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侵染途径、侵染方法、外部侵染环境条件、侵染材料及寄主幼虫龄期等方面对冬虫夏草菌侵染蝙蝠蛾幼虫的研究现状进行论述,认为最有效的感染途径为体表侵染,应用最广的侵染方法为喷淋法和涂抹法,最佳侵染温度为12~16℃,最好的侵染材料是分生孢子,最容易受侵染的虫龄为3~5龄幼虫。  相似文献   

2.
在简述水稻稻瘟病菌叶部侵染过程的基础上,综述了稻瘟病菌根部侵染的发现及其研究进展。比较了两种侵染途径在侵染机制上的差异,重点叙述了根部侵染所表现的组织特异性和病原菌侵染扩展的系统性,介绍了稻瘟病菌根部侵染的抗、感互作反应也适合基因对基因假说的研究结果,并归纳提出了根部侵染对相关学科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途径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简述水稻稻瘟病菌叶部侵染过程的基础上,综述了稻瘟病菌根部侵染的发现及其研究进展。比较了两种侵染途径在侵染机制上的差异,重点叙述了根部侵染所表现的组织特异性和病原菌侵染扩展的系统性,介绍了稻瘟病菌根部侵染的抗、感互作反应也适合基因对基因假说的研究结果,并归纳提出了根部侵染对相关学科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玉米丝黑穗病菌对玉米幼根、幼芽都能侵染,但以幼芽侵染较多。在幼芽的芽鞘和根茎部位,侵染程度没有明显差异。从种子萌芽到七叶期都能侵染,到九叶期不再侵染。在侵染期间,前期和后期侵染少,中期侵染多;以临出苗到三叶期接种的发病率显著较高,单叶期接种的发病率最高,五叶期显著下降。在土温13—35℃范围内,病菌皆可侵染,而16—25℃是比较适宜的侵染范围,22℃发病率最高。侵染与播期关系的倾向,同侵染与温度关系的倾向基本上是一致的。春播的各期发病率差异不大,夏播的极少发病。因此,本病在夏玉米区不会流行成灾。土壤含水率在15.5%时发病率高,过干过湿都会减少侵染。在阴湿条件下越冬的病菌侵染率较高。播种时,覆盖菌土层厚的发病率高。病菌在田间条件下,只能存活两个生长季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立枯病、红腐病、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新疆棉花上的4种主要土传病害,研究4种病害的病原菌在新疆棉花上的侵染动态,分析各自的侵染始期和最佳防治时期,为病害高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针对4种主要病害的病原菌,对混合接菌后分期采集的棉株进行特异性引物PCR检测,依据检测结果,进行各病原菌侵染动态分析及混合侵染分析。【结果】4种病原菌从棉花子叶期即能侵染;立枯丝核菌侵染相对较早、较快,拟轮枝镰孢霉次之;2种病原菌均在棉苗前期有较高的侵染株率,3叶期达到高峰,此后侵染株率逐渐降低;而尖孢镰孢霉和大丽轮枝菌,虽从子叶期开始即可侵染,但侵染株率较低,直到蕾铃期侵染株率呈渐增趋势;病原菌之间的混合侵染普遍存在,以两菌混合侵染居多。【结论】子叶期为4种病原菌的侵染初期;立枯丝核菌和拟轮枝镰孢霉以苗期侵染为特点;尖孢镰孢霉和大丽轮枝菌以子叶期到蕾铃期均可侵染为特点;病原菌之间常有混合侵染发生。  相似文献   

6.
对烟台地区主要果树栽培果园,以随机取样的方式,采用ELISA和RT-PCR法检测了苹果、樱桃和葡萄上主要果树病毒。结果表明:苹果病毒侵染率达55.6%,复合侵染率达44.4%;樱桃病毒侵染率达45.5%,复合侵染率达27.3%;葡萄病毒侵染率高达71.4%,复合侵染率达57.1%。  相似文献   

