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有助于了解城镇化质量的真实水平,有助于发现影响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文章在梳理、解读新型城镇化时代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城乡统筹等6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安徽16个地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并依据指数值进行排序。结果表明,安徽16个地市在社会发展、人口发展两个维度的指数差异最为明显,社会发展指数最高的合肥市是排名最低宿州市的12倍,人口发展指数最高的铜陵市是排名最低亳州市的9.4倍;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值最高的是合肥市,最低的阜阳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在地理分布上存在着东部高而西部低的区域差异。依据SPSS软件对安徽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将安徽16个地市划分为四类:城镇化高质量地区、城镇化较高质量地区、城镇化中等质量地区、城镇化低质量地区。建议政府从加强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做好"人"的城镇化、加快产业转型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提升安徽新型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2.
选取17 个指标构建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黑龙江 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当前黑龙江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社会城镇化变 化幅度不大,人口城镇化增长较快,生态、经济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应继续大力发展经济、完善社会 保障体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3.
<正>确分析区域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绿色经济效率协调发展度,对改善高污、高排、高耗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耦合分析法计算出2007—2016年各省域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绿色经济效率的协调度,从时序及截面2个维度评价中国各区域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绿色经济效率协调发展阶段及水平,为探索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提供现实依据。结果表明,近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及与绿色经济效率的协调水平均有所提升,且东部各指标的发展优于中西部地区;从区域分类结果看,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等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最高,其协调发展水平较好,而黑龙江省、吉林省、四川省等中西部省域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协调性相对较弱,各省域的发展情况不一。  相似文献   

4.
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依据《黑龙江省森林工业综合统计资料汇编》(2009—2018年)、《黑龙江统计年鉴》(2010—2019年)数据,在遵循综合性、数据科学性、数据可获性、数据可量化原则基础上,从经济建设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生态建设水平3个维度筛选了17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评价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总体成果显著,2009—2018年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由0.208 1提升0.772 0。经济增长率、第二产业发展水平、基础医疗建设、人口素质水平、森林覆盖率等,对促进国有林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贡献度较高;人均GDP、第三产业发展、人均住房使用面积、道路里程等,对促进国有林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贡献度相对较低;国有林区人民还存在经济欠发达、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就业困难等方面的问题。依据研究结果,建议:以促进国有林区经济发展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以增加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人均铺装道路里程为重点,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国有林区建成区绿化为目标,巩固生态功能区定位。  相似文献   

5.
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实证案例,构建其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变异系数的客观赋权法测算各项指标层的权重与各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结合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探讨各城市二者的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略滞后于农业现代化,不同地级市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与层次性,多数地级市与哈尔滨市差距悬殊,导致黑龙江省处于不均衡态势。黑龙江省西南部的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明显高于东北部,高值区集中在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城市密集区,其优势潜力明显强于东部煤电化基地等范围区。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处于高级别拮抗耦合,耦合高值区分布在除哈尔滨市与大庆市"双高"范围区域外,还分布在鹤岗市、佳木斯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鸡西市等"双低"区域,出现"虚假"高值耦合现象。黑龙江省整体处于中度失调状态,协调发展度的空间格局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格局呈一定相似性,高值区同样分布于西南松嫩平原区域,而三江平原地域的协调发展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区域城镇化进程中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以茂名市5个区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城镇化等4个方面,构建了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研究区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测度。研究发现:2015年茂名市城镇化质量存在地区差异,市辖区的城镇化质量高于县级市;人口城镇化是茂名市城镇化发展的短板;各地区城镇化质量内部各子系统的发展并不协调。  相似文献   

