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对苦荞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筛选优质苦荞品种,以99份苦荞(国外51份、国内48份)为试验材料,通过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和综合得分F值等方法对99份苦荞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苦荞11个农艺性状间存在较大变异,变异系数均大于0.1;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千粒重和株高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3.234%,第一主成分中负有最高荷载的为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聚类分析将99份苦荞分为6个类群,其中类群Ⅳ的18份品种性状优良,可作为核心种质资源。苦荞选育时应重点考虑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2个性状指标。综合聚类分析和综合得分F值筛选出23份高产优质苦荞,其中12份为国外引进品种。  相似文献   

2.
晋北地区不同芸豆品种(系)的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不同芸豆品种(系)在晋北地区的适应性,在山西晋北地区,对引进的12个芸豆品种(系)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素、产量等指标进行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适应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12个品种(系)中除BY2015-1无法在晋北地区成熟,其余11个品种(系)在晋北地区的适应性较好;对11个品种(系)的9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因子,即产量与株型因子、生育期与荚长因子和分枝数因子,累积贡献率为86.054%;根据各品种(系)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共筛选出4个适宜晋北地区种植的芸豆品种(系),分别为中芸5号、龙12-2614、中芸4号和中芸6号,其中中芸5号的综合得分最高,产量也最高;聚类分析表明,11个芸豆品种(系)可划分为两大类,其中中芸5号、龙12-2614、中芸4号和中芸6号聚为一类。结果为芸豆品种的评价和筛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适宜黄淮南部夏播推广种植的鲜食玉米品种,本研究以17个鲜食玉米品种为材料,对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鲜穗产量与穗粗、行粒数和单穗鲜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穗位高、秃尖长呈负相关;主成分综合评价筛选出晶彩甜糯2号、连甜糯909、苏科糯1702、通甜糯898、连彩糯1607等5个农艺性状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种。对17个参试品种的外观和蒸煮品质进行品质评分。综上所述,明玉1203、连甜糯909、虞珑糯1612、白甜糯209、苏科糯1505等5个品种品质得分较高,综合产量、农艺性状、外观和蒸煮品质,连甜糯909、彩甜糯1607、苏科糯1505等品种适宜在黄淮南部地区夏播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陇东旱塬区复种不同藜麦品种(系)的适应性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不同藜麦品种(系)在陇东雨养地区夏播复种的生态适应性,以12个藜麦品种(系)为材料,对其物候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品质性状等指标进行考察,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其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12个藜麦品种(系)除LY-2无法复种成熟外,其余的11个品种(系)均能完成生育期;对其19个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单位面积籽粒产量与单株粒质量和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根倒率、茎倒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株高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籽粒粗蛋白和淀粉分别与籽粒直径和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对其15个性状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提出的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5.04%,根据综合得分,筛选出适应性最好、得分最高的2个品种(系)‘陇藜4号’和‘Q2’;聚类分析表明,11个藜麦品种(系)系统聚为3大类型,各品种(系)间性状与遗传距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第三类产量最高,第二类有矮秆、早熟等特性,可根据生产需要和育种目标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5.
为扩大并优化山西甜荞种质资源,筛选高产优质品种,通过多样性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综合D值评价等方法对51份引进的甜荞品种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引进品种遗传变异丰富。11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9.562%~115.337%,其中,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产量、一级侧枝数、主茎节数、株高、茎直径、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均大于20%。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3.247%。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茎直径、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单株粒数的关联度最高。综合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在对引起甜荞选育时,应着重考虑单株粒数与单株粒重。聚类分析将51个品种聚为8个类群,其中第Ⅶ类群中PI 658426、PI 427236为高产品种;第Ⅷ类群的6个品种为性状优良品种。最后根据综合D值进行评价,初步筛选出11份高产优质甜荞品种。  相似文献   

6.
