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混播方式对青贮玉米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黑龙江省目前推广的青贮玉米品种龙辐208、中原单32及高油115为材料,进行了品种单播、混播及其与秣食豆混播试验,研究混播方式对生物产量、饲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播可提高单株干物质含量,促进干物质积累;混播,尤其是不同品种玉米与秣食豆混播的生物产量和群体粗蛋白产量较相应品种玉米单播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崔超 《中国种业》2017,(3):37-39
本研究以青贮玉米(金创1号)与海沃饲用扁豆为材料,在1:1、2:1、3:1三种混播比例处理下,研究了各处理间群体干鲜重、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特性与根冠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混播比例对群体干物质产量有显著影响,其中尤以混播2:1处理最优,较其他处理增产16.78%,17.26%和39.65%;混播处理较对照可显著提高植株干物质积累速率14.80~37.08%,且花粒期根系生物量高出11.75~31.35%,叶面积指数高出17.66~28.33%。表明混播处理有利于增加花粒期植株根系干重,有利于保持花粒期植株绿叶面积,保持植株后期较高的干物质的合成能力,进而影响干物质的合成与积累,最终提高了青贮玉米干物质产量。  相似文献   

3.
密植条件下玉米品种混播对夏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究密植条件下玉米品种混播对夏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在82 500株 hm -2种植密度下, 选用郑单958 (ZD958)和登海605 (DH605), 在大田条件下设置M(两种子相同数量混合后随机混播)、1行郑单958和1行登海605混播(1:1)、2行郑单958和2行登海605混播(2:2)、单播郑单958 (SZD958)和单播登海605 (SDH605) 5个水平, 研究密植条件下玉米品种混播对黄淮海夏玉米产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净光合速率、叶片衰老酶活性、冠层透光率等的影响。两年结果表明, ZD958和DH605混播可显著改善玉米生育后期群体透光率, 使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穂位叶净光合速率较单播显著增加, 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混播处理较单播增加生育后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与此同时, 丙二醛(MDA)含量降低。混播显著增加玉米群体产量, 究其原因是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有效增加。M、1:1、2:2处理的两年平均产量较SZD958和SDH605分别增加11.47%、8.70%、8.48%和9.30%、6.42%、6.20%, 其中M、1:1、2:2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混播处理通过优化冠层结构, 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 延缓叶片衰老, 减缓花后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降低, 保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 致使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 产量提高。可见, 合理品种搭配的混播栽培可显著提高密植夏玉米产量, 是提高黄淮海区夏玉米产量的可选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青贮玉米与饲用扁豆混播对群体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贮玉米(金创1号)与海沃饲用扁豆为材料,在1∶1、2∶1、3∶1等3种混播比例处理下,研究了各处理间群体干鲜重、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特性与根冠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混播比例对群体干物质产量有显著影响,均较对照增产显著;其中尤以2∶1混播处理最优,较其他处理增产显著;混播处理有利于增加吐丝期到蜡熟期植株根系物质积累量,有利于保持吐丝期到蜡熟期植株绿叶面积,保持植株后期较高的干物质合成能力,进而影响干物质的合成与积累,最终提高了青贮玉米干物质产量。  相似文献   

5.
间作和施氮是提高饲草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然而,在西北旱区青贮玉米-豆科作物间作系统的适宜施氮量尚不明确。本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种植方式(青贮玉米-拉巴豆间作,silagecorn/Dolichos lablabintercropping,SL;青贮玉米-秣食豆间作,silagecorn/foddersoybeanintercropping,SF;青贮玉米单作,silage corn monoculture, S)和4种施氮水平(N1:0 kg hm–2; N2:120 kg hm–2; N3:240 kg hm–2; N4:360 kg hm–2)。分析种植方式和施氮水平对饲草作物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探索适宜西北旱区的玉-豆间作组合及施氮量。结果表明,与S处理相比, 2019年和2020年SL处理的干草产量分别显著增加8.94%和8.6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增加12.28%和8.90%。间作较单作显著提高了饲草作物的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降低了淀粉和中性洗涤纤维含...  相似文献   

