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亲虾是对虾育苗生产的基础。近几年来,随着对虾苗种生产的发展,购运亲虾逐渐增多,但亲虾运距离运回入池后时常发生大批死亡、造成暂养成活率降低。对此,笔者近两年在中捷农场从事对虾育苗工作期间,结合生产进行了初步探讨。一、水温差对亲虾人池成活率的影响四月中、下旬,山东亲虾经过长途运输抵达育苗场时,帆布篓内水温与本地水温有  相似文献   

2.
河蟹回捕率为什么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河蟹养殖回捕率普遍较低,平均只有40%左右,高的不超过60%,影响了养殖效益。笔者经生产实践,认为造成河蟹回捕率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苗种放养成活率低。购苗种时,苗种经长途运输,离水时间长,蟹种鳃丝萎缩,放养时未经充分吸水,调温处理,入池后蟹种因突然吸水过多而“胀死”。有些苗种是在严寒的冬季投放,操作、放养过程中苗种直接被冻伤、冻死。有些养殖户缺乏鉴别能力,投放病蟹、肢体不全的蟹种、性早熟蟹种等劣质蟹种,养殖过程中成活率低。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在大菱鲆苗种培育过程中,添加微藻、有益复合菌、弧菌疫苗,在稳定的水环境中培育健康苗种,取得较高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4.
沧州市的大菱鲆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苗种需求量在增加,生产健康、白化率低的苗种成为关键,通过调整生产条件和各项物理指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大菱鲆苗种生长的需求,适时投喂开口活饵料以及延长鲜活饵料投喂时间,适时进行饵料转换,以及得力的水质调控措施,生产的苗种成活率可达到86%,白化率2%~3%,同批苗种规格整齐,体形完整,伤残苗、畸形苗和白化苗较少,苗种供应较稳定。  相似文献   

5.
大菱鲆苗种刚刚入池养殖时,为了节省电费、药费、水费、人力,也为了便于集中管理,所以放养密度往往非常大,一般每平方米在400尾左右。随着大菱鲆苗种的生长,鱼苗的体长体重不断增大,因此必须要减小  相似文献   

6.
苗种运输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近两年,我市养殖户在苗种运输的过程中及入池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现象,给养殖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分析了苗种运输途中及放入池后出现死亡的原因,并总结出有关的对策,供广大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7.
由于鳗鲡在海水中繁殖,在淡水中养殖,使其仅能够在沿海地区就地养殖。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一些养殖者和外商随着国家开发大西北政策的出台,将鳗鲡养殖的目光转移到西北地区,因此,鳗鲡苗种长途运输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2000年以来在甘肃省文县鳗鲡养殖中苗种长途运输达60小时,运输成活率为90%的实践体会,将有关鳗鲡苗种长途运输技术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一、材料1.鱼种无论是白苗还是黑仔,均要求体质健壮,游动活泼,无伤,无畸形,且同批苗种的规格整齐。这样的鱼种适应能力强,成活率高。2.包装采用双层包装方式,内用苗种运输专用塑料…  相似文献   

8.
大菱鲆苗种刚刚人池养殖时,为了节省电费、药费、水费、人力,也为了便于集中管理,放养密度往往非常大,一般在400尾/m2左右.随着大菱鲆苗种的生长,鱼体的体长、体重在不断增大,必须要减小养殖密度(养殖密度过大,养殖生态条件无法满足鱼类的生长要求,大菱鲆会发病死亡),将原本在一个水泥池中养殖的大菱鲆苗种一分为二或者一分为三,稀疏到几个水泥池中进行养殖,生产实践中将这个过程称为大菱鲆分苗操作,它是养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生产环节.为了提高大菱鲆养殖成活率,避免人为损伤大菱鲆鱼苗,减少疾病的发生,现将分鱼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9.
大菱鲆苗种刚刚入池养殖时,为了节省电费、药费、水费、人力,也为了便于集中管理,放养密度往往非常大,一般在400尾/m~2左右。随着大菱鲆苗种的生长,鱼体的体长、体重在不断增大,必须要减小养殖密度(养殖密度过大,养殖生态条件无法满足鱼类的生长要求,大菱鲆会发病死亡),将原本在一个水泥池中养殖的大菱鲆苗种一分为二或者一分为三,稀疏到几个水泥池中进行养殖,生产实践中将这个过程称为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鲟鱼人工养殖发展迅速,由于受到地区发展不平衡和鲟鱼自身生理、生态特性的局限,鲟鱼苗种运输特别是长途运输便成了鲟鱼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江苏黑龙江鲟鳇鱼苗种培育基地(我所与黑龙江抚远县国营渔场共同组建),2000年生产各种规格史氏鲟、杂交鲟苗种60万尾,其中47万尾分别销往广东、福建、上海、安徽等地,运输总成活率达99%以上,在苗种长途运输方法上,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在水泥池中培育长薄鳅苗,决定成活率的关键是早期投饵技术,鳅苗下池前要肥水,下池后早期要多点、分散、均匀投喂,发现较多长薄鳅在水上层游动或浮头时应及时加注新水,苗种阶段以浮游动物和水蚯蚓为食,培育成活率平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正鲟鱼隶属于软骨鱼类,无鳞片保护,体背5行骨板,易相互摩擦损伤身体,相对于其它鱼类,运输成活率较低。鲟鱼苗种长途运输是鲟鱼规模化养殖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探索鲟鱼苗种运输的关键技术,提高苗种成活率,在鲟鱼规模化养殖中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本地鲟鱼养殖发展迅猛,鲟鱼苗种的需求量大增,当地的鲟鱼苗种繁育场生产的鲟鱼苗种已不能满足养殖户的需求。为了解决当地苗种短缺的问题,从2012年春季起,笔者开始尝试用活鱼运输车从湖北省荆州、宜昌等地拉运鲟鱼苗种。由于  相似文献   

