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扩增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析了来源于世界不同国家地域的23份红麻种质资源和2份红麻近缘种玫瑰茄资源.用选取的6对引物组合获得了505条AFLP分子标记.结果认为AFLP分析是红麻品种鉴定和遗传关系检测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同时根据AFLP分子标记检测到的红麻与玫瑰茄之间的遗传差异支持了它们在分类学上的独立性.红麻种质资源的AFLP分析结果支持了红麻起源于非洲的假设,并证实了栽培红麻首先被引到亚洲,并进一步被传播到中北美洲.  相似文献   

2.
通过摸索和优化实验条件,建立了红麻的AFLP—银染实验体系,获得了清晰的红麻种质资源AFLP指纹图谱。通常不同品种的红麻种质资源在形态特征上差异很小,但AFLP—银染技术检测到不同来源和不同品种的在红麻种质资源中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这一技术对红麻种质资源的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的检测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3.
乌龙茶种质资源种群遗传多样性AFLP评价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以银染法AFLP分子标记技术用5对引物组合对来自福建武夷山市、安溪县、台湾省和广东潮安县45份乌龙茶品种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对引物扩增出208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为92.03%;最大遗传距离为0.481,最小遗传距离为0.124,种质资源间遗传多样性估值较高,达0.311。按照地理分布分组分析表明,种群内遗传多样性以武夷山最高,其次为安溪乌龙茶种质资源,以台湾的乌龙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最小;种群间遗传相似性,以武夷山与安溪种群间最高,达0.9505,以台湾和潮安县类型间的相似性最低,相似性系数为0.77。构建的种间和种群间进化树表明,可将45份乌龙茶品种划分为二大类型,福建类型和广东潮安类型。结合种群间相似系数,提出乌龙茶种质资源与其加工工艺的演化路径是一致的,也是由武夷山向安溪再向台湾传播。  相似文献   

4.
甘蔗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能为种质的杂交和创新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对43份法国甘蔗种质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用10对AFLP引物总计扩增出1 222条带,多态性条带为891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72.91%。43份法国甘蔗种质间的相似性系数平均为0.809,最小是0.721,最大是0.880。每个位点的多态信息量是0.182,有效等位基因数是1.304,多样性指数是0.283。聚类结果显示在相似性系数0.78处切割时,可划分为2个类群,第Ⅰ类群包括‘FR97-047’、‘FR93-1066’、‘FR96-245’、‘FR97-053’、‘FR93-910’、‘FR93-316’、‘FR97-164’和‘FR93-697’;第Ⅱ类群有35份种质。43份法国甘蔗种质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多样性并不丰富。  相似文献   

5.
通过摸索和优化实验条件,建立了红麻的AFLP-银染实验体系,获得了清晰的红麻种质资源AFLP指纹图谱.通常不同品种的红麻种质资源在形态特征上差异很小,但AFLP-银染技术检测到不同来源和不同品种的在红麻种质资源中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这一技术对红麻种质资源的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的检测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6.
红麻种质资源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方法对红麻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6个引物对14份日本使用的红麻品种扩增出总共30条RAPD多态性条带。根据RAPD图谱模式可将红麻品种区分开来,区分范围从6份(用OPA-20引物扩增)到12份(用OPA-11引物扩增)的品种。用这30条多态性条带构建出的聚类分析树状图,将这14份红麻品种聚成源于印度、中国、越南的三大类。在随后进行的用四个引物对19份从美国引入的红麻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中,获得以35条多态性条带为基础的RAPD图谱并构建了树状图。结果认为这19份材料的大部分源于EI Salvador种系。起源相近或亲本来源相同的红麻品种资源随着时间、环境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农艺性状不断变异,但在DNA分子水平上的变异相对较小。根据红麻的农艺性状等很难判定品种的来源,而RAPD方法可区分鉴定品种以及明确品种资源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7.
武夷岩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SRA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SRAP-PCR反应体系,从88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43对引物组合,对武夷岩茶主要的30份种质资源进行SRAP分析,共扩增出385条带,其中具有多态性的有236条带,占总数的61.30%,表明30份武夷岩茶种质呈现一定的遗传多样性。武夷岩茶种质资源间遗传距离变幅在0.31~0.98之间,平均为0.63,基于SRAP标记利用系统聚类法把武夷岩茶分为三大类,为武夷岩茶遗传研究、品种选育与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作物种质资源是选育作物新品种的基础.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而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作物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包括作物的表型、细胞学、生化以及分子水平四个方面.苎麻是我国四大纤维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占全世界种植面积的90%以上,我国具有丰富的苎麻种质资源.从以上4个方面对苎麻种质资源进行综...  相似文献   

