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宋亭 《乡村科技》2020,(6):28-28,33
近年来,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因推力、拉力和个人能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村现有人口大多为老人、儿童和妇女,越来越多的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导致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振兴主体缺乏、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留守老人养老难、乡村多元治理主体缺乏、乡村文化无力继承发展及乡民生活难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发展乡村经济、传承创新乡村文化、健全乡村多元治理体系、解决乡民生活困难等对策,以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快速发展,使得农村产生了新群体:留守老人。本文以山东省D、X两村为例,对留守老人收入来源、精神慰藉、医疗保障三个角度进行问卷调查,并针对经济、精神、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府、社会、家庭多元主体共同自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的特征明显。由于农村经济较落后于城市,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更是迫在眉睫。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大动力。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难以靠农村自身解决,需要将外部行为准则嵌入其中,与本土化、个体化和流动化的农村社会相结合。研究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生活支持困境、心理依赖困境、健康医疗困境、代际关系困境为表现的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通过经济嵌入、社会嵌入、制度嵌入、文化嵌入等方式去应对目前农村社会的养老困境,以保障农村留守老人收入增加、情感依赖、健康保障、代际支持等问题的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现阶段在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方面还存在着诸多新的问题,因此对现阶段农村留守老人进行调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篇论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对小连楼村留守老人现状的进行研究,从而发现小连楼村留守老人的养老存在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湖北省孝感市、黄冈市和咸宁市农村留守老人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留守老人养老满意度的因素和养老方式的选择,研究发现:自我养老和子女养老仍是留守老人主要的养老方式;留守老人缺少代际照料,以自我照料为主;经济创造能力和健康状况是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重要内部因素,社区服务和养老保险是重要的外部因素.破除他们的养老困境,需要在居家养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区服务,鼓励农村发展多重养老方式,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对留守老人的科学分档,提倡孝文化.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支持的角度研究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以江苏省南京市M村的留守老人为调查对象,对该村15位留守老人进行深入的个案访谈。概括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现状,从正式支持、非正式支持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对策,即政府层面加强法律支撑和社会保障;组织层面整合社区资源,发展社区照顾;个人层面加强文化宣传,倡导家庭责任回归。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农村留守老人的高质量养老,基于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和老年人保障服务调查及相关政策支持体系研究项目(2016年)数据研究了全国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困境,并对其物质供养与精神供养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养老困境,因此提出了党和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家人亲戚多元主体在乡村振兴战...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关注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和质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山东省济南市L村实地调查发现,当前农村留守老人面临严峻的养老困境,因此本文从社会支持视角出发,分析养老过程中社会各主体的支持情况,并为提高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水平提供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破解乡村治理困境的创新探索。M村通过挖掘村内老人资源激活乡村自治,村内外德治、法治协同联动,以机制创新实现三个维度的互动贯通,实现村庄立体式治理。M村以“三治”融合作为乡村治理抓手,“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治理机制为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参考借鉴,也为进一步探索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样本。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提升自身生活水平,很多农村男性都会选择到城市打工,这就导致妇女、儿童和老人成为了农村主要人口并形成了一些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妇女就是其中的一种。农村留守妇女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对农村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实际上,农村留守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情况并不太乐观,这种情况在经济落后的农村表现得更为明显。为了促使农村留守妇女更充分地参与乡村治理,以贵州省J乡为例,对新时代农村留守妇女参与乡村治理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当前农村留守妇女参与乡村治理存在多种问题,为此提出了针对性解决对策,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正全面推进中,国家与社会资源回流乡村,资源承接组织能力及承接过程与资源目标、效用扩展密切相关,更与乡村社会治理联系紧密。虽然乡村现有组织承接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源侵蚀与效用偏离的现象,但乡村社会经济形态转型、乡村文化发展、治理结构多元等诸多新变化推动着市场参与强化、组织网络扩展、乡村治理完善,为村民合作组织参与资源承接及乡村治理提供了现实基础及主体条件。要实现村民合作组织与乡村治理的深入嵌合,则必然需要强化村党组织建设与治理引领,实现组织嵌合与监督完善;加大政策扶持并引入现代管理,促进村民合作组织现代化;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多元共治格局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280-282
十九大的召开,我国社会由此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中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乡村迎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乡村与乡村之间的发展依然不平衡,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不断增加。乡村问题的解决与振兴从本质上必须回归到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是当前中国乡村的主要群体和组成结构,在留守的这三类群体当中,留守妇女是当前乡村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有效发动乡村留守妇女,采取有效途径实现乡村留守妇女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期实现乡村的强劲振兴。  相似文献   