13.
鲟鱼苗种长途运输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鲟鱼人工养殖发展迅速 ,鲟鱼苗种运输特别是长途运输便成了鲟鱼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江苏黑龙江鲟鳇鱼苗种培育基地 (我所与黑龙江抚远县国营渔场共同组建 ) 2 0 0 0年生产各种规格史氏鲟、杂交鲟苗种 60万尾 ,其中 4 7万尾分别销往广东、福建、上海、安徽等地 ,运输总成活率达 99%以上。我们在苗种长途运输方法上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做好起运前各种材料准备工作 ,保证所需材料及时到位。包装材料是根据苗种大小确定不同规格的包装材料 (具体见表 1)。鲟鱼苗种系江苏黑龙表 1 鲟鱼…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江都区鳜鱼养殖发展较快,而鳜鱼苗种主要来自于南方地区,由于受南方气候、水温和长途运输、苗种病害的影响,调回的鳜鱼苗培养成大规格鱼种成活率不高,鱼种在养殖商品鳜鱼过程中病害发生率较高,导致主养鳜鱼池塘效益降低,甚至亏本。为探索鳜鱼在本地自繁自育技术,提高鳜鱼苗培育大规格鱼种成活率,增强养殖鳜鱼自身抗病力,2014-  相似文献   

15.
科技信息     
大菱鲆家系苗种高效培育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月初,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张庆文研究员等发明的大菱鲆家系苗种高效培育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091001400.0。本发明专利涉及大菱鲆家系苗种高效培育方法,其技  相似文献   

16.
正当一些外国科学家还在为大菱鲆全雌技术苦苦攻关的时候,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传来消息,该所承担的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大菱鲆全雌苗种生产技术研究"通过现场验收。该项目负责人、副研究员刘新富带领的课题组攻克了全雌苗种培育技术难关,培育的大菱鲆苗种雌鱼比例高达100%,这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自1992年雷霁霖院士从国外引入大菱鲆,开启大菱鲆养殖之路,到如今全雌苗种  相似文献   

17.
姚志刚 《河北渔业》2003,(2):38-38,40
大菱鲆(Scophthlmusmaximus)原产于欧洲,是一种海水底栖肉食鲆鲽鱼类,欧洲已达到产业化养殖水平。它性格温顺,适应低水温生活,生长迅速,容易接受配合饲料,易于集约化养殖。我国由黄海水产研究所于1 992年引进并在山东试养成功,1 999年人工育苗成功,目前国内在山东、河北、辽宁沿渤海地区已形成养殖高潮,苗种需求量很大。但目前育苗成活率普遍偏低,即使在欧洲国家商业育苗场,育苗成活率也只有3%~6%(FFI .1 997) ,国内厂家育苗成活率更低,严重制约着大菱鲆养殖业的发展。我们于2 0 0 2年2月1日初进行了大菱鲆人工育苗试验研究,育苗成活率达…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大菱鲆养殖的基本技术、条件要求做简单介绍。 一、苗种购入:大菱鲆苗种购入时体长要在5cm以上,鱼体色泽正常,有活力,无病害、畸形。 二、水温:大菱鲆是冷水性鱼类,养殖适宜水温要求在10℃-20℃之间,14℃-17℃水温为快速生长阶段。 三、盐度:大菱鲆养殖的适宜盐度20‰-32‰之间,25‰-30‰最为合适。 四、水质:大菱鲆养殖要求水质无污染,抽取地下海水可直接入养殖池使用,用外海水要进行过滤、杀菌。 五、用水量:根据对大菱鲆的养殖经验,以流水养殖为好。每天换水量至少在5个循环以上,如果水量充…  相似文献   

19.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王敏  张泗光 《水利渔业》2000,20(1):37-39
进行了泥鳅和副泥鳅的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水泥池中培育鳅苗,决定成活率的关键是早期投饵技术,鳅苗下池前要肥水,下池后早期要多点,分散,均匀投喂,发现较多泥鳅在水上层游动或浮头时应及时加注新水。  相似文献   

20.
洪家春 《科学养鱼》2007,(10):46-46
一、苗种实行本地化水产养殖品种都生活在水中,离水后容易脱水受伤,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大量死亡,若再经过长途运输,投放成活率不高,也会影响生长。另外,从外地进购苗种,常因缺乏检疫,还会把病原菌带入养殖水体,引起病害蔓延。因此,应提倡养殖户苗种在当地解决,实行本地化。有条件的地方应鼓励养殖户自繁自育苗种,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