9.
10.
为给燕麦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育种研究提供依据,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对74份燕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对AFLP引物共产生784个扩增位点,多态性位点比率达96.91%;供试燕麦种质的平均Nei′s指数为0.382,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为0.573,各供试材料的AFLP多态性丰富,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利用AFLP标记评价燕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较高的检测效率。对AFLP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构建了供试燕麦种质的UPGMA系统进化树,74份燕麦种质可以聚为五大种质群,聚类结果与地理来源及皮裸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荧光标记AFLP技术研究鹤蕉种质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为合理利用鹤蕉种质资源、培育观赏价值高的鹤蕉新品种提供依据.采用8对E+3和M+3引物组合对52份鹤蕉种质进行总基因组DNA水平上的多态性检测.检测结果共获得1534条可统计的条带.其中1 520条呈多态性,多态性带百分率达99.09%.揭示了鹤蕉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多数鹤蕉种质资源与其花型的大小表现出较为密切的关系;来源相同的种质基本上可聚在一起,反映出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在相似系数0.56处将52份种质划分为5大类.8组引物在52份供试材料中检测到数目不等的特异带型,这些特异带型对供试鹤蕉种质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12.
花生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与DNA分子多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研究结果表明在栽培花生种质资源中用分子标记技术只检测出很少的多态性,让人产生花生缺乏遗传变异的结论,但显然与花生的起源和进化研究结果相矛盾.另外通过对国内外花生种质资源的综合鉴定,几乎所有的性状都存在丰富的变异.本文综述了花生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和产生的途径,以及花生DNA分子多态性的研究进展,认为花生栽培种在遗传性状和DNA分子水平上都存在丰富的变异.  相似文献   

13.
甘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杂交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种质资源搜集保存、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杂交利用方面详细论述了甘蔗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情况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提出了种质资源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了拓宽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了解玉米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水平,选择205份玉米种质资源的23个表型性状,利用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及多种分析方法,结合F值综合评价玉米种质资源。结果表明,大多数种质资源花丝色及花药色均为黄绿色,株型中间型,轴色浅红色,穗型筒形,粒型硬粒型,子粒形状中间形,粒色浅黄。穗长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最大,穗行数的H''最小;粗蛋白质含量和粗脂肪含量的H''相同,总淀粉含量的H''最小。15个数量性状和3个品质性状之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行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各数量性状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通过聚类分析,205份资源被划分为3大类群。通过综合得分F值筛选出10份优异玉米种质,可作为优良的种质资源创新材料和遗传育种的亲本来源。  相似文献   

15.
基于SRAP分子标记的13份贵州芒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贵州芒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芒果种质资源的鉴定、创新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SRAP标记对13份芒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对108对引物组合进行筛选,其中有17对引物扩增的条带多且多态性好。17对引物共产生扩增带161条,多态性条带为133条,多态性比率为82.61%,显示较高的遗传多态性。遗传相似系数在0.602~0.820,其中桂热芒10号与攀西红芒的相似系数最大,而桂热芒82号和红象牙芒两者之间的相似系数最小。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Mi-8与桂热芒82号的亲缘关系较近,Mi-9与红芒6号的亲缘关系较近,野生种质资源Mi-5与串芒、桂热芒10号和攀西红芒的亲缘关系较近,野生种质资源Mi-6与凯特芒和金煌芒的亲缘关系较近。以上研究结果说明SRAP技术能用于贵州芒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也表明了贵州地区芒果种质资源遗传背景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