7.
木霉对食用菌侵染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49株木霉对食用菌菌丝的侵染能力,结果显示:不同木霉的侵染能力不同,对食用菌侵染能力强的木霉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侵染能力并不一定强,表现出木霉对真菌侵染的特异性。木霉侵染食用菌的机理研究结果显示:木霉可通过溶壁、缠绕等方式作用于食用菌菌丝细胞壁,木霉发酵液对食用菌和植物病原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木霉产几丁质酶的能力与木霉的侵染能力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稻曲病菌侵染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胡东维  王疏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2):4604-4611
稻曲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但其病原菌侵染机制仍有许多不明之处。本文对稻曲病菌侵染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策略。现有的研究表明,稻曲病菌可侵染水稻幼苗的胚根、胚芽鞘以及孕穗期雄蕊的花丝。病原菌不产生典型的附着胞结构,不能直接穿透寄主细胞,不产生吸器,侵染模式为胞间侵染和扩展。苗期侵染是否可扩展至穗部并致病,尚无确切证据。在孕穗期,稻曲病菌专一性侵染水稻雄蕊的花丝,并由此生长发育成稻曲球;稻曲病菌不能侵染子房和花药,但次生菌丝可偶尔侵染柱头和浆片的外层细胞。稻曲病菌在侵染过程中不会杀死寄主细胞,属活体营养型真菌。稻曲病菌苗期侵染的扩展过程和孕穗期选择性侵染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机制是未来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吉林农业大学草莓基地的"红颜"草莓根系和根围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栽培类型土壤和不同生育时期草莓丛枝菌根侵染率、地温和相关土壤因子,调查栽培地草莓的丛枝菌根侵染率,研究不同栽培类型土壤和不同生育时期对草莓菌根侵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类型土壤的草莓菌根侵染率表现为露地大棚温室,不同生育时期草莓丛枝菌根侵染率表现为盛花期盛果期生长末期现蕾期,露地盛花期草莓丛枝菌根侵染率最高,为41. 59%;不同生育时期影响草莓丛枝菌根侵染率的主要因子不同,现蕾期和盛花期的主要因子分别是土壤电导率和土壤速效钾含量;温度能够影响草莓不同生育时期的菌根侵染率;适宜的温度促进草莓丛枝菌根真菌侵染,高温降低了草莓丛枝菌根侵染率;草莓的连作会降低草莓菌根侵染率。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自交系B73作为研究对象,以玉米圆斑病菌为供试菌株,采取玉米离体叶片侵染与活体整株侵染相对比的方式,通过观察侵染早期不同时间的玉米叶片,测定相关POD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等,对侵染早期玉米叶片的生理指标和分子指标进行研究,通过比较这2种接菌方式对玉米早期生理生化表型的的影响,来筛选一种较为便捷实用的试验方法。结果表明,离体叶片侵染体系与活体植株侵染在侵染初期所选取的各种生理生化指标方面变化无差异;离体叶片侵染体系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高、节约时间的优点,可以作为整株侵染的替代体系,为研究早期调控提供试验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为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在茶树上的开发利用提供种质资源理论依据,对贵州省10个茶树种植区、5个茶树品种的根及根际土壤进行取样,测定根的AMF侵染率并对根际土壤中的AMF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所有根样均有AMF侵染,侵染程度均在1~3级。不同采集地点的侵染状况差异较大,其中都匀市和开阳县的根样AMF侵染率较高,分别为33.33%和30.67%,侵染等级均为3级;罗甸县的根样AMF侵染率最低,为4%,侵染等级为1级。不同茶树品种的AMF侵染状况差异较小,侵染程度均在2~3级,其中湄潭台茶的根样AMF侵染率较高,为43.61%,侵染等级为3级;福鼎白茶的根样AMF侵染率较低,为17.99%,侵染等级为2级。从样本土壤中共分离出4属31种AMF,其中球囊霉属(Glomus)18种,无梗囊霉(Acaulospora)9种,内养囊霉属(Entrophospora)1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3种。结论,贵州茶树AMF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2.
为了从组织学和细胞学水平上了解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agariae)病原菌致病机理及其与寄主的互作机制,通过草莓炭疽菌分生孢子液接种侵染健康草莓幼苗根,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原菌的侵染过程,研究草莓根部浸染草莓炭疽菌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接种12 h,95%的分生孢子萌发;接种24 h,69%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或附着枝并形成侵入钉开始侵染根表皮细胞;接种48 h,产生大量菌丝并纠结成网状;接种4 d,少量的根尖开始变褐;接种9 d,整个根系几乎变为黑褐色,产生少量分生孢子盘;接种13 d,侵染菌丝扩展到主轴根微管柱,新的分生孢子产生,完成一个侵染循环;接种20 d,侵染菌丝入侵到达叶柄和花茎;接种41 d,侵染菌丝扩散到叶柄表面并侵染叶柄腺毛;接种55 d,侵染菌丝入侵到达叶片并侵染叶片腺毛,组织细胞开始崩解死亡,叶片上形成典型的炭疽病病斑。[结论]:C.fragariae能通过根侵染到整株植株,属于系统性侵染。  相似文献   

