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春播玉米倒伏原因作具体分析,包括玉米品种选择不当、种植密度过大、种植地块土层较浅、肥水使用不均、化控剂使用不当等内容.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选好玉米品种、加强技术培训、增强栽培管理、科学施肥、合理化控、病虫害药剂防治等内容,以期为春播玉米倒伏提供可靠的防治技术支撑.同时为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扎兰屯市玉米瘤黑粉病的流行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玉米瘤黑粉的发生危害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大河湾镇永星村3组种植的海玉六品种,发病率为60%-70%,邻近其他玉米品种发病率为10%-20%;雅尔根楚办事处三道沟村5组种植的海玉四品种,面积约1.3hm^2,发病率为50%-60%,邻近其他品种发病率为20%-30%。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玉米连年种植,又遇到了干旱少雨,玉米生长势弱,导致病害大发生。文章提出了选用和种植高产抗病品种、合理轮作、选用新型杀菌剂处理种子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2011-2019年广东省玉米种植情况和病虫害发生面积、防治面积等数据,总结了广东省近9年玉米病虫发生危害特点及趋势,阐述了种植结构调整、种植制度、抗性品种、防治技术对玉米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东北、华北的春播玉米区是我国的玉米主产区之一,将近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40%。近年玉米弯孢叶斑病、丝黑穗病在东北、华北地区常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造成玉米10%~35%的产量损失,已成为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通过对东北、华北春玉米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大的35个主栽品种在人工接菌条件下进行玉米弯孢叶斑病、丝黑穗病发病情况的调查分析,以期明确品种之间的抗病性差异,指导品种的合理应用,为制定合适的防治措施及为将来的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并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密度和品种对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研究品种和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品种选择和密度优化为玉米节水高产提供依据。试验材料选择郑单958、屯玉808、先玉335、先玉1266、浚单29、陕单226、陕单609、延科288、西农211和华农138共10个玉米品种,设置6.75×104、7.5×104、8.25×104株·hm-2共3个种植密度,采用裂区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夏玉米产量、生物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随密度和品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种植密度的增加会影响夏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不同密度下以8.25×104株·hm-2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平均产量为7 954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22.1 kg·hm-2·mm-1;不同品种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密度的响应存在差异,屯玉808的耐密性最好,西农211耐密性最差;产量越高的品种水分利用效率越高。因此在关中平原,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并选用耐密型高产品种是实现玉米种植节水高产的有效途径。本试验条件下,以8.25×104株·hm-2密度水平种植屯玉808、华农138、先玉1266和陕单609,以7.5×104株·hm-2密度种植郑单958,可同时获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宜昌市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特别是高杆高产饲料型玉米品种发展更快.全市种植品种达35个之多,品种"多、乱、杂",良莠不齐.由于大量从北方调种,并且多数品种没有经过试验、示范即盲目扩散种植,加剧了各种玉米病害的传播、蔓延,导致玉米大、小斑病、粗缩病、疯顶病、茎腐病等危险性病害的流行.近年来,玉米大、小斑病暴发流行范围逐年扩大,为害程度逐年加重.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由重庆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撑的、在渝北区茨竹镇重庆福小生态农业合作社、重庆青盈农业股份合作社基地种植的粮改饲渝青玉3号青贮玉米,通过了渝北区农委组织的市农技推广总站、市畜牧推广总站等单位的有关专家进行的测产验收。两家专业合作社通过粮改饲结构调整发展青贮玉米生产,选用栽培了我院渝青玉3号青贮玉米品种353 333,并通过实施玉米轻简化一次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陕西关中地区玉米生长后期钻蛀性害虫的为害情况及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虫性,为玉米后期钻蛀性害虫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在陕西关中选择5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区进行调查,并且于2016年6月8-10日在阎良区种植21个玉米品种,观察不同品种的抗虫性。结果表明,陕西关中地区玉米生长后期钻蛀性害虫有亚洲玉米螟、棉铃虫和桃蛀螟3种,其所占比例因地而异。玉米后期钻蛀性害虫对21个供试玉米品种为害程度均较高,但不同品种之间受害程度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枣阳市地处鄂北岗地,玉米种植面积已占秋粮面积的四成,而且玉米在人们饮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比较几个主推玉米品种产量、农艺性状以及化调处理,旨在确定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夏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0.
