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中国苎麻属植物性别表现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苎麻属植物为单性花,已往文献将其性别分为雌雄同株、雌雄异株、雌雄同株或雌雄异株、雌雄同株或全雌株四类.而据我们对活体保存的苎麻属五个分类学组的16种7变种的系统调查,仅观察到雌雄同株、全雌或雌雄同株两类,未见其它的两种性别类型的物种.帚序苎麻组、腋球苎麻组、序叶苎麻组为雌雄同株物种,大叶苎麻组性别表现为雌雄同株、雌雄同株或全雌.苎麻属某些种内居群间、居群内性别分化表现亦存在较大差别,这可能与苎麻属中同时存在无融种综和多倍种综的复杂种群结构有关.苎麻属植物性别演化趋势是由雌雄同株向雌雄异株或全雌株演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苎麻属野生近缘种形态变异类型的系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变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和构建系统聚类树方面系统地研究了苎麻属野生近缘种5组26种(变种)的基本形态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1)苎麻、大叶苎麻、序叶苎麻、细野麻这4个野生种形态的丰富变化主要集中在叶色、叶脉色、托叶色、叶缘锯齿这几种表型。2)苎麻属各野生种表型之间叶形与叶基特性的关系非常紧密,其余的形态表型之间没有发现显著的相关。3)苎麻组组内演化关系为微绿苎麻→青叶苎麻→苎麻、贴毛苎麻。苎麻和贴毛苎麻都起源于青叶苎麻。4)苎麻属野生种种间的系统聚类树显示,处在最低位置的苎麻属组群是帚序苎麻组和腋球苎麻组,序叶苎麻组位于中间位置,苎麻组和大叶苎麻组则是位于最高位置的苎麻属组群,苎麻组和大叶苎麻组的亲缘关系更加紧密。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苎麻属野生近缘种分类及系统演化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苎麻属植物资源的搜集、保存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以来,我所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14个省(市)、自治区搜集到荨麻科植物资源222份,其中苎麻属130份,分属19个种7个变种.根据形态特征,将已搜集到的苎麻属植物划分为腋球苎麻组、帚序苎麻组、苎麻组、序叶苎麻组和大叶苎麻组五个组.苎麻属植物的种群分布与海拔高度有关,按其生态特点可分为湿生性、湿中性、半阴湿性和旱生性四大生态类型.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气候和生态环境的苎麻属植物,异地保存时有的不易成活,建圃保存时要从水分、光照、温度上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  相似文献   

4.
陈晓蓉  廖志强 《中国麻业》2007,29(6):308-312
1995年以来,我所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14个省(市)、自治区搜集到荨麻科植物资源222份,其中苎麻属130份,分属19个种7个变种。根据形态特征,将已搜集到的苎麻属植物划分为腋球苎麻组、帚序苎麻组、苎麻组、序叶苎麻组和大叶苎麻组五个组。苎麻属植物的种群分布与海拔高度有关,按其生态特点可分为湿生性、湿中性、半阴湿性和旱生性四大生态类型。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气候和生态环境的苎麻属植物,异地保存时有的不易成活,建圃保存时要从水分、光照、温度上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  相似文献   

5.
对全雌(GBN-09)和雌雄同株(GBN-08)材料进行开花特性观察,结果表明:苎麻第一花芽(最先分化的花芽)的性别决定整株的性别,如第一花芽是雌花则整株是雌株,如是雄花则整株是两性花。同时对GBN-08和GBN-09的花芽分化进行显微切片观察,其花芽大小为0.20±0.067cm是两性苎麻的性别决定期,此时总节位为28-30节;花芽大小为0.25±0.037cm时是雌性苎麻的性别决定期,此时总节位为24-29节。  相似文献   

6.
选定的基因型范围内,雌性系在性别表达的遗传方面表现为显性性状.在黄瓜品种选育中可以利用雌性系作母本、雌雄同株系作父本选育出接近全雌型的F1,这种F1的雌花节率达到95%以上,完全可以满足生产上的需要.如果父本亦选用纯雌系所得的F1雌花节率将进一步提高,能得到100%的全雌型黄瓜品种.雌性系及其配制的F,第一成花节位均为雌花,这一点不同于雌雄同株型及强雌型品种和材料.试验中第一成花节位与纯雌性状密切相关,在黄瓜品种选育中可以把第一成花节位的性别表现作为鉴定和筛选黄瓜雌性系的参考性状.  相似文献   

