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杂交水稻》2015,(3):76-80
分析了2003—2013年通过国审的378份杂交籼稻的主要米质性状表现以及各米质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杂交早籼稻的垩白、整精米率和胶稠度在11 a间均有明显改善,但其米质性状仍然差于杂交中、晚籼;垩白性状仍是今后杂交籼稻米质改良的重点。垩白度和垩白粒率与整精米率、胶稠度和长宽比呈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正相关;低直链淀粉含量品种的平均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均显著低于中高直链淀粉含量品种,而其胶稠度和长宽比则高于中高直链淀粉含量品种;降低直链淀粉含量有利于改良垩白和胶稠度,适当增加籼稻的长宽比有利于降低垩白。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黑龙江省25个水稻品种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研究各性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今后水稻新品种选育过程中,应注重垩白粒率、垩白度及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的改良;提高糙米率有利于整精米率、稻米食味的提高;延长胶稠度,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使米饭有弹性不回生;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有利于糙米率、整精米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稻米品质的提高。影响稻米品质的第一主成分因子是整精米率因子,其次为垩白度因子、直链淀粉含量因子、垩白粒率因子、食味评分因子、胶稠度因子。  相似文献   

3.
对辽宁省稻米的主栽品种进行了调查,从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等方面分析了我省目前稻米品质的现状及影响我省稻米品质的关键因子,提出了提高稻米品质应该在水稻品种选育方面注意垩白度、垩白率、长宽比、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整精米率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辽宁省稻米的主栽品种进行了调查,从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等方面分析了我省目前稻米品质的现状及影响我省稻米品质的关键因子,提出了提高稻米品质应该在水稻品种选育方面注意垩白度、垩白率、长宽比、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整精米率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异季栽培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3  
稻米品质改良是主要育种目标之一。稻米品质的优劣,既受遗传基因的制约,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灌浆期间的温度条件对稻米品质的作用更大。前人研究认为,灌浆期间温度过高,籽粒的灌浆速率较快,稻米的整精米率下降,透明度变差、垩白度增大,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变劣;对蒸煮品质来说,高温会使稻米的糊化温度升高、胶稠度变硬,直链淀粉含量也受高温影响,Resurreccion等和赵式英认为这种影响因品种特性而异,Juliano则认为高温会降低直链淀粉含量。从我国目前稻米品质的现状来看,早籼米的品质劣于晚籼米,早籼品种经翻秋栽培后,品质明显变好,但对晚籼品种在早稻生长季节灌浆成熟后,其稻米品质的变化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同一地点不同季节栽培的稻米进行品质分析,旨在洞悉早籼和晚籼品质差异的原因,以及灌浆期间环境因素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程度,以期对水稻品质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异地异季种植对两系杂交水稻稻米品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25个两系杂交水稻组合、5个三系杂交水稻组合和4个常规水稻品种共34份材料进行异季和异地异季种植,分析稻米品质性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7个性状异季种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晚季种植材料的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糊化温度(碱消值)4个性状明显增大,垩白粒率、垩白度、千粒重3个性状明显减小.湖南长沙栽培种植品质性状分析结果与海南三亚栽培种植的性状分析结果相比,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精米长宽比、直链淀粉、胶稠度、糊化温度(碱消值)有极显著的正向增长差异,千粒重有极显著负向差异.  相似文献   

7.
稻草还田对水稻生长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品种黄华占为材料,在常规施肥基础上进行稻草还田与稻草不还田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可提高水稻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同时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提高籽粒长宽比,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大胶稠度,使稻米品质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黑龙江省近年来审定的20个水稻品种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研究各性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今后水稻新品种选育过程中,应注重稻米外观品质的改良;提高整精米率、延长稻米胶稠度、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影响稻米品质的第一主因子为整精米率因子,第二主因子为直链淀粉含量因子、第三主因子为垩白粒率因子、第四主因子为垩白度因子、第五主因子为食味评分因子。  相似文献   

