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西兰是太平洋中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约二十七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三百万,是一个以农牧为主的小国,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木材及其产品是重要出口商品,新西兰森林有限公司是其最大的工业企业,主要经营木材。新西兰现有林地面积737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63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是24%,平均每人占有森林面积2.24  相似文献   

2.
经过多年的开采,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逐年减少,特别是近年来注重森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行了限额采伐,使木材产量逐年调减。而随着林产工业的发展,所需的木材原料却逐年增长,木材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这要求我们大力开发利用集约经营培育人工速生林,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计划到2010年,天然林资源得到根本恢复,基本实现木材生产以采伐利用天然林为主向经营利用人工林方向的转变。因此,人工林的木材生产和利用等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国有林场森林健康可持续经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阐述了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健康培育可持续经营模式,从林场为经济建设提供木材到以发挥森林生态效益为主的功能和作用的转变,分析了北方国有林场在现阶段森林培育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培育经营新的理念和措施,引进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方式,培育形成相对稳定的地域性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总体上还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求,森林总量和质量还需不断的提高,森林经营工作成为今后我国林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森林经营是当下提高森林质量,提升林地生产力,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课题,随着青海省人工林面积的不断增大,探索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的要求会越来越迫切,也是青海乃至全国人工林的必经之路。本文依据现有的林情,针对青海东部区域提出了森林经营的目标和模式选择,提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该文介绍了日本木材工业的产品结构以及木材干燥的现状和发展,并对人工林木材高频真空干燥(RFV)与其他干燥方法进行了比较.在日本80%以上的锯材用于建筑用材.日本目前人工林工业用材林树种主要是日本柳杉(Sugi)和日本扁柏(Hinoki),占全部人工林工业用材林的近80%.该文对日本木材干燥的全部干燥方法进行了介绍,着重介绍了人工林木材高频真空干燥的应用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工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虽然人工林在许多方面的功能不及天然林,但它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今年3月下旬在新西兰惠灵顿召开的联合国森林论坛专家会议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其结论很有启发意义.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人工林的作用,对于加快我国林业发展,实现林业的历史性转变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森林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森林能够有效地改善地球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能够为人类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宝贵的木材等林业资源.近年,我国对森林资源高度重视,实施了一系列的林业生态保护工程和人工林场工程,然而我国森林培育技术发展较晚,森林培育技术在林业生态保护工程和人工林场工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  相似文献   

8.
总观我国自然环境及生态条件之急待改善,林业经济效益之急待提高,建设多效益林业迫在眉睫。所谓多效益林业包括两方面含义: 1.我们所经营的森林由单一木材生产,走向木材、木本粮、油、果、药、鸟、兽肉类毛皮综合培育多种经营的林业。 2.既培育用材林、防护林又要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建立卫生保健疗养林、旅游风景林、森林公园、森林药园、森林鸟兽繁殖饲养场及狩猎场等,使林种配套,以发挥综合效益。 经过一段实践,可能产生农、林、牧融合新体制,为杜绝生态、环境危机、粮食危机及营养不良等问题、开辟新道路。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森林覆盖面积占21%左右,目前已扩大到29%,全国森林面积有866万公顷。跟其它国家一样,波兰的森林尽量不占用农田,而向土壤贫瘠的山地、沙土地发展。解放以来新增加的森林面积共达200万公顷。今后十几年内波兰的森林覆盖面积将要达到32%。 波兰的森林树种最多的是松树,占全国森林树种的72%,杉树占8%,阔叶林占20%左右。在这些树种中,混合林占5%,其余基本上都是单一树种。波兰森林,每年约采伐2,300万米~3木材。  相似文献   

