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优化油用亚麻抗倒伏的肥料运筹措施,以‘陇亚11号’和‘定亚23号’为试验材料,通过裂区设计,研究了钾肥(不施钾、52.5 kg K2O/hm2和105 kg K2O /hm2 3个水平)和硅肥(不施硅和90 kg SiO2/hm2 2个水平)用量对油用亚麻茎秆形态学、力学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陇亚11号’的株高、重心高度及茎粗、壁厚、抗折力均显著大于‘定亚23号’,茎秆形态学及力学抗倒伏特性的综合影响下,‘陇亚11号’较‘定亚23号’倒伏率提高21.24%而产量降低9.43%。钾肥显著改善了抗倒的茎秆表观形态学特性,施钾后茎粗、壁厚、茎秆抗折力、抗倒伏指数提高而株高和重心高度降低,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分别提高7.35%和9.34%。硅肥对茎秆形态学、力学特性及籽粒产量均无主效应,但硅肥与钾肥的互作使茎粗显著增加。抗倒伏指数与茎粗、壁厚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重心高度呈显著负相关。品种间的茎秆抗倒伏特性差异较大,施用钾肥显著改善了抗倒的茎秆表观形态学特性,优化了茎秆机械性能,增强了油用亚麻的抗倒伏能力;供钾量较低时,硅肥与钾肥对茎粗的互作正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2.
化学调控对寒地水稻抗倒及产量性状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易倒伏水稻品种垦稻12为试验材料,设置600g/hm2、900g/hm2、1200g/hm2、1500g/hm24个调节剂水平,研究不同调节剂用量对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调节剂处理水稻的株高降低,节伸长受到抑制,茎秆抗折力增加,弯曲力矩减小,倒伏指数减小。与对照相比,化学调控有效降低了水稻倒伏的发生几率。调节剂处理可促进水稻分蘖,收获穗数的增加补偿了千粒重降低的负效应,在600g/hm2处理水平下,寒地水稻收获穗数增加明显,结实率有增加趋势,水稻产量比对照增加显著。900g/hm2、1200g/hm2处理水平下水稻产量增加不明显,在1500g/hm2处理水平下产量比对照降低。  相似文献   

3.
钾肥用量对不同品种旱地胡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钾肥调节胡麻抗倒伏特性的机理,在大田环境下,以2个当地主栽胡麻品种‘陇亚11号’(V1)和‘定亚23号’(V2)为供试材料,设置不施钾(K0, 0 kg/hm2)、低钾(K1, 30 kg/hm2)、中钾(K2, 60 kg/hm2)与高钾(K3, 90 kg/hm2)4个施钾水平的裂区试验,分析了不同品种和钾肥施量组合对旱地胡麻株高、重心高度、茎粗、抗折力、抗倒伏指数、实际倒伏率和产量与产量构成的影响及其与植株抗倒伏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0~90 kg/hm2钾肥施量范围内,增施钾肥在促进胡麻生长发育的同时亦可提高胡麻抗倒伏性能,最终提高产量。施钾后,2品种胡麻株高和重心高度在全生育期较不施钾(K0)平均分别提高了4.74%和8.88%。茎粗值(青果期)在施钾60 kg/hm2(K2)时最大,较不施钾(K0)平均增加11.79%。施钾较不施钾(K0)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平均高出18.32%和11.50%。不同施钾水平下胡麻实际倒伏率表现为:K2K3>K1>K0,较不施钾增产率依次分别为20.69%、24.93%和17.15%;相关分析表明:胡麻株高和重心高度与茎秆抗折力无显著相关性,与抗倒伏指数呈显著、极显著负相关(除成熟期外);各生育时期胡麻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与茎粗均呈正相关,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60 kg/hm2作为适宜钾肥施用量,在兼顾增产的同时亦能有效增强胡麻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4.
不同肥料处理对‘Ⅱ优725’茎秆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旨在比较研究不同浓度钾肥或硅肥对其植株抗倒伏性的影响,以‘Ⅱ优725’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本研究中钾肥施用浓度为75 kg/hm2时效果最好,N2、N3、N4节间抗折力较对照分别增加4.95%、24.15%、35.46%,但倒伏指数反而较对照分别降低0.86%、14.22%、32.06%;硅肥的最佳施用浓度为240 kg/hm2,在抗折力分别增加5.57%、20.29%、17.73%的情况下,其倒伏指数反而分别降低0.06%、18.21%、29.20%。适宜浓度的钾肥或硅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它们主要是提高基部高节位节间(N3、N4)的抗折力,从而降低倒伏指数。因此,施用钾肥或硅肥能显著增加穗重和植株的抗倒伏性。  相似文献   

5.
