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印楝素和苦楝素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A.juss)系楝科楝属乔木,被美国农业部誉为“可解决全球问题之树”。从印楝植株中发现了以印楝素(Azadirachtin)为主的80余种活性物质,可防治10目400余种农林、仓库和卫生害虫,是理想的生物杀虫剂。其杀真菌活性的研究在国内未见报道。本文选用4种植物病原菌,测定了其抑菌活性;并与另一种  相似文献   

2.
印楝素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系楝科楝属乔木,被美国农业部誉为“可解决全球问题之树”。从印楝植株中发现了以印楝素(Azadirachtin)为主的80余种活性物质,可防治10目400余种农林、仓库和卫生害虫,是理想的生物杀虫剂,但其杀菌活性的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本研究选用公认的质控菌株,对其抑制细菌生长活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槭树资源及其在山东园林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槭树生物生态学、自然美学等方面 ,分析了槭树在景观建设中的巨大利用价值 ,提出了适宜在山东地区园林建设中主要槭树树种资源 ,为山东省园林建设槭树树种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麻疯树     
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性生物能源资源,全球有近40个国家在计划种植麻疯树,并致力于推进麻疯树生物柴油的商业化。它是干热河谷地区生物柴油原料林、水土保持林和造林困难地段植被恢复的优良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5.
据新华社2005年10月8日讯:在地处红水河畔的贵州省罗甸县,科研人员首次发现并成功培育出一种可以提取“柴油”的“能源树种”。这种被称为“麻风树”的野生灌木有望成为重要的生物替代能源。麻风树又名青桐木、臭油桐等,因其果实中可以提炼一种可再生的生物柴油。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中心研究员黄荣茂介绍,麻风树是一种无毒的纯天然、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的生物燃料来源,可以作为柴油的替代物。麻风树果实的30%经过酯化作用处理后可以提供油料,65%的果实可以作为优良的有机肥料。该县培育的麻风树每公顷可产生物柴油2625kg,且增产潜力还很大。  相似文献   

6.
生物能源树种麻疯树的研究进展及育种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要概述了生物能源树种麻疯树的资源分布、繁殖技术、栽植适应性评价及生理指标测定、生物技术、籽油的提取及品质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遗传育种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贵州的麻疯树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麻疯树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介绍该树种的生物及生态学特性、主要用途及其种子油特性的基础上,评述了贵州省的麻疯树资源状况,进而针对其资源及利用的价值优势,对贵州痳疯树的开发利用前景作了较为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通过8个菌株对物树烂皮病病原菌菌丝及孢子萌发抑制作用的比较,筛选得到的高效菌株有:鳞柄白鹅膏(Amanita virosa)、珊瑚菌(Ramaria ephemeroderma)、白霜杯伞(Clitocybe dealbata)。对3种菌株粗提物进行紫外可见光谱扫描的结果显示:珊瑚菌活性物质粗提物的发色团吸收峰分布在250-275 nm、280-300 nm、360 nm;白霜杯伞活性物质粗提物的发色团吸收峰分布在250-300 nm、360 nm左右;鳞柄白鹅膏粗提物的发色团吸收峰分布在260 nm、275 nm和360 nm;紫外光谱分析的结果为抑菌活性物质的提取、制备和结构鉴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高效菌株液体摇床培养粗提物对绿豆芽的生长及蛋白质的合成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鳞柄白鹅膏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化感作用的研究结果为抑菌活性菌株应用于开发新型生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的生物杀菌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物能源对于替代石化能源、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麻疯树的生物学特性、生长习性及云南省分布状况,概述了麻疯树的利用价值,分析了云南省发展麻疯树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开发利用的市场竞争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分析桉树福建柏混交林与按树纯林的生长、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营造按树与福建柏混交形成复层林,能有效提高桉树的生长,提高林下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相似文献   