6.
播期与密度对重庆山区玉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玉米新品种‘渝单30’在重庆地区的最适播期及最佳种植密度,通过大田裂区试验设计,研究播期与种植密度对玉米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重庆地区,播期延后,生育期天数缩短、百粒重及产量降低,株高、穗位高随播期的延后而增加,穗部性状变化不显著。密度增加,株高、穗位高也随之增加,穗长、穗粗、茎粗、行数、行粒数等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百粒重、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到一定阀值后,密度增加,产量和百粒重则减少。3种播期下产量表现为A1>A2>A3,4种密度下产量表现为B3>B4>B2>B1,播期密度互作下产量表现为A1B3>A1B4>A2B3>A2B4>A3B3>A3B4> A2B2>A1B1>A2B1>A3B1。因此适当提前播种和增加种植密度可增加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确定了A1B3是重庆地区的最佳种植配置。  相似文献   

7.
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玉米/大豆间作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种植模式。本文通过2个生长季的大田试验,研究了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育前期(播后第79d以前),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生育后期,玉米/大豆1:3间作模式下(I1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极显著水平;玉米/大豆2:3间作模式下(I2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显著水平,1:3和2:3间作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期内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单作和间作条件下玉米和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动态,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由于边际效应的影响,间作群体内玉米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单作。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明显。间作玉米的干物质转换率高于单作,单作大豆的转换率高于间作。I1和I2处理间作总籽粒产量比单作玉米的籽粒产量增加约6%,比单作大豆的籽粒产量增加约320%。  相似文献   

8.
玉米大豆播期衔接对间作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完善玉米/大豆间作的播期衔接技术,在西南地区寻求合适的玉米、大豆播期。试验在田间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3个玉米播期:早播(A1:5月15日)、中播(A2:5月30日)、晚播(A3:6月14日)与3个大豆播期:早播(B1:5月30日)、中播(B2:6月14日)、晚播(B3:6月29日)为对象,研究不同玉米、大豆播期对大豆的干物质积累、器官分配比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开花后作物生长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荚果分配率和产量均在玉米中播时最高,开花后作物生长率较玉米晚播时高出33.2%;在R4、R6生育时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大豆荚果分配比率分别比玉米晚播时高32.4%,17.9%和26.3%,23.9%;大豆产量较玉米晚播时高75.7%。玉米中播时衔接不同播期的大豆,其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荚果分配比率和产量均在大豆早播时最高,在R4、R6生育时期,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荚果分配比率比大豆晚播时分别高195.4%,58.5%和33.9%,26.7%;大豆产量较大豆晚播时高出128.7%。在玉米/大豆间作下,玉米中播(5月30日)间作大豆早播(5月30日),即玉米大豆同时播种时,可提高大豆开花后作物生长率,增加单株干物质累积量、籽粒分配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9.
播期和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2个关键因素。为明确不同玉米品种在黄淮海地区对夏播播期和密度的响应特征,以中农大788和科河699为试验材料,设置6月10日、17日、24日3个播期,以及67 500(A),75 000(B),82 500(C)株/hm2 3个播种密度,调查其生育进程、形态指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玉米吐丝前的生育进程加快,籽粒灌浆期延长,第3播期(6月24日)的籽粒无法正常成熟。晚播(第3播期)相较于早播(第1播期即6月10日),中农大788穗位高和科河699株高、穗位高均显著增加,2个品种茎粗均显著减小;2个品种空秆率和倒伏率均随播期推迟而增加;中农大788主要由于千粒质量降低,导致产量降低21.8%,科河699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均显著降低,导致减产41.3%。密度C较密度A,2个品种株高、穗位高、空秆率、倒伏率均显著增加,茎粗则显著减小。中农大788在密度B获得最大产量且显著高于密度A,分别为12 450,11 097 kg/hm2。随密度增加科河699空秆率增加,导致穗数并未显著增加,穗粒数减少,...  相似文献   