大垄沟及其改良栽培措施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为了改良黄土丘陵半干旱地区大垄沟种植技术,在延安选用沈单10号玉米品种采用大垄沟配合地膜、液态地膜、保水剂、土壤改良剂(PAM)等4种化学材料覆盖,及大垄沟玉米间作大豆共5个处理,以平作和大垄沟不覆盖处理为对照,对大垄沟种植技术进行改良研究。结果表明,5种改良措施均能明显促进玉米的生长势,增加玉米的光合面积,提高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其中,大垄沟与地膜或液态地膜配合使用的增产效果最佳,是适合延安半干旱地区玉米种植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1.
2012年引入黑龙江八一农业大学研制的“玉米高产密植化控技术”,结合扎兰屯市的生态环境条件,选择不同积温带的代表性地块进行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将耕作模式、优良品种和化控技术组装集成,共9个乡镇12个村18户.种植面积19.1hm2,利合16品种平均每667m2产量为625kg;KX9384品种每667m2产量为758.13kg.利合16品种较对照增产56.25%,每667n12增收225kg,折合人民币450元。KX9384品种较对照增产89.5%,每667m:增收358.13kg.折合人民币716.26元,、实践验证,该项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种植习惯,充分发挥增产技术的累加效应.提高了玉米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可进一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对商洛市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正大12等高感玉米品种的连年种植,是玉米大斑病重发流行的主要原因.夏、秋季降雨偏多、气候凉爽,有利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流行.推广种植陕单22等高抗品种,对预防大斑病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Bt玉米已在美洲广泛种植20多年,成功控制了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等玉米重大害虫为害。然而,近年来相继报道在波多黎各、巴西、阿根廷因草地贪夜蛾产生抗性而导致一些Bt玉米抗虫性丧失。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数Bt玉米品种商业化种植仅3年就丧失了对草地贪夜蛾的抗性。本文分析了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对Bt杀虫蛋白抗性遗传特征和交互抗性特性、种群抗性基因频率等内因对抗性演化的影响,以及Bt玉米种植的生态环境、耕作栽培制度、Bt玉米种类、抗性治理策略实施情况等外部环境因素对抗性演化的影响。根据我国玉米种植的生态格局,提出了"整体布局,源头治理"的抗性治理对策。即在草地贪夜蛾周年繁殖区要谨慎种植Bt玉米,尤其是避免种植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Bt玉米,以避免源头产生抗性而危及温带玉米主产区。遵循差异化(不同杀虫作用机理)选择Bt玉米品种原则,制定精准抗性监测计划,以高剂量-庇护所为抗性治理基本策略,在Bt玉米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落实好庇护所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美国农业研究人员研究表明,选用矮秆杂交玉米品种和采用小行距、增加种植密度两项技术措施,可有效地控制玉米地的杂草,节省除草剂,并有保护土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棉铃虫在武威市玉米田连年暴发成灾,年发生面积2.4万~3.1万hm2,占玉米种植面积的50%~70%。为摸清其发生规律,给防治提供依据,笔者于2002年进行了玉米不同种植方式对棉铃虫发生为害影响的试验。1材料和方法1.1供试材料玉米品种中单2号;小麦品种永良4号。1.2试验方法试验在凉州区和平镇进行,前茬为小麦带玉米田。试验设单种玉米和小麦带玉米2个种植方式处理,重复3次,6个小区,顺序排列,小区面积300m2。单种玉米田不覆膜,于4月7日点种;小麦带玉米田于3月12日先分带播种小麦,4月15日点种玉米。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1.3调查方法于棉铃虫…  相似文献   

16.
