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化与文明这一对复杂的概念,引起人们对文化景观理解的不同倾向,影响文化景观建设的具体方法与走向。文化意义和内涵最终需要借助“符号”语言和媒介,转化为实体景观空间。实体景观空间构成要素总是承载特定的文化意义。文化景观空间构成要素会依据自身承载的特定文化意义,按照特定的逻辑或结构,组成一个集合单元——文化景观粒子。同一地理空间中,不同类型的文化景观粒子相互作用,构成一种“云状”的聚集形态。包括基于时间轴线的时间性文化景观粒子云和基于水平空间的空间性文化景观粒子云。基于这一观点,文化景观粒子云的形态指标包括密度、向度和发展速度。基于文化景观粒子的空间分布程度,提出并分析了文化景观粒子云密度计算模型、文化景观粒子云向度估算模型和文化景观发展速度估算模型,为文化景观的量化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文化景观是景观设计实践的基本内容,是由承载着某种文化信息的物质性景观要素构成的集合."文化资源分析>文化符号提取>景观表达"的惯用设计思路,不但造成文化景观设计的过度符号化,而且容易阻碍其价值利用与提升.基于文化景观的文化本质与文脉主义的设计思想,将研究对象置于由地理空间与历史空间构成的4D空间中,依托文化发展规律和"...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基于乡村景观资源定量分析基础上的乡村景观规划方法,从乡村景观的文化景观与乡村自然景观构成入手,将乡村文化景观作为设计实践的主体,提出乡村景观的景观元与承载元构成的二元结构。在回顾文化景观粒子论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设计实践过程中乡村景观资源数据多为抽样数据的现实情况,提出在4D视角下,将文化景观粒子纳入由网格-体单元构成度量模型,获取乡村景观资源量的估算统计数据。基于乡村景观发展的回归现象,分析了利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景观资源开发与利用价值的评估与预测方法。由乡村景观的二元结构出发,将生态网络理论引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了基于共生体系的乡村景观规划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城市新区文化景观建设中的意识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阚新娜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491-3492
分析构成文化景观的各项要素和新区文化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建设新区文化景观时应遵循的原则与意识。  相似文献   

5.
文化景观传承视角下的村落空间特色认知与利用,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浙江省绍兴市龙尾山村的实地调研,分析其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提出文化景观传承视角下村落空间优化的总体思路与规划策略,并对入口类空间、街道类空间、场所节点类空间等三类空间进行改造设计,为水网地区村落空间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徐慧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5):175-177
从城乡风貌和文化景观的概念、关系以及城乡风貌空间营造的现状入手,在文化景观构建的物质构成要素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等方面,探讨我国城乡风貌空间营造中文化景观构建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地域文化的价值是一个城市有机成长过程中不致迷失的坐标。笔者从地域文化景观的概念入手,通过分析在现代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地域文化景观现状及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域文化景观的相关对策研究,以建立地域文化景观多样性和乡土性双重体系为基本出发点,塑造地域文化为导向的景观空间载体中的社会共识体验,达到建设地域文化景观有机生命体系的主要目标,并期许对现今的景观实践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林辉  荣侠  陈晓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18-1620,1774
立足于人文科学角度,阐述了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内涵,并从构成、类型、特征的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从构成角度看,文化景观可以狭义地理解为构成景观文化的非物质部分;从类型上看,各种类型的文化景观都有其对应的景观文化;从特征上看,景观文化与文化景观都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包容性、积累性、传承性,不同的是景观文化的滞后性、稳定性和文化景观的不稳定性。论证了景观文化和文化景观的本质关联、发展关联、共生关联和互转关联,将景观文化和文化景观从本质上看做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指出二者的不一致性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的因素始终贯穿其中,并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文化景观与景观文化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目前新疆乌鲁木齐市文化景观构成的分析,提出市区特色景观模式是以民族文化、军垦文化、现代都市文化为特征的三大主线景观的融合,同时对未来可持续发展文化景观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湘西南传统民族村落文化景观变迁的特征,探寻文化景观变迁的内在动力和变迁机制,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文化景观变迁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方法.[方法]以文化空间景观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句法的文化空间研究和灰色关联分析,对文化景观变迁因子进行关联分析.[结果]空间整合度与文化频率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回归关系,空间可以塑造文化景观;随时间的推进,文化空间景观从建筑内部的堂屋逐渐向建筑外部的院落发展;文化空间呈现2种自由随机的变迁方式发展;在简单民居内部,文化空间以堂屋为主,在有院落的民居中以庭院为主,在族系尺度则以公共空间为主;在景观变迁因子中,使用工具等物质文化景观比生活习俗等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变化要快;总体上,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对文化景观变迁的影响最大.文化景观表现型因子对受外界施加的影响反应要大于文化景观基因型因子;湘西南文化景观变迁受到内外两方面的作用,以有利与否为标准进行变迁.[结论]文化景观的保护、开发、利用与管理应该重点抢救、保护内在的基因型民族文化景观,然后再挽救表现型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变迁需要进行科学引导,尤其是市场作用即文化产业作用下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1.