7.
以雌性苎麻和雌雄同株异花苎麻为材料,通过喷施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和赤霉素,系统探讨其对不同性别苎麻的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赤霉素使苎麻雄性化,而乙烯利使苎麻向雌性方向发展。喷施赤霉素和乙烯利可以提高苎麻产量,本试验中,两种激素50mg/L和100mg/L处理时,雌雄同株异花苎麻和雌性苎麻增产效果最好。赤霉素处理下雌雄同株异花苎麻和雌性苎麻纤维支数都降低。雌雄同株异花苎麻纤维支数随乙烯利处理浓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200mg/L处理最好,为2688支,雌性苎麻则随着乙烯利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150mg/L处理下最优,为2463支。  相似文献   

8.
对国产野牡丹属6种16个居群的22个表型性状进行观测,通过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对其表型变异、种间亲缘关系等进行探讨,以揭示野牡丹属植物的表型多样性,并为其提供分类依据。结果表明:野牡丹属种间与种内居群间在数量性状上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15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77%~34.50%,其中花序花朵数、小苞片宽、叶柄长、花梗长的变异较大,果径、花径、花萼长、花瓣长和叶长宽比的变异较小;质量性状的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种间,种内居群间在叶柄颜色、花色上存在差异。表型聚类结果显示当平均距离为34时,16个居群可分为3类,展毛野牡丹、多花野牡丹、细叶野牡丹和野牡丹为1类,毛菍、地菍各为1类,同种下各居群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聚类。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花部形态变异是野牡丹属植物表型分化的主要因素,基出脉、花梗长、茎被毛的变异对其表型分化的作用较小,在进行表型分类时可避免次要性状的干扰。  相似文献   

9.
苎麻属三组五种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苎麻属(Boehmeria)三个分类学组中五个种的核型,其中二组四种为首次报道。序叶苎麻(B.clidemi0ides)的核型为:2n=28=6t 22T 1B;苎麻(B.nivea)的核型为:2n=28=4st 2t 20T 2st(SAT);大叶苎麻(B.longispica)的核型为:2n=42=6t 36T;悬铃木叶苎麻(B.platanifolia)的核型为:2n=42=8t 32T 2st(SAT);长叶苎麻(B.macrophylla)的核型为:2n=42=1m 8t 33T。通过核型比较,讨论苎麻属植物的染色体基数及进化趋势,首次提出苎麻属的染色体基数可能是7。同时指出,苎麻属的某些种类可能具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10.
中国苎麻属无融种综发现初报臧巩固,赵立宁(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湖南沅江413100)无融合生殖是指不经配子融合而产生胚的生殖方式,属植物三大繁殖体系(有性生殖、无融合生殖、营养生殖)之一。目前已在35科300多种植物中发现了无融合生殖。无融种综(...  相似文献   

11.
苎麻属分类学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立宁 《中国麻业》2004,26(3):141-144
《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等著作和一些论文中有关国产苎麻属植物分类存在一些分歧,本文分析了分歧产生的原因,并对《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中苎麻属分类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苎麻茎皮表达序列标签(EST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生长中期的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茎皮为材料,构建库容量为2.2×105pfu/mL的cDNA文库并随机挑选部分克隆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得到275条有效序列.通过与NCBI等数据库比对分析,获得已知功能基因或具推测功能基因的EST91条,已知EST37条,新的EST147条,具已知或推测功能的ESTs大致分为9类,其中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ESTs所占比例最大.cDNA文库的构建和ESTs分析为苎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方便快捷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以鄂西山区收集的12份苎麻属野生种质资源为材料,应用电导法研究了野生材料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抗炭疽病鉴定。结果表明:在高温处理时所测定的苎麻属野生种的相对电解质渗出率变化范围较大,其中HR-03-03(栽培种野生类型)的耐高温能力最强;低温处理时,不同材料的相对电解质渗出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HR-01-02、HR-01-04(序叶苎麻)等两份材料耐低温能力较强;不同材料对苎麻炭疽病的抗性差异显著,序叶苎麻和艾麻发病时间晚,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其中HR-01-03和HR-01-04的病情指数最低,而两个栽培种野生类型为苎麻炭疽病的高感材料。  相似文献   

