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全国各省区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状况不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财政支农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研究不同地区农发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原因并促进支农资金向资金高效利用区转移意义重大。笔者以该视角为研究起点,运用DEA-Tobit 模型实证分析2006—2015 年农发项目投入产出效率的地区差异,并研究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0 年间综合效率不断提高,2015年均值大于0.9,农发项目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受益归宿的效率与公平兼备,并且样本各省区呈现“中部最高、西部次之、东部较低”的效率分布格局;2015 年,纯技术有效地区占样本省份的83.87%,除北京、辽宁、四川、贵州、新疆外其余地区均达到技术有效水平,规模有效地区占样本省份的70.97%,效率较差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京、辽宁、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以及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甘肃、新疆西部省份;人均地方财政支出水平及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影响农发项目投入产出效率的2个重要因素。最后,提出了优化农发项目布局及缩小地区效率差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哑变量研究湘西桤木林分优势平均高与平均高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林分优势平均高和林分平均高是立地质量评价的2个重要指标。以78块湘西桤木人工林标准地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数量化方法I分析了地名、林分类型、坡度、坡位、坡向、土壤厚度、土壤类型、自然灾害、公顷株数、海拔、年龄和郁闭度11种因子对高比值(林分平均高与优势平均高之比)的显著性影响程度,选出影响显著的主导因子作为哑变量,确定地名和林分类型(绝对纯林和相对纯林)为显著性影响的主导因子,2个因子对高比值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可靠性为93.70%和99.96%,选取这2个因子作为哑变量,建立了基于哑变量的林分优势平均高与林分平均高非线性模型和常规的非线性模型,采用确定系数、残差均值、绝对残差均值、相对误差均值和精度5个指标,通过对常规、基于地名哑变量和基于林分类型哑变量的3种非线性模型的建模精度和模型适应性检验结果比较,指出基于哑变量的非线性模型优于常规非线性模型,且基于地名哑变量的模型最优。基于地名哑变量、基于林分类型哑变量和常规非线性模型的建模精度分别为98.65%、97.53%、93.43%,建模确定系数分别为0.9389、0.9266和0.9015,建模残差均值分别为2.16E-09、5.53E-09和2.30E-07,建模绝对残差均值1.0631、1.1323和1.8522,建模相对误差均值分别为0.1197、0.2038和0.2932。研究方法和结果有助于提高建模精度,并为建立区域性通用生物数学模型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3.
国内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理论研究中的若干争议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国内,将产业融合理论等运用于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已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理论争议。通过对近20年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集中分析了当前国内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和特征、动力、阶段和测度、基本形态等基础理论中的主要争议点,并提出进一步的思考。研究表明:(1)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是对当前国内农业发展现实困境的破解;(2)农业资源的通用性是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基础;(3)旅游需求转向、管制放松和技术进步是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推力;(4)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结果是产生了新的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受旅游需求、产品创新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融合经济发展并非是一条持续增长的曲线;(5)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与农业资源通用性程度、产品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其融合发展的效应是一种经济、社会、生态多层面的综合效应,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应立足资源-创新-效应的系统视角进行探讨。