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果麦间作系统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揭示果麦间作系统内小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利用KS4000手持气象站和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对环塔里木盆地枣麦、杏麦和核麦间作系统中小气候因子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果麦间作系统对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量和散射辐射量均有一定的减弱作用。果麦间作系统小麦冠层风速、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均明显降低,相对湿度明显增大,在枣麦、杏麦和核麦间作系统中具有相同的趋势。可见果麦间作栽培模式是一项改善田间小气候,有效防治环塔里木盆地一带常出现的干热风、浮尘和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的重要措施,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生态保障。 相似文献
2.
桉-农间作系统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桉农间作系统内一年生间作物3个生长阶段的光强、温度以及相对湿度等小气候因子进行观测,结果表明:间作带上的平均光强为42 000~59 000 lx,相对光强达到76.7%~78.8%,减弱幅度<25%,可以满足一年生间作物生长需求;桉农间作系统在低温天气,间作带可增温12.3%~27.9%;在高温条件下,间作系统降温幅度在2.97%~11.6%;并可降低最高地温7.9%;降低常风39%;白天平均相对湿度比对照农地的相对湿度最大提高4.44%,平均提高1.5%.因此,桉农间作具有明显的防风、降温、增湿和保持土壤湿度作用,这对改善间作区田间小气候,促进农业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扁桃棉花间作对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大田棉花为对照(CK),与20年生扁桃树下间作棉花(扁桃树下东西两侧第一行的棉花、垂直最大冠幅处的棉花、垂直最大冠幅外2 m处的棉花)的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扁棉间作改变了棉花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规律,对照棉花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都呈双峰曲线,而间作棉花的变化规律都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时间早晚与树影变化长度和方向有关.②扁棉间作对棉花的产量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间作减少了株数单位面积、单位面积铃数和单株成铃数,进而影响了籽棉和皮棉的单位面积产量,扁桃树树冠内侧、树冠外侧2 m处的籽棉平均667m2产分别较对照递减了66.92;和42.78;. 相似文献
4.
枣农间作系统小气候水平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通过在环塔里木盆地干旱区,对不同枣农间作类型:枣麦间作(3 m×4m,2m×6 m)、枣棉间作(3 m×4 m,2 m×6 m)系统小气候方面的研究,以期完善枣农间作理论,为新疆枣农间作模式的优化及间作物的选择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Vantage Pro2自动气象站和KS4000手持气象站观测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风速和风向等气象因子,同时使用WQG-15地面温度计观测地温.[结果]不同类型枣农间作系统的光照强度、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同一类型中行间各点小气候水平分布也有区别,其中光照强度变化较大;不同间作类型相比,受光量排列顺序为枣麦间作3×4(m)<2×6(m)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试验区内外气象数据及作物生长阶段冠层温度、光合及蒸腾指标,分析垄作沟播喷灌系统农田小气候变化特征,研究不同喷灌处理对光合、蒸腾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沟播喷灌可以降低作物生育期环境温度,试验区内环境湿度明显高于试验区外。油葵冠层温度随灌水定额的不同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垄沟处理对于调节叶面温度、改善作物呼吸状况具有积极作用。垄作沟播喷灌对灌溉水可叠加利用,无论是全天还是各生育期,其光合速率均相对较高,对作物产量形成及光合产物的分配具有积极作用,而T3、T4处理蒸腾速率明显低于对照(CK)。 相似文献
6.
枣棉间作不同模式对棉花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枣棉间作立体种植方式下的棉花为研究对象,在灌水模式相同的情况下以棉花品种一新陆中3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复合系统下棉花的光合特性,进而筛选出适合大田种植的枣棉间作方式.研究表明:高密度种植模式下的棉花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优于低密度种植模式下的棉花(即:m3 >m2 >m1),棉花净光合速率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均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棉花叶片的蒸腾速率则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等;此外3种复合系统下棉花产量也有较大的差异,其中m3的籽棉产量最高,光和物质累积较多,说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产量出现递增的变化特点.即通过实行适合的高密度间作栽培种植方式可有效改善系统内棉花光环境条件,降低系统内光的竞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果粮间作系统与麦田小气候要素的对比观测。分析得出,气温与土温均低于单作麦田,湍流交换系数低于单作麦田,土壤导温率存在明显差异。果粮间作田在热力与动力方面小气候效应明显。为我区中西部地区果粮间作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果粮间作系统小气候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果粮间作系统与麦田小气候要素的对比观测。分析得出,气温与土温无低于单作麦田,湍流交换系数低于单作麦田,土壤导温率存在明显差异。果粮间作田在热力与动力方面小气候效应明显。为我区中西部地区果粮间作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连作棉田间作洋葱、孜然对棉花光合特性及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棉花间作模式调节农田生态环境、缓解棉花连作障碍的作用,以棉花连作30年土壤为对象,设置棉花间作洋葱、间作孜然处理,研究两种间作模式对棉花地上部光合特性、根系生长发育及土壤酚酸类化感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间作洋葱和间作孜然处理的棉花根长、根质量、比表面积分别增加54.5%、45.7%、16.3%和22.8%、15.7%、4.9%,初花期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比对照分别增加12.7%、12.2%和20.7%、7.2%。间作洋葱、孜然处理棉花根际土壤中3种主要酚酸类化感物质总量分别降低67.9%和57.8%,与单作相比差异显著。研究表明,长期连作棉田间作洋葱、孜然降低了棉田土壤中化感物质含量,改良土壤环境,促进棉花根系生长发育,提高棉花叶片光合能力及生物量,并且间作洋葱对连作棉花生长发育的调节效果优于间作孜然,可作为缓解棉花连作障碍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0.