13.
淘宝村是现代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农村相结合而产生的我国农村新形态,具有由"现实社会"向"网络社会"延伸、由"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过渡、由"单一化"管理向"多元化"治理转变等特征。在此新旧特征转换背景下,我国淘宝村治理在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逻辑及产业兴旺发展等方面存在多重困境。为此,须要结合现阶段淘宝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更新治理理念、强化人才振兴、打造乡村特色品牌、推进产业集群和创新等方面,积极创新具有新时代淘宝村特色的乡村治理体系及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问题关系到农村社会安定和乡村振兴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老年亚文化群理论、交换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客观地分析通渭县第三铺乡留守老人的基本情况,患病就医,经济状况和精神文化生活四方面内容。以此为依据分析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社工的专业方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问题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江西省654份农户调查数据为样本,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对农村居民的基层治理效能感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究影响基层治理效能感的关键组织因素。结果表明,农民合作社、红白理事会、家族祠堂和社区服务组织对治理的效能感有着显著的影响;妇女儿童组织、老人会、宗教组织和文娱组织对效能感没有显著影响。鉴于此,为真正实现乡村治理有效,需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鼓励发展家族祠堂组织、创新发展社区服务组织等。  相似文献   

16.
乡村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乡村工作庞杂繁琐。在乡村治理中,基层党组织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当前乡村社会普遍存在党组织软弱涣散等问题,严重制约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基于现状考虑,采用实地调研法和非结构式访谈法对 Z村进行调查,个案研究表明,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村庄应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核心作用,结合村情概况适当压缩治理单元,采用刚性约束与柔性激励相结合的方式,理顺不同治理主体间的关系,形成平稳运行机制,并动员广大群众共同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保障。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大成果,其在后续扶持与社区治理中仍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以会泽县Y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为个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搬迁安置点“三留守”困难群体的问题与需求进行分析,开展搬迁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与安全保护计划、搬迁留守妇女就业技能培训与家庭教育计划以及搬迁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与社区适应计划,得出促进个体赋权、构建社区共同体、四社联动社区治理模式的实践结论。  相似文献   

18.
邓文  常丹 《乡村科技》2023,(12):5-11
新乡贤通过政治、资本、文化、社会网络四大维度嵌入乡村治理,充分发挥新乡贤群体的内在功能与作用,有效回应并契合乡村社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现代化诉求。但是,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会面临多重实践困境,影响乡村治理效能,可尝试从完善乡村治理章程、健全村务监督约束体系、重塑乡村治理共同体3个层面破解乡贤治村的实践困境,提升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有效性与持续性,助力乡村善治与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逐步打破了二元城乡经济结构,城市的高薪及环境的吸引力,致使大批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地区,多数父母留在农村成为留守老人。文章以N村和Z村为例,对留守老人经济来源、精神慰籍、医疗保障等方面展开了问卷调查,在实地研究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留守老人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乡二元结构、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等通常被认为是农村老人留守的主要原因。我国东部地区也有留守老人,然而留守原因并非都是无奈之举,而是基于乡愁的理性选择。通过对100位留守老人的问卷调查以及23位留守老人的深度访谈,发现东部山区农村老人选择主动留守是对乡愁的守望,表现为五个方面:对故土的依恋、邻里的守望相助、维系传统的“家”观念、实现自我价值、重塑代际关系。最后就关爱留守老人从充实文化生活、提倡情感慰藉、建设美丽乡村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