由此,要进一步加强融合发展与旅游需求、农业困境及区域经济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强化资源、主体、经济、市场的监测、评估和管理,以科学指导国内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业科技远程传播的障碍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摘 要:农民是将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终应用者,然而,由于目前农民的文化素质、经济条件,以及传媒的特性,农民在接收农业科技远程传播时会遇到一些障碍,而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一项较长期的教育过程,漫长的教育过程与加快农业科技传播是不相适应的。本文提出了对于这一特殊的受众群体,农业科技远程传播要适应农民的知识能力、经济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激发农民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兴趣和主动性,才能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氮肥施用量与施用方法对甘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氮肥在甘蔗种植中的利用率,以当地甘蔗当家品种ROC22为材料,设3个不同氮肥施用量和3种不同施用方法,通过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等的调查,研究氮肥与甘蔗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以促进甘蔗分蘖、伸长生长和增粗生长,提高甘蔗产量,但增产量并非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以600 kg/hm2尿素施用量增产效果较好。甘蔗蔗糖分则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有所下降。氮肥早施促进甘蔗早拔节、早生长和提高甘蔗产量,有利于甘蔗蔗糖分的积累和提高甘蔗品质。低氮处理和中氮处理的二次施氮法分别比三次施氮法增产5010 kg/hm2、4600 kg/hm2,高氮处理的一次施氮法比三次施氮法增产8175 kg/hm2;低氮处理和中氮处理的一次施氮法甘蔗蔗糖分分别比三次施氮法提高0.65个百分点和0.79个百分点,高氮处理的二次施氮法甘蔗蔗糖分比三次施氮法提高0.4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甜瓜ISSR-PCR反应体系的正交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在最短时间内找到甜瓜ISSR-PCR反应四个主要因素的最优水平,确定甜瓜ISSR-PCR最优反应体系进行本研究。采用CTAB法提取甜瓜基因组DNA,获得完整性好且纯度较高的DNA样品。利用统计软件MINTAB创建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PCR结果用MINITAB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引物浓度对PCR反应结果影响最大,Taq DNA聚合酶对PCR结果影响最小,并对各因素水平间进行因素内多重比较分析,最终建立最优化的反应体系(20 μL):1×buffer,100 ng DNA模板,Taq DNA聚合酶1 U,引物0.4 mmol/L,dNTP为0.1 mmol/L。 相似文献
7.
此研究为“十二五”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项目中创建新的转基因棉花品种环境安全评价技术的建立而设。以转双价抗虫基因(Cry1Ac+Cry2Ab)棉、转双价抗虫抗除草剂基因(Cry1Ac+EPSPS)棉为观察材料,杂交抗虫棉赣棉杂1号和非转基因棉赣棉11号为对照材料,于黄萎病圃采用不同于抗病鉴定的方法,检测两种转双价基因抗虫棉在黄萎病菌压力下的发病情况、生长竞争能力和产量竞争能力。两个转双价基因棉抗黄萎病性不显著的强于两个对照;抗虫抗除草剂棉株高、覆盖度增长竞争能力相对较强,双Bt抗虫棉竞争力相对较弱;抗虫抗除草剂棉的单株成铃和果枝层数较高,增长竞争能力也较强,双Bt抗虫棉较弱;两个转双价基因棉最后的脱落率与两个对照差异不显著;抗虫抗除草剂棉籽棉、皮棉产量介于两个对照之间,而双Bt抗虫棉的产量低于两个对照。显示双Bt抗虫棉推广种植可行性相对较差,抗虫抗除草剂棉推广种植可行性一般。 相似文献
8.
为了规范渭北高原苹果产区应用壁蜂授粉技术。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壁蜂不同释放方法、巢箱高度、巢材管对壁蜂出茧速度、出茧率、营巢管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剥茧放蜂法出茧速度最快、出茧率和营巢管率最高。巢箱距地面20 cm左右营巢管率最高。纸巢管和芦苇巢管的营巢管率显著高于塑料巢管。 相似文献
9.
为了构建养殖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寻求逐步改变其粗放利用现状的途径,促进低效用地挖潜,提高养殖用地管理水平,实现巫山县养殖用地的健康可持续利用。采用资料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种猪场养殖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为78.66,已经达到了中度集约水平,但是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容积率偏低,生产设施用地率与理想值间尚有一定的差距,仍存在闲置土地,污水粪便处理率有待提高。根据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了有助于提高养殖用地利用集约水平的政策建议:内部用地调整优化、加大土地投入、整理闲置土地和建立养殖用地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0.
