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对晋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育的超微结构观察发现,晋A不育系在造孢细胞增殖时期即表现出败育迹象。绒毡层细胞质膜断裂破碎,细胞质解体,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解体,绒毡层细胞提前解体退化,并可看到明显的细胞质和细胞核浓缩现象。因此,我们认为,小孢子败育过程中绒毡层细胞解体是一种与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有关的有序过程。  相似文献   

3.
部分细胞的降解是动植物个体发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两栖类和昆虫形态发生的重要细胞学机理之一,在动植物生长和生殖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关细胞降解的细胞学及分类在动物中已有较详细的研究报道;相比较而言,对植物细胞降解的认识仍十分贫乏。通常认为:植物细胞降解时,内部成分迅速解体并向外散逸,其中养分逐  相似文献   

4.
用光镜和透射电镜的系统观察表明,小孢子母细胞间胞质通道的发育是棉花小孢子发生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胞质通道的形成始于减数分裂的前夕,在减数分裂Ⅰ期间充分拓宽,在减数分裂Ⅱ期间逐渐消失。胞质通道的存在仅限于相邻小孢子母细胞的壁之中.胞质通道的孔径分布为150~3300 nm,大部分细胞器均能通过充分拓宽的胞质通道进行胞质间运动。胞质通道的形成可能与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同步性有关。偶尔也能观察到核物质的胞间穿运,但这种核物质表现出降解的状态,推测这是非正常发育小孢子母细胞间降解原生质胞间转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以美国的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DES-HAMS277的花药和一个陆地棉品种可育花药作为对照,对我国6个细胞质雄性不育棉花品系进行了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学特征的研究和线粒体DNA的RAPD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不育系不但在雄性败育时期上而且在线粒体基因型上存在着明显的分化。中棉所12A和NM-1A的败育时期与对照不育系DES-HAMS277的败育时期基本相同,是在造孢细胞增殖或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时期;104-7A、湘远4-A、NM-2A和NM-3A的败育时期比DES-HAMS277迟,是在减数分裂时期。这一细胞形态学的划分与线粒体DNA的RAPD标记归类基本一致。造孢细胞和小孢子母细胞退化导致雄性不育的主要细胞形态学特征是:染色体行为异常,胞内常含有2~4个微核,核仁穿壁很普遍,细胞质液泡化,认为绒毡层的退化与小孢子母细胞的败育密切相关。线粒体DNA的RAPD的分析还表明恢保关系相同的不育系之间可以存在着细胞质基因型的分化。  相似文献   

6.
棉花和小叶杨小孢子母细胞中超数核仁的形成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研究了棉花(Gossypium hirsutum)和小叶杨(Populussimonii)小孢子母细胞中超数核仁的发生和动态变化过程。超数核仁出现于减数分裂前(棉花)和减数分裂前期Ⅰ早期(小叶杨),产生部位是核仁组织者区域。超数核仁与主核仁有类似的染色特性,但体积小,数量丰富。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超数核仁通过下述主要方式进入细胞质:一是在分裂中期和后期核膜暂时解体时进入细胞质中;另一是在核膜完整时通过状态的变化经核膜孔进入细胞质或以整体形式通过核膜外突并缢出进入细胞质中。小孢子母细胞中超数核仁的发生可能是大量迅速补给细胞质核糖体数量的一种机制,与孢子体转向配子体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7.
棉花小孢小子母细胞间的胞质连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镜和透射电镜的系统观察表明,小孢了母细胞间胞质通道的发育是棉花小孢子发生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之。胞质通道的形成始于减数分裂的前夕,在减数分裂1期间育分拓宽,在减数分裂Ⅱ期间逐渐消失。胞质通道的存在仅限于相邻小孢子母细胞的壁之中。胞间运动。胞质通道的形成可能与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同步性有关。偶尔也能观察到核物质的胞间穿运,但这种核物质表现出降解的状态,推测这是非正常发育小孢子母细胞间降解原生质胞  相似文献   

8.
棉花雄性不育材料亚棉A的小孢子败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海燕  黄晋玲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0):4130-4140
【目的】从细胞学和生理生化两方面研究棉花雄性不育系亚棉A小孢子的败育机理。【方法】亚棉A是从亚比棉×陆地棉3种杂种中选育出来的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运用光学、电子显微技术及生化指标测定法,对棉花不育系亚棉A及其保持系亚棉B小孢子的不同发育时期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特性分析。【结果】不育材料亚棉A的败育时期主要在造孢细胞期至减数分裂细线期前;在显微结构上,败育迹象起始于造孢细胞期,造孢细胞粘连,无核仁,部分已解体,未解体造孢细胞发育成的小孢子母细胞中核仁消失,在减数分裂细线期前完全解体,而绒毡层细胞延迟发育,且与中层细胞在整个花药发育过程中不降解,这些异常现象导致最终形成无花粉粒的花粉囊;在亚显微结构上,造孢细胞和小孢子母细胞中出现线粒体内嵴消失、内质网断裂等降解迹象的同时,相应绒毡层细胞中也出现了线粒体退化的异常现象。生化研究表明,不育系败育后花蕾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保持系,而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却明显低于保持系;不育系的叶片和不同发育时期花蕾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均低于保持系。【结论】绒毡层细胞延迟发育可能是引起亚棉A小孢子败育的主要原因,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变化与其雄性不育相关。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对 78个甘蓝型油菜材料进行了离体小孢子培养 ,其中 5个材料获得了再生植株 ;再生植株自然加倍率只有 1 6 .1 %左右 ,而人工加倍率可达 6 0 %以上。获得遗传稳定的纯合材料 47个 ,并对其进行了农艺性状鉴定及杂交转育和组合配制工作  相似文献   

