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枸杞总糖含量与环境因子的量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国北方6省区枸杞采样分析枸杞总糖与土壤养分和气象因素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枸杞籽总糖含量受气象和土壤环境因子共同影响,其中土壤水解氮、速效钾、pH和有机质是影响枸杞总糖含量的主要因子。气象因子中果实形成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和全生育期积温均与枸杞总糖含量关系密切,且气象因子较土壤养分对总糖含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安徽淮河流域各级降水时空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淮河流域安徽省境内多个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点面结合、长短期结合的方式,分析淮河流域不同级别的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年总降水量、大雨量和暴雨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显著,但年总降水日数减少,大雨以上级别雨日有微弱增加趋势,夏季降水量和大雨以上级别降水占总降水量的比例也有增加趋势;年和夏季的大雨和暴雨强度随时间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20世纪90年代后呈增大趋势;产量与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为二次曲线关系,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高于降水日数。近年来,平均年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均高于农作物获得高产的最适值,涝灾受灾面积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3.
宁夏枸杞炭疽病病情判别的气象指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宁杞一号”枸杞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气象条件对枸杞炭疽病发生流行的影响并尝试给出其界限指标。根据4a的取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成熟前28d内的平均相对湿度RH28、降水(包括降水量R28和有效降水日数PD28)和前12d内的平均风速W12是影响枸杞炭疽病暴发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用这三个关键影响因子和病情指数,通过快速聚类结合人工判读的方法建立了宁夏枸杞炭疽病病情判别的气象指标,经回代检验判别的准确率达到66%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监测、预测枸杞炭疽病发生程度及合理制定枸杞炭疽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黑果枸杞苗木繁育、园地选择与规划、肥水科学管理、整形修剪、病虫草害防控、果实采摘收获等方面介绍了黑果枸杞及其清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WD40蛋白质为真核生物中一种常见蛋白质,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多种生物过程,在蛋白质-蛋白质及蛋白质-DNA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系统分析黑果枸杞WD40蛋白质家族成员,本研究以黑果枸杞青色期、转色期和成熟期3个发育时期的果实转录组测序数据为基础,结合Nr、Nt、Pfam、KOG/COG、Swiss-prot、KEGG及GO 7个数据库和NCBI网站,对黑果枸杞WD40蛋白质编码基因进行筛选注释。结果表明,共得到77个黑果枸杞WD40蛋白质家族成员,黑果枸杞WD40蛋白质结构域组成多样,且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表明,黑果枸杞WD40蛋白质家族成员多位于细胞核及细胞质中;黑果枸杞和拟南芥WD40蛋白质共建的系统进化树可分为五个亚家族;WD40蛋白质家族成员编码基因随果实发育的表达模式表明,黑果枸杞WD40蛋白质家族成员可能参与了其果实花青素的变化调控。本研究结果为枸杞WD40蛋白质的分离及功能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无为县降水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服务于水资源管理、生态建设等方面,采用线性倾向性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测、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无为县1957—2016年降水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为县年、夏季和冬季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春季和秋季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年降水日数呈下降趋势,四季降水日数与其降水量保持相同的变化趋势;年和四季的平均降水强度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降水强度的上升主导了年降水量的上升趋势,春季和秋季的降水日数的下降主导了春、秋两季降水量的下降趋势,夏季和冬季的降水日数和平均降水强度的上升共同主导了夏、冬两季降水量的上升趋势;年降水量没有发生突变,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降水量分别在1993年、1979年、1985年、1987年发生突变;年和四季降水量存在丰枯交替的多周期变化规律,目前均处于偏多阶段并将持续较长时间;年、春季、夏季和秋季的降水量与相应时段的平均气温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而冬季的降水量与其平均气温则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咖啡黑果病是思茅地区咖啡的主要病害,本文通过田间调查分析,发现:思茅地区湿度高、温度适宜有利于炭疽、褐斑菌的萌发与侵染,黑果病的发生和危害在小粒咖啡种植区既普遍又严重;按湿度和温度条件,把思茅地区侵染性咖啡黑果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划分为休眠期、潜伏期、危害期三个阶段,在危害期内又可划分为两个高峰期,第一高峰期出现在6—9月,第二高峰期出现在11月中旬-12月上中旬;利用每旬的降水、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降水的中期预报,得到了滚动制作黑果病趋势预报的方法,经过6a的田间实际检验,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气象适宜度预报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河北省18个代表站点2002-2008年杨树烂皮病病情资料和相应气象资料,通过相关、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河北省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量、降水日数、相对湿度、温湿系数与杨树烂皮病发生率呈正相关,降水增加、雨日增多、相对湿度和温湿系数增大有利于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日照时数、夏季高温日数、极端最低气温与杨树烂皮病发生率呈负相关,天气晴朗、日照充足、极端气温升高不利于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影响河北省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气象因子分别是3月和4月温湿系数、3月下旬和4月下旬日照时数、4月上下旬气温、3月上旬和4月上旬以及上年12月上旬极端最低气温,利用归一化处理后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气象适宜度预报模型,通过回代检验,气象适宜度等级与杨树烂皮病实际发生等级相比,模型拟合准确率为91%;对河北省2009年5-6月杨树烂皮病盛发期气象适宜度等级进行预报,准确率为78%,效果较好;3-4月气象条件是影响华北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生态环境因子。模型可用于从气象角度对华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进行监测和预报。  相似文献   

9.
