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品种选择、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三个方面入手,总结出了宝鸡市当前线辣椒进一步发展的高效栽培集成技术。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林废弃物栽培食用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原料问题成为该产业发展的瓶颈,其培养料的筛选和开发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农林废弃物因其来源广泛、种类繁多,是食用菌生产的良好基质,利用农副产品生产食用菌,一方面可解决食用菌生产的原料问题,另一方面减轻农林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对我国近5年来,不同农林副产品栽培食用菌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衢州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前5年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践基础上,于2012-2013年将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技术进行集成示范,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衢州本地病虫发生特点,切实可行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林废弃物栽培食用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食用菌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进而推动了我国食用菌产业及行业的发展。随着食用菌的高速发展,食用菌的原料稀缺成为制约该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培养食用菌所用原料的来源、筛选和开发成为我国食品及农业等领域众多学者的主要关注点及研究方向。农林废弃物有着广泛的来源,如茶叶、果蔬、农林秸秆的加工副产品,并且其种类也众多,因此,农林废弃物是培养食用菌良好的基质。用农林废弃物生产食用菌,一方面可以缓解食用菌的原料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果蔬等农作物加工副产品随意处置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压力,提高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本文拟针对近几年来农林废弃物培养食用菌进行综述,分析培养食用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并对农林废弃物培养食用菌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通过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将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病虫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集成,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地特点、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并于2012年开展了91 hm2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按良好农业规范(GAP)实施果树栽培是柑桔产业发展的方向。为提升广西特色水果品种的品牌价值和产品竞争力,该文从质量追溯、良好农业规范标准的实施、集约化生产、综合病虫草防控,以及结合实际的紧冠修剪技术和堆肥技术的实施,创新地形成了从地方特点出发的脐橙安全优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项目辐射带动了614.41 hm2的桔柑(包括100 hm2脐橙示范基地)实施GAP管理,获得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OFDC)颁发的《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证书》柑桔产品64 974 t。项目实施集成技术在当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推广作用,有力促进了当地1.3万hm2的脐橙产业的健康发展。该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柑桔类果树的安全优质高效栽培生产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将农业措施、生态控制、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措施优化,并于2014—2016年在漩涡镇进行集成示范720 hm2,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于汉阴县病虫发生特点、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的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为创建全国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建成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基地2个,核心示范面积667 hm2,辐射面积1.3万hm2,带动面积3.3万hm2,绿色防控覆盖率在60%以上。平南县通过大力推广应用主要病虫害监测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农业与物理防治技术等水稻生产绿色防控技术,有效助力农药减量控害,实现了病虫害可持续治理,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9.
剑麻丰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剑麻丰产高效生产包括叶片生产、纤维加工及综合利用等几方面.广西农垦国有山圩农场积极研发和集成国内外剑麻先进生产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确保产量、质量和效益取得一定成效.2010-2012年,全场剑麻按收获面积计算年均单产纤维572.6千克/亩,居全球大面积种植剑麻单产首位.利用自动生产线加工纤维(刮麻),提高劳动生产率、纤维质量及销售价格;综合利用麻渣和麻渣水,提取皂素、果胶和短纤维等,延长剑麻产业链,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芜湖县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增加效益,根据优质、高产、高效、节本、环保的原则,通过对棉花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高产栽培和采摘包装等集成技术的研究,形成了棉花高产高效栽培配套技术,从而达到了棉花增产、棉农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梅县区是“中国金柚之乡”,是全国最大的金柚商品生产基地。为提升金柚品质,打造金柚品牌,梅县区组织开展了金柚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并集成了一套技术体系,有效保护和利用了天敌,增加了果园有益生物,降低了农药使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优化了生态环境,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促进金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毕节市马铃薯抗旱栽培集成技术示范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干旱和落后栽培手段的影响,毕节市马铃薯生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限制了马铃薯产业化的发展。通过马铃薯品种资源及抗旱性鉴定筛选、抗旱栽培技术研究等,集成了一套适宜毕节市生态生产环境的抗旱栽培技术并示范应用于生产上,根据试验示范结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试图对毕节市今后开展马铃薯抗旱栽培生产积累一定经验和资料。  相似文献   

13.
湖北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立足于湖北省水稻生产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水稻科技储备,以现有的成熟技术为基础,集成适合湖北不同水稻生态区域的主体模式,在鄂东南双季稻区、鄂中中稻区、江汉平原稻区、鄂北稻区突出不同生产模式,开展模式研究与示范。同时,针对模式应用的关键技术和瓶颈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将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病虫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集成,形成一套适合本地特点、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的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并建立771.2 hm2核心示范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安阳市芦笋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连续多年种植,技术人员发现,在生产过程中芦笋极易感染茎枯病。茎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一旦感染,芦笋整个植株很快会枯死,并且会随着雨水传播,导致整片种植基地芦笋死亡,而防治该病的较好措施就是对芦笋进行设施栽培。设施栽培芦笋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茎枯病,而且生产的芦笋高产、优质。对设施芦笋栽培技术进行集成示范推广,通过选用芦笋新品种盛丰F1、TC30等,采用大棚避雨、滴水灌溉、药肥同步、生物防虫、双层除草膜除草等一系列综合技术措施,有效改变了过去常规栽培芦笋茎枯病发生严重的局面,实现了芦笋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生态的目标,提高了芦笋生产的科技含量。该集成推广技术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油菜是玉龙县的主要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3666.67 hm2左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植物油的需求在迅速增加,发展油菜产业提高油菜产量及品质意义重大.阐述杂交油菜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的实施方案及栽培管理技术措施.简析杂交油菜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何剑 《陕西农业科学》2020,66(1):97-100
附子作为中药材,是陕西省汉中市农民增收的传统产业和脱贫致富优势产业,具有种植时间长,产量高,效益好等特点。根据附子产业在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新农药试验筛选、"药肥组合"对白绢病防治效果及产量影响、全程植保技术解决方案等探索研究。应用近年来新技术试验示范研究成果,组装了一整套高产高效栽培集成技术,为进一步加快附子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河南省夏邑县优质强筋小麦生产的背景、意义、集成技术、推广措施及成效,为优质强筋小麦生产提供了全程技术服务模式,实现了优质强筋小麦生产绿色、高产、高效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14、2015年在安徽省巢湖市开展了为期2a的油菜花期蜜蜂授粉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这2项技术的集成应用可以使油菜单株角果数提高,产量提高,油菜籽含油率增加,同时绿色防控技术对蜜蜂安全,总体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农业科技通讯》2006,(12):58-58
日前.由辽宁省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辽宁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通过国家验收。课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辽南、辽西、辽中北三区作为项目实施的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实现双株定向栽培、玉米目标产量配方施肥等5项技术突破.推广辽南晚熟区高产高效、辽西半干旱区节水保苗、辽中北中晚熟区增密度促早熟等3项技术集成与示范新模式.2年间累计推广示范面积2296万亩.增产玉米122万t.增加直接经济效益12.2亿元.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出较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