9.
结实期温度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91,自引:5,他引:91  
以籼香糯、中籼水晶米、籼型杂交稻汕优63、中粳徐州80-7和晚粳822为供试材料,采用人工气候控温试验对结实期温度与稻米品质主要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稻米整精米率、垩白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及蛋白质含量等主要品质性状受结实期日平均温度影响很大,温度影响可使5个性状的变异分别达到24个百分点、33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4级、3.4个百分点。但不同品种的同一品质性状对结实期温度反应的敏感程度有一定差异。结实期温度与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既存在品种类型间差异,又因不同温度区段而异,特别是直链淀粉含量与温度的关系。结实期25~27℃日均温度区段对品质性状影响较大,27℃以上高温的影响很小。结实期较低温度对多数品质性状的提高是有利的,如有利于整精米率提高、垩白米率降低、中和低含量型品种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糯型品种直链淀粉含量的降低,以及稻米糊化温度的降低,但较低温度不利于多数品种蛋白质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播期和地点对不同生态类型粳稻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不同生态类型的5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在江苏省选择5个不同纬度地点,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稻米品质性状的差异,探讨不同地点和不同播期对稻米加工、外观、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品质性状在地点、播期及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多数性状品种间变异最大,地点次之,播期影响最小。不同品质性状在不同纬度的变化趋势不同,稻米加工品质随纬度的升高呈改善趋势,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在不同纬度间的变化较小,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和食味值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垩白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则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食味品质随纬度的升高有提高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加工品质、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均有提高的趋势,粒长和长宽比增加,粒宽减小,胶稠度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在不同播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变幅不大,过早或过迟播种食味值均有降低趋势。不同性状对地点和播期的反应不同,糙米率、粒宽、粒长、长宽比和精米率受影响较小,而垩白率和垩白度受影响较大,整精米率、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食味值居两者之间。不同品种不同品质性状在地点和播期间的稳定性不同,南粳46的品质性状综合表现最好,但受地点和播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覆盖方式对旱作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品种P 88S/1128为材料,设置地膜覆盖和稻草覆盖2个处理,以裸地旱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旱作水稻光合产物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覆盖方式对旱作水稻的干物质积累有显著的影响,整个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以地膜覆盖处理最高,为136.31 g/穴,稻草覆盖处理为123.69 g/穴,均显著高于对照;成熟期地膜和稻草覆盖的穗部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分别比对照提高26.46%和14.49%;另外,覆盖有效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其产量也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2.
曹丹 《北方水稻》2010,40(2):15-17,26
采用不同移栽期对2008年辽宁省水稻区域试验中晚熟A组14个水稻品种的9个品质性状进行变异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移栽期对稻米不同品质性状的影响不同;综合6移栽期稻米品质性状达优质稻谷国标的概率,胶稠度的达标率最高,垩白度表现最差,一级达标率为0;不同品质性状对移栽期变化所表现的变异程度不一致,垩白度、垩白粒率变异最大,其次是整精米率和胶稠度,长宽比的变异度最小;主成分分析中,包含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垩白度的第一主成分因子对稻米品质的贡献最大,贡献率达42.78%,其次是胶稠度和碱消值,与前者的累计贡献率达60.72%。  相似文献   

13.
覆盖方式对旱作水稻后期冠层生理生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超级杂交稻组合P88S/1128为材料,设置地膜覆盖、稻草覆盖和液体膜覆盖3个处理,以裸地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对旱作水稻群体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覆盖方式对旱作水稻群体微气象因子和水稻的个体生长都有明显影响,表现为覆盖显著降低了高温季节特别是高温时段水稻冠层的温度,提高了相对湿度,营造了群体内部良好的微气象环境。覆盖处理的叶片蒸腾作用增强,叶片的温度降低,叶片的抗高温胁迫能力提高,从而光合速率显著提高。覆盖栽培下产量构成各因子均有明显优化,其中地膜覆盖栽培下的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最高,产量较对照增加16.81%;稻草覆盖处理的有效穗增多,较对照增产9.59%。但液体膜覆盖的增产效果不明显,产量构成因子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以上海近年推广种植的8个软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稻米品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8个软米品种均未达到部颁优质稻米标准,主要是因为透明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3项指标未达到部颁优质米标准。各性状相关性分析复杂,整精米率与粒长呈极显著负相关,糙米率和碱消值呈显著负相关,胶稠度与蛋白质含量成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发现,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2.795%,整精米率、糙米率、垩白度、胶稠度、碱消值为最有代表性的品质指标。  相似文献   