在甘肃庆阳市开展了不同种植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及产量相关因子的影响试验,以探讨旱地玉米的高产栽培模式。试验以5个优良品种:郑单958(C1)、东单13号(C2)、登海1号(C3)、登海3521(C4)、先玉335(C5)为材料,采用裂-裂区设计,在膜侧种植(A1),膜上种植(A2),露地种植(A3)3种不同种植方式和35 cm(B1),20 cm和50 cm交替使用(B2)2种株距条件下,对种植方式、株距、品种及三者之间互作效应与玉米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其对玉米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侧种植(A1)、膜上种植(A2)与露地种植(A3)比玉米各生育期显著提前,出苗期分别提前2.0 d和1.2 d,成熟期则分别提前7.4 d和11.4 d。两种株距对生育期影响不大。膜侧种植(A1)、膜上种植(A2)玉米产量及百粒重显著高于露地种植(A3),分别增产543.0 kg·hm~(-2)和432.6 kg·hm~(-2),百粒重分别提高了2.36 g和1.82 g。5个品种中登海3521在两年试验中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种,平均产量达到11 051.15 kg·hm~(-2)。总种植密度不变情况下,株距与品种之间表现出交互作用,B1×C4连续两年获得高产,平均产量达到11 039.7 kg·hm~(-2),不等距种植可以使玉米增产,但不是适用于所有品种,大穗稀植型品种登海3521(C4)在等距种植条件下才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暖对阿勒泰地区春玉米播种期和种植布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t检验并基于Kriging插值法,分析近5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春玉米播种期及种植布局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近50年≥10℃积温呈现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积温增加的现象,其倾向率分别为0.3、1.3、1.6 d·10a-1和57.1℃·10a-1,且突变年份均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各县市春玉米播种期提前3~8 d,生长季延长6~11 d。突变前青河东部不能种植春玉米,晚熟品种不能种植或种植风险较大。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春玉米不同熟性品种可种植区逐渐东扩,各县市春玉米在品种熟性上均发生了改变,表现为由不能种植到种植早熟、早熟向中(晚)熟、中晚熟向晚熟品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适应性不同的8个玉米品种分别在昌图(辽北)、阜新(辽西)、海城(辽南)3个不同生态区进行品种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光、温、水是制约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尤其是抽雄期影响最大,多数玉米品种的产量与花期前后的气象因子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不同玉米品种在同一地区以及同一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且适宜种植密度不同。昌图地区生育期内降水量最大,且光照、积温充足,适宜大部分玉米品种的种植,包括中地168、辽单1211、沈玉29、丹玉206和辽单527,中地168适宜密度为52 500株·hm-2、辽单1211为82500株·hm-2、沈玉29为82 500株·hm-2、丹玉206为45 000株·hm-2、辽单527为45 000株·hm-2;阜新地区光照充足,降水相对较少,玉米的平均产量较低,中地168、辽单1211适合在阜新地区种植,中地168适宜密度52 500株·hm-2,辽单1211为67 500株·hm-2;海城地区积温最高,降雨充足,光照条件较差,适宜郑单958、铁研56和丹玉405种植,郑单958和铁研56适宜密度为52 500株·hm-2,丹玉405适宜密度37 500株·hm-2。  相似文献   

19.
玉米丝黑穗病近年发生严重原因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ofhecareiliana(KühnClint)]是河北省承德市玉米的常见病害,1984年开始推广综合防治技术,使该病得到控制。2000年以来,随着大量种植感病品种和大面积多年连作,玉米丝黑穗病又迅速回升并有明显加重趋势。为了探明发病严重原因,寻找经济、有效的防治对策,笔者在原来工作基础上,于2004年以丰宁县为重点进行了调查分析。1丰宁县发病情况调查2004年玉米丝黑穗病在承德市大面积严重发生,全市当年种植玉米13万hm2,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面积近3万hm2。其中,丰宁县2004年种植玉米2郾2万hm2,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0%。丝黑穗病严…  相似文献   

20.
玉米灰斑病是祥云县山区、半山区玉米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2006~2008年对全县玉米主要种植区的10个乡(镇)进行系统调查,并就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熟期,8~9月份为发生为害高峰期.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玉米品种、海拔、种植密度及方式、施肥等影响病害发生程度.当地常用化学防治药剂中,以苯醚甲环唑类、丙环唑类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