探讨极端干旱区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改良盐碱地的效果及盐分与土壤有机质之间作用规律。连续田间监测对比中度盐渍土(5~10 g/kg)、重度盐渍土(10~22 g/kg)和盐土(>22 g/kg)3种土壤条件黑果枸杞植株的成活率,以及栽培3年对0~20、20~40、40~60 cm土层Na+、Cl-、SO42-、有机质、碱解氮含量以及果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盐含量与黑果枸杞存活率之间符合二次函数,总盐含量大于7.97%致死黑果枸杞植株。此外,栽培黑果枸杞后,3种盐渍土20~40 cm土层Na+、Cl-和SO42-含量显著减小,并以盐土最为显著,其他各土层盐离子含量未显著降低。盐土碱解氮含量显著增加,其他类型盐渍土各土层有机质和碱解氮显著降低。土壤总盐降低速率与土壤有机质增量呈负相关。经修复的盐渍土有利于黑果枸杞产量显著增加。综上所述,增产过程中黑果枸杞降低了中重度盐渍土中Na+、Cl-和SO42-含量,消耗了20~40 cm土层较多养分。  相似文献   

10.
黑果枸杞和宁夏枸杞为枸杞属中两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具有极大的药用价值。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数据克隆了黑果枸杞和宁夏枸杞黄酮醇合酶基因(Flavonol synthase,FLS),分别命名为LrFLS及LbFLS,并通过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分析其在两种枸杞果实四个发育时期中的表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LrFLS与LbFLS各编码一条由3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序列。蛋白序列分析表明:LrFLS、LbFLS相似度高达99%,各含有两个保守的功能域。进化分析表明,LrFLS和LbFLS同属茄科的烟草、马铃薯的FLS蛋白序列相似度最高。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LrFLS在S2时期的表达量最高,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LbFLS在S2时期表达量最低,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本研究为揭示黄酮醇在黑果枸杞和宁夏枸杞果实中的累积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熟化枸杞子的加工工艺及功能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有效开发利用枸杞子资源,进一步提高枸杞子附加值,该文以新鲜枸杞子为原料,在传统干制工艺的基础上,基于美拉德反应原理,开发熟化枸杞子新产品,并对其活性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熟化枸杞子三段式干制工艺为:干制预处理阶段温度为60℃,时间为12 h;熟化阶段温度为80℃,时间为24 h,相对湿度65%;定型阶段温度45℃,干制6 h即可。制备的熟化枸杞子为黑褐色、酸甜适口、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P0.05)普通干制枸杞子,其总还原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是普通干制枸杞子的1.87倍、1.45倍和2.21倍,是一种较好的抗氧化食品,枸杞子的附加值得到了有效提高,并且该熟化枸杞子的制备工艺简单、成果易转化,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为缩短鲜枸杞的干制时间,获得高品质的干制枸杞,该文通过比较自然晾晒、燃煤烘干房以及太阳能干燥设备对枸杞的干燥效率的差异以及测定并分析3种干燥方式获得干果的主要功能性成分(总糖、总黄酮、多糖、甜菜碱,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外观品质和出糖率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太阳能干燥设备干燥枸杞的时间最少约为26 h,功能性成分总质量分数约71.71 g/(100 g),与其他2种干燥方式相比功能性成分损失降低,干枸杞色泽更接近鲜枸杞的色泽,出糖率约为1.53%,低于其他2种干燥方式。太阳能干燥设备对于枸杞干燥具有显著的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冠降雨再分配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以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2015年5—9月观测了34场降雨的林外降雨量、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并同步观测了相关的林外气象因子,分析了青海云杉林冠降雨再分配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青海云杉林的总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截留量分别为275.9,1.8,90.0mm,分别占总降雨量的75.04%,0.48%和24.48%,并在不同降雨量等级之间存在差异。(2)冠层降雨再分配各组成要素(穿透雨、树干茎流、林冠截留)与降雨量、降雨历时、10min最大雨强、空气相对湿度呈极显著的相关性。随着降雨量和降雨历时的增大,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均不断增大,而穿透雨率、树干茎流率和截留量(率)均逐渐趋于稳定。(3)青海云杉林内产生穿透雨和树干茎流的临界降雨量分别为0.8mm和9.6mm。因此,气象因素是影响冠层降雨再分配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81-2010年江西省市(县)级稻瘟病监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利用符号相关法,分苗瘟、叶瘟、穗瘟分析各时期病害发生程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分别建立病害发生潜势气象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与病害高峰同期的气象因子之间,早稻苗瘟与4月份的平均气温、雨量、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早稻叶瘟与5月中旬-6月上旬的平均气温、雨量、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早稻穗瘟与6月上旬-7月上旬的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与雨量、相对湿度呈正相关。晚稻苗瘟偏重发生的概率随着苗期高湿天数和雨日的增加而增大;晚稻叶瘟与8月中旬-9月上旬的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与雨量、相对湿度呈正相关;晚稻穗瘟与9月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雨量、日照时数呈负相关。通过相关关系和符号相同、相反的概率差值确定各气象因子距平值的量化值和权重系数,计算稻瘟病发生潜势气象指数,建立稻瘟病发生潜势气象预报模型。历史回代检验表明,模型准确率为60%~75%,且对偏重级别的准确率高于偏轻级别。  相似文献   

15.
