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间萌发速率与 α-淀粉酶活性的关系和同一品种用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 (BR)浸种后 ,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与 α-淀粉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小麦不同品种间种子的发芽速率与 α-淀粉酶活性呈正相关 ;用 BR浸种处理后 ,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有所提高 ,小麦种子的萌发速率和萌发期幼苗生长与 α-淀粉酶活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大麦α-淀粉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α-淀粉酶是大麦籽粒发芽过程中的主要水解酶之一,是淀粉降解的起始酶.大麦α-淀粉酶活性是品质育种中的一个重要筛选指标.它不但受大麦品种本身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的控制,制麦期间的温、湿度以及其它各种理化处理对其也有很大影响.本文还阐述了α-淀粉酶的酶学特性及其遗传育种与改良.  相似文献   

3.
小麦迟熟α-淀粉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迟熟α-淀粉酶(Late mature α-amylase,LMA)的概念及其与小麦发芽籽粒中其它α-淀粉酶同工酶的区别,综述了其遗传特性、表达的差异性、影响因素和鉴定方法.认为迟熟α-淀粉酶(LMA)是某些品种在籽粒发育后期在没有发生穗发芽的环境下所合成的一系列α-淀粉酶同工酶,其种类与发芽期间合成的高pI的α-淀粉酶同属受Amy-1基因控制的α-淀粉酶同工酶.LMA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倾母遗传特性.α-淀粉酶活性测定和FN值测定的结果表明,在不同小区、不同植株、不同穗子以及不同籽粒中,其表达都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温度、矮秆基因、钼营养等因素对LMA的表达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矮秆基因(尤其是Rht3)能够降低LMA的表达效果.低温对于某些品种在籽粒发育中期LMA的表达具有诱导作用,但机理至今仍不清楚.土壤中钼元素的存在对于LMA的表达有时具有正调控作用,有时却有负调控作用.对于LMA基因的定位和分子标记仍在研究中,目前已初步将其定位在小麦6B染色体的长臂上.  相似文献   

4.
小麦迟熟α—淀粉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迟熟α-淀粉酶(Late mature α-amylase,LMA)的概念及其与小麦发芽籽粒中其它α-淀粉酶同工酶的区别,综述了其遗传特性、表达的差异性、影响因素和鉴定方法。认为迟熟α-淀粉酶(LMA)是某些品种在籽粒发育后期在没有发生穗发芽的环境下所合成的一系列α-淀粉酶同工酶,其种类与发芽期间合成的高pI的α-淀粉酶同属受Amy-1基因控制的α-淀粉酶同工酶。LMA的表达一定程度上具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倾母遗传特性。α-淀粉酶活性测定和FN值测定的结果表明,在不同小区、不同植株、不同穗子以及不同籽粒中,其达都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温度、矮秆基因、钼营养等因素对LMA的表达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矮秆基因(尤其是Rht3)能够降低LMA的表达效果。低温对于某些品种的在籽粒发育中期LMA的表达具有诱导作用,但机理至今仍不清楚。土壤中钼元素的存在对于LMA的表达有时具有正调控作用,有时却有负调控作用。对于LMA基因的定位和分子标记仍在研究中,目前已初步将其定位在小麦6B染色体的长臂上。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淀粉酶在淀粉水解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华西176玉米籽粒为材料,研究玉米籽粒不同部位的淀粉酶含量和活性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α-淀粉酶活性均值在第3天时达到最大值后下降,然后在第5天时又有所回升,随后继续下降。α-淀粉酶活性在胚轴中最强,胚芽和胚根中次之,胚乳和种皮中最弱。在时间和空间的交互作用下,籽粒萌发第3天的胚轴上α-淀粉酶活性均值最大。α-淀粉酶含量在不同部位表现为双峰曲线。  相似文献   

6.
七.α-淀粉酶活性的比色法测定此方法可用于谷物和谷物制品中较低和较高范围内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还可用于细菌产生的或添加剂中出现的α-淀粉酶活性的评价,其原理为:在一定时间内,淀粉被稀碘液染色后色度的降低,可以视为淀粉分解的系数.  相似文献   