11.
推进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若干对策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推进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做好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提出明确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方向、设置国家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机构、创新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方式方法、改进林业技术推广机构用人机制、搞好林业技术推广经营服务活动、推动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微胶囊化技术及其对仙人掌超氧化物岐化酶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述微胶囊化技术,和提取仙人掌SOD,用β-环状糊精进行微胶囊化的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13.
菊米总黄酮的超声波提取及其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总黄酮为指标,以水为溶剂采用超声波提取技术,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菊米的最佳提取方法.同时,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7种常见污染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菊米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70℃,料液比1:120,时间40 min.总黄酮得率可达16.96%;提取物对供试菌中的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啤酒酵母、黄曲霉、青霉具有抑菌作用;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啤酒酵母具有杀菌作用.总体而言对细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4.
食用菌多糖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食用菌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定性定量分析、活性研究和临床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不同食用菌多糖较难鉴别、真菌多糖提取纯化工艺需进一步加强、食用菌多糖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真菌多糖的提取工艺和构效关系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白僵菌是桑天牛的生物防治菌种之一。为探究白僵菌菌种退化的遗传机理,以便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控制菌种退化、提高其生物防治效率,采用酯酶同工酶技术分析各代白僵菌株在蛋白质水平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酯酶同工酶酶谱共出现2~7条酶带,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其主要酶带一直存在且酶谱类型未变,但酶的活性在不断减弱,尤其是几条主要酶带(A、B、E、C)的活性变化更为明显;从聚类图中各菌株排列次序来看,各代菌株按照传代顺序排列,与第1代菌株比较,继代次数越多其间的类间距越大,变异越大,相似度越低,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多样性,严重影响其杀虫效果,说明酯酶同工酶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白僵菌菌株的退化。  相似文献   

16.
王敏 《林业科技情报》2010,42(4):100-101
公共图书馆情报资料的性质体现在文化性、学术性、教育性和科技性及服务性等方面。做为馆员要想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的参考工作,就应加强情报职能,强化情报意识,沟通供需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标准化、经常化、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的参考咨询工作。  相似文献   

17.
抗氧剂芝麻酚制备技术及抗氧化活性评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芝麻酚是一种优良的抗氧剂和重要药物中间体。本文详细介绍了芝麻酚的植物提取技术、以黄樟油素为原料的半合成技术、从邻苯二酚出发的全合成技术,分析了各种技术合成芝麻酚产品的技术优势和工业化研究的重点,提出了优先发展半合成技术,努力开发全合成技术的发展思路,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以锥栗为材料,研究锥栗的保鲜工艺。通过将10%的竹叶提取液,0.03%的纳他霉素对不同浓度的紫胶(A),柠檬酸(B),EDTA-2Na(C)进行正交试验,测定锥栗的PPO活性、POD活性、单宁含量和褐变度(BD)指标,筛选优化的涂膜保鲜剂配方组合。结果表明:筛选出的最优化保鲜剂组合为A1B2C2,即紫胶2%、柠檬酸0.2%、EDTA-2Na(0.15%、竹叶提取液10%、纳他霉素0.03%。该保鲜剂在锥栗的贮藏过程中有效地抑制了PPO活性、POD活性,降低了单宁含量和褐变度,减少锥栗褐变的发生,呈现出较好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张掖市荒漠化土地治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引起荒漠化土地加剧发展的人为因素,从人类生态观构建、政府决策、恢复退化植被的理论和规划、提高荒漠化防治科技含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投入支持力度、建立荒漠化土地监测与预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为今后进行荒漠化防治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木材耐光老化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木材在户外利用时,进行耐光老化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木材制品的使用寿命。文中主要从木材涂饰处理和化学改性2个方面对木材耐光老化处理技术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介绍,分析了无机紫外吸收剂、有机紫外吸收剂、木蜡油、化学改性及抗氧化剂等方法的优缺点。未来的耐光老化技术应主要满足以下几点:价格便宜,处理容易,低毒环保,紫外线屏蔽性能好,不损害木材表面性能及涂料涂饰性能;应主要开发多组分复配涂料以满足上述要求,克服单组份耐光老化技术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