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研究福建省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福建省各县(市、区)的经济实力进行评价,通过建立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极差正规化综合评价方法、聚类分析法对福建省各县(市、区)的经济实力进行实证评价并分类。研究结果将福建省67个县(市、区)划分为经济发展实力雄厚、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经济发展实力较薄弱、经济发展实力薄弱四类地区,并为提升各类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分类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甘肃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胡巍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9):374-37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各学科领域的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理论上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本文在对甘肃省经济与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后,通过经济与环境协调度评价模型的研究,揭示出甘肃省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当地环境政策的制定和评价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河南省生态环境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的生态经济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完成了以市为单元的生态经济区划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可以分为优和良两个级别,分别占河南省总面积的27.22%和72.78%;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分为经济较好区、经济中等区、经济较差区3个级别,分别占河南省总面积的4.51%、61.67%、33.82%;根据河南省市域尺度上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状况,将全省划分为5个生态经济区。调整产业结构和保护生态环境是河南省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测评成德眉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现状,探索同城化协同发展路径,提升区域农业农村协同、错位、集群发展水平,选取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资源环境承载水平4个维度14项指标,构建区域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剖析成德眉资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和优势。研究发现,2018年成德眉资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水平差异比较明显,发展不均衡,地理空间上呈“草帽型”分布,成都和德阳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资阳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四市农村农业发展急需抓住成德眉资同城化战略的重要契机,发挥成都的市场优势、资阳的发展潜力,推动成德眉资一体化农业农村提档升级,实现同城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河南省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以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2 方面为切入点,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因子出发,选取了14 个评价指标,并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表明:(1)2000—2014 年河南省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各因素指数不断上升,生活水平和人口构成增长的幅度明显快于产业结构和人口素质,2000—2006 年,城镇规模指数>产出水平指数>投入水平指数,2008 年投入水平指数超过城镇规模指数和产出水平指数;(2)河南省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大致经历了失调衰退发展阶段(2000—2004 年)、过渡阶段(2005 年)和协调发展阶段(2006—2014 年),协调发展度由0.15 提高到0.99;(3)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数整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2013 年土地城镇化指数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步入优质协调发展阶段。该研究得出了河南省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变规律,为推动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昱  朱梦珂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20):159-164
研究旨在分析河南省现阶段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了解其优势及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得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策略,以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以河南省城镇化进入历史转型期为切入点,运用SWOT分析方法,明确了当前的城镇化建设在历史文化、区位交通及国家政策等方面拥有显著优势,并揭示了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城乡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滞后、“城市病”频发及人口素质和资源环境的制约等。以此为依据,提出未来河南省的城镇化建设应集中力量做好四件事:以“新三化”协调发展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注重农村人口素质提升,助力城镇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研究新疆尼勒克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以期为促进尼勒克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从土地利用系统、生态环境系统构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法确定权重,并通过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2009—2014年尼勒克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水平作出评价。结果表明:①2009—2011年尼勒克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处于勉强协调,2012—2014年处于初级协调;②2011—2014年间尼勒克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各个子系统相互间的协调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增长,表明尼勒克县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开始进入良性有序的发展阶段。在今后的发展中,尼勒克县一方面要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效合理的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区域内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This article examines social deprivation at a regional scale using the case of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Counties, county‐level cities, and districts of prefecture cities are selected as the units of analysi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a significant variation is found in terms of the social deprivation index, showing a pattern of increasing deprivation from the cor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PRD) to the peripheral areas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PRD, social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se units, whereas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less differentiated. Social deprivation in urban areas is considerably lower than in rural area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ities are significant, showing a bifurcation trend, whereas rural areas seem to be similar. Social dispar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re derived from unequal economic growth as well as social and regional policies.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部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旭锋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1):301-305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阶段,受资源禀赋、人力资源、产业发展、制度环境等要素条件影响,中国东、中、西部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有明显差异。自2001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城乡统筹发展已经取得积极成效。西部不少市县在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加快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对于西部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研究,也就在于总结、梳理西部各省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成就、经验和做法,比较不同区域、不同县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路子或模式,探讨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杨彬如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9):252-257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社会与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其中,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造成的城乡教育不平衡发展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国城乡教育失衡由城乡教育资金投入差距、城乡师资力量差距和城乡教育机会差距这3方面原因造成。教育的城乡差距反过来又在经济方面造成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形成了“经济滞后——教育落后——经济滞后”的恶性循环。在就业方面,造成农村人才不足的同时城市就业压力过大。在社会发展方面,造成农村的人口、法制、文化等方面落后于城镇的水平。最后提出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从教育机会分配的优惠政策、提高教育资金投入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这3个方面入手,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各地级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珊珊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3):193-198
探究河南省各地市经济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情况,旨在全面认清各市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度现状,为各区域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借鉴,实现河南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基于对河南省18市2008—2012年各项指标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出区域经济与环境内部各因子相互作用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用定量方法分析经济与环境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以及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性都较大,其中环境建设和环境治理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最大,而经济结构和经济实力对生态环境胁制作用最大。河南省各地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度空间分异规律显著,大致将其划分为协调、磨合、拮抗和低水平耦合4种类型,其中以磨合、拮抗类型为主;2008—2012年河南省各地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期间耦合度时序变动较大。  相似文献   

12.