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4个不同主栽甘蓝品种在银川地区的适应性,比较了供试品种的株高、冠幅、球重等生物学性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综合性状在银川地区的适应性均较好,中心柱高与全株质量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叶球紧实度与全株质量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负相关关系。叶球纵径与单球质量之间呈现显著性(P≤0.05),相关系数为0.976,叶球纵径也是影响单球质量的关键因素。主成分PC1和PC2对应特征值均大于5,且累计贡献率分别为60.915%和96.497%,基本解释变量中的大部分信息。根据各品种的综合得分,秦甘50的综合性状表现最为突出,综合评价分值为0.868,其为供试品种中最适宜在银川地区种植的甘蓝品种,适合银川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我国北方花生品种产量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SPSS软件对我国北方地区15个花生品种的11个产量与品质性状进行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生态环境下产量性状以单株饱果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品质性状以油酸亚油酸比值的变异系数最大。将11个性状综合成为4个主成分因子,可代表花生产量、品质性状87.6654%的原始数据信息量,通过各品种的主成分得分对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并把15个品种聚为5个类群,各类群间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了解和利用河南省新育成小麦品种,以新审定通过的118份小麦品种为材料,基于14个农艺及品质性状进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计算、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118份小麦进行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稳定时间、拉伸阻力、拉伸面积等性状在118份小麦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变异系数分别为96.81%、59.79%、58.65%。14个性状的H′介于0.40~1.65,平均为0.98。其中产量的H′最大,湿面筋含量的H′最小。14个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产量与穗数、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拉伸面积、拉伸阻力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平方欧氏距离15.0处,118份小麦被聚成六大类。不同类群小麦品种数量差异较大,类群Ⅰ中有90个品种,占比76.3%,表明遗传距离较小,未来育种应注意突破。在主成分评价综合得分方面,表现出以下规律:强筋>中强筋>中筋。基于14个性状的小麦聚类结果与主成分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与互补性,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品种。基于聚类分析、主成分评价,类群Ⅳ综合得分较高,囊括了全部3个强筋品种以及除郑麦8...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有效利用藜麦种质资源,筛选适合云南东川地区种植的优良藜麦新品种以推动云南藜麦种植产业的发展。【方法】以111份藜麦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利用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10个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111份藜麦的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在7.09%~86.75%之间,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主枝穗长,最小的是产量,平均变异系数为27.13%,体现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单株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23,P0.01),产量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23,P0.01);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0个农艺性状综合为5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8.20%,并逐一分析了每个主成分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通过聚类分析,在D~2=2.38时将供试材料聚为8个类群,综合分析了不同类群农艺性状的特性,为后期藜麦特异品种筛选和配置杂交组合提供理论依据。【结论】本研究的111份藜麦种质资源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共筛选出22份高秆、矮秆、粗茎、多穗、大籽粒和高产等特性的特异种质,为今后云南东川及周边地区种植推广及育种提供藜麦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客观评价棉花品种(系)资源,为棉花早熟、高产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选取近年来育成的来自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内陆和北部特早熟4大棉区以及国外引进的172份陆地棉骨干品种(系)为材料,对棉花19个农艺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9个性状可以简化为彼此互不相关的5个主成分,这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0.253%,第2主成分得分值高的材料生育期短、产量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5.62处,172份材料划分为10个类群,第Ⅴ类群材料生育期短、植株矮、产量适中,第Ⅶ类群材料生育期适中、产量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47份大白菜在青海地区的适应性及多样性分析,旨在为青海地区秋季大白菜优良品种的推广及科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表型分析与SSR分子标记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0.12%~0.64%,其中中心柱长的变异系数最大;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65~1.49,外叶宽的值最高;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42~2.04,叶球形状最具多样性,其中头球形占比27%;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4个主成分特征值均大于1.0,累计贡献率达到74.21%;47份大白菜的隶属函数值为0.18~0.53,长筒状品种大白菜均具有较高的隶属函数值;基于农艺性状的系统聚类分析,供试品种可分为5大类群,类群Ⅰ、Ⅱ、Ⅲ、Ⅳ属于头球形叶球类群,类群Ⅴ属于筒形叶球类群。SSR分子标记的69对引物中多态性引物占比85.5%,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在距离系数为23时,将47份品种划分为5个类群,各白菜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相对较高。经农艺性状及分子标记结果综合分析,47份白菜材料中最适宜于在青海地区栽培的品种为筒形白菜品种‘天津绿’和‘天青78’,球形白菜品种‘精纯胶蔬秋’,由于其结球紧实、抗病性高且易于管理的特性,在青海地区有较高推广及种植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26份青花菜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13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以及系统聚类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重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9.85%~63.93%,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侧枝数,最小的是球宽,各品种间农艺性状遗传变异丰富,具有很好的选择利用前景。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3个重要农艺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1.543%;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欧氏距离在15.0~16.0,可将26份青花菜供试材料聚为4大类;根据各品种综合因子得分,将26份青花菜品种从高到低进行分级排序,筛选出优良的青花菜品种,获得快速评价青花菜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比较与评价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以江苏省近年来育成的25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调查其田间生长情况,并对13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差异性、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不结球白菜品种的整齐度较高。其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0.26%—33.65%,其中叶质量、叶柄质量、叶柄长、叶片质量的变异系数超过25%,说明不结球白菜品种间性状差异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品种各性状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各性状至少与1个其他性状显著相关,其中产量与单株质量和叶柄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8.561%,其中第一成分的特征值及贡献率最大,分别为4.476和34.434%。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10处将不结球白菜品种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品种最多,主要表现为株高较平均,植株及其质量较小;第Ⅱ类群和第Ⅲ类群植株产量较高,单株及叶片质量较大。研究表明:不结球白菜遗传多样性丰富,品种间农艺性状存在差别,也互为联系,可为江苏地区不结球白菜的生产及种质资源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适宜浙西南地区种植的红藜品系,我们对收集的5个红藜品系的农艺性状、抗病性状和生产性状等指标进行考察,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对其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个红藜品系皆能在浙西南地区正常成熟,全生育期在104~117 d;Q1品系株型高大,抗病性及生产性状相对较好。对14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提取的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8.789%;根据主成分综合评价,筛选出综合评价得分>0,适应性最好的2个品系Q1和Q2。  相似文献   

15.
