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展耕地适宜评价是编制农业发展规划,优化耕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工作,以易门县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立地因素、土壤条件、管理条件3个主导因素9个评价因子构成了该区域的评价体系。依据土地适宜性分析的数学评价模型,利用加权指数和法、限制因素法、层次分析法,并结合GIS空间分析、统计软件,得出易门县100 m×100 m栅格精度的耕地适宜性等级。分析统计了易门县各乡镇适宜耕地数量、人均适宜耕地面积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得出:在数量上,该县耕地23981 hm~2中,最适宜类6956 hm~2,中等适宜类14424 hm~2,临界适宜类2162 hm~2,不适宜类439 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14 hm~2,中等适宜类以上占到89%。在空间上,易门县耕地适宜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最适宜类和中等适宜类集中分布中西部平坝地区;临界适宜类和不适宜类主要分布在南部、西北部高山区域。最后,以耕地适宜等级大小为农作物布局依据,为作物空间布局指明了宜烟草、宜林、应改良区域。  相似文献   

2.
开展耕地适宜评价是编制农业发展规划,优化耕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工作,以易门县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立地因素、土壤条件、管理条件3个主导因素9个评价因子构成了该区域的评价体系。依据土地适宜性分析的数学评价模型,利用加权指数和法、限制因素法、层次分析法,并结合GIS空间分析、统计软件,得出易门县100 m×100 m栅格精度的耕地适宜性等级。分析统计了易门县各乡镇适宜耕地数量、人均适宜耕地面积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得出:在数量上,该县耕地23981 hm2中,最适宜类6956 hm2中,最适宜类6956 hm2,中等适宜类14424 hm2,中等适宜类14424 hm2,临界适宜类2162 hm2,临界适宜类2162 hm2,不适宜类439 hm2,不适宜类439 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14 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14 hm2,中等适宜类以上占到89%。在空间上,易门县耕地适宜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最适宜类和中等适宜类集中分布中西部平坝地区;临界适宜类和不适宜类主要分布在南部、西北部高山区域。最后,以耕地适宜等级大小为农作物布局依据,为作物空间布局指明了宜烟草、宜林、应改良区域。  相似文献   

3.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传统养老观念的改变,机构养老逐渐成为满足老年人养老的方式之一。利用最近邻指数和核密度估计法探究安徽省养老机构空间分布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空间分异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呈现多核心集聚,形成以蚌埠市、淮南市和马鞍山市为中心的"品字型"分布;不同等级规模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特征,大型养老机构呈现双核心集聚特征,中、小型养老机构则呈现出多核心集聚特征;养老机构空间分异由多个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其中,老年人口数量对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植被覆盖率对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影响最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贵溪市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贵溪市为研究对象,应用GIS空间分析法、Voronoi图和核密度估计法,利用DEM、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等数据研究了贵溪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选取相关指标,构建了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体系,划定5个适宜性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贵溪市农村居民点呈现人均指标超标,"大聚集、小分散"和用地比例地域差异明显等现状特征;(2)贵溪市农村居民点适宜性结果整体较差,并且随着适宜性等级的升高,农村居民点数量和面积都有减少的趋势。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将贵溪市划分为城镇化发展型、内部整改型、限制发展型和整体搬迁型4种优化类型,比例分别为29.21%、26.99%、30.29%、13.51%。  相似文献   

5.
以贵溪市为研究对象,应用GIS空间分析法、Voronoi图和核密度估计法,利用DEM、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等数据研究了贵溪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选取相关指标,构建了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体系,划定5个适宜性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贵溪市农村居民点呈现人均指标超标,"大聚集、小分散"和用地比例地域差异明显等现状特征;(2)贵溪市农村居民点适宜性结果整体较差,并且随着适宜性等级的升高,农村居民点数量和面积都有减少的趋势。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将贵溪市划分为城镇化发展型、内部整改型、限制发展型和整体搬迁型4种优化类型,比例分别为29.21%、26.99%、30.29%、13.51%。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地把握燕山脚下关隘民居的分布规律,使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居民点规划更为合理,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河流4个指标因子,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指数分析,研究了自然因素对密云县河西小流域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及人居适宜性特征。结果显示:河西小流域居民点在高程30~65m,坡度0°~6°,坡向为平地或正南方向,距离河流为300~500m的居民点分布最多,其分布指数也处于优势区间;居民点斑块总体离散程度大,局部离散程度小。研究表明:河西小流域居民点总体呈现大散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居民点宜在河流两旁一定距离的低海拔,低坡度的平原区集中布设。  相似文献   

