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为了筛选出适合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类酵母共生菌蛋白质提取的细胞破碎方法,选择超声波破碎法、反复冻融法和液氮研磨法等3种细胞破碎方法提取共生菌吡虫啉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蛋白质。结果表明:菌体显微形态观察发现,使用超声波破碎法和液氮研磨法处理类酵母共生菌的细胞破碎效果均优于反复冻融法,处理后菌体分布均匀,破碎彻底;72 h是提取菌体蛋白质的最佳培养时间。定量分析表明:用超声波破碎法提取蛋白质质量浓度最高,液氮研磨法次之,反复冻融法提取蛋白质质量浓度的效果最差,各方法所提蛋白质质量浓度差异显著(P0.05)。培养72 h后,超声波破碎法、液氮研磨法和反复冻融法提取的蛋白质质量浓度分别为2.82 g·L-1,2.62g·L-1和2.12 g·L-1(敏感菌株)及2.64 g·L-1,2.53 g·L-1和2.05 g·L-1(抗性菌株)。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分析发现:超声波破碎法获得的蛋白质不仅得率高,且条带清晰,丰度好。液氮研磨法虽得率高,但蛋白质部分降解,条带不清晰;而反复冻融法获得的蛋白质得率最低。超声波破碎法更适合于褐飞虱类酵母共生菌的蛋白质提取,该研究为后续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实验和分离差异蛋白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4.
水稻品种抗褐飞虱筛选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采用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SSST法)和参照该法评定的苗期和成株期受害等级为品种的短期受害反应,以SSST法筛选出的1~5级抗性品种采用苗期继续为害10天,成株期继续为害15天所具的其抗级保持期和该期内定期考查等级的平均值综合评定的持抗等级品种的长期受害反应,对比苗期和成株期TN19级时的受害等级,不少品种表现不一致,TN19级后的持抗等级表现也如此,鉴于成株期持抗等级接近我国田间水 相似文献
5.
6.
7.
9个水稻品种对褐飞虱存活与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褐飞虱的生物学特性在 9个水稻品种上的变化。结果显示 ,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若虫期的存活率和成虫期的产卵量及产卵量的日分布规律上 ,对若虫的发育速率和成虫的寿命影响不明显。各生物学参数在不同抗性品种上的表现不一致 ,说明水稻的抗褐飞虱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相似文献
8.
9.
根据广东肇庆病虫测报站24 a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的灯诱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褐飞虱各年的始见日在3月或4月内,始盛日在4月或5月内.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即早稻高峰和晚稻高峰,早稻高峰多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之间,晚稻高峰多在9月中旬至11月下旬间.终见日多在11月下旬.根据发生高峰的日诱获量、候平均诱获量、旬平均诱获量及全年的累计数量来比较各年的发生严重程度,结果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褐飞虱发生重,而80年代末直至本世纪初发生趋轻.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行为生测考察了褐飞虱为害程度、水稻生育期和品种对水稻挥发物引诱褐飞虱卵期寄生蜂稻虱缨小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雌成虫10头/株和20头/株为害1 d的水稻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具明显的引诱作用,而1头/株、5头/株、40头/株和80头/株为害1 d的,与空白对照相比不显示明显的引诱作用.稻虱缨小蜂对TN1未处理稻株挥发物的趋性不明显,并且对不同生育期的稻株亦无明显差异;但受褐飞虱为害后,生育期60 d的稻株比90 d的对稻虱缨小蜂具更强的引诱作用.不同品种未处理稻株间,TN1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明显地比Nabeshi强,而其他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在受到褐飞虱为害后,品种间的差异趋于明显.汕优63比TN1具更强的引诱作用,而Nabeshi、IR26和丙97-59等品种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则明显弱于TN1.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水稻褐飞虱中肠内共生菌的种类,用高氏1 号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两种培养基对褐飞虱肠道进
行分离培养,对分离纯化后的菌株用菌类16S rDNA 的通用引物进行PCR 扩增鉴定,测序结果经BLAST 比对分析,
发现其与粉虱科的杀雄菌属内共生菌(Arsenophonus sp.)相似度达99%,说明所分离得到的为杀雄菌属的菌株。将所
得这条序列与7 条来自粉虱科不同种及来自褐飞虱的杀雄菌属内共生菌的16S rDNA 序列用邻接法构建进化关系
树,发现其与来自褐飞虱杀雄菌属内共生菌的16S rDNA(GU124505)距离较近,初步推断为同一种。 相似文献
13.
