴雪发生在槽前暖区;高空急流的抽吸作用及低层冷空气的入侵为青海南部地区的大到暴雪提供了动力条件;槽前深厚的西南暖湿气流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此次大到暴雪过程中,高空急流的抽吸作用所形成的最强辐合中心出现在300 h Pa。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实况资料和NCEP FNL 1°×1°资料,对2012年12月13日华北大雪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雪过程发生在高空环流较平直的形势下,西风带低槽东移,引导地面冷空气从西北路侵入地面暖倒槽中,与暖湿气流交汇而产生降雪的;深厚的湿层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此次大到暴雪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暴雪中心位于低层2个水汽通量轴线交汇的南侧;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动量下传是低空偏南急流形成的重要原因,低空西南急流和东南急流的耦合加强,不仅为此次大雪提供了水汽和热量输送,还加强了抬升运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垂直配置以及暴雪区上空深厚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强降雪出现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利用MICAPS高低空形势场和涡度等物理量资料,分析了 2017 年 1月26 日至27日发生在辽宁东部地区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过程主要受低空切变线和西南急流共同影响。强降雪中心位于辽宁东南部,大致有两个中心,分别位于本溪和丹东;此次降雪过程属水汽东北上型强降雪,低空急流明显,850hpa风速和比湿均达到强降雪指标,比湿大值中心与强降雪中心落区较为一致;强降雪过程发生之前,辽宁上空500hPa涡度场出现较为明显的涡度中心,可作为强降雪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初低温雨雪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华丽  刘火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122-17125
2008年1月中旬~2月初,湖北荆州市经历了一次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降雪天气过程,通过对这次的低温雨雪过程的天气特征、物理量场和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期望为今后的预报中对降雪预报提供一定参考。分析表明,旺盛的西南急流,强的垂直风切变,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的配置,提供了降雪区的上升运动与水汽的辐合;强冷空气维持,逆温层结构决定了降水的性质,而中高纬度稳定的阻塞形势和中低纬度平直环流和南支多波动,使雨雪天气持续。  相似文献   

17.
周贺玲  陈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290-21293
[目的]分析2010年1月1~4日发生在京、津、冀地区的一次局地暴雪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和NCEP/NCAR每日4次的2.5°×2.5°的格点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1~4日发生在京、津、冀地区的一次局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地面高压底部暖湿气流与高空槽后强冷平流的共同作用是造成这次降雪的主要天气系统;深厚的湿层与强烈的水汽辐合为降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以及涡度的动力耦合作用为强降雪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动力上升运动条件;近地面层θse陡峭密集区、低温以及高层逆温的存在为降雪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能量条件。[结论]该研究为今后的降雪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模式预报产品检验等方面,对2015年4月11—12日朝阳地区小到中雨转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和预报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是在东北冷涡和华北气旋共同影响下,2系统前部偏南气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850h Pa的切变过境、地面气旋辐合线作为低层触发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低涡位置相对稳定,冷锋云系旋转少动,利于降水的维持。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表明了其稳定性降水的性质,也为由前期以降雨为主转为降雪提供了条件。此外,本次过程850h Pa温度和2m气温预报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降水相态转变时间及预报量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11年2月26日发生在承德市入冬以来最大的一次降雪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演变特征。[方法]利用河北省承德市C波段多普勒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VWP产品,结合大尺度环流形势,对2011年2月26日发生在承德市入冬以来最大的一次降雪过程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强降雪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结果]降雪回波强度较弱,若有一定范围的30 dBz回波,且稳定少动,就有可能产生强降雪;暖平流加辐合、暖湿空气在低层浅薄的冷垫上爬升是这次降水形成的主要原因;"牛眼"结构的出现、低空急流的存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当垂直方向的风向发生改变且出现风速性辐散时,预示降水逐渐减弱并停止;暖平流与切变层的存在,是降水维持的重要原因。中层"ND"区域的出现、任意高度出现西北风预示着降水即将结束。[结论]该研究为强降雪的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自动站资料,对锦州地区一次雨转暴雪过程的发生、发展机制及降水相态转换的温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过程是500 hPa高空槽、850 hPa低涡及地面倒槽共同作用的结果。西南和东南急流在辽宁省上空形成较强的水汽辐合,强降雪落区位于急流汇合处,雨雪转换过程中,地面气温和近地层的温度与降水相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