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区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1954-2013年蒸发皿蒸发资料和同期气温、日照时数、云量、风速、相对湿度等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相关分析法、完全相关系数法,对蒸发量变化趋势及其与各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试图解释引起蒸发变化的气候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近60a蒸发皿蒸发量表现为极显著上升趋势(51.49mm/10a,P<0.01);完全相关系数法分析表明,最低气温、平均气温、相对湿度与蒸发皿蒸发量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是影响蒸发量的主要因子.气温上升、相对湿度降低是造成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锡林浩特地区蒸发量上升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对典型草原区气候变化评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带46个气象站1961-2013年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法计算该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ET0)、ET0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系数、气象因子对ET0的贡献率,并通过趋势分析、GIS空间插值方法对这些指标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方农牧交错带年ET0平均值在839~1097mm,近53a来以0.21mm · a-1的速率减小。(2)空间分布上,ET0总体呈现“一高二低”的分布格局:陕北高原为高值区,大兴安岭北部高纬地区、青东农区及陇中片区为两大低值中心区。且陕北高原、陇中及青东农区61%的站点ET0平均以0.85mm·a-1(P<0.05)的趋势递增,而吉林西部、科尔沁沙地、辽西地区则呈明显减小趋势。(3)气象因子对ET0的贡献受ET0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和气象因子的相对变化共同影响,其中北方农牧交错带 ET0对相对湿度最敏感,其次为平均风速;但近53a 来风速呈极显著下降趋势,下降速率达0.0154m·s-1·a-1(P<0.001),因此,综合分析结果表现为风速对ET0的贡献量最大,说明北方农牧交错带ET0下降主要归因于风速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带46个气象站1961-2013年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法计算该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ET0)、ET0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系数、气象因子对ET0的贡献率,并通过趋势分析、GIS空间插值方法对这些指标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方农牧交错带年ET0平均值在839~1097mm,近53a来以0.21mm · a-1的速率减小。(2)空间分布上,ET0总体呈现“一高二低”的分布格局:陕北高原为高值区,大兴安岭北部高纬地区、青东农区及陇中片区为两大低值中心区。且陕北高原、陇中及青东农区61%的站点ET0平均以0.85mm·a-1(P<0.05)的趋势递增,而吉林西部、科尔沁沙地、辽西地区则呈明显减小趋势。(3)气象因子对ET0的贡献受ET0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和气象因子的相对变化共同影响,其中北方农牧交错带ET0对相对湿度最敏感,其次为平均风速;但近53a来风速呈极显著下降趋势,下降速率达0.0154m·s-1·a-1(P<0.001),因此,综合分析结果表现为风速对ET0的贡献量最大,说明北方农牧交错带ET0下降主要归因于风速的降低。  相似文献   

18.
利用渭北旱塬7年(1997~2003年)的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和苹果黑星病流行程度资料,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了影响渭北旱塬苹果黑星病流行的因子,求得最优回归子集,包括4月和8月份的降水量、前1年12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1月和7月份的平均温度,建立苹果黑星病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以残差绝对值<0.5为统计标准,对1997~2003年苹果黑星病的流行程度进行回测。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回测准确率高,可用于指导渭北旱塬苹果黑星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试验研究盐胁迫下宁夏枸杞盐分与甜菜碱及光合作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9~12g/kg NaCl胁迫下枸杞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发黄脱落,生长严重受抑,0.8~6g/kg NaCl胁迫下枸杞下部叶片仅个别出现发黄萎蔫现象,生长未严重受抑,随盐处理浓度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枸杞叶片中Na~ 、Cl~-含量呈持续增加趋势。而0.8~9g/kgNaCl胁迫下甜菜碱呈增加趋势,12g/kg NaCl胁迫下甜菜碱呈先升后降趋势。由于Na~ 、Cl~-大量积累,枸杞叶片光合作用总体呈下降趋势,0.8~6g/kg NaCl胁迫下光合速率下降主要受气孔限制,而PSⅡ光化学活性却保持较强稳定性。但>6g/kg NaCl胁迫下光合速率下降是因Na~ 、Cl~-大量积累对光合酶产生直接的毒害作用,使非气孔限制因素成为主要限制因子,同时PSⅡ光化学活性受到损伤。枸杞叶片对Na~ 、Cl~-的积累呈现先快后慢趋势,而甜菜碱则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大量积累,枸杞叶片内甜菜碱大量积累是宁夏枸杞抗盐的重要生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