对比施氮量对饲草产量、品质的影响,为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区燕麦饲草增产提质提供理论依据。在旱作条件下对2个燕麦品种‘蒙燕1号’和‘8202’分别设低氮(30 kg/hm2)、中氮(90 kg/hm2)和高氮 (150 kg/hm2)3处理,比较其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施氮量显著影响2个燕麦品种饲草产量,‘蒙燕1号’在高氮处理下鲜、干产分别较其他处理增加8.42%~10.73%、9.30%~13.38%,显著高于低氮处理(P<0.05),且分别较‘8202’高氮处理下增产17.58%、19.28%。2品种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8202’粗蛋白含量在高氮处理下较其他处理提高4.24%~14.14%,较高氮处理下‘蒙燕1号’提高29.85%;‘8202’高氮处理下粗脂肪产量较其他处理提高0.44%~6.43%,较‘蒙燕1号’提高6.94%,2品种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在高氮、中氮处理下差异不显著,却与低氮处理差异显著(P<0.05)。施氮后品种间草产量和品质有差异,若以草产量为目标,应选‘蒙燕1号’,施高氮,可获鲜草40891 kg/hm2,可获干草7801 kg/hm2;若以品质为目标,应选‘8202’,施中氮,整株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分别可达17.66%,2.88%,可获粗蛋白1080 kg/hm2,粗脂肪166 kg/hm2。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氮肥施用方式对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水稻产量和倒伏的影响,选用2个主栽水稻品种,设置3个施氮量和4个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处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施氮水平较高(161 kg/hm2)时,后期施氮比例适当增加(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6.5∶3.5),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增产原因主要是穗粒肥施用比例增加能增加穗粒数,从而提高了群体颖花数和群体库容量。施氮量增加使株高变高、弯曲力矩增大,抗折力降低,倒伏指数增大;而后期穗粒肥施用比例增加能使水稻茎秆抗折力增大,倒伏指数减小。减少施氮量或增加后期穗粒肥比例,能使水稻倒2节间及其叶鞘长度减小、节间横切面积增大、节间干物质重增加、茎壁变厚,改善茎秆的物理性状。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缓控释尿素对水稻倒伏及产量的影响,以辽宁省内广泛推广的水稻品种美锋9和辽粳3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围绕植株茎秆性状、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含量和稻米品质等指标研究不同缓控释肥处理对水稻个体和群体稻谷产量及品质的响应。结果表明,两品种在处理2和处理5时的群体产量较对照均增加7%以上,增产效果显著;使茎秆基部N1节间变短,株高有所降低;茎粗、茎壁厚、茎鞘干质量均极显著增加;茎秆干质量增加,充实度加强。结果表明,改善叶片配置,合理控制茎粗而注重提高壁厚和充实度以保证茎秆抗折力和输导能力,可保证植株较好的抗倒伏性能,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随着茎秆基部节间显著缩短、穗下节间显著变长,茎鞘的K、Si含量极显著增加,N含量显著降低。抗倒伏能力增强,生产力提高;由于茎秆物理性状的改善及化学成分的差异导致茎秆综合抗折力明显提高,倒伏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8.
烯效唑干拌种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抗倒伏甜荞品种宁荞1号为材料,设置0、100、200和300 mg kg–1烯效唑干拌种处理,研究倒伏习性、产量、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性和茎秆解剖结构的变化,探讨烯效唑干拌种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干拌种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有显著影响。随烯效唑干拌种浓度的增加,产量、茎秆抗折力、第2节间粗、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先增加后降低,倒伏率、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和第2节间长先降低后增加。当烯效唑干拌种浓度为200 mg kg–1时,能有效优化甜荞茎秆结构,改善茎秆质量,减小倒伏风险,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9.