7.
作为"世界第五长寿之乡",巴马盘阳河流域的村落已吸引了每年十万余"候鸟人"长期居住。这些"候鸟人"的到来,给乡村的经济发展、空间转型、环境承载、社会治理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充分了解候鸟人的客群特征和养老需求,笔者以巴马"盘阳河长寿养生旅游区"的七个长寿村为例,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考察、多方访谈和问卷调研,总结出"候鸟人"的分布、社会、旅居、生活、消费、健康和组织上的七大特征和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医疗服务、交通设施和社会管理上五大养老需求。结合与政府部门的访谈,为巴马乡村养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运用GIS技术,基于100 m×100 m栅格尺度,充分考虑地形要素对气温、湿度、风速、日照等要素空间分布的影响,计算了重庆市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空间分布.并借助生理气候分级标准,从月、季、年不同时间尺度定量评价了重庆市人居环境的气候舒适期与适宜性.结果表明:(1)重庆的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空间分布的总体趋势由东北和东南的中、高山地区向中西部丘陵、平坝地区递增;(2)重庆人居环境的气候舒适期呈现明显的时空差异.但从全年来看,大部分地区气候舒适.  相似文献   

9.
以"三生"空间为视角,以促进"三生"空间合理布局和有序开发为目标,以山西省孝汾平介灵城镇组群为例进行建设用地拓展适宜性评价分析。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以城市(镇)建设用地为扩展源,从地形、地质、生态环境、可达性4个方面构建阻力因子赋值体系,构建最小累积阻力面,采用自然断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最适宜建设区、一般适宜建设区、较不适宜建设区、不适宜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等5种类型;采用坡向变率和坡形组合法提取建设用地适宜拓展路径。结果表明,适宜拓展路径集中于中北部盆地,空间上呈现"U"形分布,对比相关区域规划,与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与坡向变率和坡形组合法相结合能有效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能够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以宁夏作为研究区,对宁夏生态移民新村村民的人居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影响生态移民人居质量的因素,为生态移民工程后续工作提供决策支持。运用GIS与RS技术,选择地形、土地、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因子,以30 m×30 m栅格为基本单元,在评价单因子人居适宜性的基础上,构建人居环境指数(HEI)模型,探讨宁夏生态移民新村自然适宜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①宁夏境内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标准化后值介于0~100。地被情况、水域和海拔因子制约着宁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且是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②生态移民新村明显集中分布于适宜程度较高的地区,在该区域边缘地带呈包围态势安置。  相似文献   