结合长安慈恩园规划改造设计,在生态墓园景观开发建设中,紧扣“传统祭祖亲情文化”主题,力求从深层生态墓园开发与传统文化符号挖掘两方面有机融合,探索文化景观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阿克苏河流域作为内陆河典型样例,探究新疆多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文化景观分布特征及成因,促进地名文化传承和保护.基于区域文化和特色将阿克苏河流域地名文化景观划分为自然景观类、文化景观类、农垦类、方位类、其他类,通过核密度和标准差椭圆分析各类别地名的分布特征,并选取特色鲜明的3类地名,分析其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和基因图谱.研究发现:农垦类地名占比最高,整体分散局部集中,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自然景观类地名占比其次,受地形、水文因素影响明显;文化景观类地名在绿洲中部较密集,整体呈西北—东南向分布;其他各类别地名受不同因素影响呈不同分布特征,其中“吐木”型地名地貌形态指向性明显,渠系型地名随距渠系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对应型地名多分布于水系周边,在河流上游沿河分布明显,河流中游沿渠分布明显.地名文化景观分布特征和成因的分析可为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同时,对区域文化脉络、历史沿革和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解析了城市文化景观的含义,认为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重大现实问题,近代城市文化景观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具有典型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大连旅顺太阳沟为例,通过构建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物质文化景观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视觉协调度、功能协调度、文化协调度3个维度,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全面客观地评价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文化景观的和谐程度。得出太阳沟物质文化景观的协调度较高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太阳沟物质文化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其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农村文化景观及其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文化景观是繁荣农村文化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景观被同化、被改变、在消失。本文在理解农村文化景观含义的基础上,归纳了我国农村文化景观的特征和类型,进而分柝了我国农村文化景观的建设现状,并提出农村文化景观建设建议,以期对我国农村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牡丹园特色文化景观评价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牡丹文化在牡丹园文化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做了深入调查,对影响牡丹园特色文化景观营造因素的重要性做了评价。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所调查牡丹园文化景观状况作初步分析,首次运用层次分析AHP法对牡丹园的特色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构建出牡丹文化景观评价模型,并对主要的构成要素进行重要性比较,得出牡丹园中牡丹文化景观构成要素的重要性顺序,以期为牡丹园特色文化景观营造和改造提升提供依据,也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花卉景观营造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村落文化景观是文化遗产的一个新类型,也是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情况",包括了"能持续使用土地的特殊手段",这就是指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村落为中心的遗产类型—村落文化景观。这种曾经广布于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社会文化遗产,自工业革命以后,一直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更面临着传统中断和特征丧失的威胁。本文就村落文化景观遗产的相关概念、构成要素及其面临的影响作一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是乡村文化在空间中的物理表征。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探析对河南省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形成的基理,研究其景观表达,从而识别和提取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营造的评价因素。研究表明:河南省的传统村落地域空间分布不均衡,豫南地区在河南省传统村落所占数目较多,在整体空间结构上,河南省传统村落呈“多点网状布局”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分布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传统村落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分布趋势;村落内的重要文化景观以宗祠居多,其次是戏楼,清灰色由此成为村落景观的知名文化符号,村落环境因素中突出环境因素主要为古井、古树、池塘、河道。豫南大别山区整体村落建筑保存良好,地域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文化景观的定义,以徽州九华山月松阁五星级度假酒店为例,综述了徽州传统文化景观的价值,并通过对文化景观的要素和意境两方面的分析,深入体会历史文脉,保留当地传统特色,实现徽州传统文化景观的传承与提炼。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人们长期适应自然与社会演变的产物,其记录并保存着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反映出村落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地方人群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具有地域性与多样性特征。西河古镇传统村落在区位地理格局、聚落整体景观、建筑空间、生产方式及文化内涵与形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意象,圩田水利环境、政治交通职能、地域文化及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其文化景观的演变,古镇的聚落空间功能、环境营造特征、文化呈现形式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而改变。合理保护与开发西河古镇的文化景观,能够促进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从湖湘文化的形成入手,阐述了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基本定义,介绍了衡阳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主要内容:衡州花鼓戏、衡阳湘剧、衡山影子戏、祁剧、衡州渔鼓、传统节庆习俗和其它非物质文化景观,并挖掘湖湘文化对于衡阳非物质文化景观形成与发展的积极影响:经世致用的因素融入、博采众家兼收并蓄的特征体现以及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