14.
关于茶组植物分类与演化的讨论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33  
本文简要介绍了茶组植物形态学、细胞学和化学分类的研究现状 ,评述了主要分类系统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 ,根据对茶树种质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和特性的全面考察 ,以子房室数、花柱分裂数和子房茸毛的有无为主要依据 ,结合花冠大小及树型、枝叶等的形态特征提出关于茶组植物分类的讨论 ,即将茶组植物分为大厂茶CamelliatachangensisF S Zhang、厚轴茶C crassicolumnaChang、大理茶C taliensis (W W Smith)Melchior、秃房茶C gymnogynaChang和茶C sinensis (L )O Kuntze等 5个种 ,在茶下分茶C sinensisvar sinensis、普洱茶C sinensisvar assamica (Masters)Kitamura、白毛茶C sinensisvar pubilimbaChang等 3个变种。列出了茶组植物分种检索表 ,描述了每个种、变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最后 ,讨论了茶组植物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茶树及其他山茶属植物花粉形态、超微结构及演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26份茶组植物及4份其他山东属植物包括红茶组、油茶组共计30份材料进行了花粉形态及其中6份材料的花粉外壁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其他山茶属植物所具有的花粉粒大、隐沟型萌发孔、外壁表面纹饰光滑、穴大、脊平和外壁内层厚度大等特征均比茶组植物原始,其中红山茶、白毛红山茶和落瓣油茶的表面纹饰与较原始的茶组植物广南茶、圆基茶、老黑菜及属大理茶中的巴达大茶树极为相似,均属穴网状纹饰,因此,茶组植物与其他山茶属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文中还对苦茶的演化位置、较原始的条组植物花粉表面纹饰的类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苎麻再生体系的建立及抗虫转基因苎麻的获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立了以下胚轴切段为外植体的高效苎麻再生体系,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Bt毒蛋白基因导入到苎麻体内,获得了16株独立来源的转化植株。经点杂交分析和PCR-Southem分析,结果表明有12株苎麻转化植株的基因组中整合有外源Bt基因。  相似文献   

17.
2004~2006年对6个坚尼草品系在海南西部半干旱地区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坚尼草品系的花期比较长,历期1~2个月,个别品种花期2个月以上,对照4号坚尼草(Panicum. maximum Jacq. cv. Reyan No.9)开花最早,开花期在7月下旬,1号坚尼草(P. maximum Jacq. cv. TD58)开花最晚,开花期在9月下旬。参试坚尼草品系干草产量差异显著,2号坚尼草(P. maximum Jacq. cv. Mombassa)干草产量最高达17 224.58 kg/hm2·a,比对照品种4号坚尼草(11 857.05 kg/hm2·a)高45.27%,且差异显著;次高是6号坚尼草(P. maximum Jacq. cv.CIAT6299),干草产量为16 169.73 kg/hm2·a,比对照品种高36.37%,5号坚尼草(P.maximum Jacq. cv. trichoglume)产量最低,干草产量仅为8 925.64 kg/hm2·a。参试坚尼草品系的粗蛋白含量介于10.30%~12.10%,以对照品种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2.06%,次高为2号坚尼草,为11.63%,3号坚尼草(P. maximum Jacq. cv. Reyan No.8)最低,为10.31%。  相似文献   

18.
用AVG和AgNO3诱导苎麻以控制其花的性别表现。用不同处理浓度AVG(300、100mg/L)、AgNO3(100、300、500m g/L),在苎麻生长到15节时开始处理,观察统计雌花、雄花形成的数量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最佳处理水平。结果表明,乙烯抑制剂可以控制苎麻的性别表现。AVG300mg/L、AgNO3300mg/L为最佳诱导剂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