15.
Rice (Oryza sativa) is one of the main foodstuffs of Chinese people. More than 30% crop field is used for rice cultivation in China. It provides 45% of crop yields in our country. However, the production of irrigated rice requires considerable water, up t…  相似文献   

16.
罗上轲  刘婕  叶开梅  冯云贵  朱德坤  宋碧  张军 《玉米科学》2020,28(4):146-154,164
为探明贵州春玉米适宜的覆膜方式及施氮量,采用裂区设计,连续两年在贵州威宁进行不同覆膜方式(宽膜、窄膜覆盖)与施氮量(0、80、160、240、320 kg/hm2)对春玉米产量及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方式与施氮量间春玉米产量差异极显著,宽膜覆盖比窄膜覆盖产量提高15.61%。宽膜覆盖显著增加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和转运率,提高干物质转运对子粒物质积累的贡献率,显著增加春玉米氮素积累量。在宽膜覆盖条件下,施氮量为240 kg/hm2时春玉米产量最高,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最高。宽膜覆盖提高玉米产量,促进春玉米干物质、氮素积累与分配,试验条件下适宜施氮量为240 kg/hm2。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河套地区麦后复种不同大豆品种的产量形成和品质特性,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种植模式调整,本试验用黑河35、黑河44、黑河49极早熟大豆品种进行麦后复种试验,设覆膜和未覆膜2种复种处理,大豆生长发育期内调查测定其主要产量相关性状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大豆品种的相同时期覆膜种植的大豆株高、小花数、成荚率、单株籽粒干重、百粒重和产量都高于或显著高于未覆膜的。覆膜种植黑河49的株高、小花数最高,分别达40.87 cm和35.86个;覆膜种植黑河44的豆荚数最多、成荚率最高,分别达15.98荚和44.60%;覆膜黑河44的单株籽粒干重、百粒重和产量最高,分别达6.53 g、13.71 g和1 469.3 kg·hm~(-2),显著高于未覆膜种植的3个品种。麦后复种大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春种大豆,且覆膜处理高于未覆膜。覆膜种植黑河44和黑河49较其它处理表现优良,是河套地区较好的麦后复种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8.
通过米粒粒型分类,对2013-2014年通过四川省审定的36个中籼杂交水稻组合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品质性状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36个组合中只有2个组合的稻米品质指标全部达国颁优质稻谷标准3级以上,这2个组合的米粒长宽比都在2.9以上;在单个品质性状指标中,这些组合优质达标率(达到国颁优质稻谷标准3级以上)最高的是糙米率,其次是胶稠度,第三是整精米率,达标率较低的是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长米粒型组合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优质达标率均为16.67%,中米粒型组合分别为0和14.29%,短米粒型组合分别为10.00%和0。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是中籼杂交稻组合稻米品质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品质性状相关分析结果: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米粒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长米粒型组合中,垩白粒率、垩白度与直链淀粉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中米粒型组合中,垩白粒率、垩白度与米粒长宽比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在短米粒型组合中,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其他主要品质性状相关性均不显著。建议在遗传改良中籼杂交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时可以从粒型着手,选择米粒粒型偏长、容重大、无裂纹、近圆柱形的材料和组合。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不同起垄方式和地膜覆土对胡麻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分别于2016和2017年胡麻生长季,以传统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了全膜微垄覆土穴播、全膜微垄不覆土穴播、全膜平作覆土穴播和全膜平作不覆土穴播4种种植方式对胡麻出苗率、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量、生长速率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垄方式改善了胡麻生长发育状况,出苗率显著高于CK,干物质积累量在苗期至现蕾期以微垄不覆土处理最高,盛花期至成熟期以微垄覆土处理最高,分别较CK平均高出39.3% ~ 69.8%和36.0% ~ 53.7%。微垄覆土模式下籽粒产量较CK显著提高26.8%。关联度分析可知,影响胡麻籽粒产量的主导因素为蒴果数和果粒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胡麻籽粒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积累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微垄覆土与不覆土穴播方式均能够显著提高胡麻出苗率,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加胡麻单株蒴果数和果粒数,提高籽粒产量,是半干旱旱作农业区胡麻适宜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