根据棉田植被层内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棉田植被层内太阳辐射、空气温度、湿度及土壤温度的日变规律和垂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枣棉间作棉田花铃期小气候变化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枣棉间作条件下,以单作棉田为对照,研究花铃期枣树西侧冠下、东侧冠下及冠外小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棉田相比,枣棉间作光合有效辐射降低,西侧冠下、东侧冠下、冠外平均降幅分别为31.2%、23.7%、15.8%。枣棉间作棉田温度峰值出现在18:00,为45.6℃,比单作棉田早4h,温度高2.1℃,38℃以上持续时间长达4h,不利于棉花生长及产量形成。西侧冠下相对湿度最低,但土壤含水量却最高。枣棉间作皮棉产量降低,依次为单作冠外东侧冠下西侧冠下,分别降低11.5%、15.2%和27.9%。相关分析表明,PAR、相对湿度与皮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温度与皮棉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因此,枣树对棉花皮棉产量影响表现最大的为冠层处PAR、1.5m处温度及相对湿度,棉花单株结铃数受影响最大,其次是单铃质量和衣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绿洲灌区覆膜玉米氮素需求前移,后期脱肥问题,通过探讨氮肥后移对间作玉米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期揭示间作玉米产量形成的光合机制。【方法】2019—2021年,在河西绿洲灌区以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种植模式,设玉米间作豌豆和单作玉米2个水平,副因素为3个施氮制度(氮肥后移20%,氮肥后移10%,常规施氮不后移),研究氮肥后移及间作模式下,玉米的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表现。【结果】与常规施氮不后移相比,氮肥后移20%和氮肥后移10%处理下间作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8.5%、13.8%,生物产量分别提高23.8%、12.5%;单作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9.7%、13.3%,生物产量分别提高19.6%、10.3%。相同占地面积下,间作较单作玉米籽粒产量增加33.2%—35.1%,生物产量增加26.8%—31.5%。同时,氮肥后移20%和氮肥后移10%处理较常规施氮不后移提高了间作群体籽粒产量27.2%、12.9%。说明,间作较单作模式可提高玉米产量,且氮肥后移处理较常规施氮促进了间作产量的提高。与单作模式相比较,间作玉米可保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较低的胞间CO2浓度,且氮肥后移处理具有促进作用。氮肥后移20%、氮肥后移10%较常规施氮不后移处理玉米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12.8%、6.0%;气孔导度分别提高14.0%、6.9%;蒸腾速率分别提高20.5%、9.5%;胞间CO2浓度分别降低29.8%、13.1%。间作模式下,氮肥后移20%、氮肥后移10%处理玉米全生育期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较常规施氮不后移处理分别提高7.5%、3.7%。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氮肥后移和间作主要通过提高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和降低胞间CO2浓度来增加玉米产量。【结论】氮肥后移20%(玉米拔节期追肥36 kg·hm-2+吐丝后15 d追肥108 kg·hm-2)有利于间作玉米光合特性提高,从而促进玉米增产。 相似文献
13.
玉米-大豆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作是一种能集约利用光、热、肥、水等自然资源的种植方式,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群体光能利用率产生的影响不同。以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为对照,在玉米与大豆2∶2、2∶3和2∶4间作模式下,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能够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分别较单作提高了22.4%~24.7%、9.2%~12.0%和0.9%~3.5%,其中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间作降低了大豆的光能利用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分别较单作降低了3.5%~12.6%、1.6%~4.0%和0.3%~0.5%,但差异均不显著。在玉米-大豆间作复合体系中,随着玉米大行距的增大,玉米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均逐渐提高,光合速率呈先提高后降低趋势并以玉米与大豆2∶3间作复合体系最高;大豆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均逐渐提高,但3种间作模式间的光合特性指标差异均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采用玉米与大豆2∶3间作模式,玉米-大豆间作体系的光能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15.