10.
人工林抚育间伐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抚育间伐是培育森林的重要措施,也是获得木材的重要手段。本文从首次抚育措施、抚育间伐木的选择、人工整枝3个方面对人工林抚育间伐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滨海沙地和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和管胞形态的测定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滨海沙地湿地松人工林木材除硬度大于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外 ,其余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均稍小于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 ;滨海沙地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管胞长度和宽度在同一年轮内均小于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 ,长宽比大于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 ,且滨海沙地湿地松人工林工艺成熟期比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早两年左右。经差异显著性t检验表明 :滨海沙地和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中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和冲击韧性差异极显著 ,抗弯强度差异显著 ,其余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为湿地松人工林培育和木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人工林轻木为研究对象,采用酚醛树脂和壳聚糖2种不同功能类型的改性剂对试件进行改性处理,并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对改性前后木材的相关性能进行表征,分析改性前后木材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PF树脂改性后,轻木的抗胀率和阻湿率达到30%左右,端面硬度、径面硬度和顺纹抗压强度分别提高29.7%,25.0%,50.0%;单位质量的壳聚糖对轻木力学性能的贡献是PF树脂的4~8倍。红外光谱图表明,改性剂与木材内部基团发生交联反应。X射线衍射仪测试表明,木材改性剂使木材结晶区域宽度均增加约0.2 nm,其中PF处理后轻木的相对结晶度提高4.0%,而壳聚糖处理后的轻木相对结晶度提高约12.2%。  相似文献   

13.
亚马孙河横贯拉丁美洲九个国家,这一地区有世界最大的热带森林,曾有“森林世界”之称。按目前的木材消费情况计算,这里的木材可供世界消费二十年。 然而,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它的一半左右的森林从世界上消失了。大规模的毁林已使亚马孙河流域出现了很多大块大块  相似文献   

14.
《农业考古》2021,(4):139-147
湖南省是我中国南方重要的木材产地之一,境内各族人民都有着悠久的人工造林历史,但在明代前未形成产业和规模。自明代以来,随着木材商品化和山区开发程度的加深,以杉木、油桐、油茶等高经济价值树种为代表的人工林大面积地取代了原始阔叶林。至民国时期,林业规模和产量空前扩大,并依托"四水"不断向外出口。湖南森林开发利用方式从原始粗放的采伐向规模化人工培植转型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林木采伐和贸易、政府调控和管理、移民与山地垦殖、外来作物的传入、营林技术的发展这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该文阐述了高寒地区森林培育经营方式,完成从以生产木材为主到以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并重的地位和作用的转变,着重分析了在森林培育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培育经营新的理念和措施,创新森林经营理念,培育形成相对稳定的地域性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6.
印度的森林面积已由原来的占国土面积的23%下降到不足10%。面对森林覆盖率的下降和全国200多个木材加工企业及人们对粗饲料、薪材和小径木材需要的增加,印度选择了速生树种进行大面积造林,主要有松树、桉树和杨树。其中尤以杨树为首。因为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世界木材消费量增长很快。1981年世界木材消费量已达31亿立方米,比1961年增长55%。预测到2000年,世界木材消费量将达40亿立方米。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现有森林资源难以满足人们对于木材日益增长的需求。因而许多国家积极营造人工林。1980年世界共有人工林1.3亿公顷,到1985年将增加到  相似文献   

18.
梁海北 《吉林农业》2012,(1):137+13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加快退耕还林保护政策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森林的有效覆盖率,也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更能进一步促进我国人工林的转型,特别是我国集体林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利于我国木材供应由天然林向人工林的过渡,保护我国天然林资源。文章主要阐述桉树及人工林的相关信息,并结合国内外桉树人工林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林地生态保护的相关措施,为我国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献言献策。  相似文献   

19.
通过比较,自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以来,甘肃省每个时期的年森林采伐限额总量、采伐类型、消耗结构、人工林采伐量、天然林采伐量等因子,分析了甘肃省森林采伐管理中存在编限数据陈旧、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不合理、设置消耗结构分项控制指标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开展全省二类调查、取消木材生产计划、取消消耗结构分项控制指标等加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采伐利用木材是人工造林的主要目的之一。抚育间伐是森林培育的主要措施,实质上就是林木在生长过程中人为选择淘汰制。根据不同的培育目的,采用不同的抚育方法和要求,选择最合适的采伐木,是抚育间伐技术成败的关键。基于此,从被伐木的选择开始,对人工林的抚育间伐施工技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