10.
油茶小孢子发生和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叙了油茶小孢子发生和花粉发育过程。花粉母细胞在8月上旬到9月下旬进入减数分裂过程,不同植株或同一植株不同花之间表现出极不同步。花粉具三条萌发沟,每一萌发沟中有一萌发孔。传粉前营养核解体形成三团染色深的核物质分别位于萌发孔端。具壁的生殖细胞为长纺锤形。向配子体方向发育的正常花粉占66.7%,E 花粉占7%。  相似文献   

11.
小孢子培养在油菜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1982年lichter首次在甘蓝型油菜进行小孢子培养获得成功以来,国内外在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方面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我们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来改良西藏的油菜品质,通过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可在短时间内选育出符合我区生产实际的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菠萝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四分孢子主要呈左右对称型或交叉型,侄生胚珠、双珠被,厚珠心,胚囊母细胞产生线状四分体。合点端一个大孢子发育,为功能大孢子。胚囊发育属蓼型。  相似文献   

13.
初步研究了分离水稻小孢子原生质体的条件,首次从具有小萌发孔的水稻小孢子中分离出原生质上孢子原生质体的分离途径是:小孢子在混合酶液作用下,质膜先脱离小孢子壁,然后原生质体缓慢地从萌发孔中挤出,混合酶液中的渗坟高低和分离时的温度条件对小孢子的原生质体的分离有很大影响,在24℃温度和0.6mol/L甘露醇的渗透压下分离效果最佳,此时原生质体的分离率达到9.8-11.2%。  相似文献   

14.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番红-固绿染色方法,观察研究毛茛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毛茛每个花药具有4个花粉囊,后期花粉囊变为2室;小孢子在四分体中的排列属四面体型;成熟花粉粒属2-细胞型;花粉囊壁由4层细胞构成,即表皮(1层)、药室内壁(1层)、中层(1层)、绒毡层(1层);绒毡层发育属分泌型。  相似文献   

15.
初步研究了分离水稻小孢子原生质体的条件,首次从具小萌发孔的水稻小孢子中分离出原生质体.小孢子原生质体的分离途径是:小孢子在混合酶液作用下,质膜先脱离小孢子壁,然后原生质体缓慢地从萌发孔中挤出.混合酶液中的渗透压高低和分离时的温度条件对小孢子原生质体的分离有很大影响,在24℃温度和0.6mol/L甘露醇的渗透压下分离效果最佳,此时原生质体的分离率达到9.8%~11.2%.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田间温度下的油菜花蕾大小、冷处理时间、更换培养液和培养密度等影响因素试验,建立并优化了长江下游生态型甘蓝型油菜高效小孢子培养体系。结果表明,适宜的花蕾大小与田间温度有密切关系,随着温度升高,应适当降低选取花蕾的长度;冷处理对特定的基因型材料的出胚有效,总体影响不大;在高浓度蔗糖的NLN液体培养基培养2d后换NLN13培养液后可使材料的出胚数升高;培养密度以1ml培养液含0.5个花蕾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杉木小孢子发生和花粉发育中的淀粉粒和胼胝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杉木小孢子母细胞时期积累的淀粉粒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中.减数分裂前期Ⅱ,淀粉粒主要聚积在母细胞的中部呈一直线状,减Ⅱ末期,淀粉粒主要分布在将形成小孢子壁处。花粉粒在液泡化后积累淀粉.第一次分裂前,淀粉粒呈一球状聚集在花粉粒中心。减数分裂细线期,母细胞周围胼胝质的沉积为颗粒状或片层状.前期Ⅱ,位于母细胞中部的胼胝质增厚呈现一环状胼胝质带.减Ⅱ末期至四分体早期,位于母细胞两极和环状的胼胝质向母细胞中心伸展产生隔壁.花粉粒第一次分裂后,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周围有明显的胼胝质荧光.  相似文献   

18.
19.
以7个基因型的小菘菜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基因型、培养方法、激素及AgNO3对小孢子胚芽诱导率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是影响小菘菜小孢子胚芽诱导率的最重要的因子;小菘菜小孢子培养初期用170 g.L-1蔗糖处理1 d后,更换培养基能显著提高小孢子的胚芽诱导率;0.05 mg.L-16-BA和0.2 mg.L-1NAA能促进小菘菜小孢子胚的发生;添加0.1 mg.L-1GA3和0.3或0.4 mg.L-1AgNO3可显著提高小菘菜小孢子胚的胚芽诱导率和平均每胚出芽数。  相似文献   

20.
香椿小孢子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香椿孢小孢子母细胞发育过程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香椿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终变期和中期互极面染色体,形态及行为相近,分散良好,均可计数为n=28,表明香椿染色体数目2=56;中期Ⅰ侧面分裂细胞群体同步性极强;减数分裂中胞质分裂为同时型;雄配子体为四孔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