7.
低温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及淀粉分解酶类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材料,研究适温(25℃)和低温(10℃、6℃)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特性及淀粉分解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总淀粉酶、淀粉磷酸化酶和淀粉去分支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低温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及淀粉分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多数淀粉分解酶的活性在适温下随萌发天数先升后降,在低温胁迫下随萌发天数逐渐升高但未达到最适酶活。低温显著抑制玉米种子的发芽率,降低各淀粉分解酶活性,其中,6℃低温处理对两个品种的淀粉分解酶活性的影响最严重,尤其是对郑单958。在各类淀粉分解酶中,淀粉去分支酶活性下降幅度最大(先玉335和郑单958下降幅度最高可达75.5%和83.0%)。低温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和淀粉分解酶活性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春小麦萌发期生理生化变化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为早期抗旱筛选鉴定提供科学依据,选用抗旱性不同的9个春小麦品种为材料,在20%聚乙二醇(PEG6000)干旱胁迫下和非干旱胁迫下进行萌发试验,研究了α-淀粉酶活性及其同工酶的表达.结果表明:1)在两种胁迫处理下,α-淀粉酶活性在品种间都存在着差异,但干旱胁迫下抗旱品种α-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干旱敏感品种;2)α-淀粉酶活性与胚芽鞘长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在20%PEG6000胁迫下,抗旱品种α-淀粉酶同工酶受抑制较小,条带较多,胚芽鞘长度与主胚根长度受抑制较小.因此认为,抗旱品种在干旱胁迫下有着较高的萌发势,可能与具有表达α-淀粉酶同工酶的强势基因型有关;干旱胁迫下α-淀粉酶活性和r淀粉酶同工酶可以作为春小麦抗旱性筛选和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采用普鲁兰酶和异淀粉酶制备脱支菠萝蜜种子淀粉(debranched jackfruit seed starch,DS)及脱支菠萝蜜种子支链淀粉(debranchedjackfruitseedamylopectin,DAP),旨在研究所得DS和DAP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DS具有较宽的分子量分布,而DAP具有较窄的分子量分布。普鲁兰酶水解α-1,6糖苷键更完全,所以普鲁兰酶DS和DAP平均分子量更低。普鲁兰酶水解较短侧链更有效,异淀粉酶则可水解外分支链。异淀粉酶DAP具有高比例B2链、B3链和长平均链长,导致其具有低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和回生值,但糊化温度高。因此,淀粉脱支酶的选择和直链/支链淀粉组成均能导致淀粉分子结构和糊化特性显著不同(p<0.05),可根据特定需要选择合适制备方法增强或抑制菠萝蜜种子淀粉固有性质或赋予其新的特定性质。  相似文献   

10.
 利用糯和非糯籼稻近等基因系原丰早和原丰早糯、珍竹19和珍竹19糯研究了糯质基因wx对籽粒糖类积累和萌发种子淀粉酶活力的影 响。wx使原丰早糯的还原糖和非还原糖分别较原丰早高0.07~2.94和1.04~4.55个百分点,珍竹19糯较珍竹19高 1.01~5.08及1.60~6.59个百分点。相反糯性籽粒发育过程中的淀粉含量分别较非糯籽粒低0.34~5.01及0.72~6.64个百分点。wx自籽粒发育始期就控制合成稳定高比例的支链淀粉。萌发的糯性种子β-淀粉酶和R酶活力较高,而非糯种子α-淀粉酶活力较高。同工酶电泳结果表明wx基因对种子α-淀粉酶带影响较大。外源GA3诱导后,带胚的非糯籽粒α-淀粉酶活力也较强。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叶》2008,(5):42-42
给糖尿病大鼠口服蔗糖或淀粉和绿茶提取物后,观察糖尿病大鼠糖耐量及血胰岛素的变化,并用比色法测定对α-葡萄糖苷酶(EC 3.2.1,20)和α-淀粉酶(EC 3.2.1.1)的抑制活性,用快速过滤法观察对兔小肠刷状缘囊泡葡萄糖转运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茶提取物能明显改善蔗糖或淀粉负荷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2.
人工老化对大麦种子发芽特性及淀粉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大麦(Hordeum vulgare L.)老化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淀粉代谢的劣变机制,采用高温高湿(40℃、80%相对湿度)的人工老化处理方法,模拟大麦种子自然老化过程,研究老化处理对大麦(甘啤4号、垦啤7号、P12-8和9810)种子发芽特性及其萌发早期(0~72h)籽粒淀粉含量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4个大麦品种的发芽特性指标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2)随着萌发时间的延长,4个大麦品种籽粒内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的含量均逐渐降低,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逐渐升高。相同萌发时间段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籽粒内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的含量均呈现波动式增加;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均呈现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相比,不同老化处理大麦籽粒的淀粉酶活性差异显著。(3)未萌发籽粒中检测不到α-淀粉酶活性,却检测到活性很小的β-淀粉酶。(4)萌发48~72h时,各大麦品种不同活力水平的籽粒内,淀粉含量和种子发芽特性指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淀粉酶活性和种子发芽特性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恒温培养箱,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观察杂草稻中胚轴伸长的动态过程,分析杂草稻中胚轴伸长过程中籽粒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黑暗条件下发芽后1d到3d,杂草稻中胚轴伸长非常慢,发芽后4d到5d中胚轴伸长加快,发芽后7天中胚轴伸长逐渐停止,其最终长度显著长于辽粳294。杂草稻发芽过程中,籽粒α-淀粉酶活性、β-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与α-淀粉酶活性、β-淀粉酶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中胚轴伸长长度与籽粒α-淀粉酶活性、β-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杂草稻发芽初期淀粉酶活性增强,促进了籽粒中淀粉水解为可溶性糖,为中胚轴伸长生长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引言在大麦麦芽中有若干种淀粉酶,它们的活力是麦芽品质的重要组成部份。品质鉴定与DP(淀粉糖化酶的活力)有关,这淀粉糖化酶的活力与麦芽中的α和β一淀粉酶的糖化活力相关联,在日本的酿造大麦的育种中,有关淀粉糖化酶的鉴定已在进行。大部分DP值相当于β一淀粉酶活力的值,为了在酿造过程中糖化添加物,需要高的DP值为了在酿造过程中糖化品质鉴定Kawaguchi  相似文献   