运用SPSS软件对毕节市威宁、大方、七星关三个地区的7个烤烟品种进行分析评价,筛选适合毕节地区种植的烤烟品种。根据各烤烟品种的产量、均价、中上等烟比例、还原糖、氮碱比等11项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分析得到综合得分函数:F=0.318×F1+0.223×F2+0.196×F3+0.125×F4。最终得分表明:烤烟品种毕纳1号、南江3号综合表现最好,具有较高的地区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鉴定引进大豆品种(系)在新疆南疆地区的适应性和丰产性,为该地区麦茬复播大豆品种更新换代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参加试验的27个大豆新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应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鉴定评价。【结果】产量最高的品种为SC15-11,产量为266.995 kg/667m2,与对照相比增产47.872%。产量与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单株有效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欧式距离为5.00时可将所有材料分为3个类群,分别为高产、中产和低产品种。【结论】SC15-11、JO14和冀豆22等品种综合性状表现优,可在新疆南部地区试验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的优异甜荞麦品种,于2014-2016年通过田间种植、考种对晋北地区引进的12份甜荞麦品种(系)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观测和测量,运用高稳系数法结合产量变异系数对不同甜荞麦品种(系)的稳产丰产性进行评价,主成分分析法对其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荞杂 1、通荞1号等品种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综甜荞2号和通荞1号静态稳定性较好。12份甜荞麦品种(系)的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5947%,根据各品种(系)的综合得分,筛选出3份在晋北地区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的甜荞麦品种,分别为右玉甜荞、蒙0530和宁荞1号。聚类分析表明,12个甜荞麦品种(系)可划分为两大类,其中第Ⅰ类的株高相对较高,主茎节数和一级分枝数较多,籽粒重、单株粒数多;优于第Ⅱ类。研究为当地甜荞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综合评价东华北春玉米组的33个参试玉米品种,选取14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并筛选优质玉米品种。结果表明,倒伏(折)率、空秆率、秃尖长的变异系数较大,生育期的变异系数最小;通过选取前5个主成分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应用聚类分析进行验证,将33个玉米品种分为3类,筛选出金园23和吉农玉1898两个优质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9.
为了丰富陕北地区的大豆种质资源,研究基于50份黑龙江大豆资源和随机区组试验,通过调查大豆全生育期的9个农艺性状,基于变异系数计算,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筛选适合当地种植的大豆资源。变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单株荚粒数,百粒重和分枝数是评价50份大豆资源的优势指标;因子分析结果可知,9个农艺性状可归为5个主效因子,其中单株荚粒数是评价50份大豆资源的第一主效因子,百粒重为第二主效因子,分枝数、全生育期和节间长度分别为第三、四和五主效因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0份大豆资源聚为4个类群,其中第四类群和其他三个类群的差异较大,单株荚粒数具有显著优势,适宜在当地种植。研究通过对50份大豆资源进行9个农艺性状的调查及综合评价,总结当地大豆的生产特点,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大豆资源,为丰富当地的大豆多样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内蒙古自治区高粱品种的特点,客观评价高粱品系,对内蒙古登记的92个高粱品种的13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和同异分析。结果表明,92个品种的13个性状变异系数在4.01%~56.66%之间。通过主成分分析,将92个品种的农艺和品质性状综合成为9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主成分值),这9个主成分值的累计贡献率达88.119%,再将各主成分得分值和贡献率进行计算,求出其综合评价D值,基于D值采用欧氏距离及类平均法将92个品种分为四大类:第Ⅰ类具有长生育期、株高较高、穗粒质量和千粒质量较大的特点;第Ⅱ类具有株高适中、支链淀粉含量适中、穗粒质量较大的特点;第Ⅲ类具有生育期相对较长、总淀粉含量相对较高、粗脂肪含量较低的特点;第Ⅳ类具有株高较低、生育期相对较短、穗粒质量较小、总淀粉含量和单宁含量适中、抗病性一般的特点。将同异分析法求出的联系度μ(W)与综合评价D值相结合,从92个品种中选出7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通过对这些品种的筛选,以期为今后内蒙古地区高粱育种目标的科学确立及品种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