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农业科学》2017,(9):1543-1548
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耕地质量以及自然环境方面,土地整治项目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项目效益后评价可以衡量土地整治工程的效果,亦可以为其他土地整治工程提供借鉴。结合湖南省宁乡县2个村的土地整治项目,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估法构建了相应的综合效益评估体系。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处于良好的等级;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3个部分的评价结果来看,生态效益远不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方发展明显失衡,导致总体评估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2.
根据呼伦贝尔市地方林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际情况,构建了工程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综合评价指数为0.950,其中的生态效益指数为0.896、经济效益指数为1.000、社会效益指数为0.999;呼伦贝尔市地方林业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效果,达到非常好的级别。  相似文献   

3.
根据呼伦贝尔市地方林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际情况,构建了工程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综合评价指数为0.950,其中的生态效益指数为0.896、经济效益指数为1.000、社会效益指数为0.999;呼伦贝尔市地方林业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效果,达到非常好的级别。  相似文献   

4.
利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FPPSI),对河南省焦作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焦作市土地集约利用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0.56,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0.53,都处于分级标准中的较好等级;土地集约利用社会效益综合指数为0.84,处于分级标准中的优良等级;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综合指数为0.69,处于分级标准中的较好等级;2005—2013年焦作市土地集约利用以2009年为折点呈折线上升趋势,2013年没有表现出"S"形曲线增长。焦作市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布局正逐步改善,土地集约利用增幅明显。  相似文献   

5.
夏兰娣  曾乙洪  黎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332-7334
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层面构建了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对海口市2011年城市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海口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值为96.18,生态效益分值为90.89,社会效益分值为104.21,综合得分为95.39,总体水平处于海南省前列。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实施和推进庆阳市华池县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2015年庆阳市华池县乔川乡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研究区的土地整治综合效益为"中等",经济效益为"良好",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均为"中等";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提高农民对土地整治的意识,参与项目的实施,加强对实施后项目效益评价以及水利设施等的维护。  相似文献   

7.
为弄清近年来新疆农地整理的实施效果,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维度构建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新增耕地供养人数、农田防护林面积变化等共14个指标的农地整理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客观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对2012-2013年新疆8个地州20个典型的农地整理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北彊农地整理项目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高于南疆,而社会效益低于南疆。各地州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发展与农地整理项目的实施相互作用,互为促进。  相似文献   

8.
王栋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566-9569
以安定区苏家岔流域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为例,从影响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个方面,选定农地单产、人均耕地面积等12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利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前后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及其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经过土地整治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汪树生  杨光道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5):781-783,785
综合运用国内外各种森林效益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对安徽省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后的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了总体评价。结果表明 :重点工程实施后 ,三大效益显著提高 ,其中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起主导作用 ,综合效益达到了 70 .97亿元 /年。  相似文献   

10.
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的核心组成部分,笔者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方面构建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泰兴市分界乡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项目后效益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泰兴市分界乡土地整理项目综合评价等级为"基本成功",社会效益成功度最高,经济效益次之,生态效益成功度最低,项目建设从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分析该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土地整理项目开展及后效益评价的建议,以期对我国东部平原区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工作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曹波  张芳  王黎明  孙保平  王德成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9):1007-1011,1024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西大峪小流域综合治理7 a来的生态、经济、社会以及综合效益进行了科学系统地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小流域综合治理后,生态效益指数为0.51,比治理前(0.30)增加了70%;经济效益指数为0.74,比治理前提高了25.4%;社会效益指数为0.43,比治理前提高了16.2%;综合效益指数为0.6,比治理前提高了39.5%。  相似文献   

12.
关中地区退耕还林综合效益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关中地区退耕还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结合关中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工程背景、区位特点及退耕还林目前的状况和存在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法等建立关中地区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构建评价模型,计算2001—2014年退耕还林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的效益指数及综合效益指数。结果表明: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西安的增速一直最快,而且综合效益指数最高,渭南、宝鸡和铜川居中,咸阳较低;随时间的推移关中地区退耕还林的规模不断减少,但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增加,综合效益仍保持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13.
笔者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开展了耕地地力评价,摸清了土壤肥力现状;根据特裴尔法确定了如皋市耕地地力评价因子、评价体系与方法,全市耕地地力共分为5个等级;摸清了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建立了如皋市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将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应用于如皋人口长寿现象研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稻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效果的初步评价--以花江为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3年来综合治理前后数据的调查结果表明,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效果.根据石漠化的成因和治理目标,选择了8个主导因子,与其理想状态相比较,赋予因子不同的得分等级和权重,用因子评分法,对治理效果进行数量评价,按照因子的得分范围(<20,20~40,40~60,60~90,≥90),将评价结果分为很差、差、一般、较好和很好5个等级.据此看出,治理前花江示范区评价为"差"等级,治理后上升为"一般"等级.分析认为,治理措施在短期经济效益有较好的效果,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总体而言,综合治理措施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山西省森林资源调查和生态定位监测数据,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分布式方法测算了反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11项因子16个指标,再通过层次分析法分层确定各个效益的权重,用综合指数法评价了2016年山西省天然林保护工程产生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山西省天保工程综合效益总价值为1193.02亿元·a^-1,是当年全省GDP的1.9倍,其中生态效益占78.83%,经济效益占19.30%,社会效益占1.87%。山西省天保工程综合评价指数为80.30,在生态效益中,以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和固碳释氧的价值占比最高(75%),而且阔叶林的总价值>针叶林。  相似文献   

16.
“越光”有机水稻种植模式与效益研究——以句容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有机水稻种植的两种模式。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有机稻鸭萍共作模式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数最高,较水稻常规种植模式提高30.26%;其次为有机水稻单作模式,较常规种植模式提高了27.48%。  相似文献   

17.
以鲁家村田园综合体项目为例,构建田园综合体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并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3方面对其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借鉴。结果显示:鲁家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初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所占比重依次减小。鲁家村土地利用效益在田园综合体规划实施后有较大提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2016—2017年增幅较大,2017—2018年增幅较小;生态效益在2016—2018年总体呈现稳定小幅增长。总的来看,鲁家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对当地社会发展、经济提升、生态保护等均有正向影响,且在短期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而生态效应提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政  聂华  臧润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5035-15038
针对西南地区天保工程实施前天然林严重退化的问题,在实用性与系统性的原则指导下,建立了西南地区退化天然林恢复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12个,四级指标24个,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西南地区实施天保工程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10年来取得了可观的综合效益,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评价指数为83.08,其中生态效益指数为56.75,经济效益指数为19.05,社会效益指数为7.28,西南地区天保工程建设成效为良好。该评价指标体系和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作实证指导。  相似文献   

19.
农业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变刻不容缓。本文采用熵权法和加权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准则层构建了2013—2017年济南市生态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其分值。结果表明,济南市农业发展综合效益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经济效益得分起伏较大,社会效益处于先上升后下降的状态,生态效益总体处于上升状态。为使济南市农业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需采取提高科技支持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减少化肥和农药等施用量、强化政府投资力度等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0.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是衡量耕地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社会稳定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区,从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构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对内蒙古自治区近15年耕地利用效益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利用效益指数整体呈波动变化状态,经济效益指数呈上升趋势,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指数在波动中有所下降,综合效益指数略有上升。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利用效益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表现为耕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指数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较高水平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及自治区中部,生态效益指数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丘陵区。综合研究发现,在耕地利用效益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处于主导位置,生态效益受环境影响大,在今后的耕地利用过程中,应注重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