为了提高桑树与红薯间作模式群体的光能利用率,优化桑树与红薯间作群体的空间配置,试验探讨了在桑树、红薯生长关键期及共生期内桑树和红薯的光合特性日变化及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单作桑树、间作桑树和单作红薯在白天12:00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间作红薯的光抑制现象不明显;桑园间作群体的总生理指标值明显高于单作桑树,其中表观光能利用效率提高了48.13个百分点,表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9.87个百分点,表观CO2利用效率提高了44.18个百分点.光合有效辐射是桑树光合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间作桑树和单作桑树的净光合速率动态变化曲线呈“W”型;桑树与红薯间作群体中存在种间互作效应,桑树的遮阴影响了红薯的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水分处理对枣园间作棉花光合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不同水分处理对间作棉花光合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枣园间作棉花为材料,在棉花的主要生育期,分析不同水分处理下棉花的光合指标及棉花的产量。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盛花期棉花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单峰曲线,不同水分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水分处理之间水分利用效率存在差异,日变化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W3>W2>W4>W1;不同水分处理之间棉花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轻度水分胁迫下棉花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塔里木盆地枣棉间作条件下,适宜棉花生长的滴灌水量为300~350 m/667 m2。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较好的谷子大豆间作模式,选用品种‘农大8号’和‘晋豆25号’作为谷子和大豆的试验材料,在不施氮肥的基础上,设置谷子和大豆间作比例为6:0(T1)、2:4(T2)、3:3(T3)、4:2(T4)、0:6(T5)共5个处理,检测不同间作比例对谷子和大豆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模式对比,间作各处理条件下,大豆的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差异,而谷子的叶绿素含量有一定的升高趋势,其中T2处理显著提高;间作条件下谷子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显著提高,T2处理综合表现最好,而大豆的光合指标则显著下降;间作处理下谷子的胞间CO2浓度下降,大豆则有一定上涨;在间作模式下谷子的产量升高2%~9%,T2处理产量最高,大豆产量下降29%~33%。T2、T3、T4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表明间作处理具有间作优势,其中T2处理表现最好,结果对谷子大豆间作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谷子花生不同间作方式对谷子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选用农大8号和晋花10号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了谷子单作(T1)、谷子花生2:4间作(T2)、谷子花生3:3间作(T3)、谷子花生4:2间作(T4)、花生单作(T5)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①与单作相比,间作处理下谷子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SPAD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有所下降。②对于叶绿素荧光参数,间作谷子叶片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速率、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相比较单作均有显著提高,PSⅡ最大量子产量变化不明显。③对于产量指标来说,间作谷子产量相比较单作得到提升,而由于高位谷子遮阴,导致花生通风透光性较差,抑制了花生的生长发育,使其处于间作劣势,但间作处理总体仍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其中T2处理效果最好。研究结果为间作谷子栽培及高产稳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桑树/大豆复合模式的合理空间配置提供理论依据,为桑树/大豆复合模式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分别研究了1年生桑树幼苗与大豆在间作和混作模式下桑树幼苗和大豆的生长及光合特性。[结果]1年生桑树幼苗在间作和混作模式下均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及光合特性,但间作模式下桑树幼苗叶片的各项生长及光合指标明显优于单作。但1年生桑树幼苗与大豆在混作模式下二者地上部分有明显的光能竞争,大豆限制了桑树幼苗的生长。[结论]与大豆间作可以提高1年生桑树幼苗的光合生产能力和植株的生长。新移栽的1年生桑树幼苗不宜与大豆混作。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揭示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玉米间作产量优势的光合机理,于2010-2011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研究了间作玉米功能叶的光-光响应曲线和光-CO2响应曲线特点、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与构成、干物质积累及灌浆速率。结果表明:间作提高了玉米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改变了叶绿素构成,显著提高了净光合速率,延缓衰老;间作提高了玉米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饱和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显著降低了CO2补偿点;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光化学猝灭系数变化不明显。间作明显提高玉米生育后期单株干物质,主要在于促进了籽粒的生长,显著提高玉米产量, 偏土地当量(PLER-M)高于其所占面积比例的106.6%-120.3%,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产量优势。这说明间作玉米产量间作优势主要来源于其生育后期净光合速率的提高,促进光合物质向籽粒的分配,净光合速率的提高是通过羧化效率和表观量子效率的提高,增强CO2的固定能力实现的,而非是光能传递、转化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