10.
箭筈豌豆与燕麦不同间作混播模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旭  曾昭海  朱波  胡跃高 《作物学报》2007,33(11):1892-1895
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是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在低氮条件下比较分析12种燕麦与箭筈豌豆不同间作与混播模式对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燕麦蜡熟期与箭筈豌豆枯黄期混合饲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所有处理中H7(燕麦与箭筈豌豆3∶1间作)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土地利用率提高了76%。其中干物质产量在灌浆期比单播燕麦增产47%,蜡熟期增产40%;粗蛋白产量在灌浆期分别比单播燕麦和箭筈豌豆增产52.6%和2.6%;在蜡熟期增产97.2%和103.2%,均显著高于单播燕麦和单播箭筈豌豆(P<0.05)。同行混播各处理干物质产量均显著高于单播燕麦和单播箭筈豌豆(P<0.05),且同行混播各处理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粗蛋白产量在2次刈割期H9(燕麦与箭筈豌豆1∶2混播)较高,土地利用率与单作相比提高了51%。间作混播处理有利于提高混合草的RFV值,与单播燕麦相比间混作提高饲草RFV值的幅度为0.3%~22.7%。综合全年牧草的产量、品质以及土地当量比分析,燕麦与箭筈豌豆3∶1的间作种植模式最好,能更好地发挥燕麦和箭豆的种间互补优势,获得较高的干物质产量,说明间作增产可能与燕麦和箭筈豌豆田间带距和行比的合理搭配有关。  相似文献   

11.
空间配置是影响间作套种作物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固定玉米–大豆套作带宽200 cm,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设置4个玉米窄行行距为20 cm(A1)、40 cm(A2)、60 cm(A3)和80 cm(A4)套作处理,2个玉米和大豆净作对照处理,研究行距配置对套作系统中玉米和大豆生物量、根系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大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红光/远红光比值均低于净作,且随着玉米窄行的增加而降低。套作系统中大豆地上地下生物量、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从第三节龄期(V3)到盛花期(R2)逐渐增加,但随着玉米窄行的增加而降低。套作玉米地上地下生物量从抽雄期到成熟期逐渐增加,根体积却逐渐降低,但这些参数随玉米窄行的变宽而增加。玉米和大豆在带状套作系统中产量均低于净作,且随玉米窄行的变宽,玉米产量逐渐增加,2012和2013两年最大值平均为6181 kg hm–2,而大豆产量逐渐降低,两年最大值平均为1434 kg hm–2,产量变化与有效株数和粒数变化密切相关。此外,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群体土地当量比(LER)大于1.3,最大值出现在A2处理,分别为1.59(2012年)和1.61(2013年),且最大经济收益也出现在A2处理(2年每公顷平均收益为1.93万元)。因此,合理的行距配置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中作物的生长、产量构成和群体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套作对太子参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套作对太子参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为这种重要中药材的合理栽培提供参考。通过连续 2个生长季的盆栽试验,以太子参单作为对照,设置大豆和玉米2种套作处理,考察套作对太子参生物量和产量指标的影响。与太子参单种相比,套作处理降低了太子参的地上生物量,增加了总生物量,显著地提高了产量,极显著地提高了根茎比;套作促进了光合产物向根系的分配,有助于太子参产量的提高,且套作大豆和玉米对提升太子参产量的效果相当;套作对太子参的单根重指标表现出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对太子参的增产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加太子参的分根数来实现的。实际生产中可选择合适的作物与太子参套作,提高太子参产量,并获取更大的综合收益。  相似文献   