11.
以衡阳盆地为研究对象,应用GIS进行农业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应用RS获取土地利用信息,通过对比适宜农业土地利用区域和现实土地利用区域的空间分布差异,获得农业土地利用潜力区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优先开发呈明显的沿湘江河谷的条带状分布,同时具有明显的团块特征,除了在衡山县和衡东县分布较为分散,其他县市分布皆较为集中;谨慎开发...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利用洛伦兹曲线从空间角度对富县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区实际,从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3个层级出发构建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目标层是县域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系统层包括开发制约强度、现有开发水平和未来开发潜力3个维度,指标层包括16项具体指标;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开发制约强度、现有开发水平、未来开发潜力综合指数分值,通过加权求和得到富县各乡镇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值,基于GIS平台将富县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由高到低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个等级;根据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等级,将研究区国土空间开发分为优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和不宜建设区3个分区,并针对富县实际对各个分区分别提出了国土空间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风景区保护与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主要采用经验判断和单因素分析等定性方法的缺陷,在GIS支持下,建立基于ArcGIS9.3的蚌埠市黑虎山风景区空间数据库;依据稳定性、独立性、主导性和代表性原则,选取坡度、坡向、高程、自然灾害、林地分布、水域分布、风景名胜、可达性、视域范围、开发现状、人类活动等11个评价因子,并采用AHP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然后利用构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在ArcGIS9.3空间分析模块中对评价因子拓扑叠加分析;最后利用自然间断分类法将黑虎山风景区土地适宜性分为适宜开发利用、基本适宜开发利用、限制开发利用、生态恢复和生态保护5个等级,分别占总面积的23.78%、16.65%、18.05%、23.55%、17.98%.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黑虎山风景区不同等级土地的保护和永续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4.
鄱阳县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及其布局优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江西省鄱阳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合理性,对布局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提出布局优化对策,通过选取空间合理、结构合理、生产保障、生活便捷以及生态安全五类因素的13个因子构建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GIS空间分析与统计技术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量化分析以及多因素综合评价,将鄱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划分为适宜性好、适宜性较好、适宜性中等、适宜性较差和适宜性差5个等级,比例分别为22.22%、31.94%、28.25%、15.97%和1.62%。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各适宜性等级分布情况,区域内32个行政单位的总体适宜性较好,其中适宜性较好以上的乡镇中上游城乡、谢家滩镇、柘港乡、鄱阳镇、乐丰镇、凰岗镇、枧田街乡、古县渡镇和侯家岗乡面积较大;对于529个行政村,各个级别拥有行政村数量随着适宜性程度由好至差而逐渐减少,分别为176、167、131、44和11。同时针对不同适宜性等级提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传统村落是中国持久农耕文明的产物,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探究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江西省省级传统村落——霞山村为例,按照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思路建立生态型重要性、生产型适宜性、生活型适宜性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体系,借助GIS空间分析和二维矩阵空间划分的方法,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产-生活优先递减原则,划定"三生空间"功能分区,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结果](1)单空间适宜性分布的规律表明,生产、生活适宜性分布的空间相似性较强;生态重要性与生产、生活适宜性的空间异质性显著.(2)多空间评价结果表明,霞山村三生空间总体融合程度好,毗邻效果佳,以林地为主的生态空间面积为959.07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4.54%,呈片状分布在村域周边地区;以耕地为主的生产空间面积为661.51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7.62%,集中分布在村域中心地带;以农村宅基地为主的生活空间面积为137.78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84%,呈零星状零散分布.(3)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生态空间应注重加强生态脆弱和敏感区域的保护力度,生产空间应注重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生活空间应注重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结论]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基于三生空间适宜性与协调性划定三生空间的方法,较好地缓解了生态保育、耕地保护、建设用地扩张对土地资源需求的矛盾冲突,可为其他村域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麻柳镇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最临近指数、核密度估计和景观格局方法研究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麻柳镇农村居民点是聚集的空间分布模式,整体上呈现"东疏南密"的分布特征,在自然环境因子上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海拔400m范围内,距河流300m范围内,坡度上主要分布在5°~15°范围内,地势起伏度上主要分布在0m~15m范围内,规模大、聚集程度高。居民点稀疏区农村居民点越来越破碎,形状越不规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原始林下倒木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关性,探讨该森林生态系统内倒木的分布规律。【方法】在研究区内设置100 m×100 m固定样地,采用相邻网格法对样地内倒木进行调查,获取倒木的大小头直径、长度、腐烂程度、植被覆盖状况、坐标等基本信息,用腐烂等级表征倒木的时间尺度,分析倒木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倒木总体空间分布格局随空间尺度的增大依次呈现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且以随机分布为主要特征;在各个时间尺度上的倒木均呈现显著的集群分布;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倒木在空间分布上虽无显著关联,但时间尺度间隔越近,越趋于正关联,越远则越趋于负关联。【结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下倒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这与当地异常气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王光辉 《浙江农业科学》2023,64(4):992-1003
针对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缺乏空间指导的问题,本文提出生态产品开发的适宜性评价技术,为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在国土空间落地提供决策支持。以江苏邳州市为例,从生态调节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3个方面选取了12个因子构建邳州生态产品开发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得到邳州市生态产品开发的综合适宜性等级。结果显示,邳州市适宜生态产品开发区域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人”字形,主要分布在重要河流水系附近、以银杏为主的林地密集等区域,主要是赵墩镇、车辐山镇、邳城镇与新河镇。本文旨在为生态产品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开展生态产品开发提供可借鉴案例。  相似文献   

19.
基于格网的山区城市地域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10年CBERS02B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解译。采用基于栅格的GIS空间分析法进行土地利用综合适宜性评价,并对其进行分级评价。构建土地利用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并基于该模型以30 m×30 m栅格为评价单元,对研究区的土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适宜开发的土地较少,只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26%;受地形因素的影响,研究区大部分土地资源为适宜保护资源,不宜大规模开发和大量人口聚集。  相似文献   

20.
以高陵区为研究区域,基于资源本底,开展高陵区2009—2018年建设用地变化研究和基于建设功能导向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合理判定区域的城镇建设适宜性程度,确定高陵区建设空间的规模及分布格局,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支撑。研究表明,2009—2018年高陵区建设用地总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在基于建设功能导向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研究中,各适宜性分区占高陵区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适宜建设区、基本适宜性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及不适宜建设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