13.
采用玉米幼胚为受体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植物表达载体p CAMBIA1300-35S-GUS-Nos侵染玉米幼胚,以GUS基因瞬时表达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基因型、幼胚大小、侵染菌液浓度及侵染时间对幼胚遗传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幼胚遗传转化率影响的大小依次为基因型幼胚大小侵染菌液浓度侵染时间;最佳侵染组合基因型为H99、幼胚为1.1~2.0 mm、侵染菌液OD600=0.6、侵染时间为30 min,GUS基因对幼胚的瞬时表达率可达(34.44±1.11)%。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内盆栽接种测试的方法,测定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香蕉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is和尖孢镰刀菌4 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race 4) 对巴西蕉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种病原 微生物进行单独侵染和复合侵染均能抑制巴西蕉的生长且复合侵染对巴西蕉的生长量影响更大,南方根结线虫单 独侵染巴西蕉的根结指数要比复合侵染的高,香蕉穿孔线虫单独侵染巴西蕉的病情指数要比复合侵染的高,而尖孢 镰刀菌4 号生理小种与根结线虫和香蕉穿孔线虫同时侵染巴西蕉时香蕉枯萎病病情指数相对最高。  相似文献   

15.
球孢白僵菌对昆虫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白僵菌的侵染途径、侵染过程及侵染过程中昆虫的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对白僵菌的致病机理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腺病毒和慢病毒侵染牛肌肉卫星细胞MOI值的差异,选择较优的侵染方式。[方法]从新生牛犊背最长肌中分离并纯化出牛肌肉卫星细胞,通过病毒侵染靶细胞的方法比较腺病毒和慢病毒对牛肌肉卫星细胞的侵染能力,确定最佳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结果]成功分离出牛肌肉卫星细胞,经过体外培养,可以用于细胞侵染研究;随着MOI值的增大,腺病毒和慢病毒侵染的细胞荧光强度均逐渐增强;当腺病毒侵染牛肌肉卫星细胞的MOI值为3 000,慢病毒侵染靶细胞的MOI值为300时,荧光强度均较强,细胞形态即将发生变化。相对而言,慢病毒较腺病毒更易侵染原代肌肉细胞,并且荧光强度较强,但侵染效率比较低。[结论]对于原代细胞,选择慢病毒侵染更为合适。该试验结果为应用腺病毒或慢病毒介导的功能基因在牛肌肉卫星细胞中的过表达或干扰沉默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枸杞炭疽病菌对成熟果实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往研究认为,枸杞炭疽病菌(C.gloeosporioidesPenz)仅侵染花、花蕾、青果,一般不会对成熟果实进行侵染。本研究证明:室内和田间接种孢子均可对成熟果实造成侵染危害。室内在16~36℃条件下接种孢子,均可造成侵染,以28~32℃侵染速度较快;在76%~92%RH条件下接种孢子,均可造成侵染,以92%RH侵染速度最快。田间接种孢子后,成熟果实危害病指最高达49.33;成熟果实晾晒过程会继续发病,危害病指最高达57.2。  相似文献   

18.
枣树VA菌根侵染率的田间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对河北省赞皇县、高邑县、望都县、河北农业大学标本园等地枣树的VA菌根自然侵染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所调查的枣树均有VA菌根菌侵染,但VA菌根的自然侵染率因立地条件、树龄、品种不同而异。树龄越大,侵染率越高;土壤肥力高或过低均不利菌根菌的侵染。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利用对甘蔗黑穗病生理小种1和生理小种2免疫的甘蔗品种NCO376作为寄主材料,在云南开远蔗区搜集黑穗病孢子,依照浸渍、割苗涂抹、抖黑粉孢子、菌液浇灌等人工接种的方法进行甘蔗黑穗病菌的侵染实验,针对NCO376的抗性和黑穗病生理小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5×106个孢子/mL的浸渍组试验中对照的侵染率为16%,割苗涂抹侵染率为25.8%,侵染率最高,菌液浇灌侵染率最低为2.5%;清水浸渍组试验中菌液浇灌侵染率为0,割苗涂抹侵染率为13%,抖黑穗孢子侵染率为0.材料NCO376在浸渍组中,割茎涂抹处理侵染率>抖黑穗病孢子处理>对照>菌液浇灌处理;清水浸渍组中,割茎侵染率较高,菌液浇灌和抖黑穗病孢子相对不容易侵染宿主材料.依据标准的浸渍组对照试验,云南开远蔗区可能有新的生理小种存在.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孑遗植物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特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玥  杜国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753-10754
对内蒙古荒漠珍稀、孑遗植物四合木、绵刺、白刺、霸王和强旱生植物半日花与丛枝菌根真菌的共生特性进行了调查。通过显微镜观察根系样本,采用十字交叉法统计常见科、属丛枝菌根真菌的菌丝、丛枝、泡囊的侵染率,观察侵染面积,阐明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率。结果表明:这些孑遗植物均被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多数种类侵染率较高;不同种孑遗植物侵染率有一定的差异。在不同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下,同种孑遗植物菌根侵染状况也有明显的差异。四合木、半日花等的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率很高,菌根类型主要为疆南星型菌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