15.
酸雨胁迫对大豆萌发种子糖代谢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酸雨影响大豆种子萌发机理,采用模拟酸雨处理大豆种子,研究酸雨对大豆萌发种子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种子的可溶性糖、还原性糖、蔗糖及淀粉含量,α-淀粉酶和淀粉酶活性均在pH2.0酸雨胁迫下受到抑制而降至最低,4种碳水化合物含量随酸雨胁迫强度的减弱呈上升趋势,α-淀粉酶对酸雨胁迫的敏感性低于淀粉酶,大豆萌发种子糖代谢对酸雨胁迫有较强适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探明淹水逆境下水稻种子向胚芽供应葡萄糖能力的品种间差异及其与胚芽存活的关系,从而解析水稻芽苗期耐淹机理。【方法】以4个淹水耐性不同的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长期淹水和湿润播种(对照)两个处理,分析种子和胚芽组织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种子α-淀粉酶活性、胚芽抗氧化酶活性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胚芽存活率的相关性。【结果】淹水胁迫下,淹水敏感材料中嘉8号(S1)和中嘉早17(S2)胚芽的葡萄糖含量、SOD、POD酶比蛋白活性在淹水72h后显著下降,表型上表现为胚芽生长停滞并出现死亡症状;而耐淹材料日本晴(T1)、耘两优玖48(T2)的胚芽中葡萄糖含量、SOD、POD的酶比蛋白活性在淹水96 h内保持稳定,胚芽持续伸长。对种子α-淀粉酶活性的分析表明,虽然短期淹水(0-48 h)能够增强所有4个材料的种子α-淀粉酶活性,但随淹水时间的延长(72-96h),仅耐淹的T1、T2保持α-淀粉酶高活性,其种子内的淀粉含量持续下降而葡萄糖含量不断增加,胚芽葡萄糖含量相对稳定;而淹水敏感材料S1、S2种子内的α-淀粉酶活性则分别在淹水72 h和48 h后下降,种子内淀粉含量相对稳定,但种子和...  相似文献   

17.
两个在籽粒发育后期α-淀粉酶(后熟α-淀粉酶)维持高水平的小麦品种Spica和Lerma52,与一组带有高秆(rht)等位基因或矮化基因Rht1、Rht2及Rht3(赤霉素不敏感等位基因)的4个近等位基因品系杂交,种植F1和F2群体,并分析其籽粒α-酶和株高的表现.Rht3基因显示出对株高显著的影响,并强烈抑制了籽粒后熟期α-淀粉酶的合成.相比之下,Rht1和Rht2对株高影响不大,但仍显著地降低了后熟期α-淀粉酶活性.这些观察表明,赤霉酸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作用.对品种改良、鉴定和控制高α-淀粉酶种质方面矮化基因的效应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在马铃薯微型薯诱导实验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赤霉素,考察它对结薯的影响,实验证明赤霉素能显著降低微型薯的产量。通过对微型薯α-淀粉酶活性分析表明:赤霉素能显著提高α-淀粉酶活性。微型薯的产量与α-淀粉酶活性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的关系,赤霉素的浓度与α-淀粉酶活性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春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对国内外57个春小麦品种(系)开花后不同时期进行穗发芽抗性和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用改进的凝胶扩散法测定小麦种子α-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春小麦品种的抗穗发育特性及α-淀粉酶活性具有明显差别,来自东北地区的大部分主栽品种的穗发芽抗性中等。总体上,红粒品种的穗发芽抗性比普通白粒品种强,在白粒品种中也存在抗性极强的品种。不同穗型对发芽率的结果影响不大,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可以用开花后35-40d的籽粒发芽率为指标,不同品种的α-淀粉酶活性物降落值存在显著差异,穗发芽率与种子中α-淀粉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降落值呈显著负相关,开花25-40d期间,穗发芽总体上呈上升趋势,α-淀粉酶有下降趋势,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0.
两个成熟期不穗发芽,籽粒α-淀粉酶水平的始终保持很高的小麦品种与一个低α-酶的对照品种杂交,其F1,F2和BC1代分别种植,收获后对各群体籽粒分别进行α-淀粉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水平籽粒α-淀粉酶的分离和重组受一个隐性等基因控制,这种遗传方式使得很难把低活性的α-淀粉酶纯合个体和杂合个体区分开来,并且这一遗传方式对小麦育种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