13.
周宝元  王志敏  岳阳  马玮  赵明 《作物学报》2015,41(9):1393-1405
优化传统冬小麦-夏玉米模式并探索新型种植模式是挖掘黄淮海区周年高产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冬小麦-夏玉米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CK),建立了冬小麦–夏玉米优化种植模式(T1)和双季玉米模式(T2),于2009—2012年在河南新乡进行田间试验,对其周年资源分配、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T1模式通过播/收期调整,协调了两季的光、温资源分配比例(0.7∶1.0和1.4∶1.0);T2模式两季积温基本为均等分配,光照资源分配比例为1.5∶1.0。(2)资源分配的变化引起了产量的变化。与CK比,T1模式周年产量平均增幅为7.8%,其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夏玉米季,T1模式夏玉米季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生物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CK,且冬小麦晚播并未造成减产。双季玉米(T2)是"双C4作物"的新型种植模式,其第1季的MLAI、生物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CK和T1,第2季(除MLAI外)显著低于CK和T1。T2与T1周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CK,平均增幅为9.2%。另外,T2模式周年日产量显著高于CK和T1,平均增幅分别为53.9%和46.2%。(3)T2模式周年光、温生产效率及籽粒光能利用效率显著高于CK和T1,平均增幅分别为30.5%和23.3%,15.5%和9.7%,30.3%和23.0%。综上所述,T1和T2高产高效模式建立的核心均是充分利用C4作物玉米高物质生产能力的优势,二者的建立为黄淮海区周年产量潜力的挖掘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玉米和辣椒间作对玉米、辣椒的光合指标、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间作方式下,玉米、辣椒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水分利用效率及气孔限制值均表现为较单作不同程度的增大趋势;玉米/辣椒间作条件下,玉米和辣椒的生物量和产量显著高于单作。因此,间作方式改善了玉米、辣椒的光合作用条件,提高了玉米和辣椒的生物量或产量。  相似文献   

15.
播期对大豆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了解不同播期对大豆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对寻求适宜播期及优质高效生产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豆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3个播期处理(S1为5月1日,S_2为5月10日,S_3为5月21日),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大豆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_1、S_2处理生育期日数延长;S_1、S_2处理在鼓粒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生长率明显高于S_3处理,干物质积累向果实转移量增大,其产量分别增加230.6、317.7 kg/hm~2;S2处理在3个处理中最优,水热等气候资源利用程度高。哈尔滨市大豆适宜播期为5月8—10日,但适播期应考虑春季土壤水分或春季首场透雨,促进大豆生长发育,显著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Two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agronomic solutions on the quanti-qualitative yield of maize-soybean intercropping for silage production.
In the first year the research compared the use of two hybrids of the cereal ( Lorena and Luana ) as control and in association wirh soybean varieties of different maturity group [ Futura (I) and King (II)]. In the following growing season the two sowing densities of the soybean (20 vs 40 p/m2) were analyzed.
In both trials the intercropping gave a production similar to that obtained from the cereals control while its protein cont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e maturity group of soybean did not modify yield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intercropping. This could have been arisen from the unfavourable climatic conditions of the first growing season. In the same trial it appeared the possibility of altering the intercropping yield and composition by choosing the maize hybrid.
The suitable water availability for the cereal recorded in the second study, increased the maize yield reducing the difference in composition between pure crop and mixed forage.
The sowing density of the soybean did not affect the productive response of the intercropping.
Maize-soybean intercropping did not show any detrimental effect during ensiling and ensiling losses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maize silage.  相似文献   

17.
研究大田机械化条件下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的群体产量及大豆的光合特性,为筛选适合河南省玉米-大豆的行距配置和减肥施用提供理论基础。设置行比和减肥2个因素,玉米单作、大豆单作为对照,其中行比设置玉米大豆行比2:4间作(2/4J)、玉米大豆行比4:4间作(4/4J)2个处理,减肥处理在上面行比处理上减量20%(2/4N、4/4N),研究了不同行距配置及减肥条件下的作物产量及大豆LAI、干质量、SPAD值及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处理2/4J、4/4J、2/4N、4/4N比单作减产,LAI、干物质、SPAD值和叶片光合速率均显著低于单作,但减氮前后比较,除LAI指标外,干质量、叶片光合速率(Pn)和SPAD值没有显著差异。建议河南玉米-大豆间作模式行距配置和施肥管理中,玉米大豆间作行比2:4(2/4J)减氮20%处理2/4N更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从而提高大豆产量,提高间作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