摘要:本实验研究了2,4-二硝基氟苯(DNFB)与刀豆氨酸反应的最佳条件。在pH9.5的硼砂缓冲溶液中,50℃水浴30min,刀豆氨酸与2,4-二硝基氟苯发生显色反应,即形成绿色1:1的稳定络合物。其最大吸收峰在571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 = 1.086×104L ?mol- 1?cm - 1,在13.75-220ug/mL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对应线性回归方程为:y=0.0051x+0.0682;相关系数为:R2= 0.9939。加标回收率为96.6 ~101.56%范围之内,相对标准偏差在1.768%之内,从而建立了刀豆氨酸简单、快速测定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和实现基于物联网的玉米病害环境监测系统,笔者设计了包括感知层、传输层、云服务层和应用层的4层架构。在感知层,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采集玉米病害环境的温湿度、降雨量、风向风速、光照强度和土壤温湿度等数据;在传输层中使用4G移动通信网络实现数据的远距离传输;云服务层中,基于四川农畜育种攻关云服务平台,应用数据库技术、云服务技术实现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最后,在应用层采用B/S模式实现数据展示服务。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准确采集、稳定传输和安全存储数据,降低了人工成本。因此,它能够为玉米病害研究课题组提供有效的信息化服务,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农业信息化在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信息化程度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示范区。同时作为新进的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依靠发展农业信息化,是河南省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阐述了信息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总结可借鉴的经验模式,以期为河南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河南省农业信息化的对策建议:搭建涉农数据共享云平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构建中原农业科技信息港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高效农业信息服务;建立农村农业信息化应用与示范,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农产品安全生产信息化过程中配套技术与体系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安全生产信息化中所必需涉及的相关内容为主线,探析了生产过程中产地环境信息、安全生产过程控制配套技术和安全评价与预警等影响农产品安全生产信息化的重要因素。提出了产地编码体系的建立、产地环境安全评价预警模型设计、生产过程投入品控制技术体系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档案登记规范建设、多元化产品溯源技术应用以及农产品流通渠道创新设计是辅助具体农产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容。通过对其中设计的部分农产品安全生产信息化配套技术与体系的具体应用也表明,加强信息化所依赖的配套生产技术体系的开发、设计与应用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农业经济信息服务系统的缺陷,提出了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改造方案。以组件式GIS软件Supermap Objects为开发平台,C#.Net为语言环境,采用面向对象和组件式开发技术,设计和开发了农业经济信息服务GIS系统,并建立了农业经济基础信息空间与属性数据库。新的系统实现了农业经济信息数据的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为各级农业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手段和辅助分析依据,提高了农业经济信息服务的水平。文章详细阐述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模块和在C#.Net中使用Supermap Objects组件对象进行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15.
罗凯 《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12)
农产品包括籽粒、果实、叶片、茎杆、块根、花朵、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八大类,并以形状、大小、组合、线条、色彩、文字、图案、文化和内涵等形式来表现美。农产品美可用物理、工艺、化学、育种、栽培和借景等方法来设计。在设计中,必须遵循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个体与整体相结合、产品与植株相结合和农业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梳理当前中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进程,为今后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应用文献计量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原始文献来源,高级检索“主题”=“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时间为2005—2014年,分析所获得50篇文献的发表年份、期刊分布。结果表明,当前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进程相对缓慢,体系构建不完善。归纳中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的问题,总结不足并提出展望。当前相关理论性研究较多,但是仍需加强基于农民与农企等多个主体的视角不断扩大研究,从而得出更有针对性与实际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SWOT分析的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陕西省农业信息化概况,利用SWOT方法对陕西省农业信息化进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RFID技术的农产品电商智能包装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人工方法进行农产品包装存在效率低和易出错的缺点,设计了一种农产品电商智能包装系统。该系统通过将RFID技术、可视化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相结合,利用RFID高效自动读写功能,首先在包装操作中向农产品包装中写入农产品溯源信息,然后在分拣操作中读出农产品溯源信息,同时可以对库存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提升电商企业智能化水平。经实际系统运行验证,本系统可以自动化完成40箱农产品包装和分拣操作,且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可有效提升包装效率。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效实施农业大棚温度动态实时监控,提出采用Zigbee无线网络和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设计大棚温度监控系统。系统采用C/S结构设计,分为下位机和上位机2部分。下位机系统分为温度采集节点和汇聚节点,温度采集节点完成大棚内不同地点的温度信息采集和无线数据传输功能;汇聚节点除了完成数据中继任务外,还可根据上位机反馈的控制指令完成排风扇的打开或电热系统的开启工作;服务器端的上位机系统完成数据的储存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完成对下位机系统的实时控制。实践证明,该系统可精确监控大棚温度,有效降低布线成本,有助于降低劳动成本和提高农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