7.
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作为我国新兴的新型城镇化举措,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多维度评价模型分析广东工业发展型特色小镇的发展水平,形成了环境资源维度、基础设施维度、特色产业维度和政府支持维度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15个三级指标要素所构成的指标体系,并以广东三大工业发展型特色小镇——北滘、乐从和古镇为例分析其特色小镇发展水平,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工业发展型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参考若干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黑龙江省特点,选取能代表农村城镇化水平的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居民生活、社会进步等4个方面的20个指标,建立了农村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黑龙江省12个地市的农村城镇化水平进行定量计算,以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最高的哈尔滨市(0.684)与最低的绥化市(0.217)相差3倍.从系统的角度对评价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整体水平和缩短区域差异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质量水平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起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以西南民族地区28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评价人口就业质量、经济发展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城乡一体化发展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等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指标体系,运用SPSS 17.0的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比分析西南民族地区28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结果表明,西南民族地区28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南宁的城镇化质量最高,其次是昆明,丽江位居第3位,其他25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质量水平普遍偏低;位于城镇化低质量区内的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都较低,且大多数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发展滞后。因而在制定城镇化发展政策时,应注重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助推西南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4个维度,以及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和生态环境保护3个维度,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水平,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7—2017年浙江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7年浙江省城镇化、生态环境指数以及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协调度由0.0116提升至0.7856,两者间关系实现了从不协调到良好协调的转变.为进一步提升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结合浙江省实际,提出城镇化战略和城镇化发展方式应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目前农村很多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发展,导致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指出了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状,并探讨了黑龙江省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并基于人口、空间、经济、社会和生态5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被解释变量,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为门槛变量,新型城镇化为门槛依赖变量,采集2006—2015年10年间我国除台湾、香港、澳门、西藏以外的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探究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否会受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干扰。经过实证分析得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新型城镇化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干扰因素,各省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耦合协调度基本一致,但省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对接小镇建设、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区域职业教育的战略选择。BSC模式对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导入该模式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维度评价专业教学质量,对不断调整专业教学、对接特色小镇建设、助力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反映生态理念的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对壁山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璧山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子系统发展的过程和发展速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整体来看,生态文明发展较为突出。城市郊区生态文明建设是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整个区域发展质量的最优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县域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对泉州市7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评价。研究得出了各个县域城镇化质量的评分,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提高县域城镇化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环境城镇化、设施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度6个方面对江西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并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研究发现:江西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南昌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鹰潭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最低;南昌市为全省新型城镇化高水平区,赣州市、九江市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较高水平区,吉安市、宜春市、新余市、景德镇市和上饶市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较低水平区,抚州市、萍乡市和鹰潭市为全省新型城镇化低水平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立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环境城镇化、设施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度6个方面对江西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并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研究发现:江西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南昌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鹰潭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最低;南昌市为全省新型城镇化高水平区,赣州市、九江市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较高水平区,吉安市、宜春市、新余市、景德镇市和上饶市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较低水平区,抚州市、萍乡市和鹰潭市为全省新型城镇化低水平区。  相似文献   

18.
依据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理论,从人口城镇化、资源城镇化、环境城镇化3个方面构建青海省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和熵值法对青海省重点开发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分析青海省重点开发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青海省重点开发区域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青海省重点开发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1)青海省重点开发区域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资源环境领域;(2)青海省重点开发区域新型城镇化综合承载状况理想值与现实值差距大;(3)青海省重点开发区域内部各区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大。因此,青海省重点开发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的对策有5个:(1)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提升居民收入;(3)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提高污染治理水平,提升环境承载力;(4)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提升资源承载力;(5)平衡区域差异,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梁伟森  方伟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2):215-221
从粮食安全、生产效率、绿色发展和农业科技4个维度选取指标,以广东省20个地市(除深圳)为样本,评价地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构建模型探讨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结果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呈波动上升态势,其所包含的生产效率、绿色发展和农业科技维度总体上升,而粮食安全维度则是先升后降;全省各区域的粮食产业综合发展差异不大,粤北地区的发展形势最优.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依赖于财政支农和农村信息化,财政支农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农村信息化同时作用于粮食安全和要素优化配置;由于区域经济社会状况不同,广东省各区域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20.
温佳楠 《河南农业》2023,(18):38-40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长葛市通过坚持工业立市、坚守实体经济、坚持创新驱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关注民生福祉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河南省前列,但也面临着要素保障不足、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不强、接轨融合发展水平较低、城镇化质量不高等问题。推动长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尊重县域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强化在细分市场的行业领先地位、打造郑许一体化发展战略支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