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对褐稻虱实验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nterference index of population control,ⅡPC),研究了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实验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供试的26种植物乙醇提取物(1 gDW·100mL-1)中,大多数对褐稻虱种群有明显的产卵忌避作用和综合干扰控制作用.其中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etr.et Widd)、甘草(C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3种植物乙醇提取物的产卵忌避率达90%以上;薇苷菊(Mikannia micrantha H.B)、飞机草、苍耳等14种植物乙醇抽提物1 gDW·100mL-1对褐稻虱的综合ⅡPC小于0.1,表明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效果达90%以上;同时部分植物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如薇苷菊、马樱丹(Lantana camaraL.)等乙醇提取物对褐稻虱1~2龄若虫的ⅡPC达到0.32~0.45,薇苷菊、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lyla S.T.Blakely)、飞机草对3~5龄若虫的ⅡPC分别为0.40~0.50,即对褐稻虱1~2、3~5龄若虫分别具有55%~68%和50%~60%的毒杀效果.这些植物乙醇提取物可作为组建水稻植物保护剂的成分. 相似文献
14.
安庆地区水稻褐飞虱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88~1994年期间,用点滴法测定了安庆地区褐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二安庆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大部分氨基甲酸酯和有机磷杀虫剂仍是相当敏感的,体壁接触LD50范围介于0.01041~0.07183之间。为了明确安庆地区褐飞虱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水平,将安庆褐飞虱种群对几种杀虫剂的LDS50与Nagata1967年在日本所测的LD50值进行比较,结果指出:安庆褐飞虱已对西维因、叶蝉散、对硫磷产生了10~20倍的抗药性;抗性的发展与施药水平有密切的同步关系。 相似文献
15.
水稻感性和抗性品种甲醇提取物对褐飞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2个品种(IR36和TN1)为材料,研究其分蘖期的甲醇提取物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2个生物型成虫单向选择性和若虫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IR36提取物对褐飞虱生物型Ⅱ成虫的单向选择性有驱避作用,对若虫表现为负作用(即导致其死亡率增加);而TN1提取物对其成虫有吸引作用,对若虫无不良影响.对孟加拉型成虫和若虫影响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17.
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与挥发性次生物质总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朗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4):403-406
运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水稻植株的挥发性次生物质,并进行GC/MS分析,比较水稻抗、感褐飞虱植株中挥发性次生物质总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感性植株的挥发性次生物质总量明显高于抗性植株,前者比后者高45.4%;挥发性次生物质总量随植株抗性增强而降低,1级最低,7级最高;挥发性次生物质总量随植株所含抗性基因数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8.
褐飞虱抗有机磷品系的交互抗性及适合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褐飞虱敏感品系和两个实验室选育的抗有机品系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有机磷杀虫剂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之间存在交互抗性;两个抗性品系对拟除虫菊酯类和吡虫啉均无明显的交互抗性。通过建立两个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生命表,发现抗性品系适合度显著下降,低龄若虫存活率和羽化率低,成虫寿命缩短,卵历期延长;在繁殖上均表现为交配率、产卵量和孵化率下降;马拉硫磷抗性品系还表现为若虫历期延长。用种群数量趋势指数(I)来确定两个抗性品系的相对生物适合度,发现与敏感品系相比,甲胺磷抗性品系和马拉硫磷抗性品系的相对适合度仅分别为0.49和0.19。认为:抗性品系生物适合度的下降可能造成褐飞虱对这些杀虫剂抗性发展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以褐飞虱海南三亚种群为试验材料,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感染Wolbachia品系的长翅雌虫、长翅雄虫、短翅雌虫和短翅雄虫体内Wolbachia的密度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雌虫中Wolbachia的密度一般都高于雄虫,短翅雌虫中Wolbachia的密度要显著高于长翅型雌虫。进一步对虫体头部、胸部、腹部和足4个组织的Wolbachia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其在寄主各个组织中含量分布的差异。4个组织中,由于褐飞虱的生殖组织在腹部,而Wolbachia主要集中于寄主的生殖细胞中,所以腹部的Wolbachia含量最高;在非生殖组织中,同样存在Wolbachia,胸部含量比头部和足的含量都要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