2020-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公主岭试验站,以张杂谷13号为材料,设置乙矮合剂(ECK)的不同喷施时期(拔节期单次处理,拔节期+抽穗前期双次处理)和不同喷施剂量处理(0.90、1.35、1.80和2.25L/hm2),探究了ECK对谷子茎秆抗倒伏能力与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随ECK喷施剂量增加,谷子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倒伏率和倒伏指数呈降低趋势,茎粗、单位长度节间干重及节间抗折力呈增加趋势。谷子茎秆理化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随ECK喷施剂量增加,基部第2节间纤维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拔节期和抽穗前期双次喷施ECK处理后上述指标变化更为显著。在拔节期和抽穗前期各喷施0.90L/hm2 ECK的双次化控处理下,谷子较对照增产幅度最高,2020和2021年增产幅度分别为10.33%和28.04%。综上所述,合理施用ECK能够改善谷子茎秆形态和理化特性,增强抗倒伏能力,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张兴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1):129-135
为了探讨不同亚麻品种在南方的生态适应性,提高亚麻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笔者对7个亚麻及2种耕作方式的原茎产量、种子产量、倒伏率等8个相关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免耕处理较旋耕处理原茎增产9.45%、种子增产0.37%;‘晋亚10号’产量综合排名第一,原茎产量为5285.98 kg/hm2,种子产量为402.7 kg/hm2,‘轮选2号’产量综合排名第二,原茎产量和种子产量依次分别为:5225.95 kg/hm2和375.19 kg/hm2,其中抗倒伏能力较强的品种有‘晋亚10号’和‘轮选2号’,5级倒伏率为0。由此可见,洞庭湖区可选用抗倒性较强的品种‘晋亚10号’和‘轮选2号’,并可采用免耕措施,可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氮肥运筹对湘南双季杂交稻产量与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湘南双季杂交稻产量与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以早稻品种陆两优996和株两优819,晚稻品种H优518和盛泰优018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湖南省衡阳县开展大田试验,比较研究3个基蘖肥、穗肥、粒肥比例(N1:7:2:1,N2:6:3:1,N3:5:4:1)对双季稻产量和抗倒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方式对双季稻产量有显著影响,N2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协调效果最好,产量最高;各品种在基蘖肥比例为50%~60%的条件下,抗折力较大,倒伏指数较小,但个别品种表现出年际间差异;与N1处理相比,N2和N3处理株高较矮、重心较低、茎壁较厚、节间较短且节间充实度较高,N2和N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提高抗倒伏能力的关键在于降低株高、重心高度和单茎鲜重,提高倒4节间茎秆粗度和充实度。综合考虑各品种倒伏指数和产量性状,基蘖肥、穗肥、粒肥比例为6:3:1的处理能够较好地协调水稻的产量性状与抗倒伏能力,达到高产和抗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水分管理和钾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和抗倒伏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不同水分和钾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抗倒伏性的影响,为寒地水稻生产合理进行水分和钾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当地主栽水稻品种龙粳31为材料,在淹水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2种水分管理模式下,比较不施钾、钾肥基施和基肥∶穗肥=5∶5等3种钾肥管理形成的水稻群体,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和倒伏性能的影响。2种水分管理方式比较,干湿交替灌溉平均产量为8.33t/hm 2,比淹水灌溉增产3.48%;干湿交替处理有利于水稻植株重心高度降低,第1节(N1)、第2节(N2)节间长度缩短,单位节间干重增加,从而提高节间抗折力,N1、N2、第3节(N3)节间倒伏指数分别降低了13.23%、17.48%和15.27%。3种钾肥管理方式比较,施钾可以显著提高产量,产量表现为基肥∶穗肥=5∶5>钾肥基施>不施钾;钾可以促进水稻株高、鲜重、节间粗、茎壁厚、单位节间干重和节间抗折力提高,从而提高抗倒伏性能,3种钾肥管理水稻植株N1、N2、N3节间倒伏指数均为基肥∶穗肥=5∶5<钾肥基施<不施钾;对比于不施钾,钾肥基施处理N1、N2、N3节间倒伏指数分别降低了22.27%、22.04%和27.53%,基肥∶穗肥=5∶5处理N1、N2、N3节间倒伏指数分别降低了34.56%、35.48%和41.01%。结果表明通过干湿交替水分管理配合合理的钾肥管理可以明显提高水稻产量和降低植株倒伏风险。  相似文献   

13.