The concept of "renovation and restoration" mark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o intensive development mode and to quality improvement stage.The environmental imbalance problem of emphasizing development and neglecting ecology in the pas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current urban quality improvement stage.Rivers are related to the origin,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ities,affect the layout,transportation and environment of cities,and bear the culture,econom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ities.Taking the Linjing River of Yongchuan in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and taking the concept of "renovation and restoration" as the guidance of the design of the overall environmental quality improvement of the river,this stud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river based on the four river environmental impact factors of water pollution,water resource supply and demand,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hore water waterfront type and the strategies of optimizing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management,constructing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pattern,shaping the reg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and combin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long the river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Linjiang River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planning and design.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结合湖南省区域发展实际,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7年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具有较高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2)湖南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从东到西逐渐降低;(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低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集约度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张静怡  马佳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26):159-164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从评价指标选取原则、评价指标内涵、评价方法3个方面对国内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国内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渐趋完善,评价方法丰富。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指标内涵的确定主观性太强;文化指标、都市农业观光等功能性指标的研究较少;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太过主观能动性;研究对象较单一等。提出了未来应当继续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1)在确定指标时,应当选择典型性的指标,并且以因子分析法为主,使指标更加科学化、合理化;(2)重视文化、都市观光等新兴指标的研究,并与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融合、关联,展现都市农业的多功能特征;(3)在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时,为了避免主观性,多采用数学建模的方式;(4)丰富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对象之间的比较研究(包括横向和纵向发展水平比较)。研究为科学评估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水平、构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准确评价黑龙江省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潜力,研究选取全国包括黑龙江省在内的12个省(直辖市),以及黑龙江省内13个地区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及《黑龙江统计年鉴2014》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构建指标体系,并结合聚类分析对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潜力进行聚类分层。结果表明,农村地区社会建设程度、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是其主要影响因素。黑龙江省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在大庆、哈尔滨、齐齐哈尔蕴藏着相对较大的发展潜力,但其他地区的发展潜力较差,仍然面临严峻的养老难题。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海南省社会、经济、环境现状,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选取27个指标构建海南省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南省18个市县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时空差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生态环境状况较好,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整体水平较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绝大部分市县的I级隶属度值不断增大,生态环境承载力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各市县的对比分析来看,海南省各市县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呈现东部-中西部-北部递减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SWOT-PEST分析的江苏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休闲农业为例,分析发展环境和制定发展战略,为江苏省甚至全国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采用SWOT-PEST方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4个方面对江苏省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进行分析。2019年,江苏省休闲农业接待游客2.3亿人次,综合收入680亿元,休闲农业品牌总数居全国前列。江苏省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农业资源多样、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强劲、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等优势和机遇,但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缺乏科学规划、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也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生态环境威胁、缺乏创新创意等威胁。针对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构建了SWOT-PEST分析矩阵,提出发展型、扭转型、多样化、防御性4种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主成分的河北省地级市城市生态安全预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泽娜  周伟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4):118-123
为了对河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准确地发现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其对综合发展潜力的影响程度,对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修正,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对河北省的11个城市的生态安全进行了预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廊坊市得分为0.55,处于理想安全与临界安全之间,而其他城市均在临界安全与较不安全之间,其先后顺序为:秦皇岛市、保定市、承德市、邢台市、唐山市、石家庄市、张家口市、沧州市、邯郸市、衡水市。总体上,河北省生态环境存在较多的不安全因素,生态环境压力强度较大,全省城市生态系统的状态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应提高响应水平。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人口是四川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探明四川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对于区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从人员从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教育资源、农业科技进步、人口质量、迁移成本、空间位置和耕作条件等8个方面选择了25个潜在驱动因子,采用人口测度法、逐步回归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以1999—2008年和2008—2018年两个时期四川省5个经济区共计21个地市(州)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其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显示:①1999—2018年内,80.95%的地市(州)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持续减少,9.52%的地市(州)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增加后持续减少。②1999—2018年内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改变与地形密切相关。③除地形外,1999—2008年的主要驱动因子还有人口出生率、中学生数量和三产产值的变化,2008—2018年的主动驱动因子则还有房价和农业机械化水平。④在1999—2008年中,区域平均坡度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年变化率的影响以通过影响中学生数量的年变化率和出生率的年变化率的间接效应为主,但直接效应不可忽视。⑤在2008—2018年中,农用电机数量的年变化率直接有效影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年变化率。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应用可以促使更多的人口从事第一产业的生产劳动。上述研究结果暗示了农业劳动力流失的内在机制存在明显的时间分异。目前,虽然农业劳动力的地域分异特征明显,但农业科技的直接效应已经进一步凸显,未来将有望依赖农业科技打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地域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李萍  谭静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364-367
解决城市用地供需矛盾的关键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了测度城市经济与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协调程度,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经济与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测算地级城市经济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分别得到四川省18个城市1998至2008年的协调度,同时对不同地级城市、不同年份的计算结果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动态地分析与考察,结果表明四川省地级城市经济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协调程度虽然逐步提高,但是总体上水平不高,只有发展经济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举,才能改进协调度,从而为政府实施城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