以糜子品种晋黍9号为试验材料,在拔节期追施不同量的钾肥,成熟前测定糜子植株农艺、力学及生理性状,收获后测产。结果表明,合理追施钾肥可增加植株的生物量、茎粗和根重,同时提高植株基部节间的充实度、抗折力和机械强度等力学指标,降低倒伏指数与倒伏系数,改变植株茎秆的生理特性,增加基2节的木质素和纤维素等化学组分含量,改善基部节间维管束特性,最终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提高糜子的产量。综合考虑糜子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和经济效益,追施钾(K2O)90kg/hm2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硅肥对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施用多效硅肥可以明显增加单位面积上群体的总颖花量和结实粒数;提高成穗率;提高叶面积指数、粒/叶和粒重/叶;显著提高花后干物质的生产积累能力;改善茎系结构,提高抗倒伏能力,从而使群体质量明显提高。研究结果表明,150 kg/hm2硅肥作基肥和分蘖肥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效应较好,而拔节期不同硅肥用量中以225 kg/hm2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对贵州春玉米茎秆抗倒伏性能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密植条件下春玉米茎秆特性和产量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贵州春玉米密植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贵州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先玉1171和新中玉801为材料,设置3.0、4.5、6.0、7.5、9.0和10.5万株hm-26个密度,于2018—2019年开展田间试验,研究种植密度对春玉米茎秆形态特征和力学特性、空秆率、倒伏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春玉米株高和穗位高随密度增加先增高后降低;增密后第3节长增幅最大,第3节单位茎长干重、穿刺强度和抗折力,第7节茎粗、干重和横截面积下降幅度最大;密度对茎秆横截面扁率影响不显著。品种之间比较,先玉1171节间长,第3、5节的节间干重和第3节穿刺强度显著高于新中玉801,第7节干重、节间粗、单位茎长干重、节间横截面积、横截面扁率和抗折力显著低于新中玉801。(2)倒伏率和空秆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大,增密后先玉1171倒伏率显著高于新中玉801,空秆率显著低于新中玉801。(3)产量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先玉1171和新中玉801分别在9.3万株hm^-2和8.6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增密后先玉1171比新中玉801增产10.28%,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更高。(4)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株高、穗位高与倒伏率显著正相关,节间粗和单位茎长干物质对玉米茎秆抗折力的正向影响显著。产量与茎秆性状密切相关,株高对产量的正向影响最大。可见,不同春玉米茎秆抗倒伏性能和籽粒产量对密度的响应有差异,新中玉801增密后茎秆节间短而粗,单位茎长干重较大,抗倒伏能力较强。而先玉1171由于在高密度下空秆率比新中玉801低,有较高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因此高密度下产量更高。综合考虑茎秆性状和产量,先玉1171和新中玉801在贵州适宜密度分别为9.0万株hm^-2和8.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国审玉米品种‘郑单1002’在黄淮海区域的适宜种植密度以及种植密度与抗倒伏及机收指标的关系。采用大田不同密度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玉米产量性状、抗倒伏能力以及机收指标。结果表明,种植密度75000 株/hm2条件下产量水平最高(11211.52 kg/hm2),随着密度增加,倒伏发生率增加,各节间长呈增加趋势,第3、4 及穗下节间长增加明显,高密度(97500 株/hm2)较低密度(60000 株/hm2)分别增加了27.67%、18.29%、4.36%,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基部第3 节间和穗下节间抗倒伏能力随种植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基部第3 节间抗折力、压碎强度下降幅度大于穗下节间,高密度(97500 株/hm2)较低密度(60000 株/hm2)抗折力分别减少了52.50%、32.34%,压碎强度分别减少了56.26%、17.73%。机收籽粒落穗率、落籽率和籽粒破损率均呈上升趋势。从产量、倒伏率和机收指标分析结果来看,‘郑单1002’玉米品种在黄淮海区域适宜密度为67500~75000株/hm2。  相似文献   

17.
施用硅肥锌肥作基肥对稻瘟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本研究旨在探索水稻减药增效的有效生产措施,[方法]选址于湖北水稻稻瘟病常重发区咸宁市崇阳县原种场,以硅肥和锌肥作基肥,设置单位施用量不同的8个处理研究硅肥和锌肥对稻叶瘟、稻穗瘟的控制作用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相比不施硅肥锌肥作基肥的对照,各施用微肥处理对稻叶瘟和稻穗瘟的发生均有控制作用,混合施用硅肥锌肥作基肥(硅+锌(225 kg/hm2+ 15 kg/hm2))对稻叶瘟和稻穗瘟的控制作用最佳,防效分别达84.98%和75.65%,病指分别由21.70和15.05降至3.26和3.58;各微肥处理对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作用。[结论]综上,本研究说明科学的硅肥处理不仅可有效地减少稻瘟病的发生,而且具有增产作用,可以作为水稻生产中减药增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硅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硅肥对宁化河龙贡米产量、品质和抗倒伏性状的影响,以期为宁化河龙贡米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以‘玉针香’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不同硅肥处理[森夫硅肥(S1)、蔡德龙ETDA硅肥(S2)、不施硅肥(S0,对照)],调查不同硅肥处理对‘玉针香’产量形成、品质及茎秆形态和力学特征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S1处理森夫硅肥和S2处理蔡德龙ETDA硅肥比对照不施硅肥‘玉针香’产量高,分别提高2.82%和4.83%,有效穗数较对照增加11.57%和13.74%;整精米率较对照增加7.48%和13.07%;植株形态特征(株高、茎粗、茎壁厚度、叶片长度和宽度)没有明显影响,植株抗推力增加了18.31%和3.82%。施用硅肥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抗倒伏能力,但不同硅肥类型对水稻的促进效应存在差异,S1处